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

2019-12-02 10:34侯金宝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椎间盘脊髓腰椎间盘

侯金宝

( 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影像科 , 辽宁 沈阳 110101 )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骨科常见疾病,多因劳累过度、腰部长时间承受重力、反复扭伤等外伤,导致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痛、坐骨神经痛、放射痛及下肢麻木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2]。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关键,传统诊断多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准确性相对较低[3]。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在临床医学的广泛应用,临床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多采用MRI和CT进行辅助检查[4]。本次研究着重探讨分析采用MRI和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入院检查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肌肉僵硬麻木并呈放射性疼痛、直腿抬高呈阳性、腰部活动受限等症状,均接受MRI和CT检查诊断,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1.6±5.2)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2.2±0.5)年。

2 方法:(1)MRI检查。采用Siemens MAGNETON 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设置参数:层间距1.0mm,层厚4.0mm。患者取仰卧位,对不同部位进行以下扫查:①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获取矢状位T1WI,TR=300ms,TE=20ms;②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获取矢状位T2WI,TR=3500ms,TE=120ms;③ SPIR序列行矢状位扫描T1=100ms,TR=1600ms;④ 静脉注射0.1mmol/kg增强剂欧乃影行增强扫描。观察了解腰椎间盘具体形态及突出情况,分析硬膜囊受压和脊髓受损情况,以及椎管径是否出现狭窄的现象。(2)CT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型64排螺旋CT机,各项参数设置:管电压120kV,管电流600mA,层厚0.625mm,螺距0.516:1。患者取仰卧位,依次对腰1/2、2/3、3/4、4/5、腰5/骶1椎间盘进行扫查,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形态及密度,了解椎弓、椎体、侧隐窝及椎管径等方面情况,分析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

3 观察指标:(1)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5]。(2)2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变程度腰椎间盘突出检出情况,评判标准[6-7]:Ⅰ度,腰椎间盘突出部分超过椎体<0.5cm,形状较规则;Ⅱ度,腰椎间盘突出部分超过椎体0.5-1.5cm,形状尚规则;Ⅲ度,腰椎间盘突出部分超过椎体1.5-2.5cm,形状边缘不规则;Ⅳ度,腰椎间盘突出部分超过椎体>2.5cm,形状边缘极不规则。(3)对腰椎间盘突出相关征像检出情况[8]。(4)对腰椎间盘突出不同病变形状相关征像检出情况[9]。

4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2组间比较差异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MRI: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的诊断准确率(x2=11.025,P=0.001<0.05),详见表1。

表1 MRI与CT诊断准确性比较(n,%)

5.2 MRI对Ⅰ度和Ⅱ度腰椎间盘突出病变程度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x2=8.889,P=0.003<0.05);而对Ⅲ度和Ⅳ度腰椎间盘突出病变程度的检出率2种检查方法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MRI与CT对不同病变程度腰椎间盘突出检出情况比较(n=90,n,%)

5.3 通过分析2种检查方法的征像表现,MRI在诊断椎间盘变形、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和神经根受压等方面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而在钙化和椎间盘积气方面明显低于CT(P<0.05)。具体统计结果详见表3。

表3 MRI与CT对腰椎间盘突出相关征像检出比较(n,%)

5.4 MRI与CT对腰椎间盘突出不规则形、半圆形、三角形和丘形等不同病变形状相关征像检出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4。

表4 MRI与CT对腰椎间盘突出不同病变形状相关征像检出情况比较(n,%)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发病人群多为青壮年,而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10]。其发病原因与腰椎间盘受到外力作用发生损伤、或者椎间盘髓核发生退行性改变等有着密切关系,如:腰椎间盘的损伤、椎间盘解剖结构的改变、腰骶结构先天性异常,以及不良生活工作习惯所造成的腰姿不正、腹压增加、长时间负重等因素均可能会引起腰椎间盘突出[11]。腰椎间的椎体主要依靠椎间盘与邻近韧带相互连接承受外力作用,当腰椎弧度向前或骶椎弧度向后运动时,腰骶椎交界部位所承受的外力最大,容易引起疲劳性损伤,导致脊柱内力与外力间的力学平衡失调,椎间盘纤维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致使椎间盘内的髓核组织从断裂处向外突出,对腰脊髓神经造成压迫和刺激,引起神经根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12]。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腰椎侧凸、腰部出现压迫性疼痛或者刺痛、下肢肌肉僵硬、骶棘肌痉挛、下肢呈放射性疼痛、脊柱出现侧弯、腰腹部肌力下降、腰部活动受限等症状[13]。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以准确诊断为前提,传统的诊断大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由于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因而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机[14]。随着影像学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临床上逐渐开始采用X线片、CT扫描、脊髓碘造影、CTM和MRI等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检查诊断,其诊断的准确程度也在不断提高。CT是一种X线断层扫描技术,是由X线断层扫描装置、电子计算机和高分辨率显示装置所构成。能够通过对人体各部位进行逐层扫描检查,发现并确定病情,扫描的层次越多、层级度越高,对病情的判断越准确。具有操作简便、无侵入性、无创伤、分辨率和灵敏度高、成像清晰、可重复检查等特点,对病灶的辩识度明显优于X线片。在腰椎间盘突出的检查诊断中,能够清楚地显示骨骼、椎间盘骨质增生、椎小关节骨质增生、腰椎对脊髓神经压迫情况及硬膜囊前脂肪等病变性质及程度,但是其空间分辨率较低,对于椎间盘Schmorl结节、椎间盘真空象等方面的检出存在明显不足。同时由于在检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电离辐射,因而对于有放射线辐射禁忌的患者和孕妇在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5]。MRI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根据磁共振能量在通过不同物质发生的衰减不同,通过外接磁场电波对这一物质的原子核位置和种类进行判断,根据结果绘制出相应的结构图。MRI采用全方位、多序列的扫描成像方式,对全身各部位的疾病情况进行扫描检查,在扫描成像完成后对所显示出的游离组织的重叠成像特点进行分析,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具有扫描速度快、成像清晰、诊断准确率高等特点,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能够清楚地反映出椎间盘真空象、椎间盘Schmorl结节、椎间盘游离、椎间盘脱出、椎间盘影出等征像[1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断准确率为96.67%,明显高于CT的81.11%(P<0.05);对Ⅰ度和Ⅱ度腰椎间盘突出病变程度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而对Ⅲ度和Ⅳ度腰椎间盘突出病变程度的检出率2种检查方法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诊断椎间盘变形、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和神经根受压等方面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而在钙化和椎间盘积气方面明显低于CT(P<0.05)。MRI与CT对腰椎间盘突出不规则形、半圆形、三角形和丘形等不同病变形状相关征像检出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MRI与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相比较而言,MRI的诊断准确率要高于CT。因而在临床应用上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结合2种检查方式的结果进行诊断,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椎间盘脊髓腰椎间盘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与CT的诊断对照研究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