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飞扬 志高昂 人灵秀
——从习近平用诗看中华诗词的当代价值

2019-11-14 07:42黄金辉
心潮诗词评论 2019年10期
关键词:讲话中华诗词

黄金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文章、讲话、著作中,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旁征博引,推陈出新,总能给人以思想启迪。他身体力行地实现其所倡导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当代价值。习近平在国内外政治舞台的用典过程,正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示范。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用典》(第一、二辑)共收录习近平用典283 则,其中引用中华诗词53则(含曲赋联5则),约占19%。从春秋时期的《诗经》到当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用诗的时代跨度贯穿整个中国诗歌史。其中引用最多的朝代为唐代,16则;引用最多的单部诗集是《诗经》,4则;引用最多的诗人是中唐诗人刘禹锡,4则。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他在往塔吉克斯坦专机上对记者的谈话中说道:“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他还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将“中华诗词”列为加强扶持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之首。由此可见,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诗词的高度重视。

我们今天学习习近平用诗的典范,可以从中领会中华诗词的当代价值。笔者将此归纳为六个“有助于”:运用中华诗词,有助于执政为民,有助于反腐倡廉,有助于以史为鉴,有助于劝学笃行,有助于文化自信,有助于国际交往。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运用中华诗词有助于执政为民

古代许多优秀诗人都曾担任过官职,往往用诗词抒发自己为国为民、勤政廉政的情怀。《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收录的200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中引用过唐代大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明代诗人于谦《咏煤炭》的尾联:“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他《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完整引用清代诗人郑燮的七言绝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杜甫遭遇“安史之乱”,历尽坎坷,一家人好不容易才得团聚于成都西郊,在朋友帮助下盖了一间茅屋,却被秋风吹破,“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凄苦到如此地步,诗人却还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免受其苦,居者有屋。儒家推崇的人生境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一生都未曾显“达”,避乱于蜀最“穷”之时仍然宁苦自身欲济众生,可见其境界之崇高。于谦既是一位爱国将领,又是敬民诗人,这首咏煤炭以寄情怀的七律,表达了作者不辞辛苦为民效力的愿望,与上述杜诗意境有类似之处。郑燮在潍县担任知县时画竹题诗,从风雨吹打竹叶的响声联想到民间疾苦之声,表达了情系百姓、关心民众的情感。习近平引用这些诗句,意在表明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他是以生动形象的话语告诫各级干部,时刻不忘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了更好地执政为民,必须培养选拔任用贤才。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他还强调“把好干部选用起来,需要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关键就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他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还引用过清代诗人顾嗣协《杂兴》中的前四句:“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意在说明人才各有所长,也有所短;术业有专攻,特色各不同。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就要任人之长,避其所短,最大可能地发挥优秀人才的积极作用。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引用了刘禹锡的诗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以树叶、流水新老交替的自然规律,比喻伟大事业需要继往开来,优秀人才也要一代一代地承前启后,接续前行,让我们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如森林常绿,江河永流。

“成由勤俭败由奢”——运用中华诗词有助于反腐倡廉

中共十八大以来,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痛下决心,不惜壮士断腕、剜骨疗疮,以铁的纪律对贪腐现象“零容忍”,打虎拍蝇,上下整肃,党的纪律更加严明,带动社会风气好转,深得民心。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引用元曲家马致远《墙头马上》的一句名言:“人心似铁,官法如炉。”说明加强法制建设、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晚唐诗人李商隐《咏史》的首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此联高度概括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凝炼精到,成为千古名句。习近平在担任总书记才一年的中纪委全会上引用这句名言,是有针对性的。此前,干部队伍中的奢靡之风的确让老百姓非常反感,民谣讥讽说:“一顿饭,一头牛;屁股下面一座楼。”正是习总书记领导制定了反“四风”的“八项规定”并严格督促执行,才真正“管住了屁股管住了嘴”——这也是民谣中的一句,是针对前面那句而言,规范了干部用餐和用车制度,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看到反腐倡廉的效果。

又过了一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引用了南宋大儒朱熹任漳州知州时为白云岩书院题写的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副联的七言分句借用了唐宣宗李忱七律《百丈山》的颔联“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常在掌中看”。朱熹将原作者的帝王气象化用为儒家的道义担当,前置四言分句“地位清高,门庭开豁”,切合儒家读书治学之所的书院环境,意境博大,将古代学人肩负的责任和追求的品质,诗意化地表达出来。习近平引用此联,引导党员干部“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能渐起贪心,而应该心系人民,心系国家,心底无私天地宽。

