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黄州寒食帖》

2019-11-27 03:42书法家园
百家讲坛 2019年15期
关键词:寒食题跋行书

书法家园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写的。它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17行,129字,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也穷困潦倒。在元丰五年,即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苏轼有感而发,作了两首寒食诗抒发心中的惆怅,诗句中处处流淌着他孤独无助的心境,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南宋初年,宰相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可谓绝代之珍矣。”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为“帖”。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日:“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

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乾隆亲自题跋于帖后:“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为彰往事,乾隆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并在上面盖了密密麻麻的盖印,对这幅墨宝的艺术价值造成了很大损坏。

因为有诸多大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文稿》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然而,这么优秀的作品注定难逃多舛的命运。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为广东人冯展云所得,冯展云去世后又被一个叫盛伯羲的密藏,盛伯羲去世后被另一人购得。《寒食帖》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

1918年,《寒食帖》辗转传到著名收藏家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是苏轼的生日,颜韵伯特意作跋记录此事。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一位朋友的斋中。1924年4月,菊池惺堂的那位朋友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的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

但是《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于是二战刚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世杰就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得知其下落后,立刻以重金购回,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过程。千年国宝《寒食帖》自此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编辑/夏涵

猜你喜欢
寒食题跋行书
柳佳玮作品
潘池勇行书作品
渐行渐远寒食节
自撰联(行书)
书画名人汇
寒食、清明与诗
唐山博物馆馆藏《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考
中国画题款中的钤印艺术
清明节的由来
论刘克庄词学理论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