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认识与制度安排

2019-12-16 08:13李淑李松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制度安排高质量发展

李淑 李松龄

[摘 要]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要素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等,构成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创新劳动和创新资本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和力量源泉。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由资本所有者所得,有利于调动创新劳动和创新资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需要通过劳动力的资本化,建立劳动者持股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创新劳动; 创新资本; 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9)06—0063—08

Abstract:High-quality supply, high-quality demand, high-quality factor allocation, high-quality input and output, high-quality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cycle constitute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novative labor and innovative capital are the sources of the strength for promoting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Labor contribution belongs to the income of workers and capital contribution belongs to the income of capital owners, which is conducive to 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innovative labor and capital.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and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factor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individual ownership of the laborer's Shares based on their own labor through capitalization of labor force.

Key word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novative labor; innovative capit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一 引 言

改革開放以来,我国经济经过了一段较长的高速增长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尽管我国经济仍然需要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速度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1] 9等。因此,需要转变高速度增长的思想认识和政策安排,提倡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以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 30对此,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对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特征、内涵、路径选择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国之所以要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一是因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够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因为高质量的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是成为强国目标的紧迫要求;三是因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需要。不同于高速度增长,高质量发展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色性、动态性、创新性等特征。只有选择提高效率和集约化、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等发展路径,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丰富,包括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高质量要素配置、高质量投入产出、高质量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经济循环等内容。也有人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基本前提是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指导思想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生产力基础是构建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主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效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重要保障是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2-9]我们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不过,我们觉得还有必要基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深入揭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建议。高速度增长转换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揭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本质特征,能够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此,我们想对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一是对创新劳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进行辩证认识;二是对创新资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进行辩证认识;三是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安排;四是以劳动价值理论深化认识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

二 创新劳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辨识

提供高质量的供给、造就高质量的需求、进行高质量的要素配置、形成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坚持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保持高质量的经济循环,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容,又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内含的这六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进行高质量的要素配置,才能形成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只有高质量的投入产出,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供给;只有高质量的收入分配,才能形成高质量的需求;只有高质量的供给和需求,才有可能形成供求平衡的关系,保持高质量的经济循环。我们知道,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于满足高质量的需求,这是纲,只有纲举才能目张。什么是高质量的需求呢?依据十九大报告的认识,就是人民对优质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因此,高质量的供给就是优质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的供给,高质量的要素配置就是能够生产出优质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的要素配置,这是高质量投入产出的内在要求。从这种意义上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生产出优质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如果不能生产出,那么就满足不了人民的高质量需求,就不能称之为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及其内在逻辑的理解。

人民之所以对优质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有需求(即高质量的需求),在于这样的产品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马克思认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10] 48所以,只有那些有用性较强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才能够称得上优质产品。有用性指的是人和物的辩证关系,物是不是有用,是依据人的需要来判断的,人民需要的就是有用的物,不需要的就是无用的物。从有用性就是物的使用价值的意义来认识,人民需要的是有使用价值的物,而不是无使用价值的物。所以,归根结底,高质量发展就是生产较高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能够生产出较高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认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再说,人民的需要具有差异性和阶段性等特征,那么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目的,就必须生产出优质的且具有差异性和阶段性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工人农民与知识分子、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民的需要是有一定差异性的。即便同一类型的人群,不同阶段的需要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古代与现代、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人民的需求不可能完全相同。高质量发展不能简单地以优质二字所能概括,或者说,优质产品本身就应该具有差异性和阶段性等特征。使用价值是一个具有质的差异性的概念,与人民需要的差异性相对应。“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10] 50我们之所以提出,高质量发展其实就是生产较高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正是因为使用价值本身就有差异性特征,能够反映人的需要的差异性。同时,使用价值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同一使用价值产品生产得越多,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就越低。人民消费同一使用价值的产品,会随着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满足需要的程度边际递减。只有不断地创新使用价值才能不断地满足人民的需要。所以,使用价值也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概念。把生产较高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定义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既能反映高质量发展的优质性特征,又能反映高质量发展的差异性和阶段性等特征。