习近平还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杜甫的对仗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一联诗不仅是写草堂周边如何培松删竹,而且另有深意:感叹有用之才成长不易,意欲铲除奸佞邪恶。习近平引用此句,意在表明与腐败现象水火不容的坚定立场和破立结合的反腐思维。以“恶竹”比喻贪污腐败的害群之马,以“新松”象征廉洁有为的优秀干部。依法依规惩处那些贪腐分子,培养提拔一批忠诚清廉的优秀人才,破中有立,激浊扬清,从而改善政治生态,整肃干部队伍。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运用中华诗词有助于以史为鉴

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引用了铭刻于国家公祭鼎上的铭文:“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这4句铭文的前3句,分别出自清代叶绍本《宋皇佑平蛮碑歌》(“昭昭前事若金鉴”)和《诗经·陈风·防有鹊巢》(“心焉惕惕”)、《诗经·卫风·考槃》(“永矢弗谖”)。昭昭,清楚明白;惕惕,忧惧警醒。矢,发誓;弗谖,不会忘记。这4句铭文大意是说,历史事实一清二楚,警示后人引以为戒。发誓永远不会忘记,祈愿世界永久和平。这篇铭文共有40句,习近平选用这4句,精练地表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捍卫和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我们共同的信念。

《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引用了两则古诗,一为唐代刘禹锡《蜀先主庙》的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二为南宋文天祥《正气歌》的名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刘禹锡的七律,前二联赞赏了刘备的英雄业绩,首联暗用了三国故事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所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后二联评说刘备虽善于用相,但却不善育儿,致使蜀汉江山落入魏手。习近平引用首联,只取其赞赏英雄气概之意,借以称颂抵御外侮、浴血奋战的抗日英雄。文天祥是南宋末年坚持抗元、宁死不降的民族英雄,在牢狱中写下了五言古风《正气歌》。起首咏唱天地正气,充塞于山河日月茫茫宇宙之间。“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是承上启下的名句,接下来颂扬历史上坚守节操、以死抗争的“哲人、典型”,表明自己忠贞不屈的气节。习近平引用这两句诗,非常适合于给抗日英雄颁发纪念章的场合。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样的民族英雄,不正是“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永远值得史册铭记、值得后人敬仰的吗?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过《诗经·大雅·荡》的名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句大意是:没有谁不会有好的开端,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它揭示出人们干事业善始容易,善终却难,阐明了持之以恒的难能可贵。习近平化用这句警语,回顾往日的历程,坚持今天的奋斗,展望明日的前景,表明坚持不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昂扬斗志。

“腹有诗书气自华”——运用中华诗词有助于劝学笃行

劝学与笃行,也可理解为知和行的关系,“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关系,二者对于人生的修为都是十分必要、不可偏废的。关于劝学,习近平引用中华诗词多达6则,诗词各3 则。在《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和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的讲话》中引用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苏轼诗句出自其七律《和董传留别》,首联:“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赞许董传虽然家境贫寒,却满腹经纶,衣裳朴素却气质高雅。陆游这两句诗,出自其七绝《冬夜读书示子聿》,在知和行的关系上,更强调行。杜荀鹤这两句诗是其七律《题弟侄书堂》的尾联,勉励他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从孔夫子教导儿子“不学诗,无以言”,到汉乐府《长歌行》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再到这三则诗句,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子弟亲友最贴心的嘱托,就是要勤奋学习,努力成才。尤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成为千古名言,更是中华儿女的共识。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可以升华气质。曾国藩曾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习近平说过:“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段排比句,可视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当代升华。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转引过王国维《人间词话》第26则,其中引用了3 则宋词:“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3则宋词,依次出自晏殊的《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欧阳修的《蝶恋花·独倚危楼风细细》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作都是写爱情题材的,王国维化用其意,作为“境界说”的范例,论述做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的三个阶段:第一境是说要登高望远,选定目标;第二境大意为锲而不舍,虽败不馁;第三境意谓千回百折,终致成功。习近平提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要有这样的境界,他还总结了三点体会: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坚持读书和运用相结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关于笃行,习近平引用过4 则古诗:清代钱德苍《解人颐·勤懒歌》的“一勤天下无难事”;元代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宋代王安石《题张司业诗》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勤懒歌》是对古代士农工商“四民”的劝勤戒懒歌行,结句为:“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习近平用以阐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脚踏实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王冕诗是题自家画的,王安石诗是题唐代张籍诗的,习近平将原诗的含义扩而广之,化而用之。前者是《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表明一个大国大党领导人的谦逊胸怀(“不要人夸颜色好”)和使命担当(“只留清气满乾坤”);后者是《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与会代表在各行各业艰辛劳动、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和殷切鼓励。屈原的名句更是千古流传,脍炙人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重提毛泽东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的“赶考”之说后,引用了这句诗,勉励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场持久而特殊的考试中,经受历史性考验,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长风破浪会有时”——运用中华诗词有助于文化自信

