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教育惩戒权,学校、家庭在担心什么?

2019-11-28 11:18
南方周末 2019-11-28
关键词:惩戒教育局规则

南方周末记者 贺佳雯 整理

南方周末实习生 许佳 戴画雨

“规则也不能太细,老师反而觉得束手束脚”“让家长陪读,是学校在推卸教育责任”……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教育惩戒权的话题迅速上了热搜。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前教育局长、校长、学校老师、家长、学生,试图呈现对惩戒规则不同视角的议论。

惩戒不是学校护身符

方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原江西弋阳县教育局局长

从我当老师,到当教育局长,再到当研究者,遇到因惩戒发生的“校闹”真不少,跟“医闹”一样,很严重。

我还在学校工作时,一位老师因为学生多次违纪,制止无果,和学生发生了肢体冲突。老师可能下手重了,打了一下学生,学生面部上有明显的伤痕,但没留疤。后来学生家长到学校去闹事,要求老师赔5万块钱。那是在2005年左右,一个县级市的老师当时工资还不到一千。

似乎一出“校闹”,教育局就必须站出来做调解,就要承担责任,因为如果不调解,社会舆论就指责教育局。实际上,教育局既没有获得处理这类问题的赋权,也没有标准。即使按照一个标准去做,大家会说这是你的老师,你教育局当然维护他了,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错的。

而教育惩戒的边界应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个要立足于法律法规,“校闹”已经把教育范畴变成社会范畴,应该以法律法规来判定。

第二个是教育。惩戒应该站在教育的角度,就是要站在如何让教育有效地支持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去考虑。惩戒不是为了给学校一个护身符,也不是让老师和学校在教育当中有更大的权威。现在有些人在讨论惩戒的时候,立场出了问题,要么就站在学校和老师的立场,要么就站在家长与学生的立场,这种站队本身就是错误的。

规则出台,势必会对教育局处理惩戒之争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学校的惩戒制度事先也要报备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但是,它还是不具备行政协调力量的。我建议,各地能否像类似处理“医闹”一样,成立一个综合的行政协调部门来处理“校闹”,这也包括因惩戒而发生的“校闹”。

惩戒要

分析违纪的心理

王红军 北京市第35中学副校长

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其实不一定希望教育部把惩戒规则制定得过于细化。不同的教育场景里孩子心理不同,老师有自己的应对方式。规则里的方式作为一个参考就可以了。

惩戒不能只有一招,有些老师在这方面确实有缺失,学校对老师这方面的培养也跟不上。我经常带着老师,讨论一些有意义的小招。

比如上课迟到,一次两次不要紧,但如果这孩子天天迟到,就是一种习惯问题。最常见的惩戒是让孩子罚站。现在有些做法是课后给全班同学唱歌或朗诵。

其实每一个惩戒手段的背后,都要分析孩子违纪的心理学背景。他之所以迟到,是因为他没有完全融入这个集体。如果有集体意识,他会为了这个集体不迟到,所以我们给孩子想的招,第一要让他有一种集体责任感,让他参与集体的活动。第二,他的时间管理不好,总是拖延,所以我要求他在多长时间内完成一个任务,培养他的时间观念。

惩戒尺度把握的原则就是不要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农村家长

支持适度惩戒

熊国朝 云南腾冲一所乡村小学校长

我们这里留守儿童的比例大约在40%。家长对适度惩戒都是支持的。在农村,一些家长就经常说:你要用细竹枝打孩子两下,我们都能接受。只要对身体的伤害在能接受的范围内,在农村很多家长还是认可这种惩戒方式。但现在一般老师都很慎重,基本上不再用这些方式。

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比身体惩戒更重要。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在一所小学当校长,学校里面有两棵梨树,学生老去偷,我也用细竹枝打了学生,但是偷梨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后来我就让偷梨的孩子带着凳子和作业,到梨树下守着,要是能抓到其他偷梨的人就把他换下来。

