黠戛斯可汗“求”唐冊封考

2019-12-14 14:53
欧亚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李德裕公主

王 潔

唐開成五年(840),黠戛斯擊潰漠北回鶻可汗牙帳。此後,黠戛斯先後五次派出使者赴唐,商議追剿回鶻殘餘,并請求予以封冊可汗號。然而,直至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唐朝才封予黠戛斯可汗號。漠北迴紇(鶻)汗國的歷任可汗,幾乎都有唐朝賜予的可汗封號。黠戛斯向唐朝求取可汗封號,卻歷經數年之久而不予封冊,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

唐太宗朝,聯合漠北各部擊敗了東突厥汗國。漠北以薛延陀爲核心的鐵勒各部,紛紛覲見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黠戛斯君主“聞鐵勒等已入臣,即遣使者獻方物,其酋長俟利發失鉢屈阿棧身入朝”。唐太宗“以其地爲堅昆府,拜俟利發左屯衞大將軍,即爲都督”,於其地設置堅昆都督府,黠戛斯隸屬唐朝始於此。a(北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中華書局,1975 年,第6149 頁。其後,黠戛斯於“高宗世,再來朝。景龍中,獻方物,中宗引使者勞之曰:‘而國與我同宗,非它蕃比。’屬以酒,使者頓首。玄宗世,四朝獻”b《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第6149 頁。。唐玄宗朝,堅昆都督右武衛大將軍骨篤祿毗伽可汗率軍,以“弧矢之利,所向無前”,與其他北方各部協助唐朝打擊了後突厥汗國。c(清)董誥等纂修:《全唐文》卷二一《征突厥制》,中華書局,1982 年,第252 頁。“乾元中,爲迴紇所破,自是不能通中國。”d《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第 6149 頁。因回鶻興起阻斷了黠戛斯與唐朝的交通,使黠戛斯與唐保持了數十年的聯繫被迫中斷。

唐開成五年(840),經過與漠北回鶻汗國數十年的對抗,黠戛斯徹底擊潰了回鶻可汗的牙帳,漠北回鶻汗國的歷史被終結。面對回鶻餘衆南下、西遷,部衆分散的局面,黠戛斯採取了西征追剿回鶻潰散餘衆的軍事行動。此外,黠戛斯攻取回鶻可汗牙帳時,見到了與回鶻和親的唐朝太和公主。黠戛斯可汗便以護送太和公主爲契機,南下恢復與唐朝的聯繫。

黠戛斯可汗派出的赴唐使者,肩負告知擊潰漠北回鶻可汗牙帳一事,兼以求得大唐王朝冊封兩項使命。但是,不僅太和公主歸唐遭遇變故,黠戛斯向唐朝尋求冊封的過程也并不順利。因而,黠戛斯求封一事,在唐朝與北方各遊牧民族關係史中,具有歷史的特殊性。

一、黠戛斯數次遣使“求”封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擊潰漠北回鶻汗國後,黠戛斯可汗就派出使者謀求恢復與唐朝中斷已久的聯繫,并期望能像回鶻汗國的可汗一樣得到唐朝的封號。考其主動恢復與唐朝的聯繫,是其當時的戰略重點,主要側重於傾力追剿西遷的回鶻餘衆,已無力追剿南下唐朝邊境并自立爲回鶻可汗的烏介勢力。如果能盡快與唐朝建立聯繫,就會促成黠戛斯與唐朝聯合對付回鶻烏介可汗的局勢,進而實現其先消滅西遷回鶻,後再回師東征烏介殘餘的軍事策略。同時,黠戛斯迅速恢復與唐朝的關係,也會給烏介與唐朝結盟增加阻力,甚至可以借唐之手剿滅南下的回鶻餘部。未料唐朝卻屢求不予,爲此,黠戛斯可汗數度遣使,以求冊封。

首次遣使入唐,卻路遇回鶻截殺。據《新唐書·回鶻傳》記載,擊潰回鶻牙帳救得太和公主後,唐武宗會昌元年(841),黠戛斯阿熱就“遣使者達干奉主來歸。烏介怒,追擊達干殺之,劫主南度磧,邊人大恐”a《新唐書》卷二一七上《回鶻傳》,第6131 頁。。《新唐書·黠戛斯傳》亦載:“阿熱以公主唐貴女,遣使者衞送公主還朝,爲回鶻烏介可汗邀取之,并殺使者。”b《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第6150 頁。黠戛斯阿熱於回鶻牙帳,救得下嫁回鶻的大唐太和公主,遣使者達干專門護送公主回中原。c(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卷一九五《迴紇傳》載:長慶元年(822)四月,“冊迴鶻君長爲登羅羽錄沒密施句主錄毗伽可汗”,五月,“敕:太和公主出降迴鶻爲可敦”(中華書局,1975 年,第5211 頁)。會昌元年(841),“烏介途遇黠戞斯使,達干等并被殺,烏介可汗,乃質公主同行”(第5214 頁)。會昌三年(843),“豐州刺史石雄兵遇太和公主帳,因迎歸國”(第5215 頁)。《新唐書》卷二一七下《回鶻傳》載:“詔以太和公主下降。主,憲宗女也。”(第6129 頁)《新唐書》卷八三《諸帝公主·憲宗十八女》載:“定安公主,始封太和。下嫁回鶻崇德可汗。會昌三年來歸。”(第3368 頁)唐憲宗女太和公主出降回鶻崇德可汗,在回鶻生活了20 餘年。太和公主是唐代最後一位與回鶻和親的公主。南行途中,遭遇回鶻自立爲可汗的烏介帶領的敗軍。使者將軍達干被烏介等擊殺,太和公主也被乘機劫走。

派出護送公主返唐的使者遲遲不歸,唐朝也沒有任何回應。會昌二年(842)冬十月,黠戛斯阿熱遂再遣使者入唐。此前,唐還并不知曉回鶻烏介可汗殺害黠戛斯使者、挾持太和公主之後再南下唐邊。故此,與回鶻的關係如初。直至第二批黠戛斯使者踏布合祖等抵唐,問及護送太和公主的使者何在,是否已將公主送達唐廷時,方知公主是被回鶻烏介所劫,黠戛斯使者已遭烏介截殺。李德裕《代劉沔與回鶻宰相書白》中,與回鶻宰相談及此事:“(黠戛斯)破滅回鶻之時,收得皇帝女公主。緣與大唐本是同姓之國,固不敢留公主,差都呂施合將軍送至南朝,至今不知資訊。不知得達大唐,爲復被奸人中路隔絕。”d(唐)李德裕撰:《會昌一品集》卷八《代劉沔與回鶻宰相書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53 頁。由此方知,《新唐書》所載,黠戛斯可汗派出的首位使者,爲都呂施合將軍達干,因被回鶻截殺而致使命夭折。

會昌二年(842)冬十月,黠戛斯阿熱再度派來的專使,是踏布合祖、達干邁悉禾亥義、判官元因娑拽汗阿巳時等七人。黠戛斯使者雖然抵達了唐天德軍(故址位於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高油坊古城,後遷至今烏拉特中旗奮鬥古城),但并未直入長安。a《會昌一品集》卷八《代劉沔與回鶻宰相書白》,第53 頁。黠戛斯使者踏布合祖來朝之事,兩《唐書》均未記載,僅見於時任宰相李德裕的《會昌一品集》與司馬光所撰的《資治通鑑》。b(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卷二四六,中華書局,2016 年,第8089 頁。《資治通鑑》載:“會昌二年,冬十月,黠戛斯遣將軍踏布合祖等至天德軍,言‘先遣都呂施合等奉公主歸之大唐,至今無聲聞,不知得達,或爲奸人所隔。今出兵求索,上天入地,期於必得’。”《資治通鑑》的史料,顯然源自李德裕的《會昌一品集》。

從唐玄宗天寶年間,回鶻阻斷交通,黠戛斯與唐斷絕了往來,至此,已達半個多世紀再未與唐往來。唐武宗朝官員對黠戛斯早已陌生,時任宰相李德裕據譯者所言,將其族名譯作“紇扢斯”。李德裕考察了前朝文案後,在《與紇扢斯可汗書》中,說明漢譯“黠戛斯”一名的由來,是因爲“黠戛斯國號,皆依蕃書,譯字所以不同。商量冊命時,奏請依賈(耽)相公華夷述,便以黠戛斯爲定”c李德裕給黠戛斯可汗的首書,稱其爲紇扢斯可汗。《會昌一品集》卷六《與紇扢斯可汗書》,第33 頁。黠戛斯族名漢字譯寫,參見拙文:《漢譯黠戛斯族名考釋》,《古代文明》2013 年第3 期。。李德裕依據貞元年間唐德宗宰相賈耽的譯寫,將其族名“紇扢斯”改稱爲“黠戛斯”。

黠戛斯遣將軍踏布合祖等至天德軍一事,由於兩《唐書》不載,使者踏布合祖來唐的使命,僅由《會昌一品集》李德裕的回書,窺其一斑。會昌三年(843)年初,黠戛斯使者踏布合祖携《與紇扢斯可汗書》返回。

