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塘革家寨 最后的“弓箭部落”

2019-12-02 04:58大刘
旅游 2019年10期
关键词:蜡染建房刺绣

大刘

1革家银饰。

革家人居住在清水江沿岸,人口不足两万,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黄平、凯里、关岭地区。

革家寨有着不算狭窄却弯曲的村路,道路的两旁并不单调,交替出现着水塘、树林、梯田和不知名的花草。从村口大约走上10多分钟,就能把整个寨子尽收眼底,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从东到西一字排开,整个水墨人家的感觉。

革家人起源不详,崇拜后羿。他们自诩为后羿的后代,入户神龛上供奉的不仅有祖宗牌位,还有后羿射日的红弓和白箭,被称为弓箭部落。

民风淳朴存古意

2革家建房立柱。

麻塘革家寨的建筑,基本为平房,青瓦顶,木板屋。讲究一点的房屋,四周还建有花饰栏杆,建在斜坡的屋子,垒石为台,屋子建在平台中,屋前或左右还留有较宽阔的平地。麻塘革家寨依山面田,寨前为平阔的田坝,房前屋后广植竹木花草,桃李樱橙,颇有几分陶渊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韵味。

这里民风淳朴,并且非常团结和睦,整个村庄就像一个大家庭,谁家有事,全村人都会停下手里的活过来帮忙。能为族人帮忙出力,对他们来说是件乐意且荣幸的事。革家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革家人建房有一套繁缛的程序,它蕴藏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具备为民众生活所需的价值功能,渗透着浓郁的民俗文化。

革家人家建房,全村人自发来帮忙。早在立房之前,寨子里的人们就已经忙活了好几天。全村大大小小都在为建房出力,男人们忙着搬运树木、平整地基,女人们则负责后勤。整个寨子忙碌一片,仿佛这是一场属于所有人的大事。这里的风俗是只要村民知道哪家建房,就会一传十、十传百,主动相约前去帮忙打理。主人家只管供饭无需支付报酬,全村人和睦相处代代相传。

建房前期选中宅基,平整好地基,木工师傅将准备的木材发墨后做成一根根梁、柱,为立房作准备。主人家杀猪准备了很多饭菜,连续两天宴请全村所有乡亲。新屋立好后,主人还需进行架屋檩、订椽皮、盖瓦、装板壁、榨楼板、立大门、挖火坑等,房子才能正式居住使用。一幢木房可住一百年至几百、上千年,一代造房,代代居住。

3革家建房,全村人帮忙。

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同呼吸,共命运。有饭同吃、有歌同唱、有难同帮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流进了每一个革家人的血液。从起屋建房、红白喜事,团结和凝聚力体现在革家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麻塘革家寨。

2革家“踩親舞”。

所有文化穿身上

革家人没有文字,他们是把所有的文化都穿在了身上。从头到脚都记满了革家人的历史:姑娘的红穗帽是太阳帽,银簪是箭,银圈是弓;妇女后脑勺上网的髻,里面包着的一个圆球是太阳,弯弓是月亮。她们身上的贯首衣是铠甲,裙子、绑带和腰带上的图案则描绘了先祖征战时曾带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兵打仗的历史。

他们虽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生活习俗、语言和完整的服饰等民族文化。革家女子服装比较奇特,头饰为“后羿射日图”,由红缨珠帽、银簪、银圈三部分组成,从上看,鲜艳的红缨珠帽就仿佛太阳照射出的万丈耀眼光芒;插上的银簪,就像后羿射出的箭;而“箍”住红缨穗的银圈,就是后弈射日用的弓。

身上穿着“硬盔甲”。革家妇女上身外披挂前后四片似铁甲一般,而前前后后身上有六七层,在头上还有“盔甲”,可真算得上是“刀枪不入”了。“刀枪剑锤”身上挂。在革家年轻女人脖子上,挂着沉重的银饰,而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在银饰下,吊着“十八般”兵器,刀枪剑锤一系列,造得非常精致,披挂起来威风凛凛。还有就是七八层的衣服:先穿一件百褶裙,再系一条前面绘有龙凤的“围裙”,接着是长袖大褂,然后是披挂前后四片的铠甲,然后又是三件“围裙”,一件全黑,另外两件闪闪发光,绣着“鳞片”,最后还有一层绣有螺旋花纹的蜡染小方巾,再系上橘红色腰带,挂好银饰,算是齐全了!少女头带红缨帽,结了婚的妇女头戴花冠帕,上穿蜡染刺绣花衣,并罩以冠首铠甲式的披肩,下着百褶短裙。腰系丝带、流苏围腰巾,颈配银饰项圈、小腿扎刺绣绑腿,好似木兰从军,英姿飒爽。

革家女装中的红缨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革家的祖先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皇帝奖赏他一顶漂亮的红缨,而他却把御赐的红缨赠送给自己的女儿。于是,女儿又把红缨传给了自己的女儿。从此世世代代相传,革家女儿都要戴红缨帽。

