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下领头雁 脱贫致富奔小康
——记代县雁门关乡殿上村两委主干脱贫模范周栓虎

2019-11-19 14:12解世亭
支部建设 2019年22期
关键词:攻坚村民

◎ 解世亭

早听说殿上村是代县雁门关乡的先进村,近几年该村各方面发展势头强劲,一肩挑两委的村官周栓虎更是一位40岁上下的年轻人,早在2005年就开始经营煤场,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在村两委驻地,终于见到这位村民交口称赞的好村官。他瘦高的个头,朴素的衣着,干练的性格,务实的作风,与想象中财大气粗、任性专横的富裕村官大相径庭,说起党建工作和扶贫工作如数家珍,张口我们村闭口村民们,对家乡的眷恋和村民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让人不能不由衷地生出几分敬意。

抓党建,聚民心,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殿上村地处雁门关下北半坡丘陵地带,是一个441户1000多口人的贫困村,拥有耕地5300亩,村民收入主要靠种地和外出打工。原有贫困人口277户658人,经过历次动态调整,现有贫困人口258户638人,其中五保户4户,低保户91户95人,残疾人15人。

早在2015年1月村级两委换届之前,思维超前、办事公道的周栓虎就进入村民的视线,不少乡亲们私下联络想推举他成为领头雁;而致富不忘本的他,也在思索着带领全体村民共同致富。周栓虎最终如愿当选为村委主任,而在5月份原村支部书记却因经济问题被处理,他只好独自扛起富民强村的重任。他深知,基层干部处在脱贫攻坚最前沿,是党和政府最直接最真实的 “化身”,必须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务实、廉洁自律,而他的短板则是政策水平有限和管理经验不足。于是,他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与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及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协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凭着一股求真务实的干劲、敢闯敢试的拼劲、全力以赴的韧劲,不仅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更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最终赢得了党心民心,打开了工作局面。

常言说:“村看村,户看户,农村发展看支部。”脱贫攻坚以来,周栓虎坚持“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以党建引领脱贫、推动脱贫,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努力践行“两个维护”,积极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激励村干部不断增强脱贫攻坚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荣誉感,自觉地把脱贫攻坚这个首要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中,倾力打造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把脱贫攻坚政策到户到人真正落实到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在周栓虎看来,村里的事和村民的事就是天大的事,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总是出主意想办法,尽心尽力排忧解难。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民谋利益,为了群众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不管刮风下雨,不论冬夏冷热,几乎每天八点多就赶到两委驻地,研究制定发展产业举措,办理党务村务具体工作,直到夜色深沉才回到家中。经常组织两委成员、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深入贫困户家中,访寒问苦了解需求,讲解和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村民们对党和政府的印象不再模糊抽象,变得真实起来具体起来,他们深切感受到村两委就在身边,村两委领头人就是他们最大的依靠。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他付出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赢得了全体村民的尊重和认可,在2018年1月村两委换届中,村支部书记全票通过,村委主任一次过半数通过,这是民心所向,也是实至名归。他说:“这是全体党员和村民对我的信任,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我必须把全村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

他和忻州市职业技术学院选派的第一书记刘彦龙共同研究,狠抓三基建设,夯实党建基础,按照基层党组织的要求,认真制定相关工作条例,大力改进基础硬件设施,全面落实基层党组织的各项组织程序,使该村的党建工作走在了全乡甚至全县的前列。2018年7月,该村党支部先后荣获县、乡两级优秀基层党组织的称号。2017-2018年连续两年,其本人也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村两委主干”脱贫模范。

强建设,提服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周栓虎上任不久,不少村民提出建议,希望能够新建一座戏台,既可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又可丰富广大群众精神生活。他觉得这个提议很好,现代化新农村没有一座像样的戏台真的说不过去,在倡议村民积极捐款捐物的同时,自己四处奔走,多方求告,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可是到了开工日期,手头只有不足12万元的现金,他和村两委成员商议,开弓没有回头箭,无论如何也得按期开工,后续资金再尽力想办法。他调动两委成员,发动社会资源,跑到宏伟水泥厂要水泥,跑到信怡搅拌站要混凝土,跑到附近的几座砖厂要砖瓦……磨破了嘴,跑断了腿,终于建成了一座宏伟气派的大戏台。当十里八村的村民们坐在台下看戏时,他却独自蹲在后面的角落里喘息。

