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2019-11-22 09:09余志涛
老区建设 2019年18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提 要]消除贫困不仅是人类的理想,也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中国将消除贫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扶贫对象、扶贫主体、扶贫措施”等问题,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在不断的减少。但是,国家的扶贫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如脱贫返贫的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主体“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智”,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其塑人品格、启人心智的积极作用,创新“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文化扶贫的新模式与新内容,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扶贫

[作者简介]余志涛(1979—),男,武汉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教学。  (湖北武汉 430056)

贫困问题是阻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工作的开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在于农村经济的振兴,农民收入的增加,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2018年末贫困发生率为1.7%,说明国家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脱贫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有效地推进扶贫工作开展,切实减少贫困人口,成为当前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国家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中,各个地方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如联合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方式,积极运用互联网+资源实现移动思政教育扶贫,为贫困地区输送知识,转变贫困群体的思想观念,激发贫困群体主动脱贫、积极摘帽的意识。

一、精准扶贫与思政教育关系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工作的基石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具有文化凝聚力的影响作用。毛泽东曾指出,“工作任务好比过河,而工作方法是过河的桥与船”。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而言,就是过河的方法。2020年要实现贫困县摘帽的扶贫任务,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动力。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要求在扶贫工作中要转变观念,精准识别贫困群体,因地制宜实施扶贫策略,提高扶贫的效果。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既能提升扶贫的工作效率,又能采用对象特定化的扶贫方式,从而实现扶贫一人,脱贫一家的目的。

(二)思政教育扶贫的内涵

思政教育又称为理想信念教育,是社会群体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关于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广义界定上看,主要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方式对社会群体进行思想政治类教育的统称。狭义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社会群体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组织、有目的采用课程教育或者知识宣传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向社会群体传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知识,从而有助于社会群体形成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扶贫是指以解放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思想作为主要的工作方法,以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培育贫困主体独立思考的意识,以此激发贫困群体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精神,从而引导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文化思想扶贫模式。

(三)思政教育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作用

目前,精准扶贫的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虽然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部分的贫困群体出现消极脱贫的现象,如等、靠、要的思想依然比较普遍,导致脱贫工作陷入反复与困境。思政教育扶贫关注思想扶贫,通过培育贫困群体的脱贫意识,祛除“贫困文化”对贫困群体的消极影响与束缚,改变贫困群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建立以贫困群体为主导的精准扶贫模式。

1.思政教育深入扶贫实践,为精准扶贫工作培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的思政教育通过将课堂内容搬到精准扶贫的项目中,让大学生深刻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内容,精准扶贫的实践情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国的贫困问题,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思政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发展使命,提高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建设事业的认同感、增强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归属感,推进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精准扶贫工作中,从而为精准扶贫工作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发展。

2.扶贫先扶智,思政教育可有效地帮助贫困人口转变思想

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核心是解放贫困群体的思想,本质上属于对贫困群体的意识启蒙。在传统的扶贫模式中,单纯的物质输出容易造成贫困人口出现“等、靠、要”的懒惰思维,长期的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容易让被帮扶人员产生懒惰的心态,也容易滋生攀比的心理,即谁接受的捐赠物品多、谁的对口帮扶人员的“面子就大”等,从而不愿意摘掉贫困帽子,也不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思政教育深入贫困地区,通过“高校+大学生+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思政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将大学生的思政课堂搬到贫困地区,不仅能够为大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政教育,而且能够通过大学生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内容的释义,让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体全面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内容。通过大学生的一对一思想帮扶,让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体能够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摆脱贫困的积极心态,从而完成精准扶贫工作任務,早日摘掉贫困帽子。

3.祛除“贫困文化”对贫困群体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提出“贫困文化”的理论,他认为贫困文化是根植于贫困群体中,相对稳定且世代传承的一种亚文化。在贫困文化的影响下,贫困群体适应现有的贫困状态,而且形成一种习惯于贫困、丧失摆脱贫困的斗志与欲望的心理现象。“贫困文化”对贫困群体的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在于容易让贫困群体产生惰性、宿命感以及自卑感,在思想观念上容易形成甘愿接受贫困的现实、不愿努力奋斗、依赖政府救济福利的心态。“贫困文化”对于精准扶贫工作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相互比穷”“依赖政府救济”“争领救济物”的现象,体现出“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作用。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首先是一场思想意识的解放,是对贫困群体的意识启蒙,其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祛除“贫困文化”对贫困群体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培育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现状的思想意识,激发贫困群体的美好生活向往。