习近平多次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他在担任总书记不久的《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就曾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三句诗,表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信念。前两句出自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借以表达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为求索复兴之路,历经艰难曲折,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后一句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借以表达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宋代陆游七律《病起书怀》颔联的上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和清代林则徐七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清代郑燮七绝《竹石》的后二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3 则诗句,原作者都是经历坎坷却信心十足的强者。陆游在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时仍然坚持收复失地的主张,被免官后卧病在床还写诗明志。林则徐坚决销烟抗英,却被贬谪去新疆伊犁戍边,临行前写诗留别家人,展现出为了国家将个人生死祸福置之度外的宽广胸襟。郑板桥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乌纱掷去不为官”,以作画写诗为业。这首题画诗借竹喻人,表现出坚韧不拔的品格和邪恶不侵的自信。习近平借用这些诗句,引导党员干部和高校师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行。

文学艺术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文艺工作。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分别引用了西晋陆机《文赋》中的两个对仗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借以阐明文艺工作者既要有广泛的生活积累,又要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

习近平善于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引用恰当、贴切的诗词,更容易引起在场听众的共鸣、共识。他《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诗经·小雅·斯干》的“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以繁茂而常青的松竹,象征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繁荣景象和长远发展的广阔前景。《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是借用叶绿花红的莲花象征澳门回归祖国的繁荣昌盛景象,在场的人们一听就会立刻联想到澳门区旗的莲花图案,诗词语言凸显出极大的张力和魅力。《在2015年春季团拜会上的讲话》完整引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非常适合祖国是母亲、中华一家亲的节日团聚氛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引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的对仗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诗句的原意是比喻游子思乡,引者将之扩展开来,说明每个人都会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而让人联想到各民族要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发展。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中华诗词有助于国际交往

在国际交往的大舞台,习近平善于运用中华诗词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高屋建瓴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洋。《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在巴西国会的演讲》中,习近平引用了初唐诗人王勃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时此境的“海内”,已从传统的全国“四海之内”扩大到全球“四洋之内”。他还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巴交往的历史:200年前,中国茶农团队就到巴西种茶传艺,国画大师张大千旅居巴西17年,创作出《长江万里图》等传世名画。他希望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关系“如同长江和亚马逊河一样奔流不息,一往无前”。他《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并引用南北朝时期诗人庾信《徵调曲》中的对仗句“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省略了中间两个“者”字)。用“摘果思树,饮水思源”的形象化比喻,阐明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贡献,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引用《古今贤文》中的格言“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引用现代诗人于右任的联语“计利当计天下利”,与前引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以唐代诗人刘禹锡七绝《秋词》中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作为开场语,恰应了金秋时节京郊雁栖湖的风光,又昭示着绚丽和谐的友好合作前景。在同一篇演讲中,他还引用了唐代诗人尚颜的五律《送朴山人归新罗》的首联“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这本来就是一首送别国际友人的诗(新罗为朝鲜的古称),写得格局宏大。习近平借以表达亚太地区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广阔远大。他《在华盛顿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答姚怤见寄》的首句“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表达出一个大国元首开放包容的胸襟。正因为有了差别,世界才多姿多彩;正因为有了分歧,才需要求同存异。习近平提出的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包容互鉴的新型外交理念,在这些引语中得到艺术性呈现。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开幕辞》中,引用过唐代诗人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的颈联“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这是作者寄赠同代诗人张籍的一首七律,全诗如同一幅雨后初晴的水彩画,颈联的“翻”“点”二字,更有动感,使所写景物如在眼前飞动。引者巧借浪花与江水、雁阵与青天的对应形象,隐喻国家与国际合作的关系,中国在既有国际秩序的基础之上,履行自己的国家责任,倡导合作共赢,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花”奔涌、“雁阵”远飞。他于2015年9月访美,《在西雅图出席侨界举行的欢迎招待会时的讲话》中,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俗语开场,用“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古诗结尾。这句古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五言排律《西江夜行》的第二联,以天地之广阔反衬思乡之情切。侨胞生活所在地离祖国越远,思念故土的情感就越加深切。习近平主席这番话语,让在座侨胞倍感亲切,极大地提高了感染力和亲和力。如此亲民风范,在美国刮起了“中国风”,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典范。

限于篇幅,还有数则有关“辩证、修身”的习近平用诗未能在本文予以解读。现有的解读也很粗浅,有待于方家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习近平用诗,或开头起兴,或卒章显志,或画龙点睛,总能使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文采飞扬,使中华诗词的当代价值得以充分彰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诗幸得江山助,用好犹能助江山。我们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诗词,将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更为深远的发展。

猜你喜欢
讲话中华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讲话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