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唐會要》、《太平寰宇記》、《新唐書》有關“結骨”(黠戛斯)文獻要注

2019-12-14 14:53賈衣肯
欧亚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突厥

賈衣肯

爲更好理解唐宋時期對黠戛斯的記載,本文對《通典》、《唐會要》、《太平寰宇記》、《新唐書》等書有關結骨(黠戛斯)的文獻做了簡要注釋。

一、《通典》卷二〇〇《邊防一六·北狄七·結骨》a (唐)杜佑:《通典》,中華書局,2016 年,第5471 頁。韓昇《杜佑及其名著〈通典〉新論》(《傳統中國研究集刊》2006 年第1 期,第126—129 頁)認爲,《通典》始撰於大曆六年(771),成書於貞元十七年(801)。

結骨[1]在迴紇[2]西北三千里。勝兵八萬。其國南阻貪漫山[3]。多林木,夏沮洳,冬積雪,往來險阻,有水從迴紇北流踰山經其國。人並依山而居,身悉長大,赤色,朱髮綠睛。有黑髮者,以爲不祥。人皆勁勇,鄰國[4]憚之。丈夫健者,悉黥手以爲異。婦人嫁訖,自耳以下至項亦黥之。其人服飾以貂,食用手。其俗大率與突厥同。婚姻無財聘。性多淫佚,與外人通者不忌。男女雜處。每一姓,或千口或五百口共一屋,一床一被。若死,唯哭三聲,不剺面[5],火葬,收其骨,踰年而爲墳墓,以木爲室,覆以木皮。土宜粟麥穄豆之屬,無果菜。有馬,出貂。天每雨鐵[6],收而用之,號曰迦沙[7],以爲刀劍,甚銛利。其國獵獸皆乘木馬[8],升降山隥[9],追赴若飛。自古未通中國[10]。

大唐貞觀二十一年[11],其君長[12]遂身入朝。

[1]結骨 族名。隋唐時期Qïrqïz(Kirghiz、Kyrgyz)族稱對音之一。此外,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文獻所見鬲昆、隔昆、堅昆、契骨、居勿、紇骨(子)、紇扢斯、戛戛斯、黠戛斯等均爲Qïrqïz 一詞的對音。bE. G. Pullyblank, “The Name of the Kirghiz”, Central Asiatic Journal, Vol. 34, No. 1-2, 1990, pp. 98-108.

[2]迴紇 部族名Uyğur(Uighur)的對音。又作袁紇、烏護、烏紇、韦紇、回紇等,唐貞元四年(788)改作回鶻。一般認爲,迴紇與先秦兩漢時期的北狄、丁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敕勒、高車有著密切關係,爲隋時鐵勒的一支。漠北突厥、薛延陀強大時期,爲其屬部。天寶初年,回紇與漠北葛邏祿、拔悉密等部落,聯合唐朝,擊潰第二突厥汗國。天寶四載(745)回紇占有突厥故地,建立回紇汗國。開成五年(840),回鶻汗國爲黠戛斯攻破,其部衆或西遷,或南下,或東走。西遷回鶻與甘州、高昌和葱嶺西地區的部族、部落建立了甘州回鶻、高昌回鶻和喀喇汗等地方政權和王囯、王朝。a參閲楊聖敏:《回紇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華濤:《西域歷史研究(八至十世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通典》卷二〇〇《迴紇》曰:“迴紇在薛延陀北境,居延婆陵水,去長安萬六千九百里,勝兵五萬人。”b《通典》,第5470 頁。婆陵爲娑陵之訛c劉昫等《舊唐書》卷一九五《迴紇傳》(中華書局,1975 年,第5195 頁):“居娑陵水”;(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九九《回紇》(中華書局,2007 年,第3819 頁):“居近娑陵水”。《太平寰宇記》成書於宋太宗雍熙年間(984—987)。,“娑陵水”即今之色楞格河。

[3]貪漫山 一說認爲是今之唐努烏拉山d〔日〕佐口透:《〈新唐書·回鶻傳〉箋注》,〔日〕內田吟風等著,余大鈞譯:《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175—177 頁。;一說認爲貪漫山即曲漫山,爲今之薩彥嶺e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 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年,第42—43 頁。;還有一說認爲是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西北之科布多境內唐努烏梁山之東南峰f劉美崧:《两唐書回纥傳回鹘傳疏證》,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89 年,第163 頁。。岑仲勉認爲曲漫山爲古突厥語詞kögmän 之對音,貪漫、賭漫爲古突厥語詞tärmän 的對音,曲漫与貪漫,二者有别。g岑仲勉:《突厥集史》(下),中華書局,2004 年(1958 年初版),第730 頁。

[4]鄰國 《冊府元龜》卷九六一《外臣部·風土三》云:“結骨部,在駁馬國南。”h(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鳳凰出版社,2006 年,第11139 頁。《冊府元龜》修成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又,《唐會要》卷一〇〇《都播國》曰:“其地北瀕小海,西堅昆,南回紇”i(宋)王溥:《唐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2119 頁。,知都播國在結骨國東。另,《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載:“大漢者,處鞠之北……與鞠俱鄰於黠戛斯劍海之瀕。”j(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 年,第6146 頁。可見,結骨國與駁馬、都播、大漢、鞠等國毗鄰。

[5]剺 《说文解字》云:“剥也,划也。”k(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第180 頁。剺面,亦作棃面(棃通剺字)、裂面、割面,即用刀划面,血淚俱流,是古代流行於北方草原民族中的喪葬習俗,即在哀悼死者時用刀劃面,血淚俱流,以示悲痛。這種習俗在漢文史籍中最早見於《後漢書》卷一九《耿秉傳》關於匈奴剺面的記載。l(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 年,第718 頁。《唐會要》卷一〇〇《結骨國》、《冊府元龜》卷九六一《外臣部·風土三》則言結骨喪葬“刀剺其面”。m《唐會要》記:“其婿(婿)死喪,刀剺其面” (第2120 頁);《冊府元龜》載:“死喪葬,刀剺其面” (第11139 頁)。

[6]天每雨鐵 《太平寰宇記》卷一九九《黠戛斯》載:“其五金出鐵與錫,《王會圖》云:‘其國每有天雨鐵,收之以爲刀劍,異與常鐵。’曾問使者,隱而不答,但云鐵甚堅利,工亦精巧,蓋是其地中產鐵,因暴雨淙樹而出,既久經土蝕,故精利而。若每從天而雨,則人畜必遭擊殺,理固不通。賈躭曰:‘俗出好鐵,號曰迦沙,每輸之與於突厥。’此其實也。”a《太平寰宇記》,第3822—3823 頁。這段文字中不僅保留了《王會圖》中有關堅昆(結骨)國雨鐵、製劍的記載,還存有《黠戛斯朝貢圖傳》中關於會昌三年(843)唐朝廷太子詹事韋宗卿和秘書監呂述向黠戛斯使者核問相關事實及其關於堅昆(結骨)國地中產鐵而非天雨鐵的辨析。《王會圖》作於貞觀年間,其中關於堅昆(結骨)國雨鐵的記載,是這方面最早的記錄。《通典》關於結骨國雨鐵、製劍的記載,有可能爲沿襲前者。

[7]迦沙 結骨語詞qaša 的對音,其意爲“鐵”。bLouis Ligeti, “Mots de civilization de Haute asie en transcription chinoise”,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Vol. 1,No. 1 (1950), pp.150-155.

[8]木馬 爲冰雪之地行走工具。

[9]山隥 登山的石級,山陂。《唐會要》卷一〇〇《結骨國》作“山磴”,《冊府元龜》卷九六一《外臣部·風土三》作“山險”。

[10]自古未通中國 据文獻記載,唐朝與結骨的交往始於貞觀六年(632)。c《唐會要》,第2120 頁。

[11]大唐貞觀二十一年 關於結骨君長入朝之年,李德裕《與紇扢斯可汗書》作貞觀二十一年(647)d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79 頁。,《唐會要》、《太平寰宇記》、《新唐書》、《資治通鑑》均作貞觀二十二年(648)e《唐會要》,第2120 頁;《太平寰宇記》,第3820 頁;《新唐書》,第6149 頁;(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九八貞觀二十二年(二月),中華書局,2017 年,第6365 頁。。

[12] 其君長 即酋長俟利發失鉢屈阿棧。f《太平寰宇記》,第3820 頁。

二、《通典》卷一九三《邊防九·西戎五·堅昆》g 《通典》,第5254 頁。

堅昆,魏時聞焉[1]。在康居西北[2],勝兵三萬人。隨水草畜牧。多貂,有好馬也。

[1]魏時聞焉 此處引《魏略》的記載。《通典·堅昆》內容與魏末晋初鱼豢所撰《魏略·西戎傳·堅昆國》內容基本相同。《三國志》卷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裴注引《魏略·西戎傳》言:“堅昆國在康居西北,勝兵三萬人,隨畜牧,亦多貂,有好馬。”h(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1994 年,第862 頁。

