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课堂”新模式研究、设计与实现
——“享授”在线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2019-12-10 06:07武兆福王伟冬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学习者用户课程

武兆福,王伟冬,李 晶

(北京科技大学 天津学院,天津 301830)

1 从传统课堂到新式课堂

教育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动因,学校作为教育的实体,课堂作为学校实现教育理想的舞台长期处于不平衡的发展中[1]。21世纪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旧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受教模式将会被逐渐替代或淘汰,旧模式教学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作为接受者的学习者总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造力(Creativity)、跨文化理解(Cross—Culture Understanding)等能力,而这正好是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2]。

应用互联网于教育,可使每一个学习者享受顶尖的教育资源,不限于时间、空间、地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因此,享授平台应运而生。

2 享授平台设计

2.1 现有课程平台分析

2008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概念被提出,国内外都在积极的研究与实现这种新模式教学,在国外Coursera由两名Stanford University的教授创办,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Princeto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等美国名校纷纷加盟。

中国MOOC起步较晚。2013年由清华大学研发的中文MOOC平台学堂在线正式启动。2014年网易与爱课程网推出在线教育平台中国大学MOOC。2015年北京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华文慕课试用。

笔者对上述MOOC平台均有使用,在使用过程和问卷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大家对网络教学很感兴趣,但仅仅有少部分人得以实现,主要因为网络条件差、无法找到对应课程与教材、线上课程大多需要收费、网络信息资源过于冗余无法精准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等如图1所示。

图1 没有实现线上学习的人数分布

201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和戴维·帕特森提出了一种新的“互联网+课程”的概念——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其中Private是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

2013年清华大学引进了SPOC对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也称“姚班”)的30位同学开设了“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课程[3]。课前,姚班学生被要求通过“学堂在线”平台观看教学视频,在课上教师与姚班同学一起讨论难点和重点。

SPOC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创新。SPOC使教师减少了重复性活动,能集中精力在更有价值的活动上。福克斯通过调查,发现有10%的MOOC用户是教师,这些教师希望把MOOC平台的资源,整合进线下实体课堂中。所以SPOC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教师也意义重大[4]。

MOOC与SPOC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1)模式不同。MOOC面向所有学习者,多为免费;SPOC面向小规模如在校生等,多为收费。

(2)教学互动性不同。MOOC全过程都在互联网上,学生以独自学习为主,虽然有讨论区可以与教师互动,但是效率还是很低。SPOC是线上线下结合,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观看课程视频、使用课件等资料复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答疑、实验等,最后是线下期末考试环节。

(3)教学适应性。MOOC的受众面更多,学生差异分布明显,因此要达成好的授课效果较为困难。SPOC因为经过了分班的筛选和线下课程等环节,教师比较熟悉学生。

(4)考试客观性。目前在线教育考试机考技术较为落后,实现一次公平的在线考试有很多限制,因此MOOC在线考试获得的证书社会认可度并不高,而SPOC可以举行线下考试。

2.2 平台构思

笔者认为新时代的互联网教育平台应当有以下三个理想概貌:①实现教育自主化、多样化,学习者可依据爱好和专家推荐设计自己的课程清单,根据自己的时间与空间享受这些内容;②大量、广泛的教学内容,依托互联网连通性,互联网教育平台应具有相当大体量资源;③高质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由于互联网的连通性与竞争性,学习者第一优先级看到的一定是高口碑和高点击量资源,所以经过时间积累,留下的一定是高质量、高水平学习资源。

上述3点是新时代教育平台最基本的属性。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平台足以满足需求,笔者试图构建的是基于MOOC与SPOC相结合的新式平台,一种从校园到互联网的新模式,平台提供内网外网双链接,内网提供校内自有版权课程面向校内学生,实行线上线下联合培养,校内顶尖师资来录制这些课程,线下教师配合辅助教学、答疑。同时,由于内网的高速性,内网连接可以很好解决互联网高峰时期拥堵造成的视频课程卡顿问题。外网提供精品开放课程面向社会有学习需求的大众,有条件的用户可以付费参加线下的SPOC学习并取得相应证书。除此之外,相邻大学可以相互开放SPOC课程互选形成大学联盟,实现优质课程相互分享以达到教育效率最大化。

这是一种由下至上的变革。目前MOOC平台大多都是自互联网至学习者的方式,虽然互联网用户巨大,但这依然无法说明互联网就是学习者的杏坛。在由下至上新模式下,课程视频、课件、学习工具等更多是作为一种学习资源通过校园内网到高校联盟网络再到互联网的扩散,以类新形式数字图书馆。

