思·诗·文

2019-11-13 15:26邱华栋
黄河 2019年5期
关键词:鲁院诗性莫言

邱华栋

特别祝贺闫文盛的研讨会召开,我觉得今天对文盛和对山西文学界来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文盛我很早就了解他,因为我当编辑多年,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他,知道他的创作。他从诗歌开始,十五六岁写诗,后来在散文创作方面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他也写长篇小说,也写短篇小说,所以从创作的角度讲,他是各种文体都能够驾驭的一个成熟的作家。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叫做:《思·诗·文》,从三个方面来讲讲文盛《主观书》的一些特点和他所取得的成就。

文盛,这几年接触得多一些。因为我从《人民文学》调到鲁迅文学院,重新跟北师大继续创办作家研究生班,当时就想招一些在创作上非常有实力的青年作家来读。因为在1988 年的时候,鲁院和北师大就合办过这样一个作家研究生班,那期一共招了55 个人,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等等,可能也有山西作家,都在那个班上。那个班就招了一届,之后他们在1991 年毕业了。现在看那个班的名单,那帮作家到今天有一半都还活跃在文坛上。三十年了,很活跃。所以我们就想办这样的班,那么当时我拉名单,就把文盛也放进去了,后来跟学文书记通话,也获得了支持。因为读这个班,确实在形式上,还有一个脱产的问题。实际上只需要前面第一学期的几个月的某一些天就行了。这个班要经过严格的考试,他们也通过了北师大的考试,通过了创作上的一些考核,终于考进来,非常不容易。现在,他们这个班还在进行中,实际上学了两年,还有一年,明年才能毕业。

他们这个班是2017 级。所以前年秋天,9 月份开学的时候,莫言也来到学校,莫言说北师大的学员是我的师弟、师妹,鲁院的也算是师弟师妹,但最亲的,是你们这个班,你们是我的亲师弟、亲师妹。因为他们是隔了三十年的第二届,非常难得,所以我们特别看重。这个鲁院和北师大联办的研究生班到今年的9 月份还要再进来16个人,加起来是56 个人,中间有一个因为身体原因退学了,就是55 个人,很奇妙的,跟三十年前的人数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这个班,三届里面能出一些大师,出一些当代中国文学里面最有成就的,在各个方面能够属于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顶梁柱的人物。前面毕竟有莫言,有很好的作家作为榜样。

文盛跟我的交流也很多,我偶尔到鲁院去能看到他,刚才罗书记讲得特别好,他在那儿漫步,特别像是一个漫步遐想者,卢梭有一本书《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经常看到文盛一个人,在院子里溜达,在沉思,在犄角旮旯里走路,看到以后我们马上会聊一些很具体的事儿。比如我说,文盛,你对自己的创作规划是什么样的?所以关于《主观书》,我们就谈了很多很多。后来,他也发给我一些电子版,我看到以后非常惊奇。那么惊奇在哪儿呢?

首先,我想就他的“思”这个角度讲。我觉得我们的中国散文,抒情和“思”的传统本来非常悠久。那么现在,把一种对当下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沉思带进去,让每一篇文章里面,让每一个片段,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里面,都充满这种思想的魅力,同时又呈现一种智性的光滑,这非常困难。我觉得文盛的《主观书》非常精妙地实现了这样一个特质。就是他一边行走着,一边漫步着,思考着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与这个世界相遇的瞬间的各种各样的感受,我觉得他给我们带来了特别多的欣喜。

我们生活在全媒体的时代,我们的“思”往往被信息的洪流所覆盖,所拖拽,很快我们就消失了自我,我们被信息流所污染,甚至被它的强光淹没。那么文盛,我觉得他突出了生命个体的价值,他把“思”放在前面,用这种片段,不断地记录一个生命个体在世界上的这种价值,尤其是对当下生活非常精微部分的放大。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讲过一句话,我读文盛的《主观书》最强烈的感受,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人所是的,要比你对自身的了解更丰富”。就是说我们可能都不知道,我们每个人作为生命个体,我们被什么东西给遮蔽了,遮蔽了很多,所以我们要不断通过对自我的返照、返归、观照来发现自我。文盛他浸泡的这种“思”极其有价值,是对大量、海量的垃圾信息将我们包围的一种反抗、抵抗。我觉得这是他的一个巨大的特点,这是有思想的文章。