[2]在康居西北 其實應在康居東北。i余太山:《两漢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傳要注》(上冊),商務印書館,2013 年,第357 頁。

三、《唐會要》卷一〇〇《結骨國》

結骨在迴紇西北三千里,勝兵八萬,口數十萬。南阻貪漫山,有水從迴紇北流,踰山經其國。人並依水而居[1]。身悉長大,皙面綠睛朱髮,有黑髮以爲不祥。人皆勁勇,鄰國憚之。其俗大與突厥同,而婚姻無財聘。性多淫泆,與外人通者不忌。其婿死喪,刀剺其面。火葬,收其骨,踰年而葬。以木爲室,覆以木皮。天每雨鐵,收而用之,以爲刀劍,甚銛利。若獵獸,皆乘木馬,升降山磴,追赴若飛。

[1]《周書》卷五〇《突厥傳》載:“其一國於阿輔水、劍水之間,號爲契骨。”a(唐)令狐德棻等:《周書》,中華書局,1971 年,第908 頁。契骨爲Qïrqïz 族名的對音之一。b〔法〕韓百詩撰,耿昇譯:《謙河考》,鄭柄林主編,耿昇譯:《法國西域史學精粹》(2),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481 頁(初刊《蒙古學信息》1999 年第1 期,第7—18 頁;法文原文載《亞細亞學報》,1989 年);參閱E. G. Pullyblank, “The Name of the Kirghiz”, pp. 98-108。此處“水”,指阿輔水、劍水。阿輔水,有可能是今之阿巴坎(Abaqan)河;劍水,即今之克姆(Käm、Kem)河。c〔法〕韓百詩撰,耿昇譯:《謙河考》,《法國西域史學精粹》(2),第485、497 頁。

其北有騮馬國[2],鄰北海[3],畜騮馬而不乘[4],但取其酪充飧而已。貌類結骨,而不敦鄰好,交相侵伐。

[2]騮馬國 当爲駮馬國之訛誤。《通典》卷二〇〇《駮馬》言:“駮馬,其地近北海……與結骨数相侵伐。貌類結骨,而言語不相通。”d《通典》,第5472 頁。

[3]北海 指貝加爾湖。

[4]畜騮馬而不乘 騮馬爲駮馬之訛誤。《通典》卷二〇〇《駮馬》載:“馬色並駮,故以名云。其馬不乘,但取其乳酪充飡而已。”e《通典》,第5472 頁。

貞觀六年,遣王義宏[5]將命鎮撫[6]。二十二年,結骨國君長遂身自入朝,云:“臣已一心歸國,望得國家官職,執笏而還。”遂授左屯衛大將軍、堅昆都督[7]。

[5]王義宏 李德裕《與紇扢斯可汗書》、《太平寰宇記·黠戛斯》作王義弘。f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第79 頁;《太平寰宇記》,第3820 頁。

[6]將命鎮撫 《太平寰宇記·黠戛斯》載:“唐貞觀六年,太宗遣偃師尉王義弘使其國。”蒲立本認爲,王義宏(弘)此行旨在宣布突厥汗國已被唐朝滅亡並召喚包括結骨在內的原突厥汗國屬部歸附唐朝。aE. G. Pullyblank, “The Name of the Kirghiz”, p. 120.

[7]唐朝滅薛延陀汗國(646 年)後,在漠北列置羈縻府州,以部族、部落大者爲都督府,由部族、部落首領充任都督,皆得世襲。b《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中華書局,1975 年,第1119 頁。部族、部落首領有覲拜朝廷、貢賦版籍、助唐討伐的義務,唐朝則賜之名爵玉帛,以恩威羈縻之。c李鴻賓:《唐朝中央集權與民族關係—以北方區域爲線索》,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105 頁;彭建英:《中國古代羈縻政策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第80—83 頁。王義康《唐代邊疆民族與對外交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 年,第48—49 頁)認爲,唐代羈縻州的設置極爲廣泛,羈縻州與唐依附關係遠近不同,相應地,對唐朝承擔的義務也不同。大體説來,有直接隸屬關係與有半隸屬關係和名義上的附庸關係。承擔賦役的羈縻州也只是依附關係近,已同唐編戶之民的羈縻州百姓。

開元中,安西都護蓋嘉運[8]撰《西域記》云:“堅昆國人皆赤髮綠睛,其有黑髮黑睛者,則李陵[9]之後,故其人稱是都尉苗裔,亦有由然。今有改稱紇扢斯[10]者,亦是北夷舊號。臣按國史[11]敘鐵勒[12]種類云:‘伊吾[13]以西,焉耆[14]以北,旁白山[15]則有契弊[16]、烏護、紇骨子[17]。’其契弊即契苾也。烏護則烏紇也,後爲迴鶻。其紇骨即紇扢斯也。由是而言,蓋鐵勒之種,嘗以稱迴鶻矣。其轉爲黠戛斯[18]者,蓋夷音有緩急,即傳譯語不同。其或稱戛戛斯[19]者,語急而然耳。訪於譯史[20],云‘黠戛是黃頭赤面義’,蓋迴鶻乎(呼)之如此。今使者稱自有此名,未知孰是。”

[8]蓋嘉運 開元二十二年(734)五六月間任北庭都護,兼北庭節度使。d王永興:《唐代經營西北研究》,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 年,第84—86 頁。遲至開元二十六年(738)加任磧西節度使。開元二十八年(740)任河西、隴右節度使,開元二十九年被免職。開元二十三年(735)冬十月戊申(二十六日),突騎施寇北庭及安西拔換城,翌年正月北庭都護蓋嘉運擊突騎施,大破之。e《資治通鑑》卷二一四開元二十三年(735),第6932—6933 頁。開元二十六年(738)六月突騎施可汗蘇祿爲其屬部酋長莫賀達干和都摩度謀害。之後,都摩度立蘇祿之子骨啜爲吐火仙可汗,與莫賀達干相攻。莫賀達干遣使求援於磧西節度使蓋嘉運。f《資治通鑑》卷二一四開元二十六年(738),第6953 頁。開元二十七年(739)八月乙亥(二十一日)磧西節度使蓋嘉運擒吐火仙,遣疏勒鎮守使夫蒙靈詧與拔汗那王阿悉爛達干潛引兵突入怛邏斯城,擒黑姓爾微可汗,入曳建城,取交河公主、蘇祿可敦、爾微可敦,悉收散髮之民數萬以與拔汗那王,威震西陲。g《資治通鑑》卷二一四開元二十七年(739),第6958 頁。開元二十八年(740)六月“上嘉蓋嘉運之功,以爲河西、隴右節度使,使之經略吐蕃”h《資治通鑑》卷二一四開元二十八年(740),第6961 頁。。嘉運侍恩流連,不及時發兵。開元二十九年(741)六月吐蕃四十萬大軍入寇,十二月乙巳(十七日)吐蕃屠廓州達化縣,攻陷石堡城,蓋嘉運不能抵禦吐蕃i《資治通鑑》卷二一四開元二十八年(740),第6961—6965 頁。,被免職。

[9]李陵 西漢將軍李廣(?—前119)之孫。《漢書》卷五四《李陵傳》載:“陵,字少卿,少爲侍中建章監,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甚得名譽,武帝以爲有廣之風,使將八百騎,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不見虜,還。拜爲騎都尉。……天漢二年(前99),貳師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召陵,欲使爲貳師將輜重。陵召見武臺,口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願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上曰:‘將惡相屬邪!吾發軍多,毋騎予女。’陵對曰:‘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衆,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陵於是將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營。……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直,騎可三萬圍陵軍。軍居兩山間,以大車爲營。陵引士出營外爲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令曰:‘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止。’虜見漢軍少,直前就營,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左右地八萬餘騎攻陵。陵且戰且引,南行數日,抵山谷中。連戰,士卒中矢傷,三創者載輦,兩創者將車,一創者持兵戰。……明日復戰,斬首三千餘級。引兵東南,循故龍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澤葭葦中,虜從上風縱火,陵亦令軍中縱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單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將騎擊陵。陵軍步鬬樹木間,復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是時陵軍益急,匈奴騎多,戰一日數十合,復傷殺虜二千餘人。虜不利,欲去,會陵軍候管敢爲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軍無後救,射矢且盡,獨將軍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爲前行,以黃與白爲幟,當使精騎射之即破矣。’……單于得敢大喜,使騎並攻漢軍,疾呼曰:‘李陵、韓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漢軍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即棄車去。士尚三千餘人,徒斬車輻而持之,軍吏持尺刀,抵山入陿谷。單于遮其後,乘隅下壘石。士卒多死,不得行。……陵嘆曰:‘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令軍士持二升糧,一半冰,期至遮虜鄣者相待。夜半時,擊鼓起士,鼓不鳴。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陵敗處去塞百餘里,邊塞以聞。上欲陵死戰,召陵母及婦,使相者視之,無死喪色。後聞陵降,上怒甚……久之,上悔陵無救,……乃遣使勞賜陵餘軍得脫者。陵在匈奴嵗餘,上遣因杅将軍公孫敖將兵深入匈奴迎陵。敖軍無功還,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爲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上聞,於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其後,漢遣使使匈奴,陵謂使者曰:‘吾爲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以亡救而敗,何負於漢而誅吾家?’使者曰: ‘漢聞李少卿教匈奴爲兵。’陵曰:‘乃李緒,非我也。’李緒本漢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緒降,而單于客遇緒,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緒而誅,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壯陵,以女妻之,立爲右校王,衛律爲丁靈王,皆貴用事。……昭帝立,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素與陵善,遣陵故人隴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至,單于置酒賜漢使者,李陵、衛律皆侍坐。立政等見陵,未得私語,即目視陵,而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諭之,言可還歸漢也。後陵、律持牛酒勞漢使,博飲,兩人皆胡服椎結。立政大言曰:‘漢已大赦,中國安樂,主上富於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以此言微動之。陵墨不應,孰視而自循其髮,答曰:‘吾已胡服矣!’有頃,律起更衣,立政曰:‘咄,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謝女。’陵曰:‘霍與上官無恙乎?’立政曰:‘請少卿來歸故鄉,毋憂富貴。’陵字立政曰:‘少公,歸易耳,恐再辱,奈何!’語未卒,衛律還,頗聞餘語,曰:‘李少卿賢者,不獨居一國。范蠡徧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今何語之親也!’因罷去。立政隨謂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陵在匈奴二十餘年,元平元年(前74)病死。”(第2450—2459 頁)

