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之工艺、发展及鉴藏

2019-11-21 02:19刘原一
藏天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松烟制墨

文/刘原一

◎墨锭制作

一、制墨工艺

墨,是中国传统书画的材料,列为文房一类。从材质来说一般分为松烟、油烟、色墨三大类。其制作原材料分为两个阶段,宋代之前以含油量较多的松树为主要原材料,故以松烟墨为主。宋代墨工发现将桐油细火烧制后采集的烟料用于制墨,其烟料相较于松烟更为细腻,墨色清透、润泽、变化丰富、层次分明,此后,以油炼烟的制作方式开始大量普及。

传统制墨工艺取天然原料、手工制作,其工序主要有炼烟、和料、制作、晾干、描金。

炼烟:是用将含油量较大的松根或松枝、各类动植物油,通过不完全燃烧的方法提取烟料,得到松烟和油烟。

和料:是先将动植物胶熬制后,放入烟料,搅拌后杵捣均匀。

制作:将墨坯料按搓成圆柱形的墨果,压入墨模成形后墨面上就呈现出精细的图案及文字。

晾干:墨成形后要晾干,需要不断翻转,使墨体每个面都能相对均匀地挥发水分,如不及时翻晾,墨体就会出现弯曲变形的情况。翻晾需要在避直射光、温湿度变化较小且通风的室内完成。

描金:墨晾干后,需要将墨面上的款识图案描金描彩,以作装饰。

◎墨锭制作

◎墨锭制作

二、制墨业的发展

从史前绘画出土的彩陶及遍布全国的岩画遗存中,我们发现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墨的使用,由于当时还没有人工制墨的技术,先人是开采天然的矿物质“石墨”记录当时的生活和祭祀活动。据《述古书法纂》载,西周周宣王时“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此为我国古代关于人工造墨之较早的记载。此后人工制墨开始进入历史舞台,因为品质优于天然石墨而逐渐被认知并使用。

汉代纸张的出现,人工制墨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制墨业主要集中在陕西隃麋、扶风、延州一带。

唐代为我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广泛之王朝,设官置厂专事造墨,负责研究进贡墨品松烟墨之制作经验,多方取材配方,采用古松烟与鹿角胶煎膏合成的制墨方法,闻名于天下。五代南唐后主李煜热衷书画,在其极力提倡与支持下,奚氏父子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李煜赐奚氏国姓,便有了“李廷珪墨”。

宋代创制油烟墨,名工辈出,佳墨纷呈。文人以书法为重,故视墨为宝,取墨甚严,辨墨亦精。宋人名迹流传于今,仍可见其艺术辉煌,佳墨功不可没。

制墨技术发展至明代时,达到了高峰,以炼取天然桐油烧制烟灰用料与大漆混合制作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众多佳墨开始出现并受到普遍欢迎。

清代的制墨规模虽然不及明代规模大,但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均对墨的制作极为讲究,以至于康乾两朝进贡、御制墨品,精绝千古。清晚期至民国以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引入现代制墨设备以及制墨原料“洋烟”即工业炭黑,墨之产量大幅提升,其质逐渐式微。

◎清墨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将地方家族式制墨工坊整合为国营墨厂,屯溪胡开文墨厂、歙县胡开文墨厂、上海墨厂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的文人重视墨之品质,加之政府倡导外汇增长,制墨行业恢复古法制作技艺的同时又研发创新技术,制墨技艺重回巅峰,精品辈出!八十年代中后期,人民物质需求不断提高,墨汁的使用逐渐占领市场,因其便捷性与实用性更加符合当时的环境需求,导致传统制墨行业逐渐萧条,品质大不如前。曾经辉煌鼎盛的屯溪、歙县、上海墨厂逐渐依靠生产质量低下的仿古墨、旅游墨纪念礼品墨来维持生计,众多具有高超制墨技艺的工匠都黯然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经历了时间的冲刷,跌宕起伏的历史洗礼,却依然传承有序,繁衍生息。究其原因还是得益于一代代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文化守望者将这中华文化之精神血脉流传至今。我们欣喜地看到从九十年代至今,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市场经济已经相对成熟。在物资基础日益丰富的新时代,众多从事书画工作的专业人士以及广大爱好者对传统制墨品质重新提出了高要求。从民间到国企,催生出一批具有传统制墨经验的传承者纷纷兴办墨庄,投身制墨行业。如:“艺粟斋”的冯良才、“又玄斋”的石海明、“郁文轩”的冯宜明、“万杵堂”的胡立之等等,都是现代制墨领域的佼佼者。无论古今制墨名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既能守得住传统的制墨技艺,又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且符合时代需求,方能将该领域推向历史的高峰!