革家男子和革家女子的头饰上有射日图,服饰背部也有射日图,神龛上供奉的红弓白箭便是他们对祖先的纪念。革家老人过世以后,在墓碑上也刻有太阳图。

3迎宾拦门酒。

4独特的人文风情吸引着海外游客。

为了不被外族所侵扰,革家人世世代代深居简出,至今仍不被外界广泛知晓。常年累月的封闭生活,革家人个个身怀技艺,女人更是心灵手巧,毫不逊色任何一个民族。

蜡染及独特的节俗

5心灵手巧的革家女子。

6蜡染传人杨英。

7独树一帜的革家服饰。

麻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革家村寨,寨中村民平时务农,闲时做蜡染、绣花衣,这从他们的风俗、服饰、刺绣工艺上可以看出。跟苗族不同的是,他们的待客之道是劝饭重于劝酒,所以你到革家来,一定先饭饱,然后才酒足。革家历来崇拜祖宗,有每餐必供祖宗之俗,而且家家族共祭一个“祖鼓”。祖鼓供几十年才举行一次的祭祖仪式使用,他们谓之过“哈戎节”,如果你到这儿的时候刚好赶上,真是幸运。

革家人的技艺,不得不说的就是蜡染、刺绣、银器和编织,其中最著名的还得数蜡染。革家妇女在蜡染技术上有很强的天赋,人人都是蜡染的能手。蜡染传人杨英多次代表贵州出访交流,还被高校聘为教授,定期给大学生讲课授艺,成为当地佳话。

1德高望重的寨老。

2蜡染器具。

3坚守传统的革家人。

4勤劳能干的革家人。

革家蜡染,历史非常悠久。这些古朴大方的蜡染,花纹别致,多数表现大自然的雄虎猛兽、花鸟虫鱼,充分反映出革家人对美好生活无限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革家妇女在蜡染技术上有很强的天赋,人人都是蜡染的能手。按照革家的风俗和规矩,女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就要学会点蜡花、刺绣,女孩子长大出嫁时穿的盛装也是靠自己亲手制作的。

蜡染起源于秦汉,古称蜡缬,西南会蜡染的民族很多,革家的蜡染是其中的佼佼者,以风格独特、精巧细腻、构图严谨、对称工整、夸张有度而扬名。

5革家银匠。

6朴素的革家蜡染。

7革家女人纺线织布,自己制作衣裳。

8奇特的革家女子服饰。

麻塘革家寨有蜡染之乡之称,革家女红素精致闻名,在这样一个崇尚女红的天地里,耳濡目染,等到十七八岁,自然成为刺绣蜡染能手。可见,麻塘革家寨作为蜡染之乡,绝非偶然。

其他的刺绣、银器和编织,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光是蜡染,就足以使革家人衣食无忧了。

除了上面所说过的蜡染技艺和染坊值得参观,村寨里也有表演,也有芦笙场。村民们身着盛装,为来宾表演他们准备好的节目。在重阳节时,麻塘周边不同民族的村寨更是聚集在此,斗牛斗鸟,跳芦笙的节目年年不落。

墙内开花墙外香,麻塘革家寨虽不为外界所知晓,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民族特色,麻塘的革家寨都凭着自身实力吸引着外国友人前来拜访。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革家人的芦笙舞、板凳舞、古歌、飞歌、酒歌、情歌、迎客歌以及革家妇女精美的蜡染和刺绣。

革家人能歌善舞,最有特色数“踩亲舞”。据说踩亲舞起源于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是革家青年男女社交活动中一种独特的舞蹈,革家年轻人的自由婚姻是通过踩亲对山歌的方式增进感情最后缔结良缘。

革家人,即便进入现代社会,仍以其自己的方式,坚守传统,平时务农,闲时做蜡染、绣花衣,偏安一隅,正向外界撩开其神秘的面纱。

TIPS

·交通:麻塘革家寨距凯里南站24公里,打的约50-60元;凯里市区有到龙场镇的公交车,在308省道麻塘路口下,步行3公里到达。

·美食:革家人饮食与凯里周边民族并无二致,素以辣香而著称,有享有盛名的酸汤粉、豆花面、肠旺面、牛肉粉、羊肉粉、烤豆腐、臭豆腐等。它们的味型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炒制、腌制、烤制,制出了糍粑辣椒、糟辣椒、煳辣椒、油辣椒、酸辣椒等。调制出的各種小吃汤味和蘸水,有香辣、干辣、煳辣、糟辣、麻辣、蒜辣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如果在凯里,有名的小吃街主要有二商场小吃一条街、牛场坝小吃一条街、面粉厂烧烤一条街等。黔东南是“吃酸”的故乡,酸食无处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爱好,每家每户都少不了酸水坛、醋水坛、腌莱坛、腌鱼坛、腌肉坛等,还流传着“三月腌菜,八月腌鱼、正月腌肉”和“坛不下,菜不烂”等关于酸食的的俗语。黔东南的风味食品有侗乡腌鱼、镇远道菜、凯里酸汤鱼、下司狗肉、下司酸汤鱼、香茅草烧鱼、重安江酸汤鱼、侗家油茶、社饭、从江香猪、三穗麻鸭、榕江香羊、侗果、侗家胯肉、侗家羊瘪、牛瘪等。

猜你喜欢
蜡染建房刺绣
蜂房的建造
苗山深处蜡染忙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丹寨蜡染千年
农村乱占耕地“八不准”系列漫画
两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疏堵结合遏制农村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
“八不准”杜绝农村乱占耕地建房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