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创生的难为困境与可为策略

2019-11-20 03:56陈睿睿重庆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评价过程

■陈睿睿/重庆师范大学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以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创生更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创生取向课程实施观这一变革性要求的回应。小学语文课程创生即“在语文教育情境中, 教师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技能、智慧的基础上整合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联合发明、建造、构谋、创造并自然生成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1]小学语文课程创生理念的种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已经种在了小学教师心中,只有让小学语文课程创生理念落地,才能真正助益小学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中小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是高质量的教科书,关键是良好的课程推进,即课程创生。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已提出创生取向课程实施观,201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面向教学一线,就推进学科课程实施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开展应用研究。”从此,课程创生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被视为培养和促进“全人”发展的重要举措,解决频频爆出“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等问题的一剂良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跟进,如何采用“可为策略”,走出课程创生的“难为困境”是本论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语文课程创生: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

小学语文的有效课堂离不开思维的相互碰撞,即不同背景、经历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有礼有节表达自己观点,建构起生生、师生的“形散神不散”的思维关联网络,而这就是创生型课堂。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课程创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诉求,更是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需求。

(一)促进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

小学语文课程设置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带动综合素养的发展,学生能够成长为规范运用语言文字,“三观”正确的青少年。然而当下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多呈现出:教师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会越俎代庖,以“拖拽和硬塞”的状态,推着学生说出预设答案。出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本不该出现可能消耗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找不到正确学法的尴尬局面。

真正的小学语文课堂创生应达到充分激发和释放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学生围绕教师的设计展开发散性思维,不同答案的交流会刺激学生的思考,延展出更多的答案,这就是类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学生参与进来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价值,稳固其“课堂主人”的身份,在积极正向的课堂氛围中潜移默化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增长。

(二)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诉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定位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指出了语文课程建设要求就是“要关注读书、积累和感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建设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2]。中小学语文课程建设要求无不体现着语文课程创生的诉求。小学语文课程如果局限于课程主要载体——小学语文教科书,没有适当的扩充拓展,不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不融入大量精选的教学资料,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就会形成一种“没有生气和活力”的语文课堂,这种课堂的教学效果甚至会丧失一部分应达成的目标。而小学语文课程创生就是借用已经设计好的课程方案,将其作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或实现“再造”的材料或背景,借助这种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不断变化和发展,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和聚合,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学生的参与度高,体验感强,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小学语文课程创生的难为困境

小学语文课程创生应从课程实施的始终,即理念指引、过程方法和评价导向三个方面来考察目前小学语文课程创生面临的难题,找到具体的问题,才能为制定适宜的解决策略提供方向性指引,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创生创造条件。

(一)课程实施“忠实”取向理念的钳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一直学习苏联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学范式就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传统课程开发主体是专家,即“由专家开发出来的课程计划与课程内容,教师忠实地执行与贯彻事先预设的经过反复试验而拟定的课程设计[3]”,即很大程度上的“照本宣科”,忽略了学生的生命经验和课程学习的体验。传统教学范式对现在的教师们也起到了实然性的钳制作用。首先,教师面对课程开发多以“拿来主义”为主,并未充分关注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学生接受知识时的心理状态,更缺乏对班级学生能达到的真实增长点设置。其二,教师设定目标,在课堂中组织教学经验,引导学生达成目标,但是一切影响或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都会被“剪除”,课程开发也多呈现出“有知识乏生命”的真实状态。其三,教师在设置目标的时候并未紧随时代步伐,没有把小学语文的四个核心素养——“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思维发展和价值认同”[4]巧妙融入目标,课程开发实践滞后于改革步伐。

