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络空间公民意识培养途径探析

2019-11-13 10:51瞿懿韬成都工业学院四川成都611730
新生代 2019年19期
关键词:公共事务社群网络空间

瞿懿韬 成都工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0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延展,网络重塑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交往关系。作为在网络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其日常学习生活与网络联系日益紧密。他们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意识,与此同时,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信息不对称,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判断能力,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空间的公民意识培养,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参与公共事务,形成独立的思辨能力。

一、网络空间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价值

网络空间担当着信息的汇聚和传播的重要角色,其开放性和多元性扩大了大学生的视野和交际范围,他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见解,参与思想交锋。网络这个“信息和思想市场”为社会需要的理性交流提供了理想的境域,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与网络空间的联系

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身在国家中的地位的自我认识,其形成来源于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以社会和国家的一个成员身份而存在的,其处事原则依赖于他与社会的契约而定,即具有相应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大学生日常生活使用频繁的新媒体,实质上就是他们形成网络公共参与和公民意识的过程。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社群化、广泛化以及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公众在网络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获得的正向反馈和积极的效能远大于传统的参与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自身权利义务的实现需要一个适当的平台,网络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社群性为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表达个人主张提供了比较好的媒介。在参与的过程中,权利意识得到强化,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也有所增强,公民意识不断得到提高。

(二)网络空间对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

1、帮助大学生提高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与思政理论课、主题班会和社会实践等传统形式思政教育不同,以微信、微博和网络直播等社交网络新媒体为代表的新教育平台,改变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内涵的变化,表现为教育主体的“去主体化”与教育客体的“主体化”态势。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以主动搜集相关信息,就自己关注的话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独立的思辨的能力和理性的自觉意识,更加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价值。通过新媒体,大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待周边的事物,在“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定位,适应社会交往中的对公民意识的要求,从而更好的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网络空间的多元化信息和平等的话语权能唤起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发表言论时要实事求是、客观理性,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此通过网络空间规范性可以增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和法治意识,巩固其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

3、激发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大学生公民意识是其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是以一定价值观为指导对公民与国家、社会以及他人之间关系认识的态度。[]通过网络空间的宣传和讨论平台,大学生能深切感受到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不断强化社会公德意识,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培养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影响网络空间大生学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大学生网络空间自我保护意识的缺失

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网络欺诈和侵权等事件频发,网络安全还有待提高。大学生在享受网络的便利与快捷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网络空间的自我保护。近年来高发的各类校园网络诈骗和网络侵权案件,与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高有着重要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民意识的形成。

(二)大学生网络空间的责任意识的不足

网络社会形态下,要求公民的责任意识要不断提升,以适应急速变化的网络环境。据一份针对大学生关于网络公益活动和网上公共议题的参与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7.8%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参与,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公民意识,但有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态,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还不够。

(三)大学生网络空间的信息辨别能力的欠缺

网络的虚拟性导致网络信息总是真假参半,对大学生而言,如何从网络信息中获取有用的内容,有效辨别信息的真实性是一项“必修课”。由于部分学生信息辨别能力不足,在网络媒介中没有进行科学理性的认识,导致发表错误的消极言论,甚至传播负能量的“谣言”,影响了网络舆论的正常运转。

三、网络空间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

加强网络思想阵地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理性良好的公民意识的形成需要教育者进行规范性的引导,作为公民重要的民意表达媒介,网络空间丰富的内涵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因此,要利用好网络空间,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公共道德水平,塑造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发挥校园新媒体矩阵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

以校园网、学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和新闻客户端等“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与社交媒体和门户网站相比,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还比较弱。因此,要不断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机制,以学生的需求出发,提升校园媒体内容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提升校园网的吸引力。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近年来学校深度挖掘著名校友陈毅元帅的事迹,以“弘毅思政网”为主题,开展弘毅论坛、弘毅大讲堂等主题活动,建设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融合教育性、实用性和思想性的“两微一端”教育平台,提供有益于学生成长的信息服务,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使得校园新媒体成为学生乐学好用的工具和精神家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公民意识和道德水平。

(二)强化网络空间社群化的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网络空间中的社群是指“由于一群人彼此分享共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信仰和爱好,或者血缘、族群或地缘基础,或者自愿、天然地聚集在一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以宿舍、班级、院系和社团等组织形式进行社会交往和活动。在网络中主要依靠QQ群,微信群和论坛等进社群组织活动。网络空间交往的社群化特征给予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和重大公共事件讨论的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公民意识。因此,要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社群参与规范,支持和鼓励他们加入公民政治参与导向的网络社群,为他们参与公共生活、培养公民意识提供更加有效、畅通的渠道。

(三)构建网络空间的规范体系,树立正确的公共生活观念

正如前文所述,网络空间从无序到有序,从混乱到规范不仅依靠每一个参与者的自觉遵守,也需要依靠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调控。要构建网络道德规范,既要保证网络公共领域运动平稳有序,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也要保证自由平等的话语平台。因此要加强网络公共领域规则体系的构建,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促使大学生自觉准时遵守法律的要求,明确在网络空间中的权利和义务,对破坏网络秩序的行为进行处罚。成都工业学院近年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将网络公共领域中主要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授,以案说法,增强了他们对法律的敬畏心和认同感,帮助他们塑造正义原则和理性精神。

(四)加强网空间的舆论引导,提升媒介素养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媒介素养要求对网络空间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鉴别和筛选,并利用网络公共领域参与解决问题的制定。因此,要充分掌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权,主动快速发声,占领“舆论高地”。同时,大学生应当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树立对信息的筛选意识,在充分参与讨论、明晰事件真相后,再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从而展现良好的批判意识和参与意识。

猜你喜欢
公共事务社群网络空间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营销的最短路径
社群短命七宗罪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公文写作水平途径研究
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