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2019-12-08 17:37马建林
医学新知 2019年2期
关键词:内皮细胞脂质内皮

马建林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症候群,包括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糖调节功能障碍、高血压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NCEP-ATPIII)将这种心血管危险危险因素聚集的现象定义为MS。目前,MS的患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NCEP-ATPIII调查显示,20岁以上人群MS的患病率为21.8%。研究发现,MS与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AD)发病密切相关:糖脂类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IR)、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都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并且也是这些疾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2]。有研究表明,MS的组成成分越多,CAD的病死率就越高。

早在1988年,Reaven就提出了IR的学说,并提出X综合征的概念。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义为MS。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针对以中国人群中的研究提出了标准:①超重或肥胖:人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②高血糖:空腹血糖≥6.1 mmol/L(110 mg/dl)或餐后 2h血糖≥7.8 mmol/L(140mg/dl),或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收缩压(ABP)/舒张压(DBP))≥140/90 mmHg或已经确诊为高血压治疗者;④血脂紊乱:甘油三酯(TG)>1.7 mmol/L(150 mg/d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 mmol/L(35 mg/dl,男),或 1.0 mmol/L(39 mg/dl,女)。具备上述条件中的4项中的3项或全部者即可确诊。

1 胰岛素抵抗

IR是指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导致经小肠吸收入血的葡萄糖不能在细胞内分解,大量游离的葡萄糖诱发机体产生更多的胰岛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使得胰岛B细胞分泌衰竭,一旦胰岛不能产生足量的胰岛素并发生高血糖,即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脂肪组织的IR使得大量游离脂肪酸(FFA)沉积在肝脏及外周组织,阻碍了葡萄糖氧化和转运,同时导致血脂代谢异常,这些变化可明显增加ASCVD的患病风险[3]。大多数肥胖者都存在IR,有研究表明,肥胖者游离脂肪酸和肿瘤坏死因子-a等炎性介质诱发内质网持续应激,导致IR。IR导致血糖调节紊乱,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引起糖尿病及其并发症[4];长期的高胰岛素血症能够促进AS和血管重塑的病理过程,导致高血压[5]。高血压会促进患者容易出现颅内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以血管分叉处最为常见。高血压也会促进向深部脑结构供血的小穿支的病变,在IR情况下,胰岛素抑制游离脂肪酸生成的作用下降,LDL-C增加;胰岛素还可引发血管内皮损伤,核酸分解增加、尿酸生成增加,肾功能受损会致尿酸排泄减少,引发高尿酸血症[6,7]。

2 脂质代谢异常

MS脂质代谢紊乱的特点是HDL-C水平降低、TG升高、LDL-C水平升高。AS的病理过程之一为LDL-C进入内膜后经氧化修饰,诱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坏死。LDL-C被清道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当摄取的LDL-C超过巨噬细胞清除氧化LDL-C的能力时,可导致泡沫细胞坏死,释放出许多溶酶体酶,进一步引起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坏死,促进冠状动脉的硬化和进展[8]。

血浆游离FFA水平反映了脂肪合成、分解、重新酯化,以及脂肪细胞及外周组织利用TG等代谢途径协同作用的情况,并受到神经和激素的高度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高FFA血症,这是糖耐量受损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标志。可见血浆高胰岛素浓度和IR可能在这些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9]。

3 肥胖

MS的特点之一是肥胖。高脂膳食、体力活动少和遗传是肥胖的主要原因,WHO推荐使用体重指数(BMI)和腰围作为肥胖的主要原因,BMI反映了体脂整体的分布情况,而腰围能更好地反映向心性肥胖程度。MS的肥胖以腹型为主,内脏脂肪通过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瘦素、脂联素(ADPN)、抵抗素等细胞因子促进 AS的发展[8]。

CAD和肥胖都属于多基因遗传病,肥胖相关基因是目前公认的与肥胖关联最强的基因。肥胖引起IR及葡萄糖代谢受损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肥胖可增高骨骼肌内FFA和TG水平,损害胰岛素分泌,升高血糖,进而发展为糖尿病。腹腔器官的脂肪沉积,可释放炎症反应因子,增加IR[9]。中心型肥胖还和ADPN合成减少有关,而ADPN有抗AS、抗炎作用:ADPN由成熟的脂肪细胞分泌,能减少餐后血浆游离脂肪酸增加,增强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维持机体的代谢平衡,还可调节内皮细胞炎性反应,通过减少粘附分子的表达降低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抑制巨噬细胞脂质沉积,减少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入,抑制泡沫细胞形成,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值和迁移,防止AS的进展。ADPN还可通过增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使一氧化氮生成增加来抑制氧化应激,从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研究显示,无论是在动物模型或人体中,ADPN的过表达都可以改善由代谢异常引起的血管功能障碍。此外,ADPN水平降低可能与生活习惯有关,如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和过度吸烟。

4 高血压

MS患者体内存在的IR和高胰岛素血症使交感神经兴奋,同时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强血管对加压素的反应[9];此外,高胰岛素血症时膜离子转运异常,平滑肌细胞内的游离钙离子浓度增加,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肾脏对水、钠的重吸收增加。使得血压升高。资料表明,高血压是冠状动脉和非冠状动脉事件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对20万欧洲人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与多阶段全基因关联研究,发现了16个基因点,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血压高时血管功能和血流调节异常,引起血管内层下平滑肌细胞增生,使动脉壁弹力纤维蛋白、胶原蛋白及黏多糖增多,血管内膜层和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变性、增大、增殖,血管内膜增生、管壁增厚和血管壁玻璃样变性,促进AS的发生与发展。此外,胆固醇及LDL-C侵入损害的内皮,平滑肌细胞内溶酶体增多,减少对动脉壁上胆固醇等物质的消除,以及内皮功能紊乱导致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等,均可逐渐发生AS及CAD。

MS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症候群,发病以IR为核心机制,其临床特征均与AS和CAD密切相关,并且近年来随着MS的发病率增高,其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糖尿病的风险也相应地增加。因此,积极控制MS对于早期治疗AS,预防ASCVD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内皮细胞脂质内皮
内皮祖细胞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茶叶中脂质含量检测及其方法比较
术前血清miR-221-3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早期宫颈鳞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上调SIRT1减少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脂质过氧化在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肾细胞癌中的作用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肽基脯氨酰同分异构酶(Pin1)对子宫颈癌细胞脂质代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