覽書可見,這次黠戛斯阿熱派使者的來意,主要是告破回鶻事,問詢公主是否得歸大唐,并欲求得冊封。李德裕奉詔撰寫的《與紇扢斯可汗書》以“皇帝敬問紇扢斯可汗”開篇,告知將軍踏布合祖等已到。其後,追溯了黠戛斯與唐朝來往的歷史,曰:“貞觀四年,西北蕃君長詣闕頓顙,請上尊號爲天可汗。是後降璽書西北蕃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臨統四夷,實自茲始。暨貞觀六年太宗遣使臣王義弘至可汗本國,將命鎮撫。貞觀二十一年,可汗本國君長身自入朝,太宗授左屯衛將軍堅昆都督。至天寳末年,朝貢不絶。則可汗祖先,已受我國家恩徳。計可汗國中遺老,必自流傳。朕纉奉丕圖,思申舊好。比聞天寳以後,爲回鶻所隔,久阻誠款。”d《會昌一品集》卷六《與紇扢斯可汗書》,第33 頁。據李德裕所言,黠戛斯君主是貞觀二十一年(647)入唐,天寳以後才失去了聯繫。e此處,黠戛斯入唐的時間,李德裕的說法與《新唐書》的記載,略有出入。《新唐書》卷二一七《黠戛斯傳》“貞觀二十二年(648),聞鐵勒等已入臣,即遣使者獻方物,其酋長俟利發失鉢屈阿棧身入朝”。至於中斷聯繫的時間,《新唐書·黠戛斯傳》載:“乾元中,爲迴紇所破,自是不能通中國。”(第6149 頁)文中依李德裕說。

李德裕的《與紇扢斯可汗書》既然回顧了黠戛斯與唐朝的過往,自然會提到回鶻與唐的舊恩、新怨。李德裕歷數了回鶻烏介在唐邊的所爲,“回鶻自謂天驕,罔修仁義,肆行殘忍,凌虐諸蕃。知可汗代爲仇讐,果能報復,滅其國邑,皆已丘墟。驅彼酋渠,盡逾沙漠,茂功壯節,近代無儔。回鶻當中國伐叛之時,嘗展勲力,列聖嘉其大順,累降姻親。今失國逃亡,寄於塞上,只合早歸窮款,受朕撫循。而乃轉自鴟張,益懷狼顧,在陰山之外,誘惑小蕃,乘我無虞,即來侵掠,恣爲邊患,今已四年。朕大徵甲兵,久欲除翦。比令幽州、太原兩道節度使皆充招撫,以示綏懷,望其悛心,猶務含育”a《會昌一品集》卷六《與紇扢斯可汗書》,第34 頁。。回鶻烏介初以亡國挾公主南下,借居唐邊。但如今已爲邊患。舊時回鶻與唐有功,今武宗雖有欲除之心,但卻不得不行招撫懷柔之策。

唐朝對回鶻的無奈,除了十餘萬回鶻兵衆壓境,還有唐太和公主也被烏介挾持。顧忌到公主的安危,唐沒有與回鶻烏介正面交鋒。相比回鶻烏介所爲,黠戛斯對公主的救助、護送與關切,令武宗感慨不已,并深表謝意。《與紇扢斯可汗書》談及公主時,言道:“而(烏介)凌蔑公主,頻擬傷殘,馳突邊城,敢謀盜竊。近太原節度使劉沔不勝其忿,潛出偏師,乘其譸張,使襲牙帳。虜衆大潰,穹廬盡焚;元惡傷殘,脫身潛竄。已取得太和公主,即至闕廷。”b《會昌一品集》卷六《與紇扢斯可汗書》,第34 頁。“昨聞太和公主爲可汗衆兵所得,可汗以同姓之國,使遣歸還,有以見可汗秉禮義之心,重親鄰之好。朕深用感歎,至於涕零。公主尋爲回鶻劫奪,久不歸國;可汗所遣使臣,皆被誅戮。朕言念傷痛,至今不忘。昨見可汗表求訪公主,使公主上天入地,必須覔得。今邊將憤惋,已立奇功,回鶻罪人,計日可致,即當顯戮,以謝可汗。”c《會昌一品集》卷六《與紇扢斯可汗書》,第34 頁。武宗從感慨回鶻烏介與黠戛斯對待太和公主的不同態度,又想起黠戛斯與回鶻的恩怨,自然就催促黠戛斯必當剿滅回鶻,其意在借黠戛斯而翦除唐邊的回鶻。

李德裕追溯前朝與黠戛斯的歷史同時,還提到了唐與黠戛斯之間的“同宗”問題。史載唐中宗景龍三年(709),黠戛斯使者再入唐,“中宗引使者勞之曰:‘而國與我同宗,非它蕃比。’”d黠戛斯貞觀二十一年(647)入唐,歷經高宗朝,甚至玄宗朝,曾四次朝獻,均未提此說。唐中宗朝爲了與黠戛斯結盟,利用其牽制和打擊後突厥,并使黠戛斯與唐能永遠保持臣屬關係。基於後突厥強盛的大背景,出現了李唐與黠戛斯同宗說。殆至武宗朝再度提及并升溫,可見,此說并無史實依據,實爲政治演繹。但此說至今影響尚存。另有文考證,在此不多贅言。因唐中宗提出過黠戛斯與唐朝同宗的說法,於是,李德裕在《與紇扢斯可汗書》中,遂以“可汗既爲讐怨,須盡殘夷;儻留餘燼,必生後患。想遠聞慶快,當愜素心。聞可汗受氏之源,與我同族”,“我國家承北平太守之後,可汗又是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e《會昌一品集》卷六《與紇扢斯可汗書》,第34 頁。李德裕因唐中宗追祖李陵,此次再以黠戛斯與李唐同族爲由,意在拉近與黠戛斯的關係。唐朝宰相關於黠戛斯與李唐同宗的說法,令本來就看重與唐關係的黠戛斯人也信以爲真。

至此,李德裕又進一步坦言:“况回鶻夷滅,種族必盡,與可汗便爲鄰國,各保舊疆。繼好息人,事同一體。從此邊陲罷警,弓矢載櫜。必當諸部服從,皆懷徤羨,知我兩國,永爲宗盟。”黠戛斯與唐既爲同族,理應相互信任、互爲友好。因此,“想可汗明智,自有良算。故令太僕卿、兼御史中丞趙蕃持節充使,以答深誠,質於神明,用存大信”。許諾遣使并探尋黠戛斯可汗的求封用意。“又自古外蕃,皆須因中國冊命,然可彈壓一方。今欲冊命可汗,特加美號,緣未知可汗之意,且遣謝懷。待趙蕃回日,別命使展禮,以申和好。”a《會昌一品集》卷六《與紇扢斯可汗書》,第34—35 頁。明言冊封對北方民族的意義所在,許諾遣使面謝可汗,然後再“別命使展禮”。李德裕的這封《與紇扢斯可汗書》,要義在於許諾要遣使黠戛斯,尤其是提出了黠戛斯與唐“同族”說,拉近了黠戛斯與唐朝的關係。此次黠戛斯使者并未完成求冊的使命,但帶回了冊命指日可待的希望。

會昌三年(843),黠戛斯第三次派使者入唐,一時轟動長安。由於前兩次遣使均未達到求封的目的,黠戛斯阿熱三派使者入唐。諸史所見使者入朝的情况,如下:

(1)《舊唐書》記載,會昌三年(843),“黠戛斯使注吾合素入朝,獻名馬二匹,言可汗已破回鶻,迎得太和公主歸國,差人送公主入朝,愁回鶻殘衆奪之於路。帝遂遣中使送注吾合素往太原,迎公主”b《舊唐書》卷一八《武宗本紀》,第595 頁。。

(2)《唐會要》亦載:“會昌三年,其國遣使注吾合索等七人來朝,兼獻馬二匹。”“且憑大唐威德,求冊命焉。”c(宋)王溥撰:《唐會要》卷一〇〇《結骨國》,(東京)中文出版社,1978 年,第1785 頁。

(3)《資治通鑑》“武宗會昌三年二月辛未”條載:“黠戛斯遣使者注吾合索獻名馬二;詔太僕卿趙蕃飲勞之。甲戌,上引對,班渤海使之上。”d《資治通鑑》卷二四七,第8095 頁。

(4)《新唐書》載:“會昌中,阿熱以使者見殺,無以通於朝,復遣注吾合素上書言狀。注吾,虜姓也;合,言猛;素者,左也,謂武猛善左射者。行三歲至京師。”e《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第6150 頁。

唐武宗會昌三年(843)二月底,黠戛斯使者注吾合素抵達唐都長安。考《新唐書》記載,注吾合素從黠戛斯“行三歲至京師”。但見諸史對使者來朝的所載,均言會昌三年而非“行三歲”。可知《新唐書》誤以“會昌三年”抵達唐朝,當作“行三歲至京師”,顯然有誤。至於黠戛斯到唐長安需花費的時間,可由李德裕《會昌一品集》得證,因爲“自回鶻至塞上及黠戛斯入貢,每有詔敕,上多命德裕草之”f《資治通鑑》卷二四七,第8098 頁。。唐德宗會昌年間的文書,基本都出自李德裕之手,後收入其《會昌一品集》。據李德裕《與黠戛斯可汗書》載,會昌四年(844)二月,黠戛斯又遣溫仵合來。另據《與黠戛斯書》載,會昌五年(845)春將軍諦德伊斯難殊來唐時,帶來了可汗給唐武宗的書信,信中黠戛斯可汗曾問道:“溫仵合將軍歸國後,漢使不來。”g《會昌一品集》卷六《與黠戛斯可汗書》,第35 頁;《與黠戛斯書》,第36 頁。可見,兩位使者前後僅間隔一年的時間,就有了書信的回饋,說明從黠戛斯至唐的行程只需半年時間,據此尤可證《新唐書》的記載有誤。