[10]紇扢斯 唐開元時期Qïrqïz 族稱的對音。

[11]國史 指唐代實錄等。

[12]鐵勒 隋唐時期北方和西北一些部族、部落的總稱。一般認爲,文獻所見“狄歷”與漢魏時期的“丁零”、十六國北朝時期的“敕勒”、高車以及隋唐時期的“鐵勒”,爲同一稱謂的不同譯寫,其淵源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的赤狄乃至殷時的鬼方。鐵勒部落繁多,約四十餘種,分布於蒙古草原至里海的廣大地域,其中蒙古草原和準格爾盆地爲主要聚居地。a白翠琴:《中國歷代民族史—魏晉南北朝民族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年,第253—275 頁;段連勤:《丁零、高車與鐵勒》,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周偉洲:《敕勒與柔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第3—25 頁。鐵勒諸部居無定所,隨水草遷徙,近西邊者,頗爲藝植,多牛羊而少馬,無統一的君長。

[13]伊吾 今新疆哈密附近。b李錦繡、余太山:《〈通典〉西域文獻要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 第69 頁。

[14]焉耆 今新疆焉耆西南一二公里處。c李錦繡、余太山:《〈通典〉西域文獻要注》, 第69 頁。

[15]白山 今新疆準格爾與塔里木盆地之間的天山山脈。d段連勤:《丁零、高車與鐵勒》,第265 頁。

[16]契苾 即契弊,又作契苾羽,鐵勒諸部之一。

[17]紇骨子 又作紇骨、紇扢斯。

[18]黠戛斯 Qïrqïz 族稱的對音之一。

[19]戛戛斯 Qïrqïz 族稱的對音之一。

[20]譯史 即譯官。

會昌三年(843),其國遣使注吾合索[21]等七人來朝,兼獻馬二匹。以其久不修貢,且莫詳更改之名,中旨訪求,唯賈耽[22]所撰《四夷述》[23],具載黠戛斯之號,然後知耽之通習荒情,洽而不誤。

[21]注吾合索 又作注吾合素。

[22]賈耽(730—805 年) 字敦詩,滄州南皮人。唐朝代宗、德宗時長期任地方和中央官職,居宰相位十三年,撰有《皇華四達記》(10 卷)、《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40 卷)、《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6 卷)、《貞元十道錄》(4 卷)和《吐蕃黃河錄》(4 卷)等書,繪製《地圖》(10 卷)、《海內華夷圖》(一軸)、《關中隴右山南九州等圖》(一軸)。e《新唐書》卷五八《藝文志》,第1506 頁;《舊唐書》卷一三八《賈耽傳》,第3784 頁。參閲丁超:《唐代賈耽的地理(地圖)著述及其地圖學成績再評價》,《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2 年第3 期,第146—156 頁。

[23]《四夷述》 即賈耽《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成書於貞元十七年(801)。

先是,迴鶻[24]背恩德,侵劫諸部落,又擅入靈州[25]。以爲天亡不可容也,乃命河東[26]等道遣兵討之。正月,命河東兵大破迴鶻於殺胡山[27],就帳中奉太和公主[28]歸於我軍,可汗亦與數十騎踰山遁走,黠戛斯乘其破亡,遂有其國。

[24]迴鶻 即回紇。《資治通鑑》卷二三三貞元四年(788)載“冬,十月,戊子,回紇至長安,可汗仍表請改回紇爲回鶻”,“義取迴旋輕捷如鶻”。a《資治通鑑》卷二三三貞元四年(788),第7637 頁;《舊唐書》卷一九五《迴紇傳》,第5219 頁。參閲楊聖敏校注:《〈資治通鑑〉突厥回紇史料校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第249 頁。

[25]靈州 治回樂縣。轄境相當於今寧夏中衛、中寧二縣以北地區。b史爲樂主編,鄧自欣、朱玲玲副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年,第1364—1365 頁。

[26]河東道 唐貞觀元年(627)因山川形便,分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地區置。轄境相當於山西全省及河北西北部內、外長城間地。c《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第1652 頁。

[27] 殺胡山 即黑山d《資治通鑑》卷二四七會昌三年(843),第8094 頁。,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e《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第2553—2554 頁。。

[28]太和公主 唐憲宗之女,穆宗之妹。長慶元年(821)五月冊拜爲仁孝端麗明智上壽可敦,降回鶻登羅羽錄沒密施句主毗伽崇德可汗。f《舊唐書》作“登羅羽錄沒密施句主錄毗伽可汗” (第5211 頁),《唐會要》作“登里邏羽錄密施句主錄毗伽崇德可汗” (第2073頁),《資治通鑑》卷二四一長慶元年(821)作“登囉羽錄密施句主毗伽崇德可汗” (第7913 頁)。開成五年(840),黠戞斯破迴鶻,得太和公主,自以李陵之後,與唐同宗,遂令達干十人送公主至塞上。回鶻烏介可汗遇黠戞斯使者,殺達干等人,質太和公主,南渡大磧,入侵雲、朔州,剽橫水,殺掠甚衆,轉側天德、振武間,盜畜牧自如。會昌三年(843)唐敗迴鶻於殺胡山,烏介可汗受創,與數百騎逃遁,太和公主得救回京師,改封安定大長公主。g參閲《舊唐書》卷一九五《迴紇傳》,第5211—5215 頁;《新唐書》 卷二一七下《回鶻傳》,第6129—6132 頁;《資治通鑑》卷二四七會昌三年(843),第8093—8096 頁。

二月,遣使注吾合索等七人來朝,並獻名馬,且憑大唐威德,求冊命焉。四年,上命太僕卿、兼御史中丞趙蕃持節宣慰。五年五月敕:“我國家光宅四海,君臨八荒,聲教所覃,冊命咸被。况乎族稱宗姓,地接封疆,爰申建立之恩,用廣懷來之道,有加常典,得不敬承。黠戛斯國王生窮陰之鄉,稟沍朔之氣,少卿[29]之後,冑裔且異於蕃夷,大漠之中,英傑自雄於種落。日者居於絕徼,隔以強鄰,空馳向化之心,莫通事大之禮。旋能奮其武勇,清彼朔陲,萬里歸誠,重譯而至,時既當於無外,義必在於固存。是用特降徽章,載明深懇,加其美號,錫以冊書[30],貽厥後昆,遂荒有北。舉茲盛典,彰示遠戎,祗服寵光[31],永孚恩化,可冊爲宗英雄武誠明可汗。命右散騎常侍、兼御史中丞李栻持節充冊使,仍命有司擇日備禮冊命。”六年九月敕:“去歲先帝冊立黠戛斯爲可汗,雖有成命,旋屬朝廷變故[32],未果遵行。今欲遣使,且展封告之儀,續行先帝之意,又慮深僻小國,不足與之抗衡,迴鶻向殘,不合遽有建置。事新體大,須歸至當,必詢於衆,方免有疑,宜令中書、門下五品以上,御史臺、尚書省四品以上,集議聞奏。”大中元年(847),遂命鴻臚卿[33]、御史中丞李業持節,再冊命焉[34]。

[29]少卿 指漢將李陵。《漢書》卷五四《李陵傳》載:“陵,字少卿。”a《漢書》,第2450 頁。

[30]錫以冊書 《唐大詔令集》作“錫以丹書”b(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中華書局,2008 年,第692 頁。此書修成於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

