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用生命教育铸造完人

2019-12-12 10:02王星杰
青年时代 2019年30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精神

王星杰

摘 要: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启发孩子的心灵,帮助其建构精神生活、焕发自身生命活力。本文主要从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入手,通过解读其“本真教育”的思想,反思了我国生命教育现状,初步探讨了雅氏此书对生命教育这一教育系统实践中的启示。

关键词:生命教育;完人;精神

一、引言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现世中,几乎每天各色新闻中都可以看到生命逝去的标题,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自杀、他杀,本是大好的青春年华却黯然收场,生命之果来不及结出就烟消云散,让人百感交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情况的存在并不是个案,而是群体本应携手共同抵抗但却又被随意忽视的某些因素引发的大概率结果。这类问题的背后反映了学生教育中存在生命价值缺失、理想模糊、意志薄弱、在精神上无所寄托等问题,表现为漠视自身和他人的生命,没有敞开对世界和他人的包容和爱,认识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不由发问,为何这类学生的道路越走越窄?哪一环节出了差错?

在我们自顾自地去鞭挞自杀、他杀者的罪过时忘记了他之类个体的存在也是我们的同胞,也应该从教育中得到心灵的救赎。当然,在道德层面上此类人完全不值得且不容许被原谅,但从人类的整体性上我们应该向这类群体投射一丝同情和关爱,这种对同胞的责任心能使我们的社会文明走的更远。因此,每多一次对事件的讨论,绝不应是扩充口水化的战争,应该唤起的是我们对生命多一分敬畏、对人性多一分凝视、对教育多一分反思。

如今,教育功利化集中表现在学生学的对象性明确,教育生活中缺乏生命的进入而造成教育低迷气象,没有生命力的教育就无法造就有生命感的学生,我们教育之下的学生更像是全身上下用知识袋子伪装的聪明动物,那种于人最重要的特质似乎有些单薄,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一个个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希望的青少年群体以触目惊心的方式反复给我们敲响警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拓展生命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势在必行。生命教育存在之必要性显而易见,但尽管我国的生命教育的理论十分丰富,实践却推进很少,且总体上看,有关生命教育的本质、含义、目标、内容、途径、课程体系等,至今仍未形成统一意见,细读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其本真教育中饱含对生命教育的热情,对我们当今教育功能窄化,忽视个体精神生命有很大的启示。

二、概念界定

(一)完人生命的属性

完人即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母庸置疑,生命是完整的,它有着年龄、自我实现、成熟和生命可能性等等形式,作为生命的自我存在也向往着成为完整的,只有通过对生命来说是合适的内在联系,生命才能是完整的[1]”。雅思贝尔斯强调生命必须是完整的,个体的存在并不是肉身实存决定的,而是与其整个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如雅氏所言,“青年學生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的每一冲动[1]”。

完人生命的属性包含自然性、社会性,更重要的是精神性。自然生命主要人的肉体存活的健康问题;社会生命强调个体社会化过程;精神生命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独有特征,作为生命的三个维度中最难把握的无形存在,却是生命力量和意义的内核,其作用的广度、力度、深度不容小觑。完整的人的生命不是一维的线性存在,它是集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于一体的立体大厦,只有从生命的这三个维度上通盘考虑,才能建构正确的生命观,从而真正享受幸福的生命行进中的生活。

(二)生命教育的界定

教育首先是人的参与,应从根本上关注人,关注人的灵魂,雅思贝尔斯虽对生命教育观没有作过专题的论述,但他却是生命化教育的最执着的实践者,时刻关注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活。生命教育成为他本真教育思想体系中的蕴含着的重要思想支撑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很多人会将生命教育简单等同于安全教育,尤其是在中小学中这种观点和做法甚为普遍,其实不然。各国历年来对生命教育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且不尽相同,没有定论,而广义的生命教育与雅氏的本真的灵魂教育具有相通性。生命教育是涵盖多重主题的实践,其实是一种全人教育,不仅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及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各方面对生命的关注,还包括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与存在形态,其蕴藏着广博而深刻的哲学内涵:生命教育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关涉一切“有生之命”;生命教育以“人性向善”为基本的价值预设,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在当下中国,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超越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2]。

三、生命教育存在之必要

教育是随着人类诞生之初而产生,那便应该是人类最有生命力的事业,首要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对个体生命本体和人类生命整体深切关怀。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曾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教育应该要努力为每个人的生命发展提供精神的守护与支撑[3]。”《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多次提到“生命”一词,认为人类的将来,取决于本真教育的能否成功,而雅氏所提倡的本真教育——自由的生成与精神的唤醒也大多也是基于生命教育得以施展。

人人都拥有生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珍惜生命,懂得欣赏生命并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所以出现那些常常制造戕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悲剧,没有对“生命的敬畏”感。我们曾经过于偏重教育的知识功能性,把学生的升学率作为争当名校的工具,作为展示政绩的工具,作为进人名校的工具。“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积恰好与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1]。”生命?个体?当我们的教学中充斥着分数、录取线、高考等词时,我们早已忽略了这两个词的存在。而这两个词恰是教育之根本!当教育现象中不断出现骇人听闻的教学事故时,很多人在考虑学生自身出现了问题,可是我们忘记了,或许是我们的教育在用不符合生命成长的轨迹前行。长期以来,人们重视教育的功能性就会导致忽视教育的本体性。近年来,学术界开始重视教育本体性的研究,因此提出“生命教育”的理念[4]。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协助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生命教育与自我存在是相辅相成的,一旦疯狂计划单方面的课程知识和有限的专业技能之类,以未来你生活职业为教育指向,整体生命精神的传授越来越被消解,为满足专业精细化从而降低原来作为人的教育的总体要求,人的本质凸显和生命意识的迸发无从得之,到头来只能是本末倒置。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