黠戛斯使者注吾合素來唐,在唐廷上下引起了一陣轟動。唐武宗宴請諸藩使臣時,特令注吾合素坐於渤海使者的上位。唐武宗還“詔宰相即鴻臚寺見使者,使譯官考山川國風”,“又詔阿熱著宗正屬籍”,并再次宣布“命太僕卿趙蕃持節慰其國”。a《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第6150 頁。關於注吾合素來唐的史料,除了《新唐書》的記載,還見於《舊唐書》、《唐會要》及《資治通鑑》等漢文文獻。史料中,使者名字“注吾合素”亦作“注吾合索”,“素(桑故切,構擬音值爲*su)”、“索(蘇各切,構擬音值爲*sak)”。《唐會要》特別注明“注吾合索(上聲呼之)”,但聲母相同,韻母有別,顯然是漢譯翻譯所致。

由《新唐書·黠戛斯傳》的記載可見,唐武宗詔命宰相赴鴻臚寺召見使者、史官瞭解黠戛斯國情、著宗正屬籍等。因黠戛斯與唐失聯過久,爲此,李德裕再閱前朝文案之後,又撰寫了《進黠戛斯朝貢圖傳狀》,對朝臣所繪製并撰寫的圖文,予以說明:

“臣二十一日於延英面奏,呂述等準敕訪黠戛斯國邑風俗,編爲一傳。今修撰已成,稍似詳備。臣伏見貞觀初,因四夷來朝,太宗令閻立本各軍其衣服形貌,爲職貢圖。臣謹令畫工注寫注吾合素等形狀,列於傳前。兼臣不揆淺陋,輒撰傳序。所冀聖明柔遠之德,高於百王;絕域慕義之心,傳於千古。輕瀆宸嚴,伏增兢懼,謹封上進。”b《會昌一品集》卷一八《進黠戛斯朝貢圖傳狀》,第120 頁。《新唐書》、《宋史》等藝文志都有收錄。

李德裕上奏請依太宗朝慣例,記錄域外各族來朝的情况。故此,命會昌太子詹事韋宗卿、秘書少監呂述等,前往使者所在鴻臚館舍,詢問黠戛斯詳情,繪圖并配以撰文,以便聖覽。會昌三年(843)二月底,依使者注吾合素而作的《黠戛斯朝貢圖》完成。呂述也撰成了《黠戛斯朝貢圖傳》一卷。c《新唐書》卷五八《藝文志·地理類》,載:“高少逸《四夷朝貢錄》十卷;呂述黠戞斯朝貢圖傳一卷。”(第1508 頁)

李德裕上奏《進黠戛斯朝貢圖傳序》,再次說明作《黠戛斯朝貢圖》、《黠戛斯朝貢圖傳》的詳情。《進黠戛斯朝貢圖傳序》的開篇,李德裕用大段的篇幅,讚頌了唐武宗的功德。傳序言“龍荒君長黠戞斯遣使注吾合素等上表,獻良馬二疋”。注吾合素的到來,使“皇帝以前有鸞旂,焉用驥騄,不貴龍友,惟駕鼔車,乃命其使,見於內殿,賜以珍膳,錫之文錦”。d《會昌一品集》卷二《進黠戛斯朝貢圖傳序》,第14 頁。鑒於黠戛斯爲龍荒之地,使者入朝覲見,也受到唐武宗的宴請與優待,這是大唐的恩威,也是黠戛斯使者的殊榮。

回顧黠戛斯與唐朝往來的歷史,李德裕坦言:“謹按故相魏國公賈耽所撰《古今四夷述》,黠戞斯者,本堅昆國也。貞觀二十一年,其酋長入朝授以將軍印,拜堅昆都督。逮於天寳季年,朝貢不絶。暨中國多難,爲回鶻隔礙。”李德裕又援引唐太宗治北方之策略,并進言唐武宗“陛下所以丕承王業,爲中興之君”,因此,“乃詔太子詹事韋宗卿,秘書少監呂述,往蒞賓館,以展私覿,稽合同異,覼縷闕遺。傳胡貊兠離之音,載山川曲折之狀。條貫周備,文理洽通”。e《會昌一品集》卷二《進黠戛斯朝貢圖傳序》,第14—15 頁。詔大臣爲使者注吾合素等畫像,以記錄黠戛斯人的體貌特徵與著裝。

“臣伏以貞觀初,中書侍郎顔師古上言:‘昔周武王天下太平,遠國歸款,周史乃集其事爲《王會篇》。今萬國來朝,蠻夷率服,實可圖冩,請撰爲《王會圖》。’有詔從之,臣輒因韋宗卿、呂述所紀異聞,飾以繢事。敢敘率服,以冠篇首。”f《會昌一品集》卷二《進黠戛斯朝貢圖傳序》,第15 頁。

李德裕之所以令朝臣給黠戛斯使者繪圖并作傳,本是依唐初貞觀朝的慣例。太宗朝,就有繪製《王會圖》以刻畫四方來者圖像的慣例。因此,黠戛斯使者來訪,李德裕提出理應依慣例而行事。李德裕將黠戛斯使者來訪,美化成是武宗的德威所致。因此,李德裕又以黠戛斯朝貢,莫知其國本原爲由,命給事中渤海高少逸撰《四夷朝貢錄》,將黠戛斯之事,錄入其中。a(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卷五《雜史類·四夷朝貢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147 頁。

唐武宗也視黠戛斯使者來朝爲大唐的恩威所致,故將《黠戛斯朝貢圖》帶在身邊。君王此舉,令李德裕感動不已,遂再上《謝宣示進黠戛斯朝貢圖深愜於懷狀》,以謝皇恩。b《會昌一品集》卷一九《謝宣示進黠戛斯朝貢圖深愜於懷狀》,文曰:“今日欵義、行深至,奉宣聖旨,卿所進圖傳,深愜於懷者;伏以陛下大化神明,百蠻震疊,故遠夷慕義,萬里來朝,誠宜圖以丹青,錄於編簡,傳之千古,以燀威靈。臣學術空虛,文藝淺薄,輒爲傳序,莫究聖功。陛下遽納微誠,特賜宣示,寵渥所及,縉紳爲榮,不任荷恩感戴之至。”(第127 頁)

在黠戛斯與唐朝的聯繫中斷達半個多世紀後,會昌年間,黠戛斯派使者再次來朝,在唐武宗朝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不僅成爲武宗炫耀功績的話題,其後唐朝的官方公文也一再提及。如《上尊號玉冊文》講到“堅昆稽首,鞮譯來獻”c《會昌一品集》卷一《上尊號玉冊文》,會昌五年,第8 頁。。《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贊并序》提到“西伏堅昆,稽首稱臣”d《會昌一品集》卷一《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贊并序》,第8 頁。。《武宗皇帝遺詔》載“朕以寡德,祗守丕業,恭臨萬宇,迨兹七年。夙夜憂勤,聿修大政,剗除黠虜,通欵堅昆,誅稹壺關,擒弁并部”e(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七六《武宗皇帝遺詔》,第804 頁。。可見,黠戛斯恢復與唐的聯繫,無論對黠戛斯還是唐武宗朝,都具有重要意義。

會昌三年(843),黠戛斯使注吾合素在唐期間,剛好唐將救回太和公主。史載:“帝遂遣中使送注吾合素往太原迎公主。”f《舊唐書》卷一八《武宗本紀》,第595 頁。“主次太原,詔使勞問系塗,以黠戛斯所獻白貂皮、玉指環往賜。”g《新唐書》卷八三《定安公主傳》,第3669 頁。被回鶻烏介可汗劫掠的太和公主,四年後方得以返唐。武宗將黠戛斯貢予的玉指環,轉交注吾合素代賜與太和公主。从840 年,黠戛斯阿熱遣使者護送大唐公主歸唐,至此,黠戛斯使者注吾合素才見證了太和公主的回歸。

會昌三年(843)三月,唐朝“以太僕卿趙蕃爲安撫黠戛斯宣慰使”h《資治通鑑》卷二四七,第8097 頁。會昌五年(845),李德裕與黠戛斯的回書,印證了宣慰使出使黠戛斯之事。。唐武宗使者趙蕃與黠戛斯使者注吾合素同行,前往黠戛斯。李德裕親撰《與黠戛(斯)王書》,交與注吾合素帶回,以回復黠戛斯可汗來使之請。

《與黠戛(斯)王書》中,李德裕首先對黠戛斯王致以問候,告知使者注吾合素等已入朝。“省表并進馬事”都已收到。并再次重提了黠戛斯於貞觀中朝貢、得授堅昆都督官爵,後爲回鶻所隔、破回鶻後又特遣專使送歸太和公主歸唐等舊事。

爲了督促黠戛斯盡早平定回鶻,又歷數回鶻南下唐邊以來的行徑:“回鶻頃以失國爲詞,欵塞相託,朕以勳親是念,拯䘏屢加,曾不知恩,漸開稔惡,賤棄公主,侵暴平人,日尋干戈,時竊牛馬。朕爲全舊好,不下明誅,歲月滋深,邊防將倦,各用長策,繼彰殊勳,焚帳幕而公主歸還,透網羅而元惡逃遁,顧其餘類,何所寄生,國王遠聞,想同深慰。然尤恐奔竄,尚有凶姦,又慮侵彼封疆,將復讐怨,國王亦須嚴爲備擬,善設機謀,同務討除,盡其根本,無貽後患,勉繼前修。”a岑仲勉:《李德裕〈會昌伐叛集〉編證上》,《岑仲勉史學論文集》,中華書局,1990 年,第434—435 頁。文中表達了唐對南下回鶻的態度,也曉諭黠戛斯“國王”應相機而行、謀劃剪除回鶻餘衆。

