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整合开发策略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2019-11-19 03:23田晓辉张河清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武陵山村寨片区

田晓辉 张河清 王 华

(1.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2.广州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3.湖南文理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发展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居民就业,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贫困地区的旅游收入,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满足旅游市场的消费需要,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意义重大。因此,关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引起旅游学术界的关注。迄今为止,国内研究者对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现象与民族村寨发展的关系(罗永常,2006年;何明,2008年;李强,2010年;陈思莲,2013年;唐胡浩,2016年;吴忠军,2017年;王海燕,2018年;王丽娜,2018年)[1-8]、旅游扶贫的模式及途径(吴亚平,2016年;刘天,2016年;陈丽琴,2017年)[9-11]、民族村寨社区居民的参与(梁玉华,2006年;罗永常,2008年;陈志永,2010年)[12-14]、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黄亮,陆林,2006年;王汝辉,2009年)[15,16]、以及民族村寨的规划与保护开发等方面的问题(江晓云,2004年;仇学琴,2008年;曹端波,2008年;李智伟,2008年;彭惠军,2016年)[17-21]。

综观目前国内的现有研究文献,鲜有针对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整合开发方面进行专门讨论的内容。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对民族村寨旅游的整合开发途径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应的开发策略,是对该研究领域研究的进一步补充与深入,具有理论与现实上的重要意义。

一、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优势分析

(一)国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

武陵山片区地跨湘鄂渝黔四省市的71个县(区、市),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20多个世居于此地的少数民族[22]。作为我国的典型连片特困区之一,武陵山片区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近年以来,为了促进民族区域的经济发展,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随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关于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减贫致富与协同发展的意见》(2016年)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相继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武陵山片区内民族村寨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众多

一个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对其旅游吸引力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高级别的旅游资源将使得该区域拥有巨大的开发优势。国家民委早在2014年9月首先命名了我国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共有340个村寨上榜。后来,国家民委又于2017年3月公布了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全国共有717个村寨入选。武陵山片区内被入选的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多达142个,占全国的13.4%(参见表1)。因此,武陵山片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众多,在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方面具有先天性的基础条件。

表1 武陵山片区内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情况一览表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武陵山片区内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多项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及民俗等不同类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土家族的梯玛神歌、打溜子、摆手舞、毛古斯舞、傩戏、土家织锦技艺、土家年等;苗族的鼓舞、剪纸(踏虎凿花)、苗画、苗族服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四月八等;侗族的芦笙音乐、侗戏、侗锦织造技艺等;瑶族的花瑶挑花、瑶族民歌等;仡佬族的毛龙节、傩戏等;白族的仗鼓舞等传统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村寨内所拥有的独特传统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构成了片区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

现将武陵山片区内具有典型性的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及旅游开发可以依托的代表性民俗文化内容整理如表2所示。

表2 武陵山片区内民族村寨旅游可开发的代表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二、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名度不高,旅游宣传力度不足

武陵山片区内的少数民族村寨虽然众多,但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寨身处偏远的崇山峻岭之中,受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开发资金投入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旅游几乎处于零开发状态。其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旅游资源缺乏应有的保护、展示和宣传,导致这些村寨在区域内外的旅游市场上缺乏知名度,影响力不够明显,旅游形象模糊,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也不高,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亦非常缓慢。目前,由于缺乏电子商务营销方面的行业人才,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营销传播活动大多局限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媒介,旅游网络营销宣传方面的内容很多还处于空白状态。

(二)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同类产品竞争激烈

当前,武陵山片区民族村寨旅游方面已经开发出的有竞争力的特色品牌不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缺少系列化、差异化、高品位,具有震撼力的旅游精品。此外,由于缺乏科学的调查研究与系统的规划设计,武陵山片区的民族村寨型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较多,各个村寨之间的替代性竞争非常激烈。民族村寨旅游的产品内容趋于单一,多数为被动的村寨自然景观观光型的活动,缺少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产品,致使游客的停留时间短,旅游附加值也比较低。

(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1.交通设施有待优化升级。武陵山片区境内虽有国道与省道贯穿各主要县市,又有县级公路与各乡镇相接,但联系少数民族村寨内各旅游景点的公路等级较低,多为乡道与县道,少数为国道与省道,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且,多数民族村寨与外界缺乏直达快速的交通联系,例如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等,旅游交通的通达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为了让各地游客方便快捷地到达片区内的目的地,增大客流量,吸引更多客源,改善境内交通环境,增强各少数民族村寨内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已经成为武陵山片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当下的迫切要求。

2.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首先,受当前交通条件以及客源人数的限制,部分少数民族村寨缺乏停车场以及专门的旅游交通车辆进入景区内部,游客只能从距离村寨较远的地点以步行或者其他交通方式进入;其次,由于处于偏远落后地带的乡村,不少民族村寨缺乏住宿、旅游购物以及娱乐休闲等给游客提供方便的设施和场所,旅游接待能力偏弱。最后,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内均缺乏与旅游发展关系重大的通信、金融、医疗、消防等基础设施。因缺乏统一的规划,旅游配套设施的分布也不够合理。