◎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彩墨

◎清墨

◎清墨

三、墨的鉴赏及收藏

(一)墨的鉴赏

1、看品质。看墨质的优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砚台上磨,在纸上试。选一方上好的砚台,用墨锭研磨。好墨一定下墨快、发墨好(指墨中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和细腻程度)。这还说明墨粉和胶的比例合适,烟料颗粒粗细搭配恰当。好墨的墨液油润、均匀。如墨液发出紫光最好,发蓝光的也不错。再就是看磨口。一般来讲,好的油烟墨磨口,像镜面一样,平滑光洁。反之,则为质地较差的墨。

试墨也是很直接的方法。用檀皮多一些的生宣好纸,以笔蘸墨在纸上作画。好墨一定是渗得开,也留得住;黑得下去,也亮得起来的。好墨中烟料的粉如果有粗有细,在纸上的浓淡变化就会更加丰富。现在的许多新墨普品,之所以在纸上的层次不好,甚至容易跑平,除了纸不好的原因之外,就是因为用石油为颜料烧制的碳黑粉(洋烟)的颗粒粗细比较均勻。

2、观形色。从造型上看,好墨一定是美观、古雅而精致的,尤其是观赏墨。从包装上看,好墨材质贵重,工艺精良,十分讲究。而次墨、普品,因为要节约成本,在投入、人工和技术水平上,都远不及好墨。从品相上看,好墨有如秀外慧中的佳人,给你一种从内到外的赏心悦目感。大凡看上去坚如玉石,外表光洁,细纹如发者应为佳品。反之,墨质松软,表面粗糙,色泽昏暗者,应为次品,甚至是劣品。从色彩上看,好墨上填的金,品质优良,色泽沉着,如为老墨,则呈赤色。金色淡黄如黄铜色,即为普品。蓝、绿敷彩,若用石青石绿,应为好墨。如用普通颜色,当属一般品质。

3、辦真伪。这是鉴赏、收藏的基本问题。但是比较复杂,只有留待以后另文专说了。

(二)老墨的收藏。

从我国传统制墨的工艺和发展历史来看,我个人认为,以明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80年代这一历史阶段的老墨作为收藏对象为宜。因为太早的墨基本绝迹,一般人根本收不到。太晚的墨又缺乏时间的锤炼和人文的积淀。当然,新墨中的一些好墨也可以适当关注,但不宜作为重点。

1、老墨的文化艺术价值。古墨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观赏墨上,尤其是观赏墨当中的集锦墨,最具有代表性。据史料记载,集锦墨是明代安徽休宁派首创。它以几锭或十几锭甚至几十锭为一套,如四十五锭一套的“御制西湖名胜诗墨”,就是比较典型的集锦墨,由制墨名家汪节庵所制。它取西湖四十五个有名的景点分别绘制于墨上。无论是其形制还是诗、书、画,以及包装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可谓艺术精品。难得的是,这些景点有些早已不存,而这套墨却完整保留了当时的实景。因此,它具有很珍贵的史料价值。如今,这套墨几经周折,被上海墨厂博物馆收藏,因此,它又具备很重要的文物价值。

◎宋吟可定版墨

2、老墨的使用价值。

当今社会的书画家,用墨汁居多,因为快捷方便。但因此就认为老墨没有使用价值的看法也是不客观的。我们首先从老墨与墨汁的比较看,墨汁由于加入防腐剂,因而容易褪色。墨汁因胶性重要加水,容易跑墨。再者,墨汁使用工业碳黑作原料,缺乏层次。据说,董其昌用的明代程君房的墨,放在水里不化,研不脱墨。现在有些质量差的墨,稍一触摸,就会脱色。所以老墨之于精品创作和名家,都是极有价值的。现在有些书画名家,专门收购合用的老墨画画,就是现实的例证。由此可知,老墨的使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3、老墨的市场投资价值。

从古至今,老墨都是文人雅士和藏家追捧的重要文玩。当下,老墨在拍卖市场和网络线上市场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老墨作为消费品和易损品,能够流传下来的不多,精品更是难得。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多为清代、民国时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墨品。比如北京翰海拍卖公司1995年春拍上的一套“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彩墨”,就拍出了50万人民币的价格。还有80年代以前生产的一些实用墨,比如上海墨厂生产的“鲁迅诗墨锭”,当时只要几元钱一锭,现在就涨到了1000多元人民币一锭。所以,只要勤于研究,敢于上手,老墨的增值空间还是有的。

猜你喜欢
松烟制墨
墨与植物
非遗传承人周美洪千年徽墨:忠于古法式必从新
松烟
上党松烟墨的历史价值
墨:我的历史黑不溜丢
到潞州
比发呆
师徒互撕 撕出两部经典
师徒互撕 撕出两部经典
五里亭外墨烟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