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对比研究

2019-11-13 10:51严梦莹李新新西华大学四川成都610039
新生代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叶问英雄主义武侠

严梦莹 李新新 西华大学 四川成都 610039

1.英雄主义电影与英雄形象

所谓英雄主义,按照《辞海》的解释,是指“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的气概和行为”。“英雄主义”是中美电影长盛不衰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改变,英雄主义电影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荧幕上,并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好评。英雄形象往往是一个国家思想文化的反映,他们是正义的代表,和平的维护者,勇敢、机智的象征。当代电影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趋于大众化、多元化。受历史文化、价值观和审美等因素的影响,中美英雄主义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存在差异性。

2.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2.1 民族英雄(《鸦片战争》)

如果放眼回望中国近百年历史,鸦片战争是对中国发展影响深远的事件之一,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永远不能遗忘的伤疤。英国用荷枪利炮打开了清王朝的大门,中华民族开始了百余年的屈辱历史。

电影《鸦片战争》就是改编自这一历史事件,十九世纪中叶,林则徐奉旨到广州禁烟,与鸦片贩子和不法官员斗智斗勇,于1839年在虎门将鸦片全部焚毁。林则徐,虽然身为中国封建朝廷官员,却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译馆,翻译外国报刊书籍,开辟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西方科学文化的先河。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壮举,表明了中国不畏列强、坚决抵制鸦片的决心,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居安思危,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思想迈在时代前沿,才能与时俱进。前进的中华民族,正走在这条路上。

2.2 武侠英雄 (《叶问》)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学者梁启超的这句话令人深感认同,中国的武侠精神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平时习武之人都将忠、信、孝、勇、礼、义、廉放在首位,融入自我的武侠理念。武为血肉,侠为精神,武侠亦可称为武德,两者互为一体,密不可分。有武没德,则多为坏人所用,沦为恶人。

武侠电影在中国英雄主义电影中,始终占有重要一席。武侠英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类人,在动乱的年代,他们行侠仗义,匡扶正义,除暴安良。《叶问》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武术之都,广州佛山。当时武风鼎盛,但作为佛山咏春拳唯一传人的叶问却很低调,每天呆在家中钻研武功。但好景不长,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叶问被迫带着妻儿移居破屋。一次日本武道场的白米之争,让日本将军关注到了叶问,并要求与之一战,面对家仇国恨,叶问以咏春拳力战三浦空手道。这部电影较之于同类型电影《霍元甲》和《精武英雄》最大的不同是,叶问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既能对敌英勇无畏,又能在家尊妻爱子。面对时代的洪流,这些侠者该如何秉承自己内心之“侠”?当电影里的廖师傅为了“五斗米而折腰”最后惨死在日本人枪下,“武功再好也躲不过子弹”落幕是何其悲哀。面对是该尊妻教子还是以身殉国,对于命运在枪口下的武者来说,习武意义又在何处?最终叶问坚定地站上了擂台。因为他的“侠”具有普世情怀,存在于那些满怀期待的国人的眼里。影片以开放式的结尾结束,只用一段段字幕交代他的去处,或许这样的叶问才是观众心中的武侠英雄。

2.3 人民英雄 (《湄公河行动》)

从早年电影中的抗战英雄到如今的军人战士,都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荣誉,维护人民利益与社会安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同于早年电影中的抗战英雄形象,如今的英雄形象在塑造上不再着重于外在形象的刻画,而是力求突出英雄的内在品质。同时英雄形象更加“平民化”,英雄人物不再完美高大,而是更加贴近于人民生活,英雄也有家人朋友,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甚至也有缺点,这使得英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

例如电影《湄公河行动》中的方新武,是一名长年潜伏于金三角的中国缉毒情报员,有着复杂多面的性格特点。一方面,作为一名缉毒情报员,方新武沉稳老练、机智多谋、临危不乱。另一方面,他为获取情报会采取“非常”手段,他的女友因沾染毒品而死,也使得他内心里充满仇恨。在一场追捕拿突和占蓬的行动中,他认出了害死女友的凶手,不能克制自己,一怒之下枪毙了占蓬。在影片的最后,方新武为了掩护队友离开,以身殉职。影片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好评,除了具备爱国主义情怀与跌宕起伏的情节,饱满的人民英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3.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3.1 战争英雄 (《辛德勒的名单》)

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贯穿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战争是残酷的,但是在战争中出现的那些英雄,就像黑夜里的曙光让陷入悲苦的人心里满怀对和平的希望。

