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并列式作文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分析

2019-12-04 01:46张倡胜
考试周刊 2019年76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问题策略

摘 要:并列式作文结构是高考常见模式,然而学生在作文时经常出现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却成为导致扣分的主要因素。笔者通过专题训练,喜忧参半,喜的是学生在训练时能基本把握并列式作文整体框架,忧的是学生对其细节掌握不够准确,采分极其容易忽略,而这些细节往往成为作文得分较低的主要因素,本文就学生常见的问题予以罗列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高考作文;并列式;作文写法;问题;策略

问题一:起始段论点模糊。起始段是文章的首段,是文章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段落,因此,在写法上应精心策划。前两句引入话题,中间几句用排比句、修辞或引用对话题过渡,最后一句则必须照应文章论点,给读者非常清晰的论点,是什么,不是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明确,不能模糊,不能含糊不清,从而在全文中起到引领和统摄作用,可是学生往往容易淡化,在段落结构上很不注意,造成前后句子衔接不紧凑,过渡不自然,论点不明了。例如一学生在写题目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作文时,开篇写道:“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所以没有不经历努力就能在成功的例子。”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本文的论点应该是“不经历努力就不能成功”或“若要成功就要努力”。可是论文的题目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似乎强调的是“基础”,而非“努力”。造成论点不清楚,观点不明了,前后不一致的结果。因此,如果在本段不旗帜鲜明的应提出相应论点,容易降低采分,或直接不得分,从而导致文章以失败告终。

策略:起始段。在语言组织上应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紧扣题目提出总论点,写法上应采用排比句,引用或修辞,文段结构一般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引入,即对问题的引入,直接或含蓄地告知读者为什么写这个话题。第二层次为过渡,这时最好的结构为排比句,用排比句一方面可以增强语段的阅读气势,另一方面可以在写法上如果采用了比喻或其他修辞,方显学生写作功底,可以提高得分率。第三层次为总结句,即明确提出文章论点,甚至可以重复提科目,确保论点清晰。整个文段要干净利索,如凤之头,既漂亮,又干脆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

例如:一学生在写题目为《面对挫折》的作文时,他一开始就写,“面对挫折,张海迪曾说:‘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面对挫折,骄阳似的我们要移平前路,开垦心田。从充满人生荆棘的小径上跨过。在写题目为《参天之势 万里之根》时,他一落笔就写,“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已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而天才在于积累也是真理。所以,参天大树,其根必定延长至几千里,几万里。

以上两学生的第一段简单明了,字字有声,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很快地照应了题目,而且引用了名言警句,很有说服力地予以引用论证,在写法上也有亮点,让读者一目了然,眼前一亮,从而产生往下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问题二:并列分论点不明确。并列分论点构成并列式作文的主体框架,如果不明確或者不规范,则会导致作文的审阅质量。首先是分论点不能很好地照应总论点,不能一脉相承,上下贯通。其中关键词分离较远,从而导致衔接不紧凑。其次是分论点过少,有些作文只有两个分论点,后面几段自己随意发挥,导致结构混乱不清,另外,有些分论点在结果上并列不清楚,长短句随意使用,导致观点模糊。有一学生在写题目是《各尽其力,各尽其责》作文时,分论点分别是“个人责任,个人义务;个人源于家庭;社会由各个家庭组成,家庭由个人组成。”首先,该学生的分论点在其义上和总论点不完全吻合,且有重复之嫌;其次是分论点不能构成独立的议论对象;再次,分论点在结构上不相一致。以上足以判此文为三等以下。

策略:文章的主体框架由并列分论点构成,因此尤其重要。首先是分论点在结构上形成并列,分论点在结构上应整齐划一,如果将四个分论点单独提出来,其实就是四个非常整齐的排比句,这四个排比句应该是个暗喻,喻体明确,观点清晰,关键词一目了然,并紧扣总论点。例如学生在写题目为《自知者明》时,总论点是“自知者明”,四个分论点分别是“自知者有明智之举;自知者有过人之处;自知者有成功之迹;自知者有惊人之成”。在写题目《无声者深》作文时,该学生三个分论点分别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深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爱无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深沉。”以上分论点不仅在内容上紧扣总论点,而且在结构上整齐并列,可谓环环相扣。其次是段和段应该形成并列,每一个段单独提出来,其实就是一篇较短的论文,有论点,有论据,有结论。每一个自然段基本都由四部分构成,即:分论点、论述过程、论证方法使用、总结句(回扣分论点),形成独立的总分总结构。论证方法尽可能多样,例证、引证、对比证相结合,尤其是举例论证,应高度概括,边议边举例,将例证和议论相结合。另外,引用古诗词和名言警句会提高作文采分,不容忽视。