过了一个多星期以后,我再把孩子找过来,对他说:这梨还没成熟,你偷的话,一是味道不好,二是有安全隐患,三是你一旦带了头,每个同学都来偷,其他孩子也受到影响。后来在校会上,我跟孩子们说,只要大家能够保护好梨子,成熟的时候,会带着孩子来办一个品梨节,让学生可以自己摘梨吃,孩子也自然都保护梨树。

我对老师们说,尽量少惩戒、多说理。但如果确实有必要实施惩戒的话,针对一些特殊的案例,一般都是要求两个老师在场相互见证,鉴定惩戒不能超过一定的度。

以前提到惩戒就将其归入体罚,让老师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但现在有了规则后,惩戒可能更困难,或者惩戒受条条框框限制之后,不一定符合我们的期待。

规则里很多办法操作性不是太强,比如严重惩戒中提到的勒令退学,究竟什么程度能达到勒令退学,没有明确的标准。原本我们还可以尽最大努力去挽救和教化,但如此把责任简单推向家庭、社会或者别的学校,在农村会导致失学。

从教育效果层面上,特别是农村教育孩子的难度更大,孩子的自觉性和向上性相对较弱,单纯靠说教或增加劳动量和运动量的方式,就把孩子从不读书到读书的一些耳濡目染的习惯改过来,是很无力的。

我的整个高中

都被惩戒阴影笼罩

一名长期受到惩戒的学生

我的高中班主任惩戒学生很严厉。他要是看见我转笔,就给我一巴掌或者踢我。他几乎每天都会对我冷嘲热讽,还拿我和班上一个后来进了清华的学生对比。

我们班也有人反叛。他不让我们出去,我们就在教室里打乒乓球,后来他禁止了我们打乒乓球,我们就在教室里摔跤,再后来他又禁止了我们摔跤,让我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干不了。

进入高三之后,在他的折磨下,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找不到学习的意义了。我觉得心很累,经常失眠。

家长也很冷漠,没有意识到我很痛苦,他们觉得高三都是忍忍就过去了,而且还支持班主任对我严加管教,我和父母也发生过争吵,但他们从来不理解我。

这种状态就一直持续到了高考,甚至大一、大二的时候也笼罩在这种阴影之下,后来我主动去做心理咨询才慢慢走出来,但还是痛恨这个班主任。

规则里说允许学生申诉,其实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老师校长是权威的代表,不到受了大委屈,学生不会反抗。中国学生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

不打孩子

是惩戒的底线

一名受惩戒学生的家长

我自己也是老师,但自己孩子被老师惩戒了还是比较难以接受。我可以理解老师行使惩戒权的必要性,不是不让老师管孩子,而是怎么管。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孩子并非屡教不改。如果老师管教的方法得当,而不是动不动罚站、罚抄默写课文,采取有意义的方法,教育也能更高效。

我的儿子在青春期时,和班主任有过一次肢体冲突。没有受伤,我没有追责老师,但还是果断给孩子换了班级。我不是一个多么优秀的老师,但我试想了下,即使有再过分的学生当众怼我,我也不可能动手。我认为这是一个老师基本的修养。

在家里,我作为家长肯定也教育儿子,告诉他违纪怎么不对,让他反省以后怎么改正。但我也不会动手,因为这其实不会让他意识到自己错了,反而可能给了他愈发叛逆的借口。

老师可以惩戒孩子,但不跟孩子动手应该是底线。这次规则能明确不能打孩子,就是划清底线。

但作为家长,对于规则,依然是有种种担忧的。比如送去专门学校教管,我闻所未闻,还有这样的学校?无论怎么管,到了那样特殊的环境,对孩子的身心一定会产生极大的伤害。不能为了加重惩戒去想出一些“恶招”。

猜你喜欢
惩戒教育局规则
忘却歌
教育惩戒,育人为本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让惩戒教育有章可循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奚爱国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