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具体劳动又是一个与抽象劳动相对立的概念。一般认为,具体劳动就是有用劳动,就是“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10]55因为使用价值的邊际递减性,具体劳动的有用性也会呈现出边际递减的趋势。比如说,我们不能说重复劳动不是有用性的劳动,但是重复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它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却表现出边际递减的性质,满足人民需要的程度呈边际递减的趋势。我国因为需求不足而出现的产能过剩,库存增加的问题,固然还有许多别的原因,但重复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使用价值边际递减,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重复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只是使用价值的边际递减,影响人的需要,而且也因为质上缺乏差异性(重复劳动生产的是同质的使用价值),难以满足人的差异化需求。所以,我们不能说,只要付出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有用的产品,就具有使用价值,就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10]54重复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有用性不大,不是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劳动。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劳动的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创新劳动取代重复劳动。

创新劳动是一种生产创新使用价值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以替代传统产品的劳动。所谓创新使用价值,一是产品的质有大幅度的提高,二是产品的质有较大差别。质的大幅度提高,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质的较大差别,能够满足人的差异性需求。所以说,创新劳动生产的产品应该就是能够满足高质量需要的优质产品。在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人和物是产品生产的两大主要因素。其中,人的因素的作用是主动和积极的,物的因素的作用是被动和消极的。没有人的主动和积极的创新劳动,就不可能生产出优质产品,也就不可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我们认为,创新劳动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九大之所以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1]31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必须放弃重复劳动,坚持创新劳动,扩大优质产品的生产,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劳动者之所以有创新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实现创新劳动,一是劳动者必须具有较高的能力和素质,二是必须要有激励劳动者创新劳动的体制机制,二者缺一不可。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固然与先天禀赋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的。解放以前,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低,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不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比较重视教育和培训,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提高较快。所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是劳动者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前提和条件。然而,劳动者能够接受现代化教育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国家能够提供现代化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是外因,劳动者有一定的劳动收入能够接受现代化教育和培训是内因。此外,劳动者因为接受教育和培训后而有较高的收入也是他们愿意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积累的财富增加,提供现代化教育有了物质基础。但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却没有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同步提高。尤其因为初次分配体制机制不完善,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存在,不利于劳动者接受现代化的教育和培训,这是劳动者创新劳动的一大障碍。所以,要使劳动者发挥创新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建立健全现代化教育和培训体系,就必须完善和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体制机制、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建立完善激励劳动者劳动创新的体制机制。

三 创新资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辨识

物质产品构成物质财富,精神产品构成精神财富,生态产品构成生态财富。劳动是价值的唯一创造者,但不是财富的唯一生产者。“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10]57在这里,马克思明白指出,财富的生产不是仅由劳动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发挥作用,当然不能否认劳动的主动积极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财富的生产,劳动的作用固然重要,但资本的作用更不可忽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财富生产主要以劳动为主,财富增长的速度很慢;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在财富的生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财富增长的速度很快。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比较注重劳动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注重劳动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同时也十分重视资本的作用。二者相比较,前者财富增长的速度较慢,后者财富增长的速度较快。可见,财富的快速增长,离不开资本的作用。我国扬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为了加快财富增长的速度,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和发挥资本的作用,增加资本的投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为了巩固和发展公有制资本,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的发展;招商引资也是为了吸纳境外和国外的资本为我所用。