二、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思考

(一)加强思想教育,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在主动性

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与教育,让受教育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性,感受到国家政策的推动力量。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是通过高校与结对精准扶贫点的联动,大学生深入精准扶贫工作点,让其收获实践知识。通过大学生群体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既可充分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点的贫困群众摆脱“等、靠、要”的思想,也可为贫困群体带来最新的时政信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

思政教育助力于精准扶贫的工作,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武装贫困群体的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贫困群体为核心,提高贫困群体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关注度、认同度、参与度。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思政教育助力于精准扶贫是立足于内因要素,相比精准扶贫的政策与措施,思政教育扶贫是调动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要靠内动力”。强调要激发贫困群体的内在脱贫的积极主动性,处理好国家、政府与社会力量帮扶与自身奋斗的关系,处理好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客观因素的关系,重视思政教育扶贫,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体思想活起来,身体动起来,依靠贫困群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摆脱贫困现状。

(二)思想文化下乡扶智,增强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实践能力

“扶贫先扶智”,在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推进中需要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阵地建设,思政教育在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时,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形式,如开展“送图书”、“送电影”等活动,传递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在思政教育推动精准扶贫活动中,大学生在精准扶贫结对点开展娱乐互动活动,宣传精准扶贫的政策,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励贫困群众树立积极的心态摆脱贫困,并且鼓励贫困群众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教育项目,如举办“扶贫创业培训”“种植技术培训”等,通过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精准扶贫项目中的运用,大学生培训的主动参与,促使贫困群众更新思想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

贫困地区的思政教育工作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思想保障。思政教育助力于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创新贫困地区思想教育内容,从现有的思政教育扶贫工作看,要注重的是党与国家政策的宣传。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需要思想文化下乡扶智,创新精准扶贫的方式。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运用高校+结对扶贫点的方式,如职业技术学院派出专家、学生队伍深入到贫困地区的田间地头,帮助贫困群体解决种植、养殖的技术难题,传播实用性的技术,帮助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将思想文化与实用型知识送到贫困地区,不仅可以实现贫困地区的感恩教育,引导贫困群体正确认识党与国家的扶贫政策,也可以让贫困群体端正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借助知识扶贫的良好环境,掌握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建立“智慧思政”平台,推动精准扶贫思想宣传的持续性

高校通过搭建“智慧思政”平台的方式,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发展。同时,通过互联网思政智慧平台APP或者微信公众号的搭建,在智慧思政平台上展示精准扶贫的最新动态,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精準扶贫的最新政策及项目的推进情况。通过智慧思政平台的方式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大学生与贫困地区群众的互动性,在精准扶贫政策宣传、精准扶贫思政教育活动开展等工作中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推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质量。

思政教育精准扶贫还需要以党建工作助力精准扶贫,还需要强化贫困地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在互联网技术运用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资源要素,如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让贫困群体主动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中,了解国家扶贫的政策动态,并通过实时的网上沟通交流方式,让精准扶贫工作小组及时了解贫困群体的需求,了解贫困群体的真实情况,了解贫困群体的思想动态等。

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是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创新举措,精准扶贫工作需要精准识别,制定精准的策略以推动贫困群体摆脱贫困。思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让贫困群体解放思想,将先进的思想意识融入到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去,改变“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从而在思想上让贫困群体形成改变现状、奋发向上、摆脱贫困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钟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治理路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

[2]李柳红,李有权,刘丽君,等.精准扶贫背景下重视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于广西兴业县大平山镇江下村的调查研究[J].农家参谋,2018,(19).

[3]蒋方美.文化资本视角下成人教育精准扶贫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3).

[4]张家军,唐敏.教育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5).

[5]冯方.教育“精准扶贫”与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协同思考[J].新西部,2018(24).

[6]吕昀祥,汪凤娟.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以苍梧县石桥镇帘溪村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

[7]王东维,李秀秀.精准扶贫视阈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沂大学学报,2018,(4).

[8]李海朋,田凌溪.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责任维度及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

[9]黄琴,赵罡.基于教育扶贫的扶贫教育:非遗传承研创雷山模式实践探索[J].艺术科技,2017,(5).

[责任编辑:朱晨光]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