第二,充满了诗性。他的集子里都有,比如第一篇《沉思的假象》,他对“思”本身又进行了反思,我觉得有意思的就在这个地方。还有一篇谈到诗的部分,他专门有一篇文章叫做《诗性的表面》。所以《主观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诗”。我们知道文盛他是从写诗入手的,在整个《主观书》里面,这些富有诗味的作品很多。我们发现他对诗性的感觉,体现在一段一段、一句一句、一个词一个词中。有的短小的篇幅,几百字,特别经得起阅读。就是说,他在汉语的表达上,试图抵达诗性的这种层面,所以这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文体里面,把“思”和“诗”结合起来,我们看到,有的哲学家做到了,比如海德格尔,当然他是偏“思”的,主要是思考“存在”,思考被遮蔽的“存在”本身。文盛的《主观书》里面还有很多烟火气,观照现实生活,观照生命价值,是这么一个“思”。同时,他的“诗”又在里面,让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散发着诗的光芒,这个也非常困难。所以我觉得他的文章又是诗歌体,是诗体的散文。

第三个特点就是“文”。我就在想,他这种写法,是什么文体呢?算不算散文?它其实是一种广义的散文,是一种广义的文章。我也是当了很多年编辑的原因吧,我们经常编刊物,杂志一般就是分成几大类,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非虚构,没了。后来我们特别希望把文体打通,能不能出来一种小说里面含着剧本,或者说诗歌里面有一篇叙事的故事片段,或者散文里面能不能有虚构等等,我们也是希望这方面有一些探索。那么我觉得文盛的《主观书》,他就是在文体上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极具分析性的文本。

而且他在这个集子里,其中有两章,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就是《可能的文体》(一)和(二)。这种文体的前身,我们当然可以说,现在我们最容易找的葡萄牙语的大作家佩索阿,他的一些书。他的书里也是片段性的思考。甚至文盛这本书的宣传语是“中国版《惶然录》”,这都可以引发我们一些直接的联想。但实际上,我觉得文盛的这个作品,他又呈现了自我的一种特点。这种片断式的思考,我们觉得比较成功的作家,西川在后面推荐语中也写到了,像卡夫卡。卡夫卡有很多这种很短的、小的文章。卡夫卡是从他的那种存在主义的打量来入手的。还有,加缪也写。还有一个罗马尼亚裔,在法国待了很多年的作家齐奥朗,这个人是宗教哲学家,他实际上是对宗教哲学、 神学有思考的,也是用片段的方式来呈现,但是他偏“哲学”。那么闫文盛是文学的,文学就是有“诗”的,有“文”本身的,所以我觉得从文体上来讲,在中国当代作家里面,特别信赖这种短的、片段的写法,我觉得文盛可以说是已经做到了极致。

从量上来讲,到目前整个《主观书》的体量是82 万字。从质来讲,甚至是一个300 字的片段,一个小短文就特别经得起分析和打量。从词的角度讲,他用词非常讲究,用的都是一种呈现汉语精微性的诗性的语言,能够让我们在读他的文章中,体验到诗本身的这种光亮。所以我觉得文盛在思、诗和文,也就是说,在他的内在的质地,在他的呈现的精微和光芒,以及文体的本身,都给我们提供了进入的可能。也就是说,文盛的这种写作,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的出口和入口。刚才向东书记,我觉得讲得特别好,他说拿起这本书,从各个角度随便读一篇都可以进入。

我也经常给别的朋友讲,我说你不要怕普鲁斯特的 《追忆似水年华》,翻译过来是250 万字,但实际上你从任何一个片段都能读进去,都非常棒。你随便翻到任何一页,你发现他在那个几万字里面讲的是一个事儿,无非是放大了所有的东西。比如有一段两三万字,其实就是讲嫉妒,把我们所能体会到的所有的嫉妒,人类的嫉妒,都呈现在里面,你就读一段就行了。那么另一段,有几万字写的是春夏秋冬那条路上所有的植物,他把所有的经验放大。所以这样的书,我说它并不是250 万字,它是无数个一万字、两万字拼起来的,你都可以看。所以它是伟大的作品。

所以文盛,我觉得也特别感谢你,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出口和入口,能够让我们靠近你创造的这样一个《主观书》的世界,去体验文学本身的这种内核。

好,我就先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鲁院诗性莫言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散文《梦在“鲁院”飞翔》节选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在鲁院遭遇北京的第一场雪(外一首)
在鲁院(组诗)
在鲁院遭遇北京的第一场雪(外一首)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莫言的职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