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S软件在高职院校理论教学质量测评中的应用

2019-11-29 02:35张榕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21期
关键词:学期教学质量因子

张榕芳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1 问题的探索

我国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对于需要迅速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职院校而言: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点就是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性培养质量。构建完善的、高质量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就是高质量的发展当代职业教育、主动的适应经济的发展新常态、为服务现代化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最重要的抓手。

在众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或间接要素中,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是提高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实现以评教促教、以评教促学的重要方式,并且,最终可以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我国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再盲目随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重点培养的目标应该是:技能型专业性同时具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所以,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是职业课堂教学改革和质量监控的重点。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两个重要环节及组成部分,专业课的理论教学是实验实训教学的前提基础与铺垫,后者是前者的延伸拓展,教育的现状是职业院校的很多学生由于来源复杂,不够重视或者学不懂专业理论教学。因此,利用SPSS 统计软件,科学的归纳整理数据,组织学生匿名对所有任课教师的课堂及实践教学进行过程性的全面测评,从大数据中寻找摸索规律,并从中发现,在高职学生中,评分较高并且比较受欢迎的理论教师及影响教师教学绩效的主要因素,就是很好的方式。这种做法其主要缺陷是,过于主观化、过于平均化,教师因为质疑分数客观性容易有排斥心理,而且不够评价教师的绩效不够客观;其好处在于——非常简便易行。但由于对于老师考核指标过细过多,影响高职理论教学质量很难从学生参与测评中了解的主要因素。对学生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通过SPSS 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聚类,得到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级指标和对应的二级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做定量分析。这样系统的分析结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说服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教学质量管理中人为参与的主观性。将学生评教原始数据包括每个分项得分的具体情况经数据转换分级赋值计算得出更为科学的分析的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也更愿意根据数据反馈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在这样良性的积极的动态氛围下,更加容易引发代课教师就教学效果的自我反思,更加理性的对待教学督导所提出的问题,综合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需求全面改进教学,可以更加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和支持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另外,针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中人为赋予指标分值、指标权重等问题,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教学质量考核体系的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闭环监控,利用SPSS 得到的分析数据对教务管理部门和上一级决策者提供教学管理决策参考,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所以,为对原有的测评方法进行改进,作者借助SPSS 分析软件,以甘肃省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某一高职院校期终教学质量为样本的测评资料。学生网络评教数据结果按所授课班级对授课教师进行分级,即对同一班级的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网评得分进行排名,依据4:3:3 的比例评出A、B、C 三个等级,C 等级人数按就低原则确定,各等级对应分值A—90、B—80、C—70。最后把该教师所有授课班级的等级情况进行对应分值转换,测算出平均得分。

应用多元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并通过聚类进行验证,从数据中找出规律,归纳出影响高职学生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及发现高职代课教师中的 “精英”,进而为进一步的、高效的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2 原始数据的采集、信息筛选及初步整理

该论文所选取的实验学校性质:全日制、省教育厅直属的优质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院教务处在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组织全体学生在2 号楼8个公共机房通过网络评教系统对教师进行了测评,应参评人数4 098 人,实际参评人数3 103 人,学生参评率75.72%,被评专兼职教师118 人。

按照下发的《教师教学质量测评表》,要求学生分理论、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对本班,所有任课教师进行量化测评,评估表中A 得10 分(表示非常同意);B 得8 分(表示同意);C 得6 分(表示一般);D 得4 分(表示不很同意)。该文选取的测评表(理论教学部分)见表1。

因为,我们所参评的学生很多,涉及的班级也较多,而且有些教师是双肩挑教师,既是理论测评的对象,又是实践测评的对象。该文将上述测评表中的十个指标作为样本指标,匿名设为教师I (I=1,2,3,4,5,……20),根据研究目的及可操作性原则,笔者选择学院只担任专业理论课教学的部分专业教师作为样本,依次按测评表中序号依次设为样本指标XI(I=1,2,3,4……10)。

首先对原始的数据进行筛选,对于参评学生不足全班总数80%的数据进行删除,对于个别的、带有较大随意性的、不认真的测评表,如对各指标全部填写满分或全部填写零分的,均作为废票,不进行数据筛选。

对于担任多个班级同一门课或同时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师按上述方法算出各个班级分数后,将每个教师所任课程在测评中各指标得分通过Excel 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得分。再一次求各指标的平均得分。这样,经过数据压缩后的原始数据(平均得分)见表2。