[31]祗服寵光 《唐大詔令集》作“咸服寵光”c《唐大詔令集》,第692 頁。。

[32]朝廷變故 會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崩世,宣宗繼位,四月宰相李德裕罷相,出爲江陵尹,荆南節度使d傅璇琮:《李德裕年譜》,中華書局,2013 年,第473 頁。,“冊黠戛斯可汗使者以國喪未行”e《資治通鑑》卷二四七會昌六年(846),第8148 頁。。

[33] 鴻臚卿 從三品,“掌賓客及凶儀之事,領典客、司儀二署,以率其官屬,而供其職務;少卿爲之貳。凡四方夷狄君長朝見者,辨其等位,以賓待之。凡二王之後及夷狄君長之子襲官爵者,皆辨其嫡庶,詳其可否,以上尚書。若諸蕃大酋有封建禮命,則受冊而往其國”f《唐六典》卷一八《鴻臚卿》,第504—505 頁。。

[34] 再冊命焉 大中元年(847)冊命黠戛斯可汗爲“英武誠明可汗”g《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第6150 頁。。

四、《太平寰宇記》卷一九九《四夷二八·北狄十一·黠戞斯》h 《太平寰宇記》,第3820—3823 頁。其中《黠戛斯》的部分內容采自會昌三年(843)韋宗卿、呂述所撰《黠戛斯朝貢圖傳》(Rachel Lung, Interpreters in Early Lmperial Chin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Philadelphia, 2011, pp.117-133)。《黠戛斯朝貢圖傳》失傳,所幸部分內容存留於此書中。

黠戞斯。西北荒之國也。本名結骨,又名居勿,又謂之堅昆,《史記》謂之鬲昆,《漢書》謂之隔昆,在回鶻西北四十日程,一本云三千里[1]。其人身悉長大,赤髮,綠睛。有黑髮者,謂之不祥。蓋嘉惠[2]撰《西域記》云:“黑髮黑睛者,則李陵之後也,故其自稱是都尉苗裔。”初屬薛延陀[3],薛延陀常令頡利發[4]一人監統其國,而其渠帥曰紇悉輩,次曰居沙波輩,次曰阿米輩,三人共理其國政。官有宰相、都督[5]、職使[6]、長史[7]、將軍、達干[8]之號。

[1]《通典》、《唐會要》作“結骨在迴紇西北三千里”。

[2]蓋嘉惠 蓋嘉運之錯訛。

[3]薛延陀 部族名Sir-Tarduš 的對音。隋唐時期活動于西北和北方的鐵勒諸部之一。薛延陀早期由薛部和延陀組成,後包括薛延陀、咥勒爾、十槃、達契等部。最初分布於金山(今阿爾泰山)西南,今準格爾盆地北部。貞觀三年(629),薛延陀與漠北鐵勒諸部和唐朝推翻以頡利可汗爲首的東突厥汗國,建立了薛延陀汗國,其地域東接靺鞨、室韋;南至大漠,隔漠與唐屬突厥部落相鄰;西接金山,越金山與西突厥相接;北至娑陵水以北。貞觀二十年(646),薛延陀汗國爲唐朝和漠北諸部所滅。a參閱《舊唐書》卷一九九下《北狄·鐵勒傳》,第5343—5349 頁。

[4]頡利發 官號,古突厥語詞Ĩltäbär 之對音。又作俟利發、俟利伐、俟列發等,指從屬於最高君長的部落首領。bClauson, 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re-thirteenth Turkis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p.134.

[5]都督 官號,古突厥語作Tutuq,即漢官都督之音譯。

[6]職使 即刺史,古突厥語作Čigši;譯者不明Čigši 一詞來源,誤作“職使”。c岑仲勉:《突厥集史》(下),第725 頁。

[7]長史 有可能源自漢官。隋唐沿襲前制,於都督府置長史。d《唐六典》卷三〇《三府都護州縣官吏》,第742—743 頁。

[8]達干 官號,古突厥語詞Tarqan(Tarxan)的對音。

唐貞觀六年,太宗遣偃師尉[9]王義弘使其國。十七年,堅昆遣使貢貂裘及貂皮。二十二年,酋長俟利發[10]失鉢屈阿棧身自入朝,云:“臣既一心歸國,望得國家官職,執笏而已。”遂授左屯衛大將軍、堅昆都督,仍列其地爲堅昆都督府[11],隸燕然都護[12]。永徽四年,又遣使朝貢,仍言:“國內大有中國人,今欲放還,請一使受領。”高宗遣范強[13]多齎金帛往仍處分,云但有人即須贖。至于天寶時,朝貢不絶。

[9]偃師尉 河南府偃師縣尉,官級正九品下。e《唐六典》卷三〇《三府都護州縣官吏》,第751 頁。

[10]俟利發 即頡利發。

[11]都督府 《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載:“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爲都督府,以其首領爲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f《新唐書》,第1119 頁。

[12]燕然都護 唐都護府置都護一人,副都護二人,長史、司馬各一人。都護“掌所統諸蕃慰撫、征討、斥堠,安輯蕃人及諸賞罰,敘錄勳功,總判府事”g《通典》卷三二《職官·都護》,第890—891 頁。。貞觀二十一年四月“丙寅,置燕然都護府(647—663年),統瀚海等六都督府、皋蘭等七州”h燕然都護府所統六府七州爲:濣海都督府(回紇部)、金微都督府(僕骨部)、燕然都督府(多濫葛部)、幽陵都督府(拔野古部)、龜林都督府(同羅部)、廬山都督府(思結部)和皋蘭州(渾部)、高闕州(斛薛部)、雞鹿州(奚結部)、雞田州(阿跌部)、榆溪州(契苾部)、蹄林州(思結别部)、寘顏州(白霫部)(《資治通鑑》卷一九八貞觀二十一年,第6357—6359 頁)。。貞觀二十二年,唐置堅昆都督府,隸屬之。燕然都護府在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聯合旗。i楊聖敏:《〈資治通鑑〉突厥回紇史料校注》,第130 頁。

[13]范強 《太平寰宇記》之金陵書局刻本(清光緒八年)作“萬強”。a吳玉貴:《突厥第二汗國漢文史料編年輯考》(上),中華書局,2009 年,第340 頁。

會昌三年,其國遣使注吾合素等七人來朝,獻名馬二匹。以久不修貢,且莫詳改更之名,中旨訪求,惟賈躭所撰《四夷述》具載黠戞斯之號,然後知躭之通習荒憬,没而不誣。

先是,回鶻背恩,侵劫諸部,又擅入靈州,上以爲天亡之兆,不可容之,乃命河東等道分兵討之。至[會昌三年(843)]正月,大破回鶻于殺胡山,就帳中奉太和公主歸于我軍,可汗亦被瘡,與數十騎踰山而遁走。黠戞斯乘其破亡,遂有其國。二月,遣使注吾合素等七人來朝,貢名馬,且憑大唐威德,求冊命焉。至四年,上命太僕寺卿兼御史中丞趙蕃持節宣慰。五年,冊爲宗英雄武誠明可汗。值武宗升遐。大中元年,方行冊禮。

四至:其國南有貪漫山,夏沮洳,冬積雪。有水從回鶻北流踰山。又云其國依青山[14]之西面有金海[15],分爲二河,一曰牟河[16],一曰劍側河[17]。從天德軍[18]西二百里至西受降城[19],又北三百里鸊鵜泉[20],西北回鶻帳[21]一千五百里,回鶻西北四十日程,方至其國。東去單于庭七千里,南去車師國五千里[22]。

[14]青山 《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載:“青山之東,有水曰劍河”b《新唐書》,第6148 頁。,則青山在劍河(水)之西。有學者認爲此山爲今唐努烏梁山之北的喀拉·騰格里山c〔日〕佐口透:《〈新唐書·回鶻傳〉箋注》,〔日〕內田吟風等著,余大鈞譯:《北方民族史與蒙古譯文集》,第177 頁,注55。。

[15]金海 有可能是距克穆齊克(Kemčik)河與阿巴坎(Abaqan)河源頭不遠的Altïn 湖。d〔法〕韓百詩撰,耿昇譯:《謙河考》,《法國西域史學精粹》(2),第484 頁。

[16]牟河 爲A-bu 一詞的對音,有可能是阿輔水。e〔法〕韓百詩撰,耿昇譯:《謙河考》,《法國西域史學精粹》(2),第485 頁。

[17]劍側河 即克穆齊克(Kemčik)河。f岑仲勉:《突厥集史》(下),第726 頁;《法國西域史學精粹》(2),第485 頁。

[18]天德軍 天寶八載(749),朔方節度使張齊丘在西受降城和中受降城之間的可敦城建置橫塞軍。十二載(753)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奏廢橫塞軍,請於大同川西築城置軍,玄宗賜名大安軍。十四載,築城功畢,移大安軍理焉。乾元後改爲天德軍。緣居人稀少,遂西南移三里,權居永清柵,其理所又移西受降城。自後頻爲河水所侵……元和八年……復移天德軍理所於舊城焉”g(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四《關內道》,中華書局,1983 年,第113—114 頁。。天德軍軍城位於今巴彥諾爾市烏拉特前旗明安川之西,古城已淹沒于烏良素海之中。h張文平:《橫塞軍,唐王朝邊防決策失誤的產物》,《中國文物報》2018 年4 月6 日第7 版。