2.3 平台设计

笔者针对平台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决定平台的展现形式为网页,作为一种数字资源,平台在校内大多应用与图书馆、教室、宿舍、教师办公室,所以使用公共电脑即可访问,也保证了平台访问速度。对校外,后期收集到足够的反馈数据后,依据这些反馈数据开发出针对校外用户的APP。如图2所示。从使用者划分,可以分为以下3个维度。

图2 享授平台用户结构

(1)学习者维度。这是平台最根本的使用者,平台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需求。输入学号、密码,平台判断是校内用户还是校外用户并提供相应服务,对校内学生来说包括必修课程选课、选修课程推荐、作业的提交。对于校外使用者来说应包括学习目标制定、课程推荐、智能课程表制定以及合理考核。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面向学习使用者应有最大的便利性,平台提供最简单页面、最简便操作方便使用者快速定位所学课程内容、知识点,还应方便找到课程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2)教师维度。教师是平台资源提供者,平台应对教师系统提供较为便捷操作。教师可以便捷的将录制好的视频课程和课程相关的习题、工具、课件上传至平台,可以参观其他教师提供的课程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并改善;可以审阅学生的试题;可以上传课程分数、学生情况等信息至系统管理维度中的高校管理维度。

(3)系统管理者维度。系统管理者分为两种类型:平台管理者和校园管理者。平台管理者负责平台的平稳运行,对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优质的服务,组织学习交流活动,负责内外网络资源的链接和权限管理及校外网络的建设及管理。校园管理者多为学校官网教务处等组织负责,包括校内教学的管理,对学生提供或推荐课程制定服务,发布校园公告,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把控,以及制定、组织对学生和教师考核,决定哪些资源向外网提供,还可制定个性化校园平台。

3 平台实现

项目经过需求调研与分析、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库、提出网站建设方案、设计网站效果图、开发平台、开发后台管理功能、划分用户权限、网站测试等步骤。目前网站主要功能均已开发完毕,已在校内开放测试,包含了278个课程视频。师生在宿舍、图书馆、教职工办公室均可访问网站学习课程。

3.1 需求调研

笔者项目团队邀请了8位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的在校学生参与了在线MOOC体验活动,体验周期为一周。以下是反馈数据。

A同学:一周中使用了3次中国大学MOOC这个APP,均在课后使用,发现听过了一次课上老师讲课之后,再次使用线上MOOC平台可以很好的把控课程细节。

B同学: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走神,看了一会儿后就去玩游戏了,所以感觉线上学习完全是浪费时间。

C同学:这一形式非常的好,之前网络很差只能传输文字、图片较为晦涩难懂,现在的视频配合课件可以很好理解,有了这个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极端天气、极端气候无法去教室参加课程的影响,甚至在未来可以在家里、宿舍里、图书馆里就能学习课程取得分数。

D同学:使用了网易有道精品课这个APP,学习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辅导课程,体验过程并不是很好,尤其是直播课程经常卡顿,就连录播课程在同学们都使用网络的时候也会出现卡顿,很影响体验。

E同学:学堂在线这个软件真是很赞,可以任意的选择观看清华大学的课程,这在以前是没法想象的。虽然我在天津学院的数据结构课程分拿到了98分,但是通过观看清华大学的“数据结构”课程,真的意识到了差距,难度比天津学院学的要难很多,如果去做他们的习题,可能也就刚刚及格。

F同学:这几个平台都很棒,但我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相同名字的课程在不同的学校教材和教学大纲都不一样,只有高等数学之类的公共课程可以帮助我的学业。

G同学:发现很多口碑较好的课程都需要收费,已经在学校交过一份学费了,并不愿意对互联网上辅导机构开设的课程进行付费,所以使选择范围就缩小了很多,希望天津学院可以有一个自己的课程网站,通过自己的教师授课,并免费提供给同学们使用。

H同学:之前就有使用过中国大学MOOC作为课下复习的辅助工具,有一个很不好的体验就是,课上只有一小节没有听懂,只想学习这一小部分知识,但是并不能很快的找到这一部分知识点,所以就放弃了视频课程这一模式。

通过互联网和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校内双渠道增发了1 000份关于在线学习平台的问卷调查并成功回收957份。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同学们对网络教学很感兴趣,但仅有少部分人得以实现。主要限制于以下原因:

(1)校园网络差.虽然21世纪互联网技术已经较为发达,但是由于现在大学新校区经常建立在城市郊区,而学生的数量往往又很庞大,所以在使用的高峰期经常会有卡顿,这一点其实不能算是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被解决。尽管如此,笔者项目组还是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法,依靠互联网加内网双连接,内网连接可以达到千兆级别的网速,这样可以保证校内同学的流畅访问,也可以给校外网络减轻负担。