财富的生产因为资本的增加使用而得以迅速地增长。同时,因为资本的不断积累,资本所有者有能力把科学日益应用于技术,把技术日益应用于生产。不只让财富的数量得以迅速增长,而且财富的使用价值也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纺织机和织布机替代手工纺织,不只让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就是纱和布的质量、品种和花样,也比手工纺织要好得多。高质量发展要以高质量的供给满足高质量的需求,就必须把现代的科学技术日益地应用于财富的生产,也就需要不断地增加使用资本和创新使用资本。资本的使用,既有量的扩张,也有质的提升。资本的重复使用能够实现资本量的扩张,资本的创新使用能够实现资本质的提升。重复使用资本能够增加财富的量,创新使用资本能够提升财富的质。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既要求财富量的满足,也要求财富质的提高。创新使用资本能够提高财富的质,因而能够以高质量的供给满足高质量的需求。我们之所以提出创新资本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在前面,我们提到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劳动的作用,称之为根本保障,在这里,我们又提到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资本的作用,再称之为重要保障,二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所谓创新劳动,其实就是探索科学和技术的劳动,就是把科学和技术应用于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的生产的劳动。例如,探索和发现蒸汽机的基本原理,属于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创新劳动;依据蒸汽机的基本原理制造和应用蒸汽机,属于把科学和技术应用于财富生产的创新劳动。创新劳动之所以能够在财富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创新活劳动物化在机械化、自动化或者智能化的机器上实现的。就是说,物化在资本上的创新劳动生产新的使用价值,提升财富质的水平,提高财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程度。创新劳动物化为创新资本,创新资本促使财富量和质的提高。因此可以说,没有创新劳动就没有创新资本,没有创新资本也就没有创新的财富,也就没有高质量发展。创新劳动促进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创新资本来实现。反过来,创新资本源于创新劳动的物化,没有创新劳动就没有创新资本。二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创新劳动的作用是主动的积极的,所以,我们把创新劳动视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而把创新资本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不一定十分准确,但至少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资本所有者之所以有创新使用资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认识是,资本能够无偿占有劳动生产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资本所有者热心于以新机器替代旧机器,以新资本替代旧资本,就是为了更多地节约生产必要价值的劳动时间,增加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以占有更多的利润。传统理论是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的角度,认识激励创新使用资本的体制机制的。如果以传统的理论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创新使用资本,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仍然需要继续坚持创新使用资本,那么就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了。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要逐步消灭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社会主义制度不允许资本无偿占有劳动生产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认识资本占有什么样的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具有合理性,对于提高创新使用资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激励创新资本的体制机制,意义和作用十分重要。我们需要通过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研究和探索资本占有合理性利润的道理和途径。

从理论上讲,劳动的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能够激励劳动者创新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资本的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能够激励资本所有者创新资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生产的,是劳动的贡献,转化的收入应该归劳动者所得。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10]350,也是劳动的贡献,转化的收入也应该归劳动者所有。除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形式的剩余价值存在,转化的利润可供资本占有呢?马克思认为这种剩余价值客观存在,那就是超额剩余价值。“因此,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按1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那么他的商品的售价就超出它的个别价值3便士,这样,他就实现了3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10]353所以,除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以外,还有第三种形式的超额剩余价值。如果超额剩余价值被资本占有,能够被认为是合理的,或者说是资本的贡献,那么也就有激励资本所有者创新资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也就有助于形成激励创新资本的体制机制。问题在于,传统理论把超额剩余价值也视为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形式,认为是增加使用个别资本,降低生活资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因此也被认为是不合理的。所以,要说明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的贡献,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是合理的,就必须清晰阐述不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理由。

为了清晰阐述这个理由,我们必须严格依据马克思关于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依据马克思的定义,超额剩余价值是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部分,具体而言,商品需求者以他的社会劳动生产的社会价值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获得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因此,超额剩余价值不是个别价值的转化,而是社会价值的转化,不是由个别劳动生产的,而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的。为了说明超额剩余价值的劳动价值来源,我们曾经把它说成是个别劳动生产的相对剩余价值。其实,超额剩余价值是高于个别价值而由商品需求者的社会劳动生产的社会价值的转化,超额剩余价值也是有劳动价值来源的。不过,我们还需要回答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个别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是无偿占有还是有偿占有。商品需求者以与社会价值相等的价格购买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说明他付出了与社会价值相等的社会劳动,才获得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个别资本能够获得高于个别价值的社会价值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因为它转让了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个别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不是无偿占有,而是有偿占有。这同资本无偿占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并且个别资本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因为它采用了新方法,或者说是因为它创新使用了资本,说明超额剩余价值是创新資本的贡献,应该归资本所有者所得。

综上所述,我们论证了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的合理性,为资本所有者占有超额剩余价值,从而提高创新资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有创新劳动和创新资本作为保障,高质量发展也就能够一帆风顺。