最後,談到黠戛斯求冊一事,承諾“親仁善鄰,惟彼與此,勿謂遐邇,常存寤思,因注吾合素回,且先詔示,其他禮命,續專遣使宣慰,想宜知悉”b岑仲勉:《李德裕〈會昌伐叛集〉編證上》,第435 頁。。至於黠戛斯最關心的封冊一事,唐朝回復會再遣使宣慰。縱觀注吾合素此行,較之踏布合祖的到訪,最後的結果仍是一紙空文的許諾。

會昌四年(844),黠戛斯派第四位使者溫仵合入朝。與踏布合祖一樣,溫仵合來朝一事,兩《唐書》也無記載。仍見於李德裕撰寫的《會昌一品集》,并爲《資治通鑑》所載:“黠戛斯可汗遣將軍溫仵合入貢。上賜之書,諭以速平回鶻、黑車子,乃遣使行冊命。”c《資治通鑑》卷二四七,第8107頁。可證黠戛斯使者入唐的史實。

據李德裕《代李丕與郭誼書》文可知,會昌四年(844),“近黠戛斯國王遣將軍百餘人入朝,請發本國兵四十萬衆,襲逐可汗,擒送京闕”d《會昌一品集》卷九《代李丕與郭誼書》,第58 頁。。此次,大約有百餘人的黠戛斯使者入朝,人數大大超過了前兩次。溫仵合攜帶黠戛斯可汗致唐的書信,代表黠戛斯汗國向大唐展示了與唐朝結好的願望,并求盡快獲得封冊。同時,也表示如果唐朝需要的話,願意“發本國兵”協助唐朝對回鶻用兵,藉以消除唐朝對回鶻大兵壓境的顧忌。

李德裕撰《與黠戛斯可汗書》回复黠戛斯可汗,主要內容如下:

首先,告知黠戛斯阿熱,使者溫仵合將軍已到達,也收到了阿熱所獻的百匹馬、十聯鶻等禮物。其次,再度追溯黠戛斯與唐朝的淵源,感戴遣重臣護送公主的誠心。又援引歷史典故,用漢時呼韓邪與郅支單于的關係,比對黠戛斯與回鶻的現狀。又言“近則回鶻結大國之援,雄長北蕃,諸部率從,莫敢不服,一隅安樂,百有餘年”,“况今回鶻種類未盡,介居蕃漢之間”。回鶻餘衆尚存,且與和車子結盟。“况登里可汗,回鶻舊號,是國家頃年所賜,非回鶻自製此名。今回鶻國已破亡,理當嫌避。”e《會昌一品集》卷六《與黠戛斯可汗書》,第35 頁。原書題頭使者爲“將軍諦徳伊斯難珠”,有誤。今據傅璇琮、周建國《李德裕文集校箋》(中華書局,2018 年,第100 頁)而改正。意在說明回鶻稱霸漠北已久,聲威尚在。回鶻可汗的封號,因其有功才得到唐朝的冊封。此外,言及回鶻剛剛亡國,唐即便想冊封黠戛斯也應暫緩,故此,暗示黠戛斯可汗,此時還不能冊封。

依照前此與黠戛斯回信的慣例,書文又一次追述了貞觀年間黠戛斯君主入朝的的歷史,直言“太宗授以左衛將軍堅昆都督”。言外之意,既然太宗已經封予黠戛斯先祖爲左(屯)衛將軍堅昆都督,“彼亦宜遵先祖之明誠。便以堅昆爲國,施於冊命,更加美號,以表懿親。况堅者不朽之名,昆者有後之稱,示不忘本,豈不美欤!朕昨令禮部尚書鄭肅等,與彼使臣面陳大計,溫仵合將軍等皆諭朕旨,願言結成”。a《會昌一品集》卷六《與黠戛斯可汗書》,第35 頁。唐武宗試圖追隨太宗,達成如匈奴與西漢的盟約。并特別強調既然太宗朝已經對黠戛斯予以了“堅昆都督府”的封冊,因此,應該遵從先祖的聖意。本朝就不必再改封冊了,須仍以“堅昆”相稱。

與前次相同,書文又再一次督促黠戛斯剪除回鶻,表明唐與回鶻的立場。“回鶻初至塞上,請國家精兵十萬,送至漠北。漸歸本蕃,又請借漢界一城,養育疲羸,以圖興複。朕以可汗之故,盡不聼從。今回鶻是國家叛臣,爲可汗讐敵,須去根本,方保永安。”“可汗須乗此機便,早務芟夷。回鶻未滅以前,可汗勿以飲食爲甘,弋獵爲樂,勵兵秣馬,不可暫閑。所恨隔在諸蕃,國家難於同力,儻更近塞,豈複稽誅?又恐餘孽歸降,可汗未能盡戮,納有罪之衆,受逋逃之臣,儻収吾憎,必開邊隙。”轉而又言“又聞合羅川回鶻牙帳,未盡毀除。想其懷土之心,必有思歸之志。速要平其區落,無使孑遺,既表成功,彼當絶望”。b《會昌一品集》卷六《與黠戛斯可汗書》,第35—36 頁。至此可見,回鶻初到唐邊時,諸如請兵、借城與復興等圖謀,其實也是唐對回鶻的期許。但隨著回鶻烏介可汗在唐邊的所爲,以及黠戛斯與唐恢復聯繫之後,唐武宗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逐漸疏離了回鶻,并寄希望於黠戛斯能剪除回鶻餘衆。

最後,唐武宗勸誡黠戛斯可汗若圖長治久安,就要“居處服章,皆悉變革”,如果“姑務因循,則何以震耀北方,彈壓諸部?”如此,唐朝才能“與可汗方保和盟,義同憂樂,纎微之事,皆欲備言。想可汗與將相籌謀,副茲誠意。此使到日,必諒朕心,即宜速遣報章,此當遣重臣冊命”。c《會昌一品集》卷六《與黠戛斯可汗書》,第36 頁。李德裕秉承唐武宗之意,撰寫了這封冗長的回書,最後還是一紙許諾。冊封之請,依然遙不可期。

隨之,李德裕又按聖意,先後奉上了《進所撰黠戛斯可汗書狀》、《進所撰黠戛斯書狀二》等兩份奏狀。d《會昌一品集》卷六《進所撰黠戛斯書狀二》,言:“右今月十三日,於閣中面奉聖旨,令撰書進來者。臣請待鄭肅等與語了撰述。今撰訖,謹進上。”(第37 頁)《進所撰黠戛斯可汗書狀》一文,則解釋了黠戛斯系堅昆之後的緣由,其言:“右奉宣令臣與書內添堅昆事者。緣未審知黠戛斯的是堅昆之後,恐須粗言梗㮣,未可明書。今已依宣添改。其間有詞意未盡處,亦更加添。臣學識空虚,文理淺近,再陳嚴扆,伏積兢惶。謹連封進。”e《會昌一品集》卷六《進所撰黠戛斯可汗書狀》,第36 頁。該族漢代譯寫作堅昆,武宗朝以前,唐時都以堅昆相稱。黠戛斯是該族唐代晚期的族名,族名問題已有文考證,此略。不難看出,唐武宗君臣利用太宗朝已封冊黠戛斯君主“左屯衛將軍堅昆都督”之事,來敷衍黠戛斯欲求可汗封號之請。但另一方面卻又一再督促黠戛斯要剿滅回鶻殘餘,以換取唐邊的安寧。至此,黠戛斯第四位使者,仍未完成獲得冊封的使命。

會昌五年(845)二月,黠戛斯阿熱收到使者溫仵合攜回的書信,閱後仍未放棄求封的意願。第五次派遣使者諦德伊斯難珠入朝,以再次落實聯合打擊回鶻并求得到冊封兩項使命。這也是爲了得到唐朝的可汗封號,黠戛斯派出的最後一位使者。a《舊唐書》卷一八《武宗本紀》,第596 頁。岑仲勉考證爲會昌四年(《李德裕〈會昌伐叛集〉編證上》,第447—448 頁)。《資治通鑑》卷二四七,第8121 頁。《冊府元龜·朝貢五》記載“會昌三年(843),黠戛斯遣使諦德伊斯難珠來朝”(第11419 頁)當是誤記,應是845 年(會昌五年)。武宗賜詔,諭以“今秋可汗擊回鶻、黑車子之時,當令幽州、太原、振武、天德四鎮出兵要路,邀其亡逸,便申冊命,并依回鶻故事”。b《資治通鑑》卷二四七,第8121 頁。黠戛斯使者諦德伊斯難珠將軍等,攜國書并獻白馬二匹,再次來唐朝表述請求。武宗許以出兵邀擊回鶻,事成後可依對回鶻冊封的慣例,予以黠戛斯封冊。

回書尚未正式交給使者前,李德裕先呈上了《進所撰黠戛斯書狀》,奏曰:“右奉宣令臣撰進來者。臣詳其表中情款,一一報答,盡不闕遺,兼不爲文言,遣其易會。緣冊命時須令其稱藩事,須云冊命之禮,并依回鶻故事。若須更有邀約,即待朝廷命使日別賜敕書,稍爲允愜。謹緣上進,未審可否?”c《會昌一品集》卷六《進所撰黠戛斯書狀》,第37 頁。首先,解釋了回復黠戛斯書信的情况。然後對黠戛斯封冊,提出具體的步驟與安排,奏請唐武宗定奪。

