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上甘岭老兵自述:战场远比电影更残酷

2019-11-25 01:48
新传奇 2019年44期
关键词:伤员战友部队

当谈及有“绞肉机”之称的上甘岭战役时,朱明清泪如雨下:“真实情况比电影情节更残酷,那时候连续几十天大雪不断、气温极低。我们上山爬着走,下山滑着走。每个人都在身上绑着布条,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年龄、籍贯等信息。”

她步履蹒跚,却是株洲市最年长的志愿者;她记忆力逐步衰退,却时刻将抗美援朝的经历铭记于心。当年,朱明清年僅23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2军军政大学的一名学员,之后跟随部队到了朝鲜战场。是什么让一个柔弱的女子毅然投身到朝鲜战场的枪林弹雨中?朱明清笑着说:“当时没有太多的想法,参军就像是大家的一种信仰,无上光荣。”

最怕掉队而被送回国

朱明清回忆,1950年1月,她在重庆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2军军政大学三分校。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她所在的部队奉命作为第二批入朝参战部队,从重庆坐轮船到达汉口,转乘军用列车到河北束鹿县短暂休整。1951年春节后,部队乘军用列车到达辽宁丹东宽甸县,在此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过江准备训练。1951年3月,部队跨过鸭绿江,正式奔赴朝鲜战场。

“因为我们个子小,很多人都是一步一步爬过去的,不敢低头看江水,生怕会掉下去。”朱明清说,刚到鸭绿江边,她和战友们就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过江大桥被炸得严重损坏,只剩零散的木板。好不容易跨过江,又被朝鲜境内惨烈的景象所震撼。“刚过江的时候没有地方住,老百姓都躲在防空洞,我们就住在山沟里,但大家的参战热情很高。我们不怕死、不怕累、不怕苦!”她说。

据朱明清回忆,当时战况激烈,敌机的每一次轰炸都是一次生死考验。我军战士昼伏夜出,每晚要在崎岖的山路上行军百里。长时间的行军,让朱明清与战友每日疲惫不堪、伤痕累累。

“部队走多远,我们就走多远;部队走什么路,我们就走什么路。姑娘们脚小,部队发的鞋子偏大,所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往鞋里塞树叶撑着。然而时间一长,树叶都烂在鞋子里,脚底、脚趾也磨出了血泡。”朱明清说,对此,姑娘们用尖锐的树枝挑破血泡后照样前行。途中只能就着雪水和炒面充饥,根本无法洗漱。姑娘们身上和头上都长了虱子,大家索性剃成光头。不管条件多么艰苦,每个战士都咬牙坚持到底,最怕的就是掉队而被送回国。

“真实战况比电影情节更残酷”

经过20多天艰苦的日夜行军,朱明清和战友们终于到达前线,随即投入第五次战役。朱明清所在的后勤机关,男兵们下师团工作,女兵们到野战医院护理伤员。第一阶段,我军节节胜利,圆满地结束了战斗。经过数月休整,朱明清所在的野战医院奉命参加上甘岭战役,她和战友负责野战医院二分院伤员的抢救和后转任务。

提起歌曲《我的祖国》,大家并不陌生,这正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朱明清称,虽然电影好看,但毕竟属于艺术再创作,而不完全是现场的记录。

当谈及有“绞肉机”之称的上甘岭战役细节时,朱明清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止不住泪如雨下:“真实情况比电影情节更残酷,那时候连续几十天大雪不断、气温极低。我们上山爬着走,下山滑着走,鞋子、裤子都结了冰,磨得腿脚生疼。每个人都在身上绑着布条,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年龄、籍贯等信息。因为眼睛没有特殊保护,有的还出现了雪盲症。”

由于轰炸不断,她们也必须参与伤员转运工作。白天敌机不停地轰炸扫射,无法转运,朱明清和战友们只好把伤员藏到各个山沟里用树枝进行隐蔽。到了晚上再把伤员从前线不断地抬下来,用汽车往后方转送。一天下来,她们只能轮流休息三四个小时。

用血肉之躯捍卫和平和尊严

提到战士们的伤情,朱明清长叹一口气回忆,当时从前线下来的都是重伤,有的在抢救中牺牲,有的还没来得及抢救就停止了呼吸。由于没有足够的止痛药,伤员就把烧伤的手脚放在冰水里,以此麻木肢体。

朱明清回忆提到,有一次,她给一名在上甘岭战役中受伤的战友喂饭。这名战友头部被灼伤,头发全烧没了,只能看见嘴张开时里面的肉红色,但他头脑还很清醒,坚持要再上前线。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深受感动,但因伤势太重,他还是被转到了后方医院。

“还有不少这样的战士,他们宁愿拼尽所有气力,也不愿放弃自己的阵地。正是这些‘最可爱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和平和尊严。”朱明清说。

在异国他乡的集体婚礼

1951年5月,朱明清和爱人郭来书相识。12月,部队整编,朱明清和郭来书都在整编后的12军后勤部医疗一所工作,两人互有好感,后来确定了恋爱关系。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3个月后,经过组织批准,朱明清和郭来书在朝鲜结婚了。部队为包括他们在内的多对新人举行了简朴而热闹的集体婚礼。

朱明清称,当时的婚房是自己盖的,稻草铺的房顶,编好的树枝加泥巴凑成了墙壁,糊上报纸就算墙漆。婚床是用树木搭的,上面铺些稻草,再铺上结婚时部队发的床单和一床被子,蚊帐则是用缴获的美军降落伞做成的。

1955年回国后,朱明清在福州军区后勤部3205医院当政治教员。1957年,铁道兵修建包兰铁路,3205医院迁往当地,改为铁道兵一军新线管理处医院,她任政治教员。1962年,她来到原建材部部属企业株洲纤维水泥制品厂工作。2004年,老伴郭来书去世。

朱明清说,那些刻骨铭心的一幕幕仍历历在目。这是和平年代也不能忘却的记忆,她怀念着那些长眠在朝鲜的战友们。

(《株洲晚报》)

猜你喜欢
伤员战友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战友永在我心里
来生还要做战友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军医教你战场上如何自救互救
蓝色生命线
蓝色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