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不一样?

2019-12-11 10:07黄凡
投资与理财 2019年12期
关键词:投资人房价常态

黄凡

过去十多年,许多国内人士的投资理财方法非常简单而且有效,那就是买房、买房、再买房,然后将剩下的一点“零钞”放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事实上,这十多年间,“上证指数几经反复上浮零”,“房价一路永远涨”,“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等国内特色一直持续,直到其强化成为许多投资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信仰”。

为何?

因为每一次的经济增长放缓,就会导致货币政策的放松以及利率水平的下降,而同时高层也会启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刺激。于是,股票市场短期弹升之后,长期下跌、回归原位,房价更上一个新台阶,而债务水平也在“刚性兑付”的护航下不断膨胀……这一切几乎成了不断循环上演的“肥皂剧”。

然而,这场“肥皂剧”已经难以为继了。国家统计局11月9日公布,2019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远高于同比涨幅在3.4%左右的市场普遍预期。

物价指数已持续攀升至近10年的高位,相比之下,我们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在2015年10月份起一直处于1.5%的低水平。负利率的状态已经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了,而且明显的在继续扩大。

货币政策一如既往的宽松是不可能的了

有不少专家说,物价的上涨主要是“猪拱起来”的,声称“除去了猪,物价就是通缩”,而呼吁降息。个人觉得,此说法就如“除去了穷人,我们都是富翁”的说法一样荒谬。

事实上,如果是每周都光顾菜市场的读者,不难发现,除了猪肉外,牛羊肉、鸡鸭、鱼类、蔬菜等生活必需品无一例外地在持续涨价,即使不去菜市场,去饭店用餐,也能够明显感觉价格的上涨。认为是“通缩”的专家,估计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既然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物价指数持续上涨的现象同时存在,而货币政策又难以放松,指望今后一段时间再重演2014年下半年起的“股票市场再现大牛市,而紧接着房地产价格再度明显上涨”这样的历史,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

从前期中央“房住不炒”的指示,到近期的“资本市场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表述,我们也应该理解到今后一段时间的经济政策的主线了。

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以及最高政策主线下,房地产市场以及证券市场会何去何从?投资人该如何应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请允许本人做一些大胆猜想如下。

“房价不涨的狼”,这次是真来了

事实上,过去的十多年间房价泡沫不断膨胀是不争之实,大家都在担心房价下跌。然而,每次胆敢唱空房价的人都被无情地打脸,预测房价下跌的专家们的眼镜摔得遍地都是。不过,这次的宏观背景以及高层的态度,真的与过去不一样了。

国内房地产作为投资品,一直具备“低收益”(租金回报率约1%~2%)加上“高杠杆”(连首付不少也是消费贷、信用卡借贷所得)的特征,对于楼市投资者而言,租金回报率远远低于借贷买房的利率成本,价格如不涨,根本无法长期持有,价格要涨,则全靠不断加杠杆,显然也无法长期持续。这一轮的债务“去杠杆”与落后产能“出清”,最终是要轮到房地产的。即使价格不下调,楼价假如能走出如A股上证指数般的“十年上浮零”的走势来消化泡沫,已经是比较理想的结果了。

不过,如果楼市不涨了,且经过10年的去泡沫而让房价逐步回到合理的水平,那真不是什么坏事。虽然GDP增长放缓无可避免,但过剩产能出清、经济结构转型、债务“去杠杆”等倡导多年的目标就能得以真正实现了。

对于以自住为目的的房东而言,所有房子的使用价值不受影响。对于投资人而言,楼市投资吸引力降低,有利于引导社会上的资本多投资实业、多投向科技创新。如大家静下心来,安心工作与创业,实体经济不愁增速稳不住,核心技术也不愁搞不出来。

A股的长牛市,终将姗姗而来

过去十多年来,A股“短牛长熊”,与良好增长的经济面背离,一直是个怪现象。究其成因,除了一直在消化2007年超级大牛市的泡沫外,主要是基于IPO管制与退市失效而导致的“优胜劣汰机制缺位”、行政干预过多导致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扭曲”、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导致的“无风险收益率处于高位”等特色因素所引致。