四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安排

我们不只是需要从理论上认识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内涵,更需要从制度安排上保障高质量发展。就我们的认识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界定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合理边界的制度安排。这是因为,只要把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合理边界界定清楚了,劳动者得到了劳动贡献部分的收入,他们创新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够充分调动起来;资本所有者得到了资本贡献部分的收入,他们创新资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够充分调动起来,高质量发展也就有了力量源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资本,因此提出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政策主张。由于仅仅是从必要性的角度提出这种政策主张,既没有给出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合理边界的理论依据,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界定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合理边界,所以出现了资本收入挤占劳动收入的问题。资本收入的部分过高,导致劳动收入的部分过低,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出现,而且越来越严重。资本所有者创新资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调动起来(但也并不必然出现,因为资本收入得来容易,也不一定需要创新资本),但劳动者因为劳动收入过低,不可能有多大的创新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政策安排,对于创新劳动和创新资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有限。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1]46的政策主张,是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形式的扬弃。一是因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强调的是劳动贡献必须归劳动者所有,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以明确;二是因为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就是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安排,明确资本所有者只能占有资本贡献部分的收入份额,不得挤占劳动收入。我们既需要揭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和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的理论依据,更需要建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实现这种政策主张。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下,资本无偿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劳动贡献不能完全由劳动者所得,不可能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下,按劳分配原则能够实现,由于否定资本,无所谓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的问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内在要求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和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需要建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保障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变革,我国建立了混合所有制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资本所有者持有股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红利收入的分配。但是,混合所有制并不必然保障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所以,我们需要在混合所有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创新所有制形式,真正实现劳动者占有劳动贡献的部分,资本所有者占有资本贡献的部分。

我们认为这种所有制形式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指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即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0]832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能够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但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至于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的具体内涵是什么,马克思没有明确指出。我们认为,在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基础上,如果劳动者能够持有股份,那么就可以理解为劳动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劳动者持有股份,能够参与股份分红取得财产性收益,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个人所有制。劳动者参加公司制企业的劳动,取得劳动收入,这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劳动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是一种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

现在需要界定清楚的问题,一是劳动者如何才能持有股份,二是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否能够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是否能够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一般只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没有多少剩余能够通过积累的方式转化为股份。只有高境界的资本所有者才有可能通过股份减持给劳动者,但不可能强迫资本所有者把他们的股份减持给劳动者。所以,只有通过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才有可能实现劳动者普遍持有股份,这是因为劳动力天生是劳动者的财产。如果劳动力真能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那么创新劳动的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就应该多于一般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前者就能获得更多的股份收益,创新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说,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是一种能够调动劳动者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制度安排,能够形成激励创新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利益机制。不过,人们认为劳动力资本不能承担风险,因为它不能像物质资本那样,能够通过清算的方式承担有限责任,因此认为劳动力不能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其实劳动力和劳动力资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力不能清算,但劳动力资本是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可以通过清算的方式承担有限责任。只要在将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积累为物质资本的同时,也积累为劳动力资本(只要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添加劳动力资本一栏,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一部分记入该栏目即可),劳动力资本就有了货币表现形式。把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积累为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力资本,比积累为靠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物质资本,理由似乎更加充分一些。劳动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工资除以资本利率的方式计算出来,将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积累为劳动力资本,再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也是可以实现的理论概念。因此,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有比較充分的理论依据。

劳动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就是劳动者亲自参加劳动,取得与劳动力价值相等的劳动收入,即必要价值部分转化的收入。劳动者持有股份,参与股份分红,就是取得剩余价值转化的分红收入。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劳动的贡献,劳动者能够获得劳动贡献的部分。如果劳动者通过劳动和持有股份,能够取得必要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收入,那么资本所有者得到的就只是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资本收入。资本贡献的部分是超额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收入部分就是获得资本贡献的部分。所以我们认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有利于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有利于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在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基础上,有可能形成创新劳动和创新资本的利益激励机制,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各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还有一个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创新劳动的能力和素质。关于这个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一是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二是要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三是要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四是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五是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六是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七是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1]45-46应该说,只要坚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我国就有可能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同时,我们也需要建立一个激励创新劳动的科技体制和产权制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其中,建立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严格的产权制度的保护,劳动者的创新劳动成果就得不到保障,创新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可能充分调动起来。资本所有者创新资本,同样需要提高能力和素质,同样需要产权制度的保护。只有创新劳动与创新资本的制度安排体系(教育制度、科技制度和产权制度等)能够建立健全起来,二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五 以劳动价值理论深化认识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

