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9-11-24 21:20郭煜瑾罗世贤
武术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武德身体素质武术

郭煜瑾 罗世贤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 郑州 450001

1 前言

武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典之一,凝聚着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体育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体育的坚定信仰和坚强意志。武术教育教学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与发展,旨在培养高校学生对武术的深度认知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度和学习度,将具有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本研究对武术教学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并提出合理建议,为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 武术教学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及讨论

2.1 过于强调形式化,而忽视“武德”教育

在高校普修武术课中,教师教学目标过于强调动作技术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武德”教育,“抱拳礼”只限于课堂的形式化要求,实质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过少。教师教学过程中只专注武术技能的提高而忽视武术文化的教学,背离了高校弘扬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初衷。学生的学习仅限于武术表浅的动作技能,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武术文化内涵和意义,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残缺的和具有局限性的。

武术强调“尊敬师长,重阳武德”。[1]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强调的应该是“武德”,没有良好的“武德”品质,即便武术功底再好也是不完整的,只有具备优秀的精神品质后,对武术技能的学习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收获。武术文化教育是影响学生形成民族精神素养的重要手段。[2]

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背后深层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哲学思想,武术的精髓亦是在此,武术融儒家的“天人合一”以及道家的“阴阳学说”要求练武与修身、习艺与立人、技艺与品德的统一。[3]学习武术应习“武德”在先,后再强调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2.2 学生身体素质过差,无法标准化规范动作

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逐年下降。[4]武术作为对于灵活性和稳定性具有较高要求的体育项目,在实际教学和学习中,学生由于自身核心区稳定性力量较差,髋、膝、踝三关节不能完全固定,以及腰背肌抗旋转能力较差,动作的稳定性和身体的平衡性得不到保障,使动作扭曲变形,进而使原本动作失真,得不到锻炼效果,同时,可能由于动作变形,使身体力线发生改变,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一套完整的武术套路要求习武者身体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在持有器械的练习中,如刀、剑、棍的使用中,更是要求器械与习武者自身身体融为一体;同时,部分关节的活动度较普通体育运动项目关节活动度大很多,这样不仅需要具有足够的肌肉力量,还需要肌肉具有足够的弹性;再有,武术动作中,如腾空飞脚,要求训练者肌肉必须具有一定的爆发力。

一套标准的拳法还需要配合呼吸的调整来使动作流畅自然,武术的练习可以提高呼吸系统的能力,和心脏功能能力,同时,武术动作的标准性,必须建立在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上才可以进行,所以,现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参差不齐,导致课堂进度无法完全顾及到每一位同学,进而增加不能很好完成练习同学的挫败感,导致整体课堂效果不佳,学习进度较慢。

2.3 教学模式陈旧,课堂气氛死板

高校体育普修课大多采用传统的室外体育教学模式,多是由老师讲解动作标准,并加以示范,学生模仿学习,老师指导练习,填鸭式教学情况明显,课堂氛围死板,学生缺少学习乐趣。尤其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缺乏特色,枯燥的动作学习与不断重复的练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学质量得不到预期效果。由于个别院校不能提供武术场馆,室外的武术教学增加了教学难度,开阔的场地更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3 提高高校武术质量对策

3.1 完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武德”教育

教学目标的设定先应从当代大学生的兴趣考虑,其次增加武术攻防练习,增加实战水平,提高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套路和技巧的学习同时,融入武术的起源背景、流派特征、内涵参悟等武术精神内在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武术的真正内涵。在教学目标中应着重强调“武德”的学习,通过“武德”教育,使学生更加“尊师重道”,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实际的学习和比赛竞争中公平、公正,对待比赛态度端正,树立刚正不阿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才是武术真正能直接带给当代大学生最直接的精神食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武术文化不断被赋予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不同内涵, 但武术文化中道德思想的精神是一成不变的。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堂开展与高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更能全方位的提高在校大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

所以,在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武术精神的学习和武术技能的学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和教师应全方面考虑,不断完善教学目标。

3.2 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讨论的问题,如何提高高校学生身体素质,不仅仅是高校体育老师应该关注和重视的,更是学校和学生自身应该配合和执行的。

身体素质影响体育课的质量,不单单体现在武术道路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基础的身体素质水平,很难较快的掌握一门体育运动项目。

从每一节的公体课开始,教师在技术课学习之前给学生一定强度的素质练习,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训练根据自身课程的需要选择性进行,同时做好热身和放松,让学生在自己训练的时候依然能科学训练,从而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

在素质练习的同时注重记录成绩的变化,以用数据资料的形式给学生呈现最直观的成绩浮动情况或进步变化,让学生了解训练提高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激发自身训练的兴趣。

3.3 武术课程引进第二课堂,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武术课程单作为公体课的教学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可能导致武术内涵知识学习时间较少,将武术技术引进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对武术文化的调研和社团活动,以及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探讨等活动,把武术文化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让学生对武术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由开始的内化于心,变为最后的外化于行。

在校大学生有时间和能力自学武术精神,这样就减少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扩充了课堂实践教学的时间,但仍需要有一定的监管力度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课外有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时间。

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单局限于课堂的教授,更多的是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同样可以采用高科技电子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视频,更直观的了解武术套路的绚丽多彩。同时,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音乐来配合套路的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语言的生动和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是促使学生具有兴趣的主要手段。

4 结语

由于过于强调学生技术水平能力,而忽视“武德”教育,应及时调整目标,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进而提高体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效率和效果。用课堂形式的多变性,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武术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必须靠学校领导、体育教师以及学生自身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使得武术文化在校园文化中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武德身体素质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武术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体育锻炼也重要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