2015年以来,他先后争取到土地整理、公益彩票和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700多万元,完成造地370亩,整理300亩,打井10眼,敷设灌溉管道4500米,铺设灌溉管网10000米,实现了水浇地机井管网全覆盖,新增水浇地3000余亩,有效改善了农田水利建设状况;同时积极调减传统农业种植,积极推广迎合市场的高效经济作物,为全村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方便村民出行和安全通行,2016年共投资14万余元,在当街河槽砌筑暗渠200余米,由县财政出资10万元,剩余工程款4万余元一直由其本人垫付。2017年,他又争取到特色建筑风貌整治资金300万元、美丽乡村资金7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文体广场和村口照壁,完成了当街河槽暗渠收尾工程,铺设了主要街道沥青路面,修筑了人行道和部分绿化带,更换了主街道两侧的围墙,使该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绿水青山的美丽新农村。还建设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免费为全村7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就餐服务,冷热齐全,荤素搭配,主食多样;因管理规范、运行良好,该中心荣获2018年全忻州市农村“孝亲敬老、扶贫助困”先进集体。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周栓虎认为,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是新常态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贫困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因此,他多次推荐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创业致富带头人,积极参加市县扶贫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成为凝聚群众、引领发展的“主心骨”,成为创业增收、脱贫致富的“火车头”,让党的力量、群众力量和市场力量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同时,主动邀请县、乡农技人员进村讲授种养殖技术4次,发放相关宣传资料800余份,受益群众超过600人次。通过各类培训,每名两委成员都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每个共产党员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技术有了,观念转变了,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多了,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增强了,殿上村也变得更加富裕了,用行动印证了“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

在他和村两委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全村260户贫困户均超过了“一超五有”的脱贫标准,顺利通过国务院第三方脱贫验收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地实现了整村脱贫的阶段性目标。2019年是代县的脱贫摘帽之年,村里的部分脱贫户仍然存在返贫的风险,他继续对标研判,精准施策,筑牢返贫“防火墙”,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用实干和奋斗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制村规,订民约,营造文明和谐乡风

走进殿上村,笔者留意到,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外,脱贫攻坚、法治知识的宣传也是随处可见。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该村创新模式,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好家风新民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光荣脱贫”意识。同时,坚持法德同治,构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高地,以建设道德讲堂为载体,以一风(家风)、二堂(文化礼堂、文化祠堂)、三队(志愿服务队、乡贤联络队、特色文化服务队)、四评选(脱贫模范、道德模范、最美庭院、五星文明户评选)等为抓手,形成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新常态,不断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目前,该村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和引导下,村民们也自觉规范言行,摒弃陋习,村风更文明,这也有力地促进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为了保障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规范和约束村民的言行举止,提升村务管理效果及管理质量,周栓虎立足本村实际,在充分调研村情民情和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殿上村村规民约》,并经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数次补充完善,最终予以发布实施。村规民约的制定,赋予了村民更多的监督权、参与权和知情权,降低了村民治理过程中的问题和机会成本,有效引导和教育广大村民提升自身素养,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构建“人人参与、法治为基、民主共建”的农村发展新局面。

该村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文化引领、创新发展”的建设思路,坚持生态文化并举,坚持法德同治,把精神文明深度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创新开展“美丽乡村·文明乡风”主题实践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纯正党风、敦化民风、注重家风、培育新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自然与文化相融,勾勒出示范新农村的美丽蓝图。在忻州市2018年度建档立卡贫困户“最美家庭”评选中,该村郑秀萍一家成为代县唯一入选的家庭;该村的姚俊梅入列“最美新娘”名单。

猜你喜欢
攻坚村民
有了“红色代办员” 村民办事不出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路上的人大行动
脱贫攻坚:基层如何“上手”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