[19]西受降城 唐三受降城之一。景龍二年(708),朔方總管張仁願築,在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西南烏加河(黃河)北岸。一說在杭愛錦後旗北烏加河北岸、狼山南口。i《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第930 頁。

[20]鸊鵜(pì tí)泉 又作拂(bì)梯泉。《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載:“中受降城正北如東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柵,谷北口有歸唐柵,車道也,入回鶻使所經。又五百里至鸊鵜泉。”a《新唐書》,第1148 頁。一說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後旗西北。b《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第2959 頁。

[21]回鶻帳 即回鶻衙帳、回鶻牙。《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載:“(鸊鵜泉)又十里入磧,經麚鹿山、鹿耳山、錯甲山,八百里至山鷰子井。又西北經密粟山、達旦泊、野馬泊、可汗泉、橫嶺、綿泉、鏡泊,七百里至回鶻衙帳。又別道自鸊鵜泉北經公主城、眉間城、怛羅思山、赤崖、鹽泊、渾義河、爐門山、木燭嶺,千五百里亦至回鶻衙帳。東有平野,西據烏德鞬山,南依嗢昆水,北六七百里至仙娥河,河北岸有富貴城。”c《新唐書》,第1148 頁。又,《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載:“使者道出天德右二百里許抵西受降城,北三百里許至鸊鵜泉,泉西北至回鶻牙千五百里許,而有東、西二道,泉之北,東道也。回鶻牙北六百里得仙娥河,河東北曰雪山,地多水泉。”d《新唐書》,第6148 頁。

[22]東去單于庭七千里,南去車師國五千里 此句源自《漢書》卷九四下《匈奴傳》,其文曰:“堅昆東去單于庭七千里,南去車师五千里,郅支留都之。”e《漢書》,第3800 頁。此處言漢之堅昆東距匈奴單于庭七千里,南去車师國五千里。又《三國志》卷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裴注引《魏略·西戎傳》曰:“此上三國(呼得國、丁令國、堅昆國),堅昆中央,俱去匈奴單于庭安習水七千里,南去車师六国五千里……”f《三國志》,第862 頁。安習水即今鄂爾渾(Orkhon)河。g余太山:《两漢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傳要注》(上冊),商務印書館,2013 年,第357 頁。車師前身爲姑師,首見於《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遲至張騫首次西使時,姑師尚位於羅布泊西北,可能在武帝元封年間(前110—前105)北遷至博格多山南北,從此被稱爲“車師”。車師、姑師乃同名異譯h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要注》(上冊),第66 頁。,都城在交河古城(今新疆吐魯番市西北二十里雅爾湖西)。

土俗物産:其王及國人皆露首鬈髮,衣服同于突厥[23]。冬則以貂鼠爲帽,夏則以金裝帽,鋭頂而卷其末,此回鶻所與,至今猶冠之。其下則以白氈爲帽,餘制畧同。衣有錦罽色,腰佩刀礪。賤者衣皮而露首,如畫圖[24]之狀。女衣毛褐,而富者亦衣綾錦,蓋安西[25]、北庭[26]及大食[27]貨易所得也。

[23]衣服同于突厥 據《隋書》卷八四《突厥傳》,突厥人“披髮左衽”,“身衣裘褐”。i(唐)魏徵等撰:《隋書》,中華書局,2019 年,第2098 頁。

[24]畫圖 關於此“畫圖”具体所指,龍惠珠认为是指唐武宗會昌三年(843)所繪《黠戛斯朝貢圖》。jRachel Lung, Interpreter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pp.117-133.据宋人董逌《上〈王會圖〉敘錄》:“唐自貞觀逮會昌,百餘年矣,其風聲土俗,已改於舊,時有異者,雖謬誤可考,然俗易風移,亦有世變不可常也。以圖查者,堅昆其人長大,赤髮白面綠睛,而唐後得其國人形質不長,面赤色。耳貫金銀小環,王及國人皆露首鬈髮,衣服同于突厥,貂鼠爲帽,而又以金裝帽頂,卷其末,與今圖所見異。”a(宋)董逌撰,趙偉校注:《廣川畫跋》,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年,第76—77 頁。“面赤色”之後標點應爲句號。之前的“以圖查者,堅昆其人長大,赤髮白面綠睛,而唐後得其國人形質不長,面赤色”這句話,是作者對見於《王會圖》中之貞觀時期堅昆人和見於《黠戛斯朝貢圖》中之唐後期黠戛斯人的體貌特徵進行的對比;之後的“王及國人皆露首鬈髮,衣服同于突厥,貂鼠爲帽,而又以金裝帽頂,卷其末,與今圖所見異”應是對堅昆人和黠戛斯人服飾的比較,只有在“面赤色”後標點爲句號,才能明確“與今圖所見異”者的邏輯主語。此校注本在“面赤色”後標點逗號(見同書77 頁),似不妥。結合下文“今阿啜謂本國不知有堅昆,相承以黠戛斯爲國,自此以上八十年矣”,此“今圖”似指《黠戛斯朝貢圖》,則引文中“耳貫金銀小環,王及國人皆露首鬈髮,衣服同于突厥,貂鼠爲帽,而又以金裝帽頂,卷其末”的描述,應是針對《王會圖》中的堅昆人。文中“衣服同于突厥”之語似有利於支持這一推測。b降至貞觀時期,漠北突厥強大,稱霸草原,與中原王朝或戰或和,多有交往,故中原人對突厥人多所了解,在相關記述中會把同一時期北方其他部族的習俗、服飾與突厥人的進行參照,加以描述。董逌《上〈王會圖〉敘錄》作於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七月五日c(宋)董逌撰,趙偉校注:《廣川畫跋》,第78 頁。,説明遲至崇寧五年《王會圖》和《黠戛斯朝貢圖》尚在世。成書於宋太宗雍熙年間(984—987)的《太平寰宇記》之《黠戛斯》部分內容的撰寫,有可能同時參考了與《王會圖》、《黠戛斯朝貢圖》相應的《王會篇》d見後文注解。、《黠戛斯朝貢圖傳》e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第20—21 頁。。

[25]安西 《唐會要》卷七三《安西都護府》載:“貞觀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f王永興《唐代經營西北研究》認爲:“《唐會要》作‘二十二日’,誤,應從《通鑑》及《舊唐書·太宗紀》。貞觀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于西州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第93 頁),侯君集平高昌國,於西州置安西都護府,治交河城。(貞觀)二十三年(735)二月十一日,置瑤池都督府,(隸)安西都護府,以賀魯爲都督。至永徽二年(651)正月二十五日,賀魯以府叛,自稱沙鉢羅可汗,據有西域之地。至四年(653)三月十三日,廢瑤池都督府。顯慶二年(657)十一月,伊麗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大破賀魯於金牙山,盡收其所據之地,西域悉平。……十一月,分其地,置濛池、崑陵二都護府。以阿史那彌射爲崑陵都護,阿史那步真爲濛池都護。其月十七日,又分其種落,列置州縣。以處木昆部爲匐廷都督府,以突騎施索葛莫賀部爲嗢鹿都督府,以突騎施阿利施部爲絜山都督府,以胡祿屋闕部爲鹽泊都督府,以攝舍提暾部爲雙河都督府,以鼠尼施處半部爲鷹娑都督府。其所役屬諸胡國,皆置州府,西盡於波斯,並隸安西都護府。又以賀魯平,移安西都護府於高昌故地。至三年五月二日,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國。”g《唐會要》,第1567 頁。德宗貞元八年(792)h劉子凡:《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軍政體制研究》,中西書局,2016 年,第359 頁。陷於吐蕃。

[26]北庭 《元和郡縣圖志》卷四〇《庭州》載:“北庭,下都護府。開元戶二千六百七十六。鄉五。庭州,因王庭以爲名也。後爲賊所攻掠,蕭條荒廢,顯慶中重修置,以來濟爲刺史,理完葺焉。請州所管諸蕃,奉敕皆爲置州府,以其大首領爲都督、刺史、司馬,又置參將一人知表疏等事。其俗帳居,隨逐水草。帳門皆向東開門,向慕皇風也。其漢戶,皆龍朔已後流移人也。長安二年(703)改置北庭都護府,按三十六蕃,開元二十一年(731)改置北庭節度使,以防制突騎施、堅昆,斬啜。管瀚海軍、天山軍、伊吾軍。”a《元和郡縣圖志》,第1033 頁。德宗貞元六年(790)爲吐蕃攻陷b《資治通鑑》卷二三三貞元六年(790),第7642 頁。,後爲回鶻據有。