(2)收费。有着学习需求的主力军仍是学生团体,他们的经济条件主要依靠于家庭,所以并不可以轻松负担课程收费。这一种由下至上的新模式下,学生团体可以免费享受自己校内的资源和自己学校所在大学联盟的资源,同时校外有学习需求的用户可以付费来购买这一部分资源或使用提供的免费课程资源。

(3)信息总量很大。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信息数量也呈几何倍增长,学习者往往无法精准定位自己所需内容。笔者项目组针对这一问题创新性的提供了知识点检索及分类功能,以便使用者可以很快定位到自己所需内容。

(4)答疑解惑。传统MOOC学习中,学习者有疑惑时可以通过评论区和授课老师进行答疑,可是这一模式因为MOOC使用者,基数很大,教师无法对每个人都答疑解惑,而且采用留言形式效率并不是很高。新模式下采用SPOC由线下辅助教师进行答疑、考核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是因现有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课程改革必须要实施,同时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已有教学资源平台与实际教学不相符合,不能很好服务于教学。因此建设实用、个性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变得非常重要。

3.2 教学资源共享库

通过问卷调研,得出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兴趣与实现之间差距,制订出网站建立标准,将相应教学资源共享,包括:课程教材、课程教案、课程课件、教学素材、教学录屏等资源,为教师教学、学生自学提供重要参考资源。

3.3 网站建设方案

网站基于B/S结构开发,采用了目前主流平台LAMP(Linux操作系统、Apache网络服务器、MySQL数据库、PHP编程语言)。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客户端,所有操作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用户只要连接校内网络,即可通过手机和电脑的浏览器登录平台。如图3所示。

图3 网站建设结构

3.4 网站效果

确定网站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栏目设置,包含首页、实训教学、教学视频、课件习题等。根据设置及拓扑结构图设计出网站效果图,如图4所示。网站分为三级界面:

(1)一级界面(首页),包括首页在内的每个页面上都设置站内搜索框、登录按钮和下载中心按钮。用户可使用搜索框,根据课程标题或讲师进行站内搜索。下载中心提供学习资源、工具的下载。首页中部设置课程分类和轮播图,通过校内、国内、国际三级大类及英语、计算机等若干小分类对视频资源进行划分,轮播图展示近期最新、最热门课程。

图4 网站实现效果

(2)二级界面为视频课程界面,通过一级界面各种分类或者搜索引擎进入,搭建框架,有新视频资源便可轻松添加。

(3)三级界面为视频播放界面,通过知识点进行分节点击知识点即可跳转到相应时间。播放窗口旁边设置相似课程推荐,根据用户近期浏览记录推荐相关的视频。页面下部设置用来提问和答疑的评论区。

3.5 用户权限

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分为学生、教师、管理员3用户分组[5]。

管理员用户拥有最大权限。包括创建、限制普通用户,添加、删除视频,发布公告,制定、组织考核等。

学生用户可以查看视频、下载课件、发表评论。

教师用户除了提供学生用户组操作权限外,还支持上传视频、课件。

3.6 后台管理功能

管理员可通过后台管理中心对网站用户资源和视频资源等进行管理。

用户资源管理包括创建用户、封禁用户、修改用户信息、调整用户权限等。

视频资源管理包括上传视频、划分知识点、更改视频信息等。

3.7 平台开发

将资源库的所有资源整合并发布到网站。重点实现如下功能:学生通过网站提供教学资源在课下进行在线学习,同时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评价、在线留言等方式与老师交流互动。

3.8 网站测试

网站测试步骤如下:①根据需求分析,进行功能测试;②通过高负荷访问,进行性能测试;③将服务器长时间运转,进行稳定性测试;④点击网站的每个链接,确保网站没有死链接。

3.9 开展实践

将设计制作完成的在线网站教学资源平台,以学校19级、20级的学生作为试点,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3.10 后期推广

将开发完成后的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在互联网上发布。

4 结语

笔者希望这一种由下至上、由高校至互联网、SPCE加MOOC的新模式可以为我国教育事业与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方案。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可以主动学习,定制专属课程表;教师可以享受互联网教学所带来的便捷;高校可以相互共享资源,达到资源共享最大化。

Udacity的创建者Sebastian Thrun教授更是大胆预言,再过半个世纪,还在坚持传统课堂的大学不会超过10个。在线教育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谁也无法预测。不过笔者认为这对传统大学来说是一个机会,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这一新模式已经出现,传统大学应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这一新事物,在未来这一新兴模式也必将会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将成为变革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机会。

猜你喜欢
学习者用户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