黠戛斯使者臨行之時,带回了李德裕撰寫的《賜黠戛斯書》。依此書信可見,黠戛斯使者來書中阿熱可汗的疑惑,以及雙方的交流出現了溝通不暢。d《會昌一品集》卷六《賜黠戛斯書》,第36—37 頁。《賜黠戛斯書》開篇除了與前面此類書信相近的寒暄,并告知使者來朝以及收到禮物等客套話外,還可窺見黠戛斯阿熱來信中的內容。黠戛斯可汗提到了以下五件事:

“來書云:‘溫仵合將軍歸國後,漢使不來。’溫仵合去日,朕書具云:‘即宜速遣報章,此當遣重臣冊命。’自是可汗未諭此意,報答稍遲。此則尋欲遣使,只是延望來信。”

溫仵合將軍歸國時,武宗曾在其帶回的《與黠戛斯可汗書》中,應允“速遣報章,當遣重臣冊命”,本是敷衍之詞,未知黠戛斯可汗已當真。因此,責問漢使爲何不來。由於語言翻譯的障礙所限,黠戛斯可汗并不解“速遣報章,此當遣重臣冊命”的真正含義,故此,對唐朝不履行承諾,提出了質疑。

“又云:‘金石路已隔絶。’蓋爲山川悠遠,未得自與可汗封壤接連,非是兩國之情,猶有阻隔。想可汗明識,無復致疑。”e《會昌一品集》卷六《賜黠戛斯書》,第36 頁。面對黠戛斯可汗的質疑,李德裕再三申明唐朝的用意所在。期圖重新恢復黠戛斯對唐的信任與誠意。

“又云:‘兩地遣書,彼此不會。’且書不可以盡言,言不可以盡意。况蕃漢文字,傳譯不同,只在共推赤心,永保盟好,豈必緣飾詞語,以此交歡。每欲思惟先思好意,不更疑惑,便是明誠。”f《會昌一品集》卷六《賜黠戛斯書》,第36—37 頁。再次可見,因語言不通,導致雙方交流出現了問題。

“又云:‘欲除去兩楹間惡刺。’此一事最是嘉言。”與“所云請發兵馬期集去處,緣黒車子猶去漢界一千餘里,在沙漠之中,從前漢兵未嘗到彼。比聞回鶻深意,常欲投竄安西。待至今秋,朕當令幽州、太原、振武、天徳緣邊四鎮要路出兵。料可汗攻討之時,回鶻必當潛遁,各令邀截,便可梟擒。此是軍期,須合符契。想可汗必全大信,用葉一心”。a《會昌一品集》卷六《賜黠戛斯書》,第37 頁。至此可見,唐與黠戛斯雙方就秋天出兵合擊回鶻一事,達成了一致。

“來書又云:‘送公主到彼,無一語來。’緣公主才離可汗五日,便被回鶻刼奪,所遣來使,盡被殺傷。公主二年之中,流離沙漠,事已隔遠,所以不再敘言。然趙蕃去日,已具感悅之心,足表殷勤之意。”b《會昌一品集》卷六《賜黠戛斯書》,第37 頁。從中可知,太和公主是黠戛斯與唐重建聯繫的紐帶,因此,唐與黠戛斯的回書中,每每都提及公主,此外,也感念黠戛斯救得并送公主歸唐的情誼。不知黠戛斯可汗,緣何出此言。

關於冊命之事,武宗強調已與使者溝通過。并言“諦徳伊斯難珠,朕已於三殿面對,兼賜宴樂,并依來表,不更滯留。朕續遣重臣,便申冊命。故先逹此旨,令彼國明知。冊命之禮,并依回鶻故事。可汗爰始立國,臨長諸蕃,須示鄰壤情深,宗盟義重”c《會昌一品集》卷六《賜黠戛斯書》,第37 頁。。據此,唐武宗終於許諾了“冊命之禮,并依回鶻故事”,但并未確定具體何時冊封。

從唐給黠戛斯可汗的回信中可知黠戛斯最後一位使者諦德伊斯難珠此行的目的,與此同時,黠戛斯對唐的態度已經發生了些微變化。諦德伊斯難殊此行的主要使命,一是冊封,二是商議合兵出擊回鶻。至此,唐與黠戛斯約合今秋出兵一事,已達成一致;但冊封之請,則未有定期。黠戛斯可汗來書中提到的“溫仵合將軍歸國後,漢使不來”的言外之意,實際上是暗指唐朝方面缺乏誠信,即便是太和公主已經歸唐,唐朝還不肯予以冊封,允諾冊封卻遲遲不予兌現。表明黠戛斯可汗對唐朝的一再推托,已經心有怨言。

從唐開成元年(836)至會昌五年(845),從黠戛斯首次遣使入唐,因路遇回鶻烏介可汗,使者殞命而未抵達。其後又連續四度遣使求封,均未獲允。至此,直至咸通年間,黠戛斯才再度遣使入唐。

二、唐朝不予黠戛斯封冊的原因

黠戛斯擊潰回鶻牙帳後,屢次遣使求封未果。影響唐對黠戛斯冊封的主要因素,在於唐與回鶻的關係及其影響,左右了唐對黠戛斯封冊的決斷。唐朝之所以一拖再拖且態度隱晦,原因就在於對回鶻的顧忌。

首先,因爲唐與回鶻的歷史淵源深厚,唐武宗仍對回鶻寄予復國之望。

唐與回鶻的關係,正如李德裕所言:“近則回鶻結大國之援,雄長北蕃,諸部率從,莫敢不服,一隅安樂,百有餘年。”a《會昌一品集》卷六《與黠戛斯可汗書》,第35 頁。可知回鶻在漠北稱雄已久,與唐關係較爲密切。回鶻與唐朝非同一般的關係,緣於“回鶻當中國伐叛之時,嘗展勲力,列聖嘉其大順,累降姻親”b回鶻汗國歷史上,共計有十三世可汗,相繼有十二位都接受過唐朝的封號,唐朝對回鶻可汗的冊封,爲北方各部之最。唐朝與回鶻和親多達八次,分別是至德元年(756),回鶻毗伽公主赴唐和親。乾元元年(758),唐肅宗次女寧國公主出降迴紇英武威遠毗伽可汗。乾元二年(759),唐小寧國公主和唐將僕固懷恩之女(毗伽可敦)和親。大曆四年(769),崇徽公主出降回鶻。貞元四年(788),唐德宗以第八女咸安公主和親回鶻。貞元五年(789),葉公主(僕固懷恩之孫女)和親。長慶元年(821),唐穆宗以其妹憲宗女太和公主和親回鶻,出降迴紇登羅骨沒施合毗伽可汗。。唐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之際,全賴回鶻出兵助剿,唐得以恢復基業。“安史之亂”後,唐歷任帝王對回鶻可汗,都冊以相應的中原封號并與之和親。

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回鶻國破後部衆紛紛西遷南下。《舊唐書·迴紇傳》載,會昌初年,相次降於幽州的十餘部,武宗詔配於諸道。回鶻特勤嗢沒斯、阿歷支、習勿啜等三部,回鶻相愛耶勿弘順、回鶻尚書呂衡等諸部降於振武軍。武宗皆賜三部首領姓李氏,充歸義使。近二十部南下回鶻,至唐邊不久都先後降於唐。僅有五部分別西奔吐蕃、東走室韋。

會昌元年(841),回鶻烏介部南下後,因質唐公主而奏請天德城與太和公主居住,武宗未允。二月,南下的烏介擁衆十三部,自立爲回鶻可汗。烏介又先後兼併了不服於己的回鶻相赤心、特勤那頡啜等部,稱衆十萬。c《舊唐書》卷一九五《迴紇傳》,第5142 頁。

會昌元年(841)十一月初,李德裕上《請遣使訪問太和公主狀》言:“今回鶻國已破亡,公主未知所在。”d《會昌一品集》卷一三《請遣使訪問太和公主狀》,第84 頁。《資治通鑑》卷二四六,亦載“今回鶻破亡,太和公主未知所在”(第8078 頁)。上奏書欲訪尋公主。同月,受質於烏介的太和公主遣使入朝,上表請依慣例求唐冊命烏介。十二月,武宗遣右金吾大將軍王會等慰問回鶻,并賑米二萬斛。e《資治通鑑》卷二四六,第8079 頁。李德裕撰《遣王會等安撫回鶻制》,稱道“回鶻累代姻親,久修臣禮”,今“告窮請命”,以“再復舊疆,永保恩好”宣慰回鶻。f《會昌一品集》卷三《遣王會等安撫回鶻制》,第16 頁。可見,唐武宗對回鶻復國曾寄予期望。會昌二年(842),欲遣使冊烏介可汗,因烏介可汗“屡侵擾邊境”而止。g《資治通鑑》卷二四六,第8080 頁。甚至“頻劫東陝已北,天德、振武、雲朔,比罹俘戮”h《舊唐書》卷一九五《迴紇傳》,第5142 頁。。公主的冊命之請,终未實現。