[27]大食 唐時對阿拉伯帝國的稱呼。亦作多氏、多食、大寔、大石頭。阿拉伯人自7 世紀30 年代始不斷擴張,在倭馬亞哈里發王朝(白衣大食,661—750)時期建立了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750—1258)初期,唐朝因安史之亂,驟然衰落,逐漸退出西域,大食控制了葱嶺以西地區,對西域的影響日盛。

阿熱[28]衙立木爲栅,坐大氈帳,號爲“密的支”[29],其首領以降,皆有小氈帳,兼以木皮爲屋。人謂歲首爲茂師[30],謂月爲哀[31],每三哀爲一時,以分春夏秋冬。以十二屬紀年,假如歲在子,則謂之鼠年,在戌則謂之狗年,與回鶻同也。其氣候多寒,每冰合,雖大河亦凍徹其半。五穀唯出大小麥、青稞、麻米[32],嘗以三月耕種,八月、九月收穫。糜以爲飯,又以釀酒,麥以步磑爲麪。阿熱食兼餅餌,其部下則唯食肉及馬酪[33]而已。其樂器有鼓、笛、笙、觱篥、盤鈴[34],大會又有弄槖駝、獅子、馬伎、繩伎之類。其馬至壯大,能鬬者謂之頭馬。其雜畜有槖駝、牛、羊,而牛尤多,富室有二三千頭。其獸有野馬、骨咄[35]、黃羊、羱羝[36]、鹿及黑尾,黑尾者如麞而尾大色黑,蕃人謂之已沒[37]。其魚有蔑魚,長七八尺,有莫痕魚,口在頷下而無骨。其鳥有鴈、鶩、烏鵲、鷹、隼,多如中國。其草種類至多,大抵與回鶻同。其樹有松及蒲,松高者箭射不及杪,又有榆、柳,而樺尤多。其五金出鐵與錫,王會圖[38]云:“其國每有天雨鐵,收之以爲刀劍,異于常鐵。”曾問使者,隱而不答,但云鐵甚堅利,工亦精巧,蓋是其地中産鐵,因暴雨淙[39]樹而出,既久經土蝕,故精利爾,若每從天而雨,則人畜必遭擊殺,理固不通。賈躭曰:“俗出好鐵,號曰迦沙,每輸之于突厥。”此其實也。其兵器多用牌及弓箭,其馬上牌自股及足,又爲牌縛于兩肩,可便施用。其牌析木交橫爲之,以捍箭,箭不能裂。亦有旗幟。其阿熱建一纛,下皆尚赤,餘則各以部落爲號。其兵數號三十萬,問其實,乃曰每徵發則百姓及諸蕃部落役屬者盡行。其税唯貂鼠及青鼠。丈夫健者,悉黥手以爲異。婦人嫁訖,自耳以下至項亦黥之。其人服飾以貂、豽爲貴。食用手。婚姻無財聘。性多淫佚,與外人通者不忌。其壻男女雜處,每一姓,或千口或五百口共一室,同一床一被。若死,惟哭三聲,不剺面,火葬,收其骨,踰年而爲墳墓。冬爲室,覆以木皮。人好獵獸,皆乘木馬,升降山險,追趕若飛。

[28]阿熱 官號,古突厥語詞inäl 的對音,9 世紀初黠戛斯君長的臨時官稱。cRysbek Alimov, “On the Yenisei Kirghiz title Ā-RÈ”,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 69 (3), 2016, pp.265-283.

[29]密的支 黠戛斯君長使用的氈帳。該詞中古時期讀音爲mɣiıt tek tɕiE。d漢字形音義演變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字字音演變大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 年,第449、1214、644 頁;Edwin G. Pulleyblank(Lexicon of Reconstructed Pronunciation in Early Middle Chinese, Late Middle Chinese, and Early Mandarin, UBC Press Vancouver, 1991, pp.213, 77, 404)構擬爲mit,tiajk / tɛjk,tşi/tɕiă(tɕi)。韓百詩認爲,以漢語中的-m 對譯突厥語中的-b 的例證很多,“密的支”似乎是相當於bitič 一類的詞。a〔法〕韓百詩撰,耿昇譯:《謙河考》,《法國西域史學精粹》(2),第485 頁。

[30]人謂歲首爲茂師 《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作“謂歲首爲茂師哀”b《新唐書》,第6147 頁。。“茂師”中古時期讀音爲mǝuh ſiı。c《漢字字音演變大詞典》,第1443、376 頁;Edwin G. Pulleyblank(pp.209, 281)構擬爲mǝw/mǝwh ,şr/şi。

[31]哀 中古時期讀音爲Ɂajd《漢字字音演變大詞典》,第301 頁;Edwin G. Pulleyblank(p.23)構擬爲Ɂaj/ Ɂǝj。,突厥語“月亮”、“月份”之意eLouis Ligeti, “Mots de civilization de Haute asie en transcription chinoise”, p.150.。

[32]麻米 古時五穀之一。

[33]馬酪 指馬乳漿或用馬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

[34]盤鈴 搖擊躰鳴樂器,因外形與碟盤相似而得名。

[35]骨咄 獸名,中古時期讀音爲kuǝt/uot tuat。f《漢字字音演變大詞典》,第1960、292 頁;Edwin G. Pulleyblank, pp.111, 63。

[36]羱羝 羱,大角野羊;羝,公羊。

[37]已沒 獸名,中古時期讀音爲jɨ’ mǝut/uot。g《漢字字音演變大詞典》,第466、737 頁;Edwin G. Pulleyblank(pp.367, 218)構擬爲ji// jɨ’(ji) mut/ mǝt。

[38]王會圖 唐朝前期著名畫家閻立德於貞觀三年(629)至貞觀十七年(643)間創作的反映“遠夷歸款,萬囯來朝”盛况的圖。h湯開建《唐〈王會圖〉雜考》(《民族研究》2011 年第1 期,第77—79 頁)認爲,《王會圖》創作於貞觀三年(629)。從文獻所記唐朝周邊國家朝貢時間來看(例如,結骨國貞觀十七年首次來朝),《王會圖》始作於貞觀三年,成於貞觀十七年(參閲[宋]董逌撰,趙偉校注:《廣川畫跋》,第76 頁)。

[39]淙 流注、灌。

五、《新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i 《新唐書》,第6146—6151 頁。其中《黠戛斯傳》的部分內容采自會昌三年(843)韋宗卿、呂述所撰《黠戛斯朝貢圖傳》(Rachel Lung, Interpreters in Early Lmperial China, pp.117-133)。

黠戛斯,古堅昆國也。地當伊吾之西,焉耆北,白山之旁。或曰居勿,曰結骨。其種雜丁零,乃匈奴[1]西鄙也。匈奴封漢降將李陵爲右賢王[2],衞律[3]爲丁零王。後郅支單于[4]破堅昆,于時東距單于廷七千里,南車師五千里,郅支留都之。故後世得其地者訛爲結骨,稍號紇骨,亦曰紇扢斯云。

[1]匈奴 部族名。匈奴在公元前4 世紀末興起於今蒙古高原。公元前3 世紀初至公元前2 世紀初,即匈奴冒頓、老上、軍臣單于在位時期,匈奴征服蒙古草原及其周邊諸部落,控制了東起遼東,西抵準格爾盆地以西,南抵秦昭王長城,北至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域,臻於鼎盛,與西漢對峙。公元前1 世紀60 年代和1 世紀中葉,匈奴兩次分裂爲南、北部,南匈奴附漢,遷居漠南,極大地削弱了匈奴力量。1 世紀80 年代,北匈奴在丁零、鮮卑、西域諸國以及南匈奴和東漢的打擊下衰亡,鮮卑取而代之,成爲蒙古高原霸主。

[2]右賢王 匈奴官名,位次於左賢王,轄匈奴西部。左、右賢王爲匈奴單于之下職位最高的官,率領萬餘騎。《漢書》卷五四《李陵傳》曰:“單于壯陵,以女妻之,立爲右校王。” ( 第2457 頁)

[3]衞律 西漢武帝、昭帝時人,被匈奴封爲丁零王。《漢書》卷五四《李陵傳》載:“衞律者,父本長水胡人。律生長漢,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薦言律使匈奴。使還,會李延家收,律惧并诛,往還降匈奴,匈奴愛之,常在单于左右。”(第2457 頁)