(二)课程实施过程中模式僵化的禁锢

课程实施就是教师把课程计划或者活动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即“正式的课程”到“运行的课程”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随着课程实施概念传入我国,对课程实施的研究也拉开帷幕,课程实践从“忠实”取向走向“创生”取向也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但是把“忠实”取向和“创生”取向完全的割裂开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几种模式化的倾向:“课程实施中模式僵化,老师包办了问题、资源的生成;创生取向的机械化运用,不顾课程目标,对课程实施随意化、简单化处理,在教学实践中放任学生随意生成;课程实施过程中创生取向和忠实取向的完全对立,教师大量鼓励学生提问,以其为课堂生成的兴奋点而考虑其价值。”[5]课程实施过程中模式化问题的出现,与师生借助课程资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的初衷相悖,并非真实的课程创生,这种“新壶装老酒”的窘态非但没有体现课程创生的优势,反而为推进课程创生起到了负向作用。

(三)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低效性的束缚

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对其他学生来说有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在中小学实际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师的评价要求和标准泛化或模糊。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没有直接的导向性作用,部分教师没有评价标准,凭借主观感知即兴评价,或是要求不明确,学生仍然会处于“茫然”的状态,不知“应为”是什么。第二、对学生表现评价不够准确、不够全面。如上课专心听讲,能够答出来“结构化的答案”或者更高层次的“关联性的答案”,老师评价是“很聪明”,学生的再反馈就是自己很聪明,上课认真听讲与否并非最关键的,教师在评价时仍然偏向于“唯成绩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正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指向的低效性束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从而不利于课堂创生的出现。

三、小学语文课程创生的可为策略

只有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对应的策略。面对小学语文课程创生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瓶颈性问题,必须对课程实施的准备——过程——评价反馈三个方面来做好对应的策略性说明,以期为小学语文课程创生提供生长土壤。

(一)课程开发时教师的有效二次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小学语文课程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小学语文的课程开发应着眼于学生作为“全人”的发展取向来设计,这就表明小学语文课程开发应该落实到每个学校组织的课程开发团队,教师们在进行课程开发时,根据小学培养目标、地区、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情,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删减或调试,使之适应教学实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关注到拟定目标的适切性和时代性。首先,“以人为本”要求关注到目标是为学生服务,避免使目标成为一种不可更改的“靶心”;其次目标应围绕小学语文的四个核心素养,注意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年级与年级间、学科与学科相通知识点间的紧密对接,使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呈现一定梯度。最后设置恰当目标,做好课程资源的搜集、选择和整合工作,在教学以前教师应该有清晰的知识网络图,能够找到引导和触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

(二)课程运行时引导思维弹性“收放”

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老师的作用,老师作为连接学生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桥梁,在课程创生时发挥关键的导引作用。一项研究估计,学习结果35%的差异方案的不同学校或班级的学生 , 其成绩的差异也有可能达到 35%,这可归因于实施过程的差异,也就是说即使运用了同一方案,不同的教师使用结果也会存在不小的差异。教师在课堂创生中时要注重设置多样化、生活化的情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的“失衡”,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学生间思维的碰撞,教师团队在备课时应预设多个发散通道,使每个小知识点都能呈现“点线”结合的状态,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教师提问的聚焦。教师只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提供多条思维路径,才能不断刺激学生大脑中的知识敏感区,促使学生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

(三)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的“强化”作用要充分释放

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将会成为学生思考和行动的指向标,因此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对学生评价的正向作用非常必要。为此,首先教师应该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规划好每个版块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运用儿童化的语言要做到细化到每个点,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教师的要求,同时注意选用恰当的量化或是质性的评价方式。第二,教师应该关注到教学评价内容的每一个部分,不仅包括“学生当堂成果”,还涉及学生的准备状态、学习状态等课堂表现状况以及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形成明确的导向性,真正发挥好对学生的强化作用,能够让每个学生不游离于课堂的问题设计,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为课堂创生提供良好的环境。

小学语文课程创生在新版本的部编教材投入使用之际显得尤为迫切,只有切实理解到“创生”取向理念的内涵才便于更好地对部编本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更恰当地使用教科书,发挥其功效,也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支架,以恰当的评价引导课堂上的“创生”风气。笔者认为纵然小学语文课程创生会面临诸多困难,但是风雨之后终会见彩虹。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评价过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