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乡音寄乡愁
——读连少允“一百个绝美中国符号”诗作

2019-11-20 09:38李宽林
西江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诗作青铜器丝绸

李宽林

最近,旅美华人连少允先生创作了一批以“一百个绝美中国符号”为题材的诗作。我恭读再次,味之再三,获得感就愈多愈深,这是我在读连先生这些诗作过程中的感受。

首先,这批诗作的题材很雅致且很新颖。其实,以百事百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前人多用“咏物诗百首”之类的直诉式书名便了事。而连先生却用“一百个绝美中国符号”名之,既不落俗套,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很有创意。

其次,诗歌内容涵盖面极广,在一百首诗歌中,所咏事物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象兼容并现。这在题头诗《中国》便作了定位性的揭示,如华夏、长城、唐腔(诗)、宋韵(词)、佛教、儒家、炎黄、孔孟、汉字等,这些令中国有殊于世界的独特文化符号,充分反映了中国智慧,折射中华民族之光。诗人采用以大括小的表现手法,或运用见微知著的笔法,让这些“符号”充满张力和活力。大至抽象的儒、佛、道等哲学、宗教,以及阴阳、禅宗等义理;小至具象的彩陶、旗袍、丝绸等器具、服饰,以及茶、饺子等饮食,都一一加以囊括。其中,有的形成系列性的组诗,如甲骨文、钟鼎文、竹简等三大文字发展形式,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四大发明,均组合成串联符号;有的形成包容性的套叠诗章,如青铜器与鼎、唐刀、古钟,组合成包含性符号,共同表现相关的主题,使诗义更加充盈厚重。关于这方面我们不妨以下面一首诗为例,略作点评,以见一斑。

青铜器

祭拜神坛面朔方,秦王猎士正充肠。

樽装醉色醇还烈,鼎煮香薰簋与筐。

商虎食人来一卣,方尊敬我有三羊。

休凭马踏曾飞燕,纹爵西周镂凤凰。

诗人以满怀的热情和豪情,颂扬了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和创造力。诗中提及的包括鼎、簋(读轨)、卣(读有)、樽、爵等在内的烹饪、盛食的青铜器,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文物。这一系列的中国符号,都被诗人用生辉妙笔一一点亮了。关于青铜器的产生,发明权属于中国,中国青铜器震撼了世界。我们的祖先早在商周时代已掌握了青铜器的冶炼铸造工艺技术了,因此,诗人对青铜器等文物的吟咏,是对我们祖宗智创的热情讴歌。

连少允的诗作,在表现手法上不但符合一般文学作品的原理,而且也合乎格律诗的特殊要求。试看下面一首引诗。

丝 绸

联藩纽带历千年,锦绣中华一线牵。

谢祖勤薰嫘祖庙,惜春早种鲁桑田。

男耕女织桃源美,路远途艰世贸喧。

待到人间涂百彩,眼花缭乱劝君廉。

该诗的结体遵循了格律诗的游戏规则,首联起笔写中华通过丝绸联结外邦已历千年,作为锦绣之物,中华的蚕丝通过丝绸之路与外域相牵;颔联承前写为感恩发明种桑养蚕织帛的始祖嫘(读雷)祖立庙祭祀,为传承这份文明而令鲁地人惜春勤种桑田;颈联转写男耕女织,出现一派桃花源的熙乐美景,越过遥远艰辛的路途,促进了世界贸易的热闹繁荣;末联写待到人间到处都是穿着各式各样丝绸服饰的人时,虽然眼花缭乱,但是我们还须珍惜这些身上之物啊!作者通过起承转合,加上平仄、黏对、对仗、典故、音韵等特殊元素的运用,使整个诗作的“符号”充满唯美的华彩!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少允先生谨记自己的来路和根。这些诗歌,是他用娓娓乡音,抒写浓浓乡情,拳拳乡恋,以及悠悠乡愁!

猜你喜欢
诗作青铜器丝绸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遥望“丝绸路”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述说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