[4]郅支單于 名呼屠吾斯(?—前36 年),匈奴虛閭權渠單于(前68—前60 年在位)之子,呼韓邪單于稽侯珊之兄。漢宣帝五鳳年始(前57—前56),漠北匈奴內亂,五單于爭立,呼屠吾斯自立爲郅支骨都侯單于,擊敗呼韓邪,占領單于庭。於是,呼韓邪單于帥衆南下,歸附西漢。漢宣帝黃龍元年(前49),郅支單于以漢助呼韓邪,自度力不能定匈奴,遂西去,擊敗烏揭、丁零、堅昆,留駐堅昆之地。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郅支殺漢使,自知負漢,又聞呼韓邪益強,遂西奔康居a康居爲錫爾河北岸游牧部族。參閲余太山:《两漢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傳要注》(上冊),第355 頁。,擊敗烏孫。郅支乘勝益驕,役使康居民衆,修築城郭,盤剝大宛等西域諸國。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漢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引軍斬殺郅支于康居。b《漢書》卷七〇《陳湯傳》,第3007—3014 頁。

衆數十萬,勝兵八萬,直回紇西北三千里,南依貪漫山。地夏沮洳,冬積雪。人皆長大,赤髮、皙面、綠瞳,以黑髮爲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男少女多,以環貫耳,俗趫伉[5],男子有勇黥其手,女已嫁黥項。雜居多淫佚。

[5]趫伉 矯健、剛直。

謂歲首爲茂師哀,以三哀爲一時,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氣多寒,雖大河亦半冰。稼有禾、粟、大小麥、靑稞,步磑以爲麪糜。穄[6]以三月種,九月穫,以飯,以釀酒,而無果蔬。畜,馬至壯大,以善鬬者爲頭馬,有橐它、牛、羊,牛爲多,富農至數千。其獸有野馬、骨咄、黃羊、羱羝、鹿、黑尾,黑尾者似麞,尾大而黑。魚,有蔑者長七八尺,莫痕者無骨,口出頤下。鳥,鴈、鶩、烏鵲、鷹、隼。木,松、樺、楡、柳、蒲。松高者仰射不能及顚,而樺尤多。有金、鐵、錫,每雨,俗必得鐵,號迦沙,爲兵絕犀利,常以輸突厥。其戰有弓矢、旗幟,其騎士析木爲盾,蔽股足,又以圓盾傅肩,而捍矢刃。

[6]穄 不粘的黃米。

其君曰“阿熱”,遂姓阿熱氏,建一纛,下皆尙赤,餘以部落爲之號。服貴貂、豽,阿熱冬帽貂,夏帽金釦,銳頂而卷末,諸下皆帽白氈,喜佩刀礪,賤者衣皮不帽,女衣毳毼[7]、錦、罽、綾,蓋安西、北庭、大食所貿售也。阿熱駐牙靑山,周栅代垣,聯氈爲帳[8],號“密的支”,它首領居小帳。凡調兵,諸部役屬者悉行。內貂鼠、靑鼠爲賦。其官,宰相、都督、職使、長史、將軍、達干六等。宰相七,都督三、職使十,皆典兵;長史十五,將軍、達干無員。諸部食肉及馬酪,惟阿熱設餅餌。樂有笛、鼓、笙、觱篥、盤鈴。戲有弄駝、師子、馬伎、繩伎。祠神惟主水草,祭無時,呼巫爲“甘”[9]。昏嫁納羊馬以聘,富者或百千計。喪不剺面[10],三環尸哭,乃火之,收其骨,歲而乃墓,然後哭泣有節。冬處室,木皮爲覆。其文字言語,與回鶻正同[11]。法最嚴,臨陣橈、奉使不稱、妄議國若盜者皆斷首;子爲盜,以首着父頸,非死不脫。

[7]毳毼 毳,鳥獸的細毛;毼,毛織的布。

[8]周栅代垣,聯氈爲帳 指用木柵欄、木支架等搭建、覆以毛氈,易於拆卸搬運,便於游牧遷徙生活的氈房。

[9]甘 爲古突厥語詞qam(巫師)的對音。aLouis Ligeti, “Mots de civilization de Haute asie en transcription chinoise”, p.150.

[10]喪不剺面 《唐會要·結骨國》、《冊府元龜》卷九六一《外臣部·風土三》言結骨喪葬“刀剺其面”。b《唐會要》,第2120 頁;《冊府元龜》,第11139 頁。

[11]其文字言語,與回鶻正同 漠北回鹘使用古突厥如尼文c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銘研究》,第23 頁。,当时的黠戛斯人也使用古突厥如尼文,但其語言与古突厥、回鹘語存有差异d胡振華:《黯戛斯文獻語言的特點》,《民族語文》1992 第6 期, 第40—46 頁。。

阿熱牙至回鶻牙所,橐它四十日行。使者道出天德[12]右二百里許抵西受降城,北三百里許至鸊鵜泉,泉西北至回鶻牙千五百里許,而有東、西二道,泉之北,東道也。回鶻牙北六百里得仙娥河[13],河東北曰雪山,地多水泉。靑山之東,有水曰劍河[14],偶艇以度,水悉東北流,經其國,合而北入于海。

[12]天德 即天德軍。

[13]仙娥河 即娑陵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色楞格河。e《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第763 頁。

[14]劍河 又作劍水、劍海,即今之克姆(Käm、Kem)河。f〔法〕韓百詩撰,耿昇譯:《謙河考》,《法國西域史學精粹》(2),第485 頁。

東至木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15]、彌列[16]、哥餓支[17],其酋長皆爲頡斤[18]。樺皮覆室,多善馬,俗乘木馬馳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輒百步,勢迅激。夜鈔盜,晝伏匿,堅昆之人得以役屬之。

[15]都播 爲部落名Tuba、Tuva 的對音,又作“都波”。《唐會要》卷一〇〇《都播國》載:“其地北瀕小海,西堅昆,南回紇。”a《唐會要》,第2119 頁。

[16]彌列 部落名。有可能是古突厥碑銘中Belig 部落。b韓儒林:《唐代都波新探》,氏著:《穹廬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327 頁。

[17]哥餓支 部落名。有可能爲古突厥碑銘中Atsch 部落。c韓儒林:《唐代都波新探》,氏著:《穹廬集》,第327 頁。

[18]頡斤 官號。古突厥語詞erkin/irkin 的對音。一般指次於可汗,高於匐(Beg)的部落首領。dClauson, 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re-thirteenth Turkish, p.225.

堅昆,本彊國也,地與突厥等,突厥以女妻其酋豪,東至骨利幹[19],南吐蕃[20],西南葛邏祿[21]。始隸薛延陀,延陀以頡利發一人監國。其酋長三人,曰訖悉輩,曰居沙波輩,曰阿米輩,共治其國,未始與中國通。貞觀二十二年,聞鐵勒等已入臣,卽遣使者獻方物,其酋長俟利發失鉢屈阿棧身入朝,太宗勞享之,謂羣臣曰:“往渭橋斬三突厥,自謂功多,今俟利發在席,更覺過之。”俟利發酒酣,奏願得持笏,帝以其地爲堅昆府,拜俟利發左屯衞大將軍,卽爲都督,隸燕然都護。高宗世,再來朝。景龍中,獻方物,中宗引使者勞之曰:“而國與我同宗,非它蕃比。”屬以酒,使者頓首。玄宗世,四朝獻[22]。

[19]骨利幹 部族名Quriqan/Qoriqan 的對音。《通典》卷二〇〇《骨利幹》記:“骨利幹居回紇北方瀚海之北,二俟斤同居,勝兵四千五百人。草多百合,地出名馬。”e《通典》,第5470—5471 頁。

[20]吐蕃 部族名。始見于唐代史籍。蕃即藏文bod,爲古代藏族自稱,可能是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苯”的音譯,或以爲蕃意爲“農業”,與卓(bro,牧業)相對。“吐”可能是漢語“大”,或藏語Iho(意爲“山南”,吐蕃王室的發祥地)、stod(意爲“上部”,即西部)的音轉。唐稱吐蕃,也可能是對突厥語Tüpüt 的音譯。7 至9 世紀吐蕃人在喜馬拉雅山北、昆侖山之南、帕米爾高原之東的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權。

[21]葛邏祿 部族名Qarluq 的對音。又作哥邏祿、歌邏祿(7 世纪)、葛邏祿(8 世纪),宋時作割祿、割鹿等。《新唐書》卷二一七下《葛邏祿傳》載:“葛邏祿本突厥諸族,在北庭西北、金山之西,跨僕固振水,包多怛嶺,與車鼻部接。有三族:一謀落,或为謀剌;二熾俟,或为婆匐;三踏实力。永徽初,……三族皆內屬。……三族當東、西突厥閒,常視其興衰,附叛不常也。後稍南徙,自號‘三姓葉護’,兵強,甘於鬬,延州以西諸突厥皆畏之。”(第6143 頁)744 年葛邏祿隨拔悉密和回鶻滅第二突厥汗國。745 年葛邏祿與回鶻擊敗拔悉密,擁立回鶻首領爲可汗。居烏德腱山者臣屬于回鶻,在金山、北庭者自立葉護,每年來朝。唐至德年間(756—758)以後,葛邏祿強大,遷居西突厥十姓可汗故地,占有碎葉、怛羅斯諸城。”(第6143 頁)