以劳动价值理论深化认识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理解和揭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内涵。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其中,一切为了人民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切依靠人民就是“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 21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依靠人民创新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人民创新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内在要求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而且要依靠的应该是人民的创新劳动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因为重复劳动是不可能创造历史伟业的。只有创新劳动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只有创新劳动才能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存量资源优化配置,增量供给优质提升,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创新劳动才能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可以说,创新劳动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以劳动价值理论深化认识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揭示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劳动,也就必然要调动科技人员和劳动者大军创新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要能够提高劳动者创新劳动的收益,劳动者创新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有可能充分调动起来。这就提出了一个問题,那就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分配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够长期稳定地保障劳动者创新劳动的收益。在企业的初次分配中,如果劳动力能够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就会因为创新劳动力资本化的量比普通劳动力资本化的量大,使得创新劳动者持有的股份多于普通劳动者的股份,从而保障创新劳动的劳动者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较高劳动力资本收益,激励他们创新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认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能够形成激励创新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机制。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劳动,就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基于创新劳动能够提供高质量供给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有必要突破传统的观念和认识,树立开放创新的思想意识,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

以劳动价值理论深化认识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理解和揭示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实现形式。前面已经提到,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劳动,创新劳动又需要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体制机制。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不只是具有激励创新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长效作用,而且也能够树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11]劳动者因为劳动力的资本化而持有股份,就具有同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的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主人翁地位者所必须具有的权利。树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一个目标。曾经,我国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把劳动者作为全民财产所有者的方式,树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实际上,由于财产全民所有(实际上属国家所有),不是劳动者个人所有,劳动者不可能直接参与财产性收入的决策(实际上由国家决策),感受不到直接参与财产性收入决策的主人翁地位。这种不能感受到财产性收入决策的主人翁地位其实就是一种名义上的主人翁地位。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财产,股份分红就是财产性收入。劳动者因为劳动力资本化而持有股份,成为公司的股东,能够参与收入分配的重大决策,具有一定的直接参与财产性收入分配的决策权,这是一种实质上的主人翁地位。所以说,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不仅是激励创新劳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能够树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以劳动价值理论深化认识高质量发展,能够证明中国特色的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等,这些都是在《资本论》中提到过却没有如此深刻认识的理论和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需要发展创新劳动,也就需要提高劳动者创新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需要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形成和完善激励创新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长效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向我们提出了上述需要深入认识和探讨的理论概念和理论问题。党的十九大之所以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十分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就是因为需要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所以说,以劳动价值理论深化认识高质量发展,不只是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而且反过来又在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涵,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

六 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涵盖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高质量要素配置、高质量投入产出、高质量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经济循环等内容;2)创新劳动和创新资本能够生产出较高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是高质量发展的两大保障和力量源泉;3)创新劳动物化为创新资本,同时,创新劳动又同创新资本相结合,生产出优质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劳动和创新资本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4)在深化认识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问题中,我们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体系中一些概念和理论性的内容。比如,创新就是使用价值的创新,创新劳动就是使用价值创新的源泉。劳动力资本化,劳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由劳动生产出来的,应该归劳动者所有,可以调动劳动者创新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的贡献,资本有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调动资本所有者创新使用资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形成劳动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有利于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由资本所有者所得,因而是一种能够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的制度安排。

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一是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形式转变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的分配形式;二是要在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建立劳动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由资本所有者所得;三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為资本有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调动资本所有者创新资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仁贵.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J].瞭望,2018(12):11-13.

[3]陈宇学,谷牧青.厚植高质量发展之基[J].中国经济报告,2018(2):37-40.

[4]张帆.“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内涵及发展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8(21):187-188.

[5]任保平. 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05-113.

[6]盛朝迅.理解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维度[J].理论导报,2018(5):27-28.

[7]刘志彪.强化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J].产业经济评论,2018(2):5-9.

[8]赖德胜.高质量就业的逻辑[J].劳动经济研究,2017(6):6-9.

[9]张军扩.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J].中国发展观察,2018(1):5-8.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王欢芳,李密.政府补贴对新兴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0-68.

猜你喜欢
制度安排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县域公务员晋升:制度安排及其现实异化分析
如何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监督体系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安排及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