南下回鶻各部多已降唐,唯回鶻烏介部沒有降唐的跡象。雖然如此,鑒於回鶻與唐的關係,烏介初到塞上包括冊命等訴求,唐朝都逐一滿足,甚至還向烏介返還以往所欠的馬價絹值。會昌二年(842),公主上表言食已盡,乞賜牛羊等食物。武宗賜烏介詔曰:“初則念其饑歉,給以糧儲;旋則知其破傷,盡還馬價。”“今可汗尚此近塞,未議還蕃。”i《舊唐書》卷一八《武宗本紀》,第592、593 頁。唐對回鶻殘衆烏介可汗,仍寄予早日復國之望。武宗感念唐與回鶻有姻親之情,故此,詢問其復國的打算。此外,《舊唐書·李德裕傳》亦載,烏介“牙於塞上,遣使求助兵糧,收復本國,權借天德軍以安公主”a《舊唐書》卷一七四《李德裕傳》,第4509 頁。。天德軍使田牟,請兵出擊。李德裕不同意,認爲:“頃者國家艱難之際,迴紇繼立大功。今國破家亡,竄投無所,自居塞上,未至侵淫。不如聊濟資糧,徐觀其變。”武宗“許借米三萬石”b《舊唐書》卷一七四《李德裕傳》,第4522 頁。。烏介初到唐邊臨塞而居,以復國之名向唐求兵糧、借城。唐武宗聽從李德裕之言,念及回鶻故事與太和公主的姑侄之情,對烏介可謂有求必應。償還馬價、予其糧草,甚至還容忍其劫掠,乃至殺戮邊民。

會昌二年(842),當黠戛斯使者入朝時,李德裕因回鶻與唐的密切關係,不僅通報了回鶻,還洩露了黠戛斯防禦回鶻的措施。皆因回鶻烏介有復國的跡象,令唐武宗曾對其復國抱有期許。李德裕《代劉沔與回鶻宰相書白》言:“昨者二千騎送踏布合祖至磧北,令累路逢著回鶻即殺。踏布自本國至天德西城,更不逢著回鶻一人,無可殺戮。又恐回鶻與吐蕃通信,已令兵馬把斷三河口道路,則籌略兵馬之勢,揣度可知。”c《會昌一品集》卷八《代劉沔與回鶻宰相書白》,第53 頁。同時,李德裕還將黠戛斯給大唐的來函,抄錄一份連同他的信一併送與回鶻宰相,并告知:“倘紇扢斯逼逐,則黑車子之心,焉可保信?不如早歸大國,自保安全,順天命以去危,恃姻好而求福。皇帝寵待存恤,必更加恩。輒獻良箴,幸垂採納。恐要見紇扢斯表本,今亦錄往。”d岑仲勉:《李德裕〈會昌伐叛集〉編證上》,第434—435 頁。可見唐朝對黠戛斯使者來訪,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反而勸誘并安撫回鶻烏介可汗歸唐,并向其通報黠戛斯的機密。

此外,李德裕曾對黠戛斯可汗直言“况登里可汗,回鶻舊號,是國家頃年所賜,非回鶻自製此名。今回鶻國已破亡,理當嫌避”e《會昌一品集》卷六《與黠戛斯可汗書》,第35 頁。。言外之意,包括助唐平亂的回鶻登里可汗在內,回鶻歷任可汗的中原汗號,均由大唐所賜。是因爲回鶻於唐有功,當此殊榮。現在回鶻剛剛爲黠戛斯所破,於情於理大唐都不可能馬上冊封黠戛斯。應允冊封與否,必然觸及唐與回鶻的關係。基於此,唐武宗難以馬上應允,原因就在於唐朝對回鶻復國還抱有期望。

其二,唐武宗欲利用黠戛斯牽制和削弱回鶻,故不能輕易冊封。

《舊唐書·迴紇傳》記載,南下回鶻十三部以烏介爲可汗,烏介又先後兼併了回鶻相赤心、特勤那頡啜的部衆,最後擁衆多達十萬,後又“駐牙大同軍北閭門山,時會昌二年秋,頻劫東陝已北,天德、振武、雲朔,比罹俘戮”f《舊唐書》卷一九五《迴紇傳》,第5142 頁。。面對回鶻十餘萬大軍,唐武宗僅僅採取了“詔諸道兵悉至防捍”,部署河東節度使劉沔充南面招控回鶻使,以幽州節度使張仲武充東面招控回鶻使等措施。烏介脅迫公主至唐邊在前;後又在唐邊劫掠不已。以往的回鶻可汗唐朝都予以冊封,但唐武宗并沒有對烏介予以冊封,也始终没有与回鶻正面對决。

直到烏介挾公主久居唐邊卻不歸於唐,甚至殺戮邊民。唐朝對烏介的態度才逐漸發生了轉變。會昌三年(843)二月,“遣石雄襲回鶻牙帳,雄大敗回鶻於殺胡山,烏介可汗被創而走。已迎得太和公主至雲州”。太和公主被解救,武宗方御宣政殿,臨朝受百僚稱賀。武宗制曰:“回鶻比者自恃兵強,久爲桀驁,凌虐諸部,結怨近鄰。”“朕念其衰殘,尋加賑卹。每陳章表,多詐諛之詞;接我使臣,如全盛之日。無傷禽哀鳴之意,有困獸猶鬬之心。去歲潛入朔川,大掠牛馬;今春掩襲振武,逼近城池。可汗皆自率兵,首爲寇盜,不恥破敗,莫顧姻親。”a《舊唐書》卷一八《武宗本紀》,第594 頁。歷數回鶻烏介竊號自立可汗,以德報怨的行徑。對回鶻的懷柔之心,被回鶻的所爲徹底打破。鑒於此,如果沒有徹底消滅回鶻,唐朝率先就封冊了黠戛斯可汗以封號,一則會引起回鶻烏介的不滿;二則恐怕不能讓北方各族信服并聽命於黠戛斯。唐武宗既然沒有依慣例封冊回鶻可汗,對黠戛斯的冊封自然也不能馬上兌現。

因此,李德裕轉交第二位使者的書信中,先向黠戛斯可汗告知“(回鶻)即來侵掠,恣爲邊患”,以回鶻與黠戛斯的恩怨爲由,敦促黠戛斯可汗“須盡殘夷;儻留餘燼,必生後患”。表示唐對回鶻已有“久欲除翦”之願b《會昌一品集》卷六《與紇扢斯可汗書》,第34 頁。,劝诱黠戛斯可汗應該具備徹底剪除回鶻殘餘的鬥志。會昌三年(843)三月,第三位使者返回時帶回的《與黠戛王書》中,李德裕再一次強調了回鶻務滅的理由,并暗示到“又慮侵彼封疆,將復仇怨,國王亦須嚴爲備擬,善設機謀,同務討除,盡其根本,無貽後患,勉繼前修”c岑仲勉:《〈會昌伐叛集〉編證上》,第435 頁。。李德裕提醒黠戛斯可汗,如果回鶻復國後果難料,督促黠戛斯爲防止回鶻復仇,必須將其討除。會昌四年(844),第四位使者入朝,武宗“諭以速平回鶻、黑車子,乃遣使行冊命”d《資治通鑑》卷二四七,第8107 頁。前文可見,會昌三年(843),公主已返唐。。此時,烏介可汗走投黑車子,武宗“詔黠戛斯出兵攻之”e《舊唐書》卷一八《武宗本紀》,第595 頁。。此前,鑒於回鶻與唐的關係,加之公主爲質於回鶻,唐武宗一直隱忍不戰。黠戛斯使者再來求封,武宗以平定回鶻和與之相伴的黑車子为行冊命的條件。會昌五年(845)二月,第五位使者來朝,武宗賜詔,諭以“今秋可汗擊回鶻、黑車子之時,當令幽州、太原、振武、天德四鎮出兵要路,邀其亡逸,便申冊命,并依回鶻故事”f《資治通鑑》卷二四七,第8121 頁。。此次,唐不僅與黠戛斯約定了共擊回鶻的時間,還提出了出兵計劃。表明如果黠戛斯能及時合兵出擊,唐不僅踐行承諾予以冊封,而且冊封的禮數還會與回鶻相當。藉此,唐欲以黠戛斯兵力,清除回鶻在唐朝的邊患,寓意就更加明瞭了。

其三,唐武宗顧忌於黠戛斯會重蹈回鶻對唐恃功自傲的覆轍,因而遲遲不予冊封。

回鶻自“安史之亂”後,自恃助唐平亂有功,因此,“迴紇可汗銘石立國門曰:‘唐使來,當使知我前後功。’”g《新唐書》卷二一七上《回鶻傳》,第6123 頁。以醒示唐人不忘回鶻助唐平亂之事。

回鶻雖出兵助剿“安史之亂”而有功於唐,但對唐也造成了諸多困擾。如兵衆之擾,僅以唐代宗廣德元年(763)的兩條史料爲例,史載:“有迴紇十五人犯含光門,突入鴻臚寺,門司不敢遏。”a《資治通鑑》卷二二二,第7259 頁。“迴紇登里可汗歸國,其部衆所過抄掠,廩給小不如意,輒殺人,無所忌憚。”b《資治通鑑》卷二二二,第7260 頁。回鹘的不羁行为對唐朝的統治也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對唐朝君臣來講也是難以容忍的事。

