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的贵州布政司地图

2019-11-21 02:19陈建华
藏天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晴隆屯堡安南

文/图 陈建华

这本外表看去虫蛀严重、残破不堪的书卷,是明代《大明一统志》之八十八卷贵州布政司卷。

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洪武9年(1376)全国政区正式设立卫两京十三布政司。天顺二年(1456)《大明一统志》开始编制,天顺五年(1461)完书,共90卷,其中88卷为贵州卷,除此版本外还有弘治十八年、万历十六年、天启五年等多个印本,现在手上这本应该是万历十六年(1588)的印本。该书卷除周边破损较为严重外,其内容部分还基本完好。

内容包括:建置沿革、郡名、形胜、山川、风俗、土产、学校、古迹、寺庙、任务、列女等等。很难想象400多年来它是如何躲过了人祸天灾与纷飞战火而留存至今的。

贵州明代历史文化遗存较多,如贵阳市的标志性建筑“甲秀楼”于明万历26年建成,现已是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景。有着明代历史活化石之称的“天龙屯堡”文化以及“安顺地戏”等,都源于明朝初期。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之初,周边安全形势严峻,北方受到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南方又是叛乱不断,1380年朱元璋调集30万大军到贵州准备云南平叛。其中贵州的普定县是进攻云南的战略要地,明军在这里重兵集结。十多年前,作者因工作曾到过普定一座山上,上面有不少石头砌成的防御工事残段、旗杆座、蓄水池等明代军事遗存。1381年,云南叛乱平定后正式将西南划入明朝疆域,30万军队则永久留在了贵州戍边。他们以屯堡为军事单位,战时为兵,平时为农,世代驻守。600多年过去了,贵州安顺一带的“屯堡人”在其语言及生活方面仍保留了许多江南一带的民俗风习。

另外,在这张贵州布政司图上还能看到一些诸如“威清卫”“平坝卫”“毕节卫”等地名标注。这里特说明一下,卫所制是明统治者为巩固国防独创的军事化行政区划,军事色彩十分浓厚,通过查阅许多相关资料得知:这些卫所是按地理位置不同编排的。

如:

威清、平坝、普定、安庄、安南、普安,史称“上六卫”;龙里、新添、平越、清平、兴隆、都匀,史称“下六卫”;乌撒、毕节、赤水、永宁,史称“西四卫”;镇远、平溪、清浪、偏桥、铜鼓、五开,史称“边六卫”。不知道现代足球的阵型战术设计是否受此启发,待考。

为方便大家了解,将图上一些陌生地名与现今所用地名对照标注如下:

平越卫(福泉)、新添卫(贵定)、威清卫(清镇)、安南卫(晴隆)、安庄卫(镇宁)、兴隆卫(镇远)、清浪卫(镇元清溪)、平溪卫(玉屏平溪)、偏桥卫(施秉)、铜鼓卫(锦屏)。有此老图为证,贵州许多的明代古迹可与地图上的地理标注互为参考、互为材料佐证。这对研究明代贵州史会有很大帮助。

近些年来,贵州不少地方政府看到了这种历史文化带来的商机,通过恢复明代文化遗址、文物建筑等推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像铜仁碧江区已建成“大明边城”,还有晴隆修建中的“安南”古城等等,目的也都是为此。

明代贵州布政司图,是我地图收藏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张老图,能得此珍本万分幸运。它记录的是400多年前贵州的山川地貌和风土人情,那种穿越而来的历史贴近感和厚重感让我倍感激动,这一切皆图缘所至吧。

猜你喜欢
晴隆屯堡安南
高熊徵《安南志》版本之审定
屯堡社会与乡村振兴暨贵州省屯堡研究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安顺学院召开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保护与开发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病逝享年80岁
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正式成立
恩施市屯堡乡人民政府关于撤销《恩施市屯堡乡辖区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的决定
姜仕坤:鞠躬尽瘁的县委书记
铭记姜仕坤
春天到安顺赏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