(四)旅游服务质量尚待提高

武陵山片区境内的很多少数民族村寨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尤其是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十分缺乏等问题,妨碍了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良性发展。由于武陵山片区是国家划定的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分布广,导致很多县市财政拮据,缺少资金来源,因而在各少数民族村寨内缺乏专门的旅游培训活动,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低下、服务水平相对较差。甚至有些村寨内导游和管理人员都还是本村居民,存在无证导游和欺客宰客现象。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从业人员的普通话不够标准,影响到了与游客之间的交流。

(五)区域内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协作程度不够

目前,武陵山片区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活动多处于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无论是对内的活动组织方面,还是对外的营销宣传方面,都没有形成整体的合力,致使客源分流,旅游开发的投资收益降低,实际利益受到损害。另外,武陵山片区的各个少数民族村寨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武陵山片区虽然地域宽广,囊括了四省市多个县区,但当前该片区缺乏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能够对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活动进行综合性协调与管理的机构来行之有效地解决由于行政分割造成的跨界管理问题,致使区内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活动缺失统一协调管理,存在着孤立发展以及恶性竞争现象。

三、整合开发策略

本文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旅游整合开发的AVIMA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整合开发的AVIMA模式

依据AVIMA模式,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村寨可实施以下整合开发策略:

(一)进行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的通达性(A)

首先,为了降低前往少数民族村寨的旅行时间,加快旅游客运车辆在各等级道路上的通行速度以及客源的流动性,武陵山片区近期内宜加强对通往各少数民族村寨的县道和乡村道路的提质升级改造,提升各类通往少数民族村寨公路的密度和等级。消除村寨中的断头路,实现旅游车辆在区域内的无障碍通行。尤其是对联系附近的快捷客运点,如高速公路、高铁和机场的道路应优先予以建设和改造。其次,加快铜仁—怀化、恩施—张家界—衡阳、宜昌—长阳—五峰—张家界—新宁、以及天武高速等高速公路的建设;进行怀邵衡、黔张常、渝怀复线的建设和焦柳铁路线的扩能改造;尽快完成贵襄高铁、渝湘高铁、渝长厦高铁、宜张高铁和呼南高铁等高速铁路的修建,使少数民族村寨与域内各县市区中心城市以及武陵山片区周边的长沙、武汉、重庆、贵阳等重要省会直辖市城市实现交通上的畅通对接。

(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游客体验价值(V)

统一规划域内旅游配套设施的设置,合理布局武陵山片区各个村寨中的电力、通讯、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以及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另外,还需使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点的住宿、餐饮以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融入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与旅游开发的整体氛围相协调。重点推进村寨内的智慧旅游、厕所革命、旅游安全设施等多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前往少数民族村寨进行参观游览的游客的体验价值。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I)

伴随着近年来域内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应以乡野村寨风景与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内容,以提升游客体验价值为目的,结合各村寨的特点,开发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买农产品、享农家乐”等参与性较强的系列旅游产品,形成从生产、加工、销售再到消费一条龙的旅游产业链。旅游产品的设计可从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出发,以民族特色饮食餐馆,村寨特色民宿、民俗博物馆、民族歌舞展演、民族传统手工艺展示与销售等多种方式,使游客充分体验到本地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及乡土特色。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挖掘与传承,既实现了对其保护的目的,又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旅游消费需要。此外,每一个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产品开发项目与邻近村寨所拥有的旅游项目之间,必须保持较强的差异性,才能避免产品同质化所带来的恶性竞争。

(四)创建特色村寨旅游品牌,实施联合营销策略(M)

目前,武陵山片区应当依托各村寨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开发出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精品,形成自有的特色村寨旅游品牌。同时,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整合宣传、共同组团开展营销活动,以扩大在片区内外旅游市场中的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例如,片区内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内的老司城遗址、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的唐崖镇境内的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境内的海龙囤土司遗址所联合代表的“中国土司遗产”已经于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三个遗址均可依托所在的少数民族村寨,以及高品位、高影响力的世界级文化品牌旅游资源,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当地的土司文化,充分展示土司文化的深厚内涵,开发以“村寨土司遗址怀旧游”为主打的特色旅游产品,塑造出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精品。同时,可对湘鄂黔三省内的灵溪镇、唐崖镇和高坪镇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协同开发,对旅游线路进行统一策划,三地联合宣传、联合促销、共同扩大品牌影响。旅游村寨可以凭借各自所拥有的特色景观资源,携手打造出古村古镇遗址怀旧游(里耶古镇、江南镇高城村、寨英古镇)、村寨绿色生态休闲游(南山镇、花坪镇小西湖村、漾头镇九龙村、大乌江镇、仙女山镇)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游(罗坪乡长梯隘村、长乐坪镇、太平镇云舍村、阿依河村)等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品牌。

(五)打造民族村寨旅游精品路线,构建旅游发展战略联盟(A)

首先,武陵山片区可通过挖掘村寨的文化特色,建立一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示范点,并以开发出一系列民族村寨旅游的精品线路的方式,来满足客源市场的需要。其次,依托新近成立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联盟,建立统一的民族村寨旅游协作机构,增强各组织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在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线路的联合组织、旅游产品的共同营销推广等方面协调步调,采取一致的行动,从而实现旅游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客源市场的共同拓广。

猜你喜欢
武陵山村寨片区
武陵山歌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