3 因子分析法在本案例中的运用

模型的建立:近年来,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条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多元统计方法在经济管理以及综合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Q-型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与发展,其侧重点是通过变量(样品)的相关系数矩阵,找到少数几个不可测的公因子的线性组合与物定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个分量,同时根据不同的因子对原变量或样本进行分类。其数学模型为:

设原指标变量为X=(X1,X2,X3……Xp)',经标准化的变量为ZX=(ZX1,ZX2,ZX3,……,ZXp)',Zj 为第j个公因子(j≤p),vi /p 为旋转后第j 个公因子对原变量的方差贡献度,Uij 为第j 个公因子对应于原量Xi 的因子载荷量,εi 为Xi 的特定因子,则:Xi=ΣUij*Zi+εi,综合因子得分(评价)值F 综=∑(vi /p)*Zj。

公因子Zj 命名依据是利用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中第j 列绝对值大的对应变量归为Zj 一类并由此对Zj 命名,命名清晰性高(精细)。

表1 甘肃省某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评价项目(理论教学)

表2 经过数据压缩后的原始数据(平均得分)

3.1 运用因子分析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根据因子分析原理,用SPSS 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表3与表4如下。

表3 方差解释(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表4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由表3可知,前面两个因子,即第一、二个公因子的特征值方差累积贡献率为86.725%基本包含了全部测评指标所具有的信息(80.361%+5.263%),大于86%的要求。

其中,第一类指标(教学方法与效果)是影响高职理论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因子方差贡献度为81.361%),其中,指标8 与指标1 是该类指标的主要部分。其次是第二类指标——教师的教学态度(特别是师德、师表方面);再次是教学内容方面(第三类指标),这不仅与原有测评表设计的指标体系基本一致,而且从中看出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结合表4可知,第一个因子主要与指标8、指标3、指标10、指标2、指标9、指标5 相关性强,其中,指标3 与指标8(即变量X3、变量X8)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可以定义为教学方法与效果方面;第二公因子与指标1、指标7(即变量X1,X7)相关性强,可以定义为教学态度方面;第三公因子主要由指标4 组成(因子载何量为0.835),可以定义为教学内容方面。因此,根据表3结果及表4中变量不出现丢失的原则,可确定公因子个数为三个,它们基本包含了全部指标中的九个指标,原有的十项测评指标可用三类指标来解释。

3.2 运用因子分析对相关教师进行综合评分

该学期在教学情况测评的六个方面结果排序为:教学纪律>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效果的认同度较低。通过对16~17 学年一、二两学期评分结果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该学期教学纪律和教学态度评分较上一学期分别下降0.495 和0.17 分,其他4 项都有所提高,但增幅不明显;教学效果得分较上一学期提高0.46 分,增幅较明显。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不断完善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提升教学水平,尤其在“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方面还要不断加以改善(见图1)。

图1 近两学期学生网评结果对比图

图2 近两学期学生网评17 项指标对比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两学期中学生对教学纪律方面的二级指标“教师迟到、早退现象”的评分最高,为97.4 分和97.3 分,说明大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自身的教学纪律,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对“教师所教授内容的掌握情况”评分最低为93.39 分,说明教师在授课内容及内容的讲解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比两学期的评教数据可以看出,17 项评价指标评分下降的分别是2(教师上课接、打电话情况)、3(教师调、停课情况)和4(教师课堂考勤情况),评分提高的指标是17(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激发自己学习兴趣、求知欲、自我成长方面的作用如何),且提高较为明显为1.7 分。

4 结语

通过以上系统的数据分析,可以归纳得到以下结论。

(1)根据所选取的样本数据,高职教育虽然侧重点不同于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教育,但在课堂知识教学方面,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文中的指标4 与指标7),刻板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学生的要求, 信息化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师紧跟时代、紧跟信息化发展要求,灵活多样的、积极的采用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真正在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中,多了解授课班级的实际教学效果情况,要多利用案例讨论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不相符,有些教师的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出入较大,不能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随意性较大。缺乏对外聘教师的考核监督机制,个别外聘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

(2)职业学院的教学内容要非常讲究其时效性及实用性,因为现代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第一线的生产技术与管理型人才,所以,当前的高职学生一般都要求有“毕业证与相关技能证”(多证),因此高职教师,学习与掌握本学科当代最新最前沿知识,亲自参与各种相关技能考试、充分运用前沿知识更新教学内容,即高职教师也应当是“双师型”教师,建立完善的双师型队伍,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3)职业学院在教师绩效综合考评或招聘新教师时仍应将师德师表作为必备要素。

猜你喜欢
学期教学质量因子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