此外,回鶻與唐朝的絹馬貿易中,所市馬匹數量龐大造成唐朝欠下巨額馬價絹。《唐會要》載:“迴紇恃功。自乾元後,仍歲來市,以馬一匹易絹四十匹。動至數萬馬。其使候遣。繼留於鴻臚寺者非一番,人欲帛無厭。我得馬無用。朝廷甚苦之。”c《唐會要》卷七二《馬》,第1303 頁。同類記載,《冊府元龜》卷九九九《外臣部·互市》,第11727 頁。因此,唐代宗大曆年間曾試圖減少市馬,如大曆元年(766),迴紇赤心請市馬萬匹,“有司以財乏,止市千匹。(郭)子儀曰:‘迴紇有大功,宜答其意,中原須馬,臣請內一歲奉,佐馬直。’詔不聽,人許其忠”d《新唐書》卷一三七《郭子儀傳》,第4607 頁。。由於回鶻連年赴唐市馬,致使其國庫空虛。大臣郭子儀願以年俸充馬價,國家財力之匱乏可見一斑。大曆八年(773)時,回鶻再派遣一商隊,趕著一萬匹馬來到唐朝請求互市。唐代宗因爲費用過大,且“不欲重困於民,命有司量入計,許市六千匹”e(宋)王欽若等編修:《冊府元龜》卷九九九《外臣部·互市》,中華書局,1960 年,第11727 頁。。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大臣源休奉使回鶻,回鶻可汗聲稱唐“所欠吾馬直絹一百八十萬疋,當速歸之”。并派出使者入唐索要,使者返回時,唐德宗詔“與之帛十萬疋、金銀十萬兩,償其馬直”。f《舊唐書》卷一二七《源休傳》,第3575 頁。實際上,唐給予回鶻的回報,如李德裕所言“歲賜繒二萬匹。厥後飾宗女以配之,立宮室以居之。其在京師也,瑤祠雲構,甲第棋布,棟宇輪煥,衣冠縞素,交利者風偃,挾邪者景附。其翕侯貴種,則被我文繪,帶我金犀,悅和音,厭珍膳,蠍蠹上國,百有餘年”g《會昌一品集》卷二《幽州紀聖功碑銘(并序)》,第 11 頁。。除了豐厚的饋贈,還有巨額的馬價絹,已然成爲唐廷的不堪之負。

會昌三年(843),黠戛斯使者注吾合素入朝,唐武宗對其優待有加。唐武宗本應加冊黠戛斯可汗,但卻猶豫不決。不加封冊的根本原因,正如《資治通鑑》所載:“上恐加可汗之名即不修臣禮,蹈回鶻故事求歲遺及賣馬,猶豫未決。德裕奏:‘黠戛斯已自稱可汗,今欲藉其力,恐不可吝此名。回鶻有平安史之功,故歲賜絹二萬匹,且與之和市。黠戛斯未嘗有功於中國,豈敢遽求賂遺乎!若慮其不臣,當與之約,必如回鶻稱臣,乃行冊命;又當敘同姓以親之,使執子孫之禮。’上從之。”h《資治通鑑》卷二四七,第8096 頁。李德裕認爲,黠戛斯阿熱已然自稱可汗,建議唐武宗不妨再賜予唐的封號。首先,黠戛斯并沒有像回鶻那樣對唐有功,也不至於居功自傲,不臣於唐。再者,爲了約束黠戛斯不致重蹈回鶻覆轍,不妨先令黠戛斯稱臣,再以同姓爲由加以羈絆。李德裕的考慮雖然很周全,唐武宗也認爲有道理,但終未准封。

會昌四年(844),第四位使者入朝時,李德裕撰寫的《與黠戛斯可汗書》中,遵照武宗聖意,以黠戛斯既然已得到太宗的厚愛,并授予過左屯衛將軍堅昆都督,美其名曰“况堅者不朽之名,昆者有後之稱”a《會昌一品集》卷六《與黠戛斯可汗書》,第35 頁。。暗示其應該遵循太宗朝的先例,保持原有的稱號爲好,沒有必要再行封冊。以此敷衍黠戛斯對可汗封號的求取。

會昌五年(845),李德裕《上尊號玉冊文》言:“曩者北狄(回鶻)矜功,耗蠧中國,種類磬牙,根柢封殖,異術肺腑,縞衣如荼,挾邪坐蠱,浸淫宇內,倒懸不解,百有餘年。”b《會昌一品集》卷一《上尊號玉冊文》,會昌五年,第8 頁。“安史之亂”後回鶻對唐朝的困擾,直到會昌年間依然存在。回鶻烏介可汗南下,武宗仍繼續“盡還馬價”,此外,回鶻與唐往來的使者皆言烏介可汗“只待馬價,及令付之”c《舊唐書》卷一八《武宗本紀》,第592 頁。。可見,唐武宗仍受回鶻之困。回鶻雖已敗亡但其種類未盡,尚介居唐與黠戛斯之間(此爲武宗泛言)。d《會昌一品集》卷六《與黠戛斯可汗書》,第35 頁。黠戛斯須助唐徹底解除回鶻的困擾,故此,曉諭黠戛斯“今回鶻是國家叛臣,爲可汗讐敵,須去根本,方保永安”e《會昌一品集》卷六《與黠戛斯可汗書》,第35 頁。。督促黠戛斯要採取行動。武宗君臣承諾剪除回鶻餘衆之後,“冊命之禮,并依回鶻故事”f《會昌一品集》卷六《賜黠戛斯書》,第37 頁。。消滅回鶻依然是黠戛斯得冊封的前提,而且,因爲唐朝對回鶻的冊封已成慣例,即便是冊封黠戛斯可汗,也會參照對回鶻封冊的禮數而行。

直至唐宣宗朝,再與謀臣商議冊封時,大臣們雖然認爲“黠戛斯小種,不足與唐抗”,但不免擔憂“回鶻盛時有冊號,今幸衰亡,又加黠戛斯,後且生患”。g《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第6150 頁。回鶻恃功自傲的種種行徑,令唐朝衆臣心有餘悸。如今回鹘被黠戛斯所破,對唐朝而言可謂幸事。再授予黠戛斯可汗以封號,難料以後也會不修臣禮,重蹈回鶻覆轍。鑒於回鶻的因功不臣,直接影響了唐朝對黠戛斯求封之請的態度,因而猶豫不決遲遲不予封冊。

三、唐朝對黠戛斯可汗的冊封

虽然屡次求封不得,黠戛斯可汗仍表示願意與唐協力清剿回鶻殘餘,言“願乘秋馬肥擊取之,表天子請師”h《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第6150 頁。。此時,黠戛斯正集中兵力西征已無力南下,儘管如此,黠戛斯可汗還是向唐請准發兵時間與集會之地,唐朝的答復是“所云請發兵馬期集去處,緣黑車子猶去漢界一千餘里,在沙漠之中,從前漢兵未嘗到彼,比聞回鶻深意,常欲投竄安西,待至今秋,朕當令幽州、太原、振武、天德緣邊四鎮要路出兵”i《會昌一品集》卷一八《振武節度使李忠順與臣狀一道狀》,第116 頁。。武宗應黠戛斯之請,邀兵約定秋季共剿回鶻餘衆,至此,黠戛斯與唐也總算達成一點共識。武宗又令“給事中劉濛爲巡邊使,朝廷亦以河隴四鎮十八州久淪戎狄,幸回鶻破弱,吐蕃亂,相殘齧,可乘其衰。乃以右散騎常侍李拭使黠戛斯,冊君長爲宗英雄武誠明可汗”a《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第6150 頁。。由於黠戛斯急於想得到冊封,并願意與唐合兵作戰,武宗又想假借黠戛斯的力量,乘機收復淪陷吐蕃的“河隴四鎮十八州”。至此時,太和公主已回歸大唐;南下回鶻餘衆,其實已經所剩無幾了,唐廷已再無回鹘的後顧之憂了。

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準備派右散騎常侍李拭使黠戛斯,正式冊命黠戛斯可汗。并拟“冊君長爲宗英雄武誠明可汗”,向黠戛斯頒行《黠戛斯爲可汗制》:“敕我國家光宅四海,君臨八荒,聲教所覃,冊命咸被。况乎族稱宗姓,地接封疆,爰申建立之恩,用廣懷來之道,有加常典,得不敬承。黠戛斯國生窮陰之鄉,稟玄朔之氣。少卿之後,骨裔且異於蕃夷;大漠之中,英傑自雄於種落。日者居於絕徼,隔以強鄰,空馳向化之心,莫通事大之體。旋能奮其武勇,清彼朔陲,萬里歸誠,重譯而至。時既當於無外,義必在於固存,是用特降徽章,載明深懇。加其美號,錫以丹書,貽厥後昆,遂荒有北。舉茲盛典,章示遠戎,祗服寵光,永孚恩化。可冊爲宗英雄武明誠可汗,命右散騎常侍兼御史中丞李拭持節充冊立使。仍命有司擇日,備禮冊命。”b(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一二八《黠戛斯爲可汗制》,中華書局,2008 年,第692 頁。此處可汗號,諸史記載略有差異。《新唐書·黠戛斯傳》載唐武宗擬封其可汗爲“宗英雄武誠明可汗”(第6150 頁)。《資治通鑑》卷二四八,會昌五年(845),也載其擬封爲“宗英雄武誠明可汗”(第8137 頁)。《新唐書》與《資治通鑑》的記載相同,但《新唐書·黠戛斯傳》與《資治通鑑》均不載此詔書。詔書僅見於《唐大詔令集》與《全唐文》,均載擬封其可汗號爲“宗英雄武明誠可汗”(第801頁)。但《全唐文》載其詔書的題目亦與《唐大詔令集》不同,名爲《立黠戛斯爲可汗制》。諸史記載因何略有出入,暫不得考。考《唐大詔令集》成書於宋時,早於《全唐文》,故應以《唐大詔令集》爲准。

