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学生吃什么和怎么吃(上)

2019-12-16 08:09子宜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白话文押韵平仄

子宜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话:“人吃下的东西就是你自己。”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你给下一代什么样的教育,下一代就可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在由温儒敏先生牵头编写的、人教社出版的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大幅度增加,这是70年来,语文教材内容上变化最大的一次。明显地表现出“回归传统”“传承民族文化”“从古典文化中寻求营养”的一种倾向。

大约四年前,亲见台湾明德项目的负责人陈先生背诵晁错的《论贵粟疏》,两千余字,一气呵成。问所学专业,答曰:土木工程。让人大吃一惊,惊的是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惊的是台湾的母语教育理念——学好文言文,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白话文(语体文)自然差不了,如同毛笔之于钢笔、油笔、铅笔。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林语堂他们那一代人,并没有专门学过白话文,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用白话文表达思想,反而显得更有底蕴、有味道、耐咀嚼。

这对语文教学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儿童学习古典诗词,不在于诗词是否属于考试内容,不在于孩子将来学什么专业,不在于在生活中是否直接使用,而是涉及人的修养形成,涉及灵魂的纯净,涉及人格的塑造,甚至涉及一个民族、一代人的文化涵养。

一天晚上,在內蒙古农业大学的校园里散步,发现几个四五年级的女孩在单杠旁边,比赛着背诵《长恨歌》,看谁一气呵成,看谁流畅不卡壳。这样长大的孩子就是“吃牛肉长大”的,我不相信一个脱口能背诵《琵琶行》的人能出口成脏;我不相信从小浸润在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能在高铁上霸座,在大庭广众下满口秽语……

我们现在该思考的是:在教材中古典诗文占了三分之一的背景下,怎么调整我们的语文教学?古典文化储备很弱的我们这几代人,如何应对这种变革,在应试教育还顽固地主宰着教育行为的背景下,如何从这一代孩子起,让他们童年时就开始吸收储备文化经典?这确实值得研究。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事项是当务之急:

一是语文教师尽快补上古典文化的课。过去没有背会的,现在要背会;过去没有读过的,现在要读;过去不懂的常识,要重新学习,如平仄、押韵、四声、对仗、用典、化用,以及职官、器皿、地理、民俗、服饰、礼数、建筑等文化常识。这些东西可以不直接教给学生,但教师得初通若干,得储备几许。假如有学生问:老师,李益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不押韵啊?”你就得懂古今语音的流变;假如学生问,为什么不同的唐诗胡乱地组合在一起也顺口呢?你就得懂四声、平仄、韵律等等。

猜你喜欢
白话文押韵平仄
押韵押出韵味儿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胡适妙解白话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近现代媒介的功能如何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以白话文运动为转折点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