问题三:论证方法不规范。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很多,诸如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较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问题比如举例论证,学生容易将事例铺开陈述,诸如“老师,您听过这样的故事吗?”“请看下面的故事”等,然后按照记叙文的特点,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过程、结局一一予以交代,一方面占用大量篇目,另一方面失去了论证的意义。另外,不能将事例和议论很好地结合,形成融合,最终是事例和议论两不相认;引用论证不能恰到好处地应用,造成前言不搭后意,引用古诗词,名言警句的较少,而“某某人说”,这样的较多,但其效果明显没有古诗词的引用效果好。另外,因果论证有强加因果之嫌;对比论证之间没有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征;假设论证没有设想的结论,不能自圆其说。这样的问题普遍不存在。

策略:学生在提出分论点后,应首先采用举例论证,例证则应高度概括,可以形成排比结构,甚至采用省略形式,尽量避免陈述或铺叙,从而导致例证价值。其次是应用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最好是古诗词的引用,以课本中的诗词为主,最多用三个即可,兼用名言警句,这样不仅可起到论证作用,还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阅读效果,从而提高得分点。再次利用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等方法,最后回首分论点,结束句一定要回到分论点,也是对这一段的总结,可以在句式上予以变化,从而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特别注意的是在应用论证方法的同时不忘议论,论证始终为论点服务。

一学生在写题目《万丈高楼平地起》其中一个分论点是“高楼由汗水与砖块筑成”。在论述时他写道:爱迪生曾说:“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组成的。”一座高楼千年屹立不倒,是因为千百年前曾有人为它打下了这深达百米的地基,建立了它屹立不倒的资本。出生于“科学家之家”的钱永健,从小就对化学感兴趣,当他的兄弟姐妹出去玩耍时,他就喜欢在地下室摆弄一些瓶瓶罐罐在做实验,加上年少时期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启蒙教育的成功,为他成为科学家形成了坚实的基础,最终造就了一位成功的科学家。这段论述较为符合要求,首先,其采用了引用,以爱迪生的名言切入,增强其说服力。其次,其以钱永健的事例进行例证,在举例时并没有铺开陈述,而是用概括的方式进行。边举例边议论,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这样的议论模式容易得高分。

问题五:语言不符合引论文要求。通过学生作文反映出,语言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语言平实,大部分学生作文以记叙的语气写议论文没有辩论色彩,体现不出议论的特点;其次是语言冗长,不精练,提炼度不够;再次是语言的基本功不够,比如遣词造句,各种手法的应用不到位。

策略:议论文的语言一定要和其他文体的语言予以区分,重在论,特点是准确、精练、概括、朴实、不装作。尤其是体现在首尾段上,应尽量简短,凝练,体现论点和主旨即可,在语言上应采用引用、修辞,句式应以排比为主,这样,不仅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而且更能快速反应作文的要旨,容易采分。一学生在写题目是《成功必要积累》时,第一段一开始就写道: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其中不难看出成功在于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好基础,注重积累,万丈高楼终会拔地而起。结尾段:欲要成功,必承其重。积累是我们迈向巅峰必须承受的。“积土成山,風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让我们注重积累,厚积而薄发,终能进入成功的殿堂,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该学生的引用可谓增色不少,另外,语言也简练,准确,容易得分。

问题六:结尾段不够精练,拖泥带水,及时不能收尾,语言组织不够精彩,时长时短,不能对问题予以及时照应,更不能卒章显志,从而导致文章整体涣散,起不到收尾作用。

策略:结尾段应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语言组织上仍然以引用及各种修辞为主,句序关系最好是排比,语义上有启示、前瞻,能很好地升华文章的主旨,进一步阐明观点,并强调论点的正确性和成立性。字数控制在百字以内即可。例如学生作文题目是《坚守本真 以得永恒》,结尾写道:“若想永恒,先做到本真,本真者明其所长、勇于担当、不变初心且守其所拙。”所谓“逆不变其节,顺不堕其志,公不傲其气”,是检验本真的标准,更是永恒的条件!此结尾干净利索,不仅及时照应了题目,而且在写法上采用了引用,语言凝练,语义深远。

总之,并列式作文结构相对简单,学生易于把握,只要审题准确,论点明确,分论点清晰,段和段在结构、内容上形成并列,语言组织尽可能具有可读性,即可符合高考要求,并能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钟梁,张振华编著.作文训练与思维[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周新民,段炜.论后现代写作的合理性[J].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4]毕耕,刘咏平.创新思维与写作教学[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5]易文.在写作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广西大学学报,2001:6.

作者简介:

张倡胜,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教育督导团。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问题策略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考作文两关注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