除了撰寫冊封的詔書、任命使者,唐朝還做了一番軍事部署,以確保此次唐遣使黠戛斯的順利。李德裕《會昌一品集》記載:“緣朝廷冊命黠戛斯,恐回鶻可汗必懷嫉妒,與諸小番合勢遮截漢使,請令漢兵且於天德住待,計會黠戛斯兵馬迎接,方可進發。”c《會昌一品集》卷一八《振武節度使李忠順與臣狀一道狀》,第116 頁。此时,回鶻雖然大勢已去,但餘衆尚存。回鶻難以接受唐對黠戛斯的封冊,因而不得不防。至此,再次表明回鶻對唐冊封黠戛斯一事的反應,左右了唐對黠戛斯冊封的決斷。然而,適時武宗駕崩,冊封黠戛斯可汗的使者“以國喪未行”,冊封擱淺。

唐宣宗繼位,鑒於黠戛斯對獲得唐朝冊封的誠意,又再次重提黠戛斯可汗封號問題,“宣宗嗣位,欲如先帝意,或謂黠戛斯小種,不足與唐抗,詔宰相與臺省四品以上官議,皆曰:‘回鶻盛時有冊號,今幸衰亡,又加黠戛斯,後且生患。’乃止”d《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第6150 頁。。皆因往日回鶻因功受封導致對唐不恭,且“求索無倪”的陰影,仍然是唐君臣的主要顧忌,并再次影響到唐對黠戛斯的冊封。

此時,“烏介部衆至大中元年詣幽州降,留者漂流餓凍,衆十萬,所存止三千已下。烏介嫁妹與室韋,託附之。爲回鶻相美權者逸隱啜逼諸回鶻殺烏介於金山,以其弟特勤遏撚爲可汗,復有衆五千以上,其食用糧羊皆取給於奚王碩舍朗。大中元年(847)春,張仲武大破奚衆,其回鶻無所取給,日有耗散”e《舊唐書》卷一五九《迴紇傳》,第5215 頁。。回鶻烏介可汗被殺;唐將張仲武大破奚衆,依附於奚的回鶻部衆,從而失去了物質供給。餘衆“皆西向傾心望安西龐勒之到。龐勒已自稱可汗,有磧西諸城”a《舊唐書》卷一五九《迴紇傳》,第5215 頁。。南下回鶻皆有意西奔西遷回鶻。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五月,史載“吐蕃論恐熱乘武宗之喪,誘党項及回鶻餘衆寇河西”b《資治通鑑》卷二四八,第8152 頁。。吐蕃聯合党項與回鶻餘衆進攻河西之勢,而此時能將之驅逐的希望只有寄予黠戛斯。邊境危機的形勢,最終促使唐朝決定冊封黠戛斯可汗。至大中元年(847)六月,唐宣宗“卒詔鴻臚卿李業持節冊黠戛斯爲英武誠明可汗”c《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第6150 頁。。前此,武宗給黠戛斯的封號是“宗英雄武誠明可汗”;宣宗的封號是“英武誠明可汗”。相較唐武宗給的封號,少了“宗”、“雄”二字,表明了唐朝對黠戛斯的封冊,略有情非得已之嫌。

大中二年(848),烏介被殺後,史載回鶻“唯存名王貴臣五百人已下,依室韋。張仲武因賀正室韋經過幽州,仲武卻令還蕃,遣送遏撚等來向幽州。遏撚等懼,是夜與妻葛祿、子特勤毒斯等九騎西走,餘衆奔之不及,回鶻諸相達官老幼大哭。室韋分回鶻餘衆爲七分,七姓室韋各占一分”d《舊唐書》卷一五九《迴紇傳》,第5215 頁。。回鶻餘衆依附於室韋,張仲武又至室韋,令回鶻餘衆返還漠北。烏介子懼而西走,餘衆被室韋瓜分。適時,黠戛斯阿播相“領諸蕃兵稱七萬,從西南天德北界來取遏撚及諸回鶻,大敗室韋。回鶻在室韋者,阿播皆收歸磧北”e《舊唐書》卷一五九《迴紇傳》,第5215 頁。。這也是黠戛斯唯一一次在漠南出現,卻并非是對回鶻的打擊,而是與室韋爭奪回鶻餘衆。前此,與唐武宗秋後合兵的約定,史冊并不見載。

從840 年至847 年,歷經七年黠戛斯四度派出使者到唐請求冊封,至此,黠戛斯終於得到天朝大國的冊命。唐遣使冊封黠戛斯之事,不僅史冊有載,還反映在唐代的文學作品中。詩人趙嘏曾作《送從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六首》,其中一句“料得堅昆受宣後,始知公主已歸朝”f(唐)趙嘏:《送從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六首》(《全唐詩》卷五五〇),全文如下:“揚雄詞賦舉天聞,萬里油幢照塞雲。僕射峰西幾千騎,一時迎著漢將軍。旌旗杳杳雁蕭蕭,春盡窮沙雪未消。料得堅昆受宣後,始知公主已歸朝。雖言窮北海雲中,屬國當時事不同。九姓如今盡臣妾,歸期那肯待秋風。牢山望斷絕塵氛,灩灩河西拂地雲。誰見魯儒持漢節,玉關降盡可汗軍。山川險易接胡塵,秦漢圖來或未真。自此盡知邊塞事,河湟更欲托何人。秦皇無策建長城,劉氏仍窮北路兵。若遇單于舊牙帳,卻應傷歎漢公卿。”(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 年,第6373—6374 頁。。結合史實,可知此詩當寫於武宗派出的趙蕃出使之時。因爲黠戛斯與唐相距遙遠,趙嘏有朋友隨行出使,爲了給朋友送行即興賦詩相贈,既表達對朋友的深情厚誼,又對公主回歸祖國而慶倖。可見黠戛斯數次遣使入唐,是一件轟動天下的大事。

840 年,黠戛斯擊潰了漠北回鶻汗國,終結了突厥語民族在蒙古高原的統治。由於汗庭被黠戛斯擊潰,而西遷葱嶺、河西走廊、西州的漠北回鶻餘衆,很快就建立了新的統治秩序。儘管黠戛斯也採取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最終也沒能徹底翦除漠北回鶻餘衆。黠戛斯在歷史上達到鼎盛時期,選擇了退歸故地葉尼塞河上游,并沒有占據蒙古高原。唐武宗朝官員們所擔心的事,也始終沒有發生。

繼840 年黠戛斯擊潰回鶻相繼向唐派出使者,847 年得到唐朝的冊封之後,雙方的聯繫仍未間斷。唐大中十年(856)二月,黠戛斯使者來唐“又有回鶻隨黠戛斯李兼至”a《唐大詔令集》卷一二八《議立回鶻可汗詔》,第692 頁。。此次的使者或許并不是黠戛斯可汗派出的,而是散居在天山東部的黠戛斯部衆之一,具體是黠戛斯的何部派出的使者,因史冊缺載,故無從考證。

唐懿宗咸通四年(863),黠戛斯可汗又派使臣合伊難支入唐,向唐提出三個要求:一是請求經籍;二是請求每年遣使來走馬并獲取曆書;三是要求攻打回鶻,“使安西以來悉歸唐”。b《資治通鑑》卷二五〇,第 8229 頁。但是,不知何故,此次黠戛斯的這些請求,并沒有得到唐朝的支持。於是,咸通七年(866)十二月,黠戛斯又遣將軍乙支連幾入貢,一請唐准許其派“鞍馬迎冊立使”,二是請發第二年的曆書。c《資治通鑑》卷二五〇,第8239 頁。

漢文文獻未見唐咸通年間對黠戛斯冊封與否,據考古發現的實物史料證實,唐咸通七年(866),對黠戛斯實施了冊封。2009 年,在俄羅斯阿巴坎博物館,中國學者劉鳳翥先生發現并鑒定了其館存的唐代玉冊殘簡文,正是唐咸通七年頒與黠戛斯的冊文。玉冊材料爲五塊大理石,可視爲玉冊之屬,每塊長27 厘米,寬3 厘米,厚1.3 厘米,兩端有穿孔,上刻漢字。d劉鳳翥:《俄國阿巴坎博物館所存的唐代玉冊殘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隋唐宋遼金元史研究室主編:《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1 輯),紫禁城出版社,2011 年,第11 頁。冊文的內容殘缺,可識:“維大唐咸通七年”、“貢是修保爾封壃煙”、“身所謂奉誠之美也”、“緫以名實成其輝光”、“以恩信懷來無思不”等字樣,考其特徵後聯以成文,可推其受到冊封。e王潔:《唐咸通年間授封黠戛斯考》,《內蒙古社會科學》2014 年第2 期。

唐大順元年(890),史載“黠戞斯舉勤王之衆,推効命之誠”f《舊唐書》卷二〇上《昭宗本紀》,第744 頁。,再次派兵幫助唐朝平定沙陀李克用之亂,這是黠戛斯與唐聯繫的最後記載。黠戛斯汗國與唐朝的來往,正如史冊所載“後之朝聘冊命,史臣失傳”g《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第6150—6151 頁。,再未見於漢文史冊。

猜你喜欢
李德裕公主
《辽史·公主表》补述
《爱哭公主》
小公主
唐宣宗初年李德裕被贬原因初探
长了怪兽心的公主
谈我演《名相李德裕》
公主的回答
长安秋夜
神童就是这么神
论李德裕的公文创作与《左传》、《汉书》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