[22]玄宗世,四朝獻 唐玄宗在位期間(712—756),堅昆朝獻至少有五次a《冊府元龜》,第11281、11239、11243 頁。:開元十年(722)九月己巳(一日)堅昆大首領伊悉鉢舍友者畢施頡斤來朝,授中郎將,放還蕃;開元十一年(723)十一月甲戌(十二日),堅昆大首領俱力貧賀(忠)志頡斤來朝,授郎將,放還蕃;開元十二年(724)十二月堅昆遣使獻馬;天寶六載(747)四月突厥九姓獻馬一百五十匹,堅昆獻馬九十八匹;天寶六載十二月,九姓堅昆與室韋獻馬六十匹b《唐會要》作“天寶六載十二月,九姓、堅昆與室韋,獻馬六十匹,令於西受降城使納之” (第1543 頁)。。

乾元中,爲回紇所破,自是不能通中國。後狄語訛爲黠戛斯,蓋回鶻謂之,若曰黃赤面云,又訛爲戛戛斯。然常與大食、吐蕃、葛祿相依杖,吐蕃之往來者畏回鶻剽鈔,必住葛祿[23],以待黠戛斯護送。大食有重錦[24],其載二十橐它乃勝,旣不可兼負,故裁爲二十匹,每三歲一餉黠戛斯。而回鶻授其君長阿熱官爲“毗伽頓頡斤”[25]。

[23]葛祿 即葛邏祿。

[24]重錦 又名大錦。

[25]毗伽頓頡斤 官號。古突厥語詞Bilge Tuŋ Erkin 的對音。

回鶻稍衰,阿熱卽自稱可汗。其母,突騎施[26]女也,爲母可敦;妻葛祿葉護[27]女,爲可敦。回鶻遣宰相伐之,不勝,挐鬬二十年不解。阿熱恃勝,乃肆詈曰:“爾運盡矣!我將收爾金帳,於爾帳前馳我馬,植我旗,爾能抗,亟來,卽不能,當疾去。”回鶻不能討,其將句錄莫賀[28]導阿熱破殺回鶻可汗,諸特勒[29]皆潰。阿熱身自將,焚其牙及公主所廬金帳者,回鶻可汗常坐也。乃悉收其寶貲,并得太和公主,遂徙牙牢山[30]之南。牢山亦曰賭滿[31],距回鶻舊牙度馬行十五日。阿熱以公主唐貴女,遣使者衞送公主還朝,爲回鶻烏介可汗邀取之,并殺使者。

[26]突騎施 部族名Türgiš 的對音。突騎施部族8 世紀初崛起於天山北部及中亞草原地帶,建立了突騎施汗國,以碎葉爲大牙帳,以伊麗水(今伊犁河流域)爲小牙帳,以突騎施、車鼻施(Čabïš)、處木棍(Kumugën)爲其核心部落。突騎施汗國地處唐、吐蕃、突厥及大食進軍中亞的核心,與四方錯綜複雜的關係,直接影響了內陸歐亞歷史的演進歷程。突騎施汗國8 世紀80 年代衰亡。

[27]葉護 官號。古突厥語詞yabγu 的對音。《新唐書》卷二一五上《突厥傳》載:“其大臣曰葉護。”c《新唐書》,第6028 頁。

[28]句錄莫賀 回鶻將領名,古突厥語詞Külük Bağa 的對音。

[29]特勒 《新唐書》中的特勒均爲特勤之訛誤。特勤爲古突厥語詞Tigin 的對音,指稱突厥可汗子弟。

[30]牢山 或以爲貪漫山a關於貪漫山所指,一說是今之唐努烏拉山(〔日〕佐口透:《〈新唐書·回鶻傳〉笺注》,〔日〕內田吟風等著,余大鈞譯:《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第175—177 頁);一說是今之薩彥嶺(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 冊,第42—43 頁);還有一說認爲是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西北之科布多境內唐努烏梁山之東东南峰(劉美崧:《两唐書回纥傳回鹘傳疏證》,第163 頁)。,或以爲牢山之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里雅蘇台附近b劉美崧:《两唐書回纥傳回鹘傳疏證》,第170 頁。。

[31]賭滿 爲古突厥語詞tärmän 的對音。c岑仲勉:《突厥集史》(下),第730 頁。

會昌中,阿熱以使者見殺,無以通於朝,復遣注吾合素上書言狀。注吾,虜姓也;合,言猛;素者,左也,謂武猛善左射者。行三歲至京師,武宗大悅,班渤海使者上,以其處窮遠,能脩職貢,命太僕卿趙蕃持節臨慰其國,詔宰相卽鴻臚寺見使者,使譯官考山川國風。宰相德裕上言:“貞觀時,遠國皆來,中書侍郎[32]顏師古請如周史臣集四夷朝事爲《王會篇》[33]。今黠戛斯大通中國,宜爲《王會圖》以示後世。”有詔以鴻臚所得繢著之。又詔阿熱著宗正屬籍[34]。

[32]中書侍郎 官名。《唐六典》卷九《中書省》載:“中書侍郎二人,正四品上,掌贰令之職,凡邦國之庶務,朝廷之大政,皆參議焉。凡臨軒冊命大臣,令爲之使,則持冊書以授之。凡四夷来朝,臨軒則受其表疏,升於西階而奏之;若獻贄币弊則受之,以授於所司。”(第275 頁)

[33]《王會篇》 一般指《逸周書·王會篇》,其內容主要反映了周成王時四海職貢之盛况。d參閱安京:《〈山海經〉与〈逸周書·王會篇〉比較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 年第4 期,第91—100 頁。貞觀三年(629)至貞觀十七年(643),閻立德繪《王會圖》,中書侍郎顏師古(581—645)請如周史臣,集四夷朝事,爲王會篇。由此知,唐貞觀時期不僅有描繪遠夷歸款、萬囯來朝盛况的圖,還有與圖相配的文字記載。e(宋)董逌撰,趙偉校注《廣川畫跋》記:“顏籀請比周之王會,作圖以敘傳後世,使諸事得以考焉,又爲《王會篇》上之。今其書具存,可以察也。” (第76 頁)

[34]又詔阿熱著宗正屬籍 又命令將阿熱列入李唐皇家屬籍。

是時,烏介可汗餘衆託黑車子[35],阿熱願乘秋馬肥擊取之,表天子請師。帝令給事中[36]劉濛爲巡邊使,朝廷亦以河、隴四鎭十八州久淪戎狄,幸回鶻破弱,吐蕃亂,相殘齧,可乘其衰。乃以右散騎常侍李拭使黠戛斯,冊君長爲宗英雄武誠明可汗。未行,而武宗崩。宣宗嗣位,欲如先帝意,或謂黠戛斯小種,不足與唐抗,詔宰相與臺省[37]四品以上官議,皆曰:“回鶻盛時有冊號,今幸衰亡,又加黠戛斯,後且生患。”乃止。至大中元年(847),卒詔鴻臚卿李業持節冊黠戛斯爲英武誠明可汗。逮咸通間(860—874),三來朝[38]。然卒不能取回鶻。後之朝聘冊命,史臣失傳。

[35]黑車子 部族名。王國維將之與文獻記載所見“和解室韋”勘同,認爲它早期活動于興安嶺一帶。有學者認爲黑車子是9 至10 世紀諸室韋—達怛部落中分布於陰山東北部以遠的一支;也有學者認爲黑車子并非源出室韋,它早期活動於蒙古高原以北。a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393—395 頁;张久和:《黑車子的史實和相關的問題》,《內蒙古大學學報》1997 年第5 期,第25—31 頁;鍾焓:《黑車子室韋問題重考—以〈會昌一品集〉敦煌與藏語文書爲據》,《西北民族研究》2000 年第2 期,第186—201 頁。

[36]給事中 唐門下省屬官,正五品上,“掌侍奉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審定,则先讀而署之,以駁正違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則稱扬德澤,褒美功業,覆奏而請施行;小事則署而頒之”b《唐六典》卷八《門下省》,第244—245 頁。。

[37]臺省 唐御史臺與三省(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之合稱。

[38]三來朝 一次是咸通四年(863),“黠戛斯遣其臣合伊難支表求經籍及每年遣使走馬請曆,又欲討回鶻,使安西以來悉歸唐,不許”c《資治通鑑》卷二五咸通四年(863),第8229 頁。;一次是咸通七年(866)十二月,“黠戛斯遣將軍乙支連幾入貢,奏遣鞍馬迎冊立使及請亥年曆日”d《資治通鑑》卷二五咸通七年(866),第8239 頁。;另一次,因文獻缺載而不詳。

猜你喜欢
突厥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一箭双雕
西安新出《唐故回鹘白夫人墓志》疏证
隋初对突厥政策简析
隋朝对突厥“近攻远交,离强合弱”政策的背景及实施
浅议唐与突厥的和亲
隋唐时期内地与突厥的人口迁移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