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融资租赁行业风险防范法律机制

2019-12-14 12:50郭盛兰
职工法律天地 2019年12期
关键词:承租人信用融资

郭盛兰

(100043 中铁建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北京)

一、融资租赁行业的法律风险

融资租赁行业金融产业相关度非常高,不仅有自身的风险,还会面临金融行业的风险传导,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信用风险

商业信用是商业运行的基础,就金融领域而言,如果商业信用较低,则会影响企业正常的发展,从这一点来看,商业信用对于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融资租赁法律关系中往往涉及两个以上的合同关系,涉及的主体也相对较为复杂,所以在融资租赁行业之内,对企业的信用要求也相对较高。但是,从实践来看,很多情况下承租人如果自身信用不高的情况下,会出现单方违约,而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在善意取得的情况,对出租人可以形成对抗效力,此时出租人很有可能会难以取回租赁物。即便是可以取回,那么取回程序也相对较为复杂,并没有规范性的制度来加以规范。这都是承租人商业信用不高而引发的,这是当前融资租赁行业所面临的一大法律风险。

(二)行业集中风险

所谓的行业集中度,就是在融资租赁领域之内,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范围涉及的主体往往是相对较为有限的,一般而言,业内承租主体所处的行业往往相对集中,如建筑行业、客车制造业等,这些行业基本上都属于投资较大、风险较大的行业,融资租赁行业长期与这些行业有业务的往来,自然行业集中度是非常高的。行业集中度过高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资金链的风险、商业可持续性的风险等等,但是比较重要的就是由于行业过于集中所产生的法律风险。即行业内某一个要素出了问题,就会传到其他要素,比较常见的就是连环违约、三角债务、抵押物难以收回等等。

(三)行业周期风险

行业周期就是在商业领域之内一个行业的发展会经历从低谷到高潮再到低谷的发展阶段,这个周期在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差异。而且在不同的行业内,如果行业自身关系相对复杂的话,那么行业发展周期则相对较长,相反则较短。这与经济发展对行业的作用规律是一致的。在实践中,行业集中度较高的,行业经济发展的周期则相对较短,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就融资租赁行业而言,由于与其他行业接触较少,行业相对集中,因而行业周期相对较短,所以经济运行风险也会较大。

(四)行业内部风险

任何一个行业在运行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内部风险,这些内部风险的表现形式是有所区别的。具体到融资租赁行业,最大的风险就是当前行业内部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租金逾期率较高等。这些情况在融资租金行业内部是比较常见的,就整体而言,租金逾期率常年都在百分之一以上,从这一点来看,由于现实中融资租赁行业内部风险防控法律制度并不健全,这就导致了当前融资租赁行业内部的一些风险因素最终很容易演变成实际损失,而在现实中融资租赁行业内部的不良率近些年也接近百分之一,这说明目前融资租赁行业的内部风险防控尚未形成规范的法律制度加以化解。

(五)政策稳定风险

融资租赁行业除了受行业自身的影响之外,政策的变化对该行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融资租赁行业所开展的业务多数与当前的政策支持有关,而从法理学角度来看,政策与法律制度相比具有易变动性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政策优惠条件发生变化,很可能会对融资租赁行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实践中,融资租赁行业内由于政策变化而发生违约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一般情况下,如果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问题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成本,这凸显出当前融资租赁行业对政策风险防控缺乏有效应对措施的特点。

二、融资租赁行业存在法律风险的原因

(一)思维认识方面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语境下,任何市场主体以及行业都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这是市场经济固有的规律,因而每一市场主体都会针对风险采取相应的对策。市场中,融资租赁行业也不例外,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是比较多的,但是由于融资租赁行业与市场中其他经济模式相比起步的时间较晚,在行业内部并没有形成对法律风险防控的整体性认识,每个企业基本上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了漏洞就赌漏洞,所以法律风险防范的整体意识并不强,这是当前融资租赁行业所面临的最为显著的原因,因此也就使各种法律风险得到蔓延。

(二)法律规范方面的原因

法律风险从根本来说是法律制度本身存在难以准确调整法律关系的情况,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对于融资租赁行业来说,当前并没有直接性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该制度的运行,相应的对于业务运行而言,依据的仅仅是《合同法》《物权法》《担保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是处理财产关系的一般性法律规范,并不直接针对融资租赁法律关系,加之融资租赁行业本身法律关系较为复杂,一个融资租赁法律关系中常常包含了数个单一的法律关系,因此,运用现有部门法的法律规范来分别解决,而缺乏整体性的解决途径,这样就会存在了较大的法律风险。这是导致当前融资租赁行业法律风险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三)执法管理方面的原因

市场主体存在法律风险不仅仅与市场机制有关,还与执法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有关。在融资租赁领域之内,融资租赁行业的执法管理在中央层面由银监会整体监管,地方层面则由金融管理部门实施监管,而由于融资租赁行业往往会有涉外因素,对于外资的融资租赁企业由谁监管,当前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即便是没有涉外因素,在融资租赁过程中也往往会涉及到金融管理部门与其他监管部门都有监管职权的情况,于是,谁都不愿意管或者谁都争着管但是谁都管不好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融资租赁行业的执法管理往往是比较薄弱的,这也就使得该行业普遍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四)行业自身方面的原因