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主人公奥斯卡·辛德勒是位投机倒把的资本家,趁着战争大发横财,并与德国军官建立了密切关系。在目睹纳粹军大肆屠杀犹太人的残暴行径后,决定倾家荡产保护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杀害。辛德勒虽身为德国资本家,却拥有着人类的良知与悲悯心,挽救了一大批犹太人的生命,无疑是犹太人眼中的英雄。导演斯皮尔·伯格,借用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表达自己对和平的看法,对历史的反思,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人性光辉面的歌颂。

3.2 灾难英雄 (《摩天营救》)

在好莱坞影业发展的各种“英雄制造”流水线上,随着电影类型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灾难英雄出现在大荧幕上。或是天灾或是人祸,对于灾难的恐惧使得人们对于勇于斗争、克服危难的英雄,有着天然的崇敬。

《摩天营救》,讲述了退伍军人威尔在执行任务时,遇突发事件且被人陷害,而自己的妻子孩子还在失火的楼上。自己深陷火海,攀登摩天大楼勇敢地救出了自己的家人并找出罪犯的故事。这部影片的特色之处在于,与之前的灾难片中出现的英雄不同,男主角出场就被炸断了一条腿,身残的情况下英勇救人的难度自然而然地升高了。随后和老战友见面,却是个陷阱,一番打斗后得知,他的家人在恐怖分子控制的楼上而且整座大楼将被炸掉。威尔好不容易出去又被警察误以为是犯罪同伙。他不仅需要救人,还要周旋于恐怖分子与警察之间。这部电影大大区别于之前大部分的灾难电影,比如《空军一号》、《超级战舰》,二者都没有《摩天营救》里的故事情节曲折。这部电影反映了,人们在灾难面前对英雄的追崇,以及对勇敢、智慧的追求。

3.3 超级英雄 (《美国队长》)

“超级英雄”是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一大特色,人物外在形象各具特色,且具备超凡的能力,他们在危机关头主持正义、挽救危亡。这类英雄设定收获了观众的喜爱与追捧,满足了观众内心对“英雄梦”与“超能力”的无限幻想,是当下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一大特色。

《美国队长》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斯蒂夫·罗杰斯原本是一个瘦弱的青年,为了报效国家,自愿参军。因具备不怕牺牲的自我奉献精神和善良正义的优秀品质,被部队选中成为超级士兵。实验刚完成,发明药物配方的博士便被纳粹间谍杀害了,使得斯蒂夫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士兵,被称为“美国队长”。美国队长不是天生的英雄,也没有不死之身,他只是比一般人坚强、勇敢、机智。在接受实验被改造成“超级士兵”后,他的力量、速度、耐力都远超出于常人,以美国队长的身份为美国在二战中立下显赫战功。美国队长的形象颠覆了以往观众对英雄形象的认知,影片对英雄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的表现上,更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提出了对英雄形象的新定义。

4.中美电影中英雄形象对比:

4.1 平民英雄vs超级英雄

中国的英雄主义电影多以真人真事改编,英雄人物来源于现实,故事情节反映客观事实,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与代入感。电影往往在宣传期间就受到观众的热捧,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电影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美国的英雄主义电影流行以科幻元素作为题材,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为背景,英雄形象往往是超级英雄,他们不同于常人,有着非凡神力,肩负着主持正义、保卫世界和平的使命。电影内容天马行空,畅想无限,具有夸张和虚拟的特点,先进的特效与冲击性画面吸引着大批观众。

4.2 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很少形单影只,多为一个群体,他们共同面对危险与困难,相互协作,共同作战,具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这一现象也反映出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弘扬集体主义,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而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人们相互团结,共同奋斗。这是因为我国继承与发展了儒家思想,在“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加入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践行国家法治与中国美德。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更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对邪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面对艰难险阻的顽强奋斗精神。这是因为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推崇个人主义。个人主义鼓励个人价值的发挥,倡导个性独立,追求自由、平等、民主。

5.结语

中美英雄主义电影存在诸多差异,这与两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密不可分。随着经济一体化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美电影也在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并出现了新的趋势。例如电影中女性英雄角色的增多,英雄形象的平民化、多元化,以及英雄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在表现上地位的变化等。电影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英雄人物体现出人们对和平、正义、勇敢、机智的追求,英雄主义电影的盛行,传递着正确的价值导向,传播着社会正能量。

猜你喜欢
叶问英雄主义武侠
武侠风
我心中的叶问
甄子丹最后一部功夫片《叶问4》发布会举行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这才是正宗的叶问范?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