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交出“蓉创”答卷

2019-11-28 02:52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国际人才交流 2019年11期
关键词:功能区成都市科技成果

成都天府软件园

今年6月,伴随着主机线圈系统的交付,位于成都的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的全面工程安装拉开序幕。该装置总体安装完成后,国际领先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将在成都诞生。

来自成都,走向世界。不只是“人造太阳”,还有国产大型客机C919、“鲲龙”AG600……在全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随处可见成都创造的身影。一个个源自成都的创新成果,成为支撑中国智造的重要力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交出了一份厚重的“蓉创”答卷。

创新主体:城市创新力指数位居中西部第一

2013年,在租来的毛坯房里创业的钟波没有想到,一手创立的极米科技,短短五年多时间里,发布了30余款产品,销往全球各地,并打破投影行业被外资品牌称霸15年的局面。

成立于2014年的医联,在天府软件园开始创业。从最初的“借”员工,目前,已成为西南最大、全国前五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估值超70亿元,成为川内唯一一家互联网医疗独角兽企业。

两家企业,有着鲜明的共性——成立时间短、几何式增长,科技带动经济增长爆发力可见一斑。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成都市持续服务科技型企业发展,培育创新主体。成都市专项出台企业研发投入补贴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针对各类创新主体在研发活动中的资金需求给予支持,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等研发以及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重点研发项目最高资助可达“千万级”。

为推动科技企业发展,成都市建立了根据行业特征、技术领域、企业规模等分类建立动态调整、跟踪服务的重点科技型企业培育库,整合特色优质服务资源对入库企业实行精准、持续支持。同时,围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成都市制定《成都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服务、发明专利申报代理服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申报代理服务这三类服务中,企业可按购买支出费用的最高20%比例使用科技创新券进行支付。

培育创新主体,城市创新活力持续激发。2018年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相较2015年增长33.3%,城市创新力指数、创新指数和创业指数排名均位居中西部第一。

创新生态链:创新环境全国排名第四

2019年暑期档,一部被称为“国漫之光”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这部“成都造”动画电影,创国产动画电影最高票房新纪录。在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创团队的前身“饺克力动画工作室”成长为具备创作“电影级”动画的大型动画企业。

一个城市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度及其创新创业状况对于新创企业和投资者而言非常重要,拥有强大创新创业活力环境的城市往往更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集聚。

2018年12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撰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发布。报告选取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作为评价对象。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中成都排名第六位。同时,报告指出,成都在创新环境评价方面异军突起,排名第四。

打造“双创”升级版,促进“双创”上水平,2018全国“双创周”期间,成都出台《成都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若干政策措施》,从人才、载体、企业、金融、平台、服务、就业等10个方面突出科技驱动和科技引领,推动成都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着眼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的“双创”服务,载体是创新创业的主支撑。成都市已形成覆盖全域的“3+M+N”的创业孵化载体体系,孵化器及众创空间也从2012年年底的6家增加至200家,孵化面积达到594万平方米。

在建强创新载体以外,成都市从金融破题,构建科技金融体系,赋能创新创业。上半年,成都市组建天使投资基金13只,基金总规模14.06亿元,新增投资项目15个、投资金额1.11亿元;为39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科创贷”7.93亿元,累计为2091家企业提供“科创贷”贷款45.18亿元。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都市探索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拓展到全国8个试验区和省内20所高校院所,分割确权职务科技成果超过400项,作价入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60余家,带动社会投资近100亿元,获批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成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

产业生态圈:塑造城市未来新形态

今年6月,“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活动首次走出省外,亮相上海交通大学。活动上,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分别与国投创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德坤航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建材料技术研究成都有限公司和软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4家企业交换了合作协议文本,签约金额约2000万元。

逐梦高质量,成都将66个产业功能区作为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换挡,塑造城市未来新形态。如何推动创新资源向66个产业功能区集聚,从而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源?成都今年探索启动“菁蓉汇·校企双进”行动,让企业、产业功能区和高校院所精准对接。

据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菁蓉汇·校企双进”系列活动中,“企业家进校园”活动围绕产业功能区发展需求,组织相关产业功能区及重点企业走进高校进行专业对接;“科学家进园区”活动,按照“多频次、小规模、专业化”工作思路,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走进园区开展精准对接及服务;“百校千企大对接”活动,组织产业功能区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进行走访对接,推动一批创新项目合作。

据统计,截至8月,成都市已累计开展“菁蓉汇·校企双进”系列活动99场,“百校千企大对接”走访对接44次,共组织879家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现场对接,累计展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614项,收集企业技术需求232项,编制《科技成果和需求汇编》6册,现场发放1800份。促进电子科大、川农大等高校与成都企业达成合作项目162项,实现技术交易额3.25亿元。(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供稿)

猜你喜欢
功能区成都市科技成果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产业功能区建设聚焦六大工作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