在融资租赁行业,造成法律风险过高的原因除了一些外在原因外,其内在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主要是融资租赁行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与金融行业紧密相关,那么金融行业的风险自然会传导到融资租赁行业,加之融资租赁行业本身对利润的追求比较高,相对而言属于利润率较高的行业,那么高利润同样也就会带来高风险。因此,融资租赁企业在对利润追求的过程中往往也会突破制度规章的底线,这样也就带来了一定的法律风险。

三、融资租赁行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一)完善信用评估机制

商业信用是维系商业主体在市场中能够正常运行的一个关键要素,而当前在融资租赁行业中,市场主体的商业信用却并不一致,有的提供虚假融资需求,有的提供虚假财务报表,还有的会虚构租赁物搞阴阳合同等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而对于融资租赁公司而言,若不能够有效防控这些信用风险,则必然会使公司的法律风险上升,最终导致实际损害。从现实情况来看,商业系统内,商业信用评价机制是有的,例如信用评级机制等,但是这些制度并不是针对融资租赁行业本身的,而是针对所有商业系统而设置的,这样针对性就相对比较差。因此,法律制度应当针对融资租赁完善信用评估机制,具体而言,要将承租人的现金流、经营能力、融资能力、偿债记录等作为法定的信用评估要件,在签订合同时必须要考察这些内容,这样就可以将信用风险控制在相对最小的范围之内。

(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在融资租赁合同履行的过程中,承租人对于租赁物的适用往往是缺乏监督的,主要是由于缺乏制度规范和管理规范,融资租赁公司对于承租人的信息公开把控相对并不严格,很多情况下承租人并不公开相关租赁物适用的信息,这就会使融资租赁的过程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为了化解融资租赁合同到期后承租人在租赁物返还方面存在的违约风险,法律制度要设计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由法律规定承租人的信息披露义务,承租人要定期披露租赁物的适用情况以及公司的资产运行状况,如果租赁物的适用超出必要限度或者存在其他不当适用的情况,应当适当提高租赁费用,这样就可以避免合同到期后的违约现象。

(三)完善内部审计机制

从融资租赁行业整体的发展现状来看,融资租赁行业会受行业集中度过高、行业自身以及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法律风险,这些风险体现到融资租赁公司中,最为集中的表现是公司的财务状况会出现较大的波动。针对这样的情况,应当由法律制度完善融资租赁公司的财务审计管理制度,要将资本充足率、盈利率、资产能力、管理能力等作为重要审计项目,来完善公司内部的风险管控,这样就可以增强融资租赁行业内部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法律风险。

(四)完善风险分散机制

融资租赁行业是集中度相对较高的行业,公司的业务往往较为单一,因此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一旦出现风控失当,就很可能会出现损失后果。一般情况下,经济学中分散行业风险的一个基本做法就是在宏观方面优化行业布局分散行业整体风险,而在微观方面就是将鸡蛋分别装在多个篮子里,这样就可以起到风险化解的效果。因此,作为法律制度而言,应当规定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优化本地融资租赁公司的行业结构,把好入口关,对于过度重复类型的企业要限制注册,同时要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开展多元化业务,尤其是要鼓励从事相反的业务,这样可以避免单调业务而引发的法律风险。

(五)完善风险培训机制

当前融资租赁行业内存在的风险不仅仅与市场、经济周期等外部因素有关,同时与行业内部的管理有关,通常情况下,融资租赁公司为了扩大利润范围对风险防控的宣传力度较低,员工的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普遍不强。因此,为了提升融资租赁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应当由法律制度将职业能力培训尤其是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培训作为从业的必要条件,每一年度要由融资租赁公司对员工开展法律风险防范的培训,这样就可以提升融资租赁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法律风险。

(六)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有风险就应当有补偿,这样才能够合理地防控风险。在现实中,风险补偿制度就是我们熟知的保险制度,主要是针对高风险行业而设置的一种化解风险的保障机制。对于融资租赁行业来说,也存在着高风险,尤其是当承租人信用等级较低时,就存在着违约的风险,最后很有可能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防范这种行业自身的风险,可以由法律制度完善融资租赁行业的保险机制,对于高风险的项目或者承租人,要求其投保商业保险,一旦出现违约等问题,就可以启动保险机制由保险公司补偿经济损失,这样就可以化解行业风险。从这一角度来讲,保险机制是化解融资租赁行业风险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融资租赁行业是一个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的行业,容易受经济周期影响,因而行业风险较大,一般这些风险在法律制度领域内统称为法律风险。当然存在这些法律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集中起来无外乎思维认识、法律制度、执法管理、行业自身等方面。针对这些法律风险,在法律制度上应当相应地完善信用评估、信息披露、内部审计、风险分散、风险培训、风险补偿等法律机制,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将融资租赁行业的法律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猜你喜欢
承租人信用融资
房屋租赁合同中法定优先承租权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融资
融资
论房屋征收补偿中承租人的地位和保障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租赁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之损害赔偿
7月重要融资事件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