近期,我们看到了明显的改变:创业板降低IPO门槛;创业板、科创板提升再融资的便利性;新三板降低投资者门槛,明确转板规则;新股发行节奏稳中加快……

看上去,现在“印股票”的速度与过去10年间“印钞票”的速度有得一拼了。在过去,发行节奏一加快,股指就向下,于是市场怨声载道,决策者迫于压力,多次停发新股、限制减持,、限制做空等等。这一次,我们看到的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实质上的“注册制”。

我们可以预期,监管者通过建立与健全IPO与退市机制,不断对上市公司进行优胜劣汰:筛选好的公司,把它们用常态化的IPO请进来;把伪劣的上市公司通过退市驱逐出去,这样的优胜劣汰机制也能达到提升长期的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而同时严格执法,严惩造假,能把许多虚高的股票价格降下来。其实,前期的各种“业绩爆雷”“商誉减记”已经是在降低一些虚高的股票价格了,降到一定程度,投资价值就凸显了。

同时,监管者在恢复了股指期货的全面功能之后,又批准了扩大股指期权业务的試点。其实,含“做空机制”的市场机制的完善,正是“坚持市场化的方向”。而且,大家痛恨的“做空机制”,恰恰是长期慢牛的保障。

假如有完善的做空机制,就很可能避免了2013-2015年累积的“中小创”“绩差”“概念”“题材”“壳资源股票”等巨大的价格泡沫。须知,股市低迷不振,正是我们一直为此在付出代价。

科创板的注册制试点已经近半年,发行坚持常态化,价格坚持市场化,久违的新股跌破发行价的现象成了常态,这也被证明注册制来了,确实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估计今后发行价从虚高的水平降下来就是了,最终会实现以发行价格的市场化调整,来实现新股发行的“随行就市”以及“供需平衡”。

监管者显然已经意识到其真正责任是要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让市场变得更有效,保障市场参与各方的合理利益,而不是调节指数的点位,更不是确保投资人大部分赚钱。

许多人担心近期的IPO与再融资常态化,加上严打财务造假与市场操纵的正本清源行动会让股市低迷,本人认为,恰恰相反,这些举措会为一轮长期慢牛夯实基础。

记得2005年间,股市低迷不堪之际,监管者以“开弓就没有回头箭”的勇气推动“股权分置改革”,结果迎来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场大牛市。

其实,IPO与再融资的常态化,反过来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便利的资本支持,解决了长期的直接融资困难,有利于整个社会降低杠杆。同时也可以预期,批量优秀的科技公司必将因资本市场的有效支持而脱颖而出,让科技创新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从投资者角度看,是时候转变思维方式,并跟上新形势了。得益于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高速追赶式成长,国人普遍踏上财富的快车道,财富迅速积累,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然而,不少投资人基于对财富的饥渴,依然放纵着人性深处与生俱来的贪婪之念,相信好日子会一如既往,高收益依旧遍地可寻,天真地认为货币会继续宽松,只要宽松的音乐不会停止,房地产与债务的盛宴可以如过往一样一直持续……

然而,这次不一样!

近日不少朋友都反映,过去几年投资的各种“高收益理财”现在均遇上无法如约兑付的困境,并询问如何应对。建议投资人今后也须秉持“理财不在于让投资人变得富裕,而在于让财富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的原则,避开各种各样的投资理财的雷区。

就股票市场来看,注册制的推出与退市常态化的结果,一定是“少数优质资产继续受青睐,而多数“绩差”“概念”地雷继续爆破,因此劝导投资者在参与股市投资时,必须摒弃炒新、炒小、炒绩差、炒概念等“光荣传统”了。否则除了继续送钱外,将一无所获。

其实,价值投资的方法不仅在过去被证明长期有效,今后更会是让投资人能立于不败的投资正道。价值投资的原则非常简单,那就是“选”好公司,“等”合理价,坚“守”做长期打算。

如果因能力、經验、时间方面的限制而做不到“选”“等”“守”这三部曲,那么,对于能承担一定风险的投资人而言,定期投资沪深300等核心指数,也是跟随市场来通过长期分享我国经济增长成就,而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

摘自秦朔朋友圈

猜你喜欢
投资人房价常态
两大手段!深圳土地“扩权”定了,房价还会再涨?
防范未然 “稳房价”更要“稳房租”
去库存的根本途径还在于降房价
2016房价“涨”声响起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投资人最爱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