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2019-11-15 03:49余文兴
学生之友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家庭教育

余文兴

摘 要: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学习风气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的生活习惯、语言、行为等首先是从家庭中形成的,孩子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从这里萌芽和滋长。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键词: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素质提高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影响

(一)没有良好的家庭气氛

黔西南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较高,好多孩子都来自偏远的农村,随着父母到城里租房子读书,父母就在城里找一份工作,上班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很多时候,父母上班,根本管不了孩子的学习。还有的是父母租好房子,送孩子到城里读书,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带,这样的学生有很多,自然就谈不上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和阅读环境

现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家庭,父母的文化层次还比较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讲汉语,而是全用本民族语言,并且也不看报、看书,也不会给孩子买各种书刊读物,从而使孩子接触汉语晚,几乎要到上学,才开始学习汉语。这样使孩子失去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差,阅读能力低下。

(三)少数民族有良好的舞蹈、绘画、音乐艺术环境

少数民族擅长用舞蹈、绘画、音乐来表现劳动场面这一传统特点为少数民族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使孩子从情感的真实的表现,手眼的配合,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创造性的发展都得到了锻炼。所以在学校,少数民族学生音乐、舞蹈、是佼佼者,在社会上涌现了不少灵敏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家。

二、少数民族家庭代间传承性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代间传承性是指父代所保留的原有的行为品质,不自觉的被子代继承,延续下来。父子代间传承性是在潜移默化中必然进行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计划生育的照顾性与不彻底性,导致一个家庭有多个孩子的家庭结构。把这种家庭结构与独生子或双生子家庭结构比较不难发现,独生子家庭结构一个家庭只负责一个孩子的教育,那么,父母对孩子的投入是精力充沛的,投入情感是丰富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照顾到,关心到。但对于一个家庭多个孩子的结构来说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少之又少,微不足道。因此,两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正方向的素质上是不同的。

许多少数民族的父母,由于受封建思想、封建家教的影响,仍把我国封建家庭和子女关系的准则——“父为子纲”作为今天的教育指导思想。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父母享有特权,子女要绝对服从,不得违抗,这样父母对孩子管束过于严格,孩子都要按父母的意志行事。这种封闭的模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只要离开父母,来到远离家乡的学校里上学,他就象出笼之鸽,要任意放飞自己,去寻找自己的自由。结果就出问题了,孩子来学校里什么都想试一试。这一试就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所以说对孩子管束过严,不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权利和余地,不给孩子分辨是非的机会,不让孩子自己体验,自己在實际中锻炼自己,检查自己的封闭教育模式对孩子的行为品质是有极大的影响的。

三、少数民族家庭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家长)对有特定关系(血缘关系)的受教育者,通过特定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实施的一种教育。家庭中的成人承担着传播道德行为、传授一定的文化生活知识的任务,家长必须履行对子女教育的义务,用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行为以及所掌握的社会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受到父母文化素质影响所形成的家庭微环境、个性心理环境将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深远。

文化水平低,教育观念滞后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脱节的根本原因。在家庭教育中,没有意识到教育具有隐性,想不到自己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注意言行,行动鲁莽,语言粗俗,在孩子面前没有表现出家长的风范。受父母影响,孩子慢慢也滋长了一些不良的想法并体现于言行举止上。在家庭中,家长没有起到榜样作用,没有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表现在,认为教育则是学校的责任,因而家里不提供学习的机会,带着孩子忙于干家务农活类,使学校教育得不到延续,学生家庭作业完不成,这对长期生活在身边的孩子影响甚大。从教育实践中发现,凡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与家长高尚的品德、文化基础有关。如今的家庭教育中,还表现出家长嗜好赌博迷信活动,对孩子的学习过问太少,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四、少数民族家长外出务工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当前农村的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有较大的转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及其沿海一带。特别是在我州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人选择了“打工”这条路。在学生中有绝大多数的家长终年在外务工,子女有的被寄托给亲戚,有的委托给家中年迈的老人,有的甚至是孤身一人。每当要求学生请家长时,得到的回答要么是“父母打工去了”,要么是“我的爷爷和奶奶在家,他们来行吗?”

家长为了生计而长年奔波在外,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缓解了一时的经济困难,基本上满足子女上学所需的花费,可他们忽视也忘记了更重要的事情——对子女的教育。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满足了子女对金钱的需要,孩子就会好好学习,自己也尽到了责任。可他们不知失去的家庭教育是无法用金钱弥补的,孩子被扭曲的心灵和形成的孤僻、任性、倔强的心理已很难矫正,“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观念在孩子的大脑中萌芽,要靠金钱、溺爱来补偿给子女只会适得其反。这些孩子大都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淡薄、经常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来往,沾染了社会上的恶习。

参考文献:

[1]祁万良. 浅谈民族地区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措施[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 08(1):128-128.

[2]贺光明. 浅谈民族地区农村高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 读书文摘, 2016(2).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家庭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