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乐舞美学思想分析
——从《舞赋》和《淮南子》看汉代舞蹈形式的多样性

2019-12-17 11:18赵晓婕
黄河之声 2019年10期
关键词:淮南子乐舞歌舞

赵晓婕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一、概述

(一)汉代舞蹈的历史背景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兴起的时期,国力雄厚,经济发达。政治、经济、艺术都发展迅速,舞蹈在这样的条件下蓬勃发展。尊儒、仁德的政治世界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先秦舞蹈相比,其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一个飞跃。在汉代舞蹈中,更注重以舞蹈为主要艺术形式,以舞蹈为媒介,将技术和艺术情感融入音乐之中。这种舞蹈形式决定了舞蹈艺术发展的审美风格。

汉代舞蹈吸收了许多历史时期和民族舞蹈的特点,以海纳百川的思想丰富了舞蹈的形式和艺术情感,并辅以音乐,衬托出舞蹈的节奏和情感特征。简言之,汉代舞蹈艺术美学更注重气势的表现,运用了沉重的心灵。强烈的情绪与轻柔优雅的动作相结合。在舞蹈具有观赏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舞蹈艺术的氛围来引导和展示。因此,对于舞蹈来说,这不仅是对舞蹈风格的诠释,也是汉代全盛时期的表现。

(二)汉代乐舞美学思想

汉代乐舞美学思想是促进汉代俗乐舞文化形成高峰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与汉代文人儒士对当时社会歌舞百戏的审美情趣分不开。汉代美学虽然不如春秋战国时代的美学有清楚的分界,取长补短,综合、继承了前代的儒、墨、道、法、纵横阴阳等各家学派观点,形成了一种融汇各家各派思想的“杂霸而治”的风格。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名义上是儒家一派,实际是综合各派之所长而形成的一种更为完善的美学观念。这种综合性的汉代美学思想对当时社会歌舞艺术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能反映汉代乐舞美学思想的文献是《淮南子》和傅毅的《舞赋》。《淮南子》的美学观是建立在道家“无为”思想基础上的。它要求人们积极顺应自然。它认为美是可观的,要求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美。它还强调艺术创作中的主体独创精神等。《长袖舞》、《巾舞》、《盘鼓舞》、《相和大曲》都反映了不受任何拘束、酣畅淋漓、尽情歌舞的独创精神。

二、析《舞赋》

(一)《舞赋》之鉴赏

《舞赋》是中国汉代傅毅所作。它是研究中国舞蹈美学的重要文献。通过傅毅的舞蹈美学及其对舞蹈功能的看法,反映了汉魏古代舞蹈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美学规律。《舞赋》堪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写舞的名篇,是以描述丰富多彩的舞姿为主。在一开篇,即假托楚襄王于云梦泽命宋玉赋高唐事之后,又置酒欢颜,以歌舞助兴,并借宋玉之名写下此赋。傅毅借“楚襄王既游云梦,使宋玉赋高唐之事,将置酒宴饮”引出了“歌以咏志,舞以尽言,是以论其诗不如听齐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的经典之句。

《舞赋》其描述对象是汉代的盘鼓舞,并且是目前唯一完整存留下来的描述汉代盘鼓舞的作品。作者首写华屋,绣帐之装饰,金酻、玉觞之奢华,宾客主人之沉迷。续写郑女舞姿蹁跹,服饰艳丽、红颜光彩、眉目传情、且歌且舞。

(二)《盘鼓舞》之形式

《盘鼓舞》是舞人踏盘,鼓以为节的舞蹈。又名《七盘舞》,一般是七个盘二鼓。“鼓舞”是汉代舞蹈中技巧很高的一种,主要形式有“盘鼓舞”和“建鼓舞”。鼓数量的多少和比例皆无准确规定,也可以只用盘或只用鼓,舞人亦不限男女。表演时,地上摆好了盘和鼓,舞者脚步踏在鼓上或盘上从容起舞。飘逸的长袖、轻盈的步伐,应着咚咚的鼓声,构成特殊的舞蹈节奏。盘和鼓的数量没有一定,有的以鼓为主,有的以盘为主。

从《舞赋》中,我们可以看出《盘鼓舞》是非同寻常的。这种超越是通过“修身养性,以德报怨”来实现的。所谓“修行”,是指舞蹈演员的修行,它自然包括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即身心的修养。在身体动力学方面,《盘鼓舞》运用了大量的杂技技巧,如灵活的动态舞蹈姿势,如跪在盘古的高低、触脚、轻快地飞行、弯腰和折叠身体,都是非常困难的杂技技巧。《盘鼓舞》既体现了盘鼓的本领,又突出了“心无旁骛、思惟长远”、“山中有水”。“气若浮云、志若秋霸”的崇高情操。

(三)融汇之创新

其一,就像我们从《盘鼓舞》中感受到的那样,汉代舞蹈大胆吸收了武术、杂技的高难技巧,并且与舞蹈自身的特征融会起来,增强了舞蹈的感染力,提高了舞蹈的艺术水平。其次,汉代的舞蹈在演出形式方面有所创新,例如舞像节目中的《总会仙唱》、《鱼龙蔓延》等,全是歌舞并重,武术、幻术相融,不拘一格地进行艺术创造,从而建立起新的演出形式,大大提高了舞蹈的欣赏价值。百戏歌舞这种用豪迈气度来演奏音乐、舞蹈、武术和杂技与一体的方式,是汉代帝国扩张疆域的强大动力和国力。它也是汉代音乐舞蹈艺术大发展的标志。

那么,什么是我国舞蹈美学的传统,又是怎样形成的这种美学观念呢?傅毅在《舞赋》中给了我们启示。舞蹈动作是千变万化的,在千变万化中,还要有一个“宗”,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凡是一种舞蹈必须有“万变”又有“一宗”,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宗”就是“道”和“法”。如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是说:天下人都知道美是如何美,那个丑也已经存在了;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如何善,那不善也已经存在了。美和丑,善和恶,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都是相对而言。

三、悟《淮南子》

《淮南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盛有衰的,包括乐舞在内,它既能反映国家的强盛,又能导致国家的衰亡。如《泰族训》中说:“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及其淫也,及其灭心。夔之初作乐也,皆合六律而调五音,以通八风,及其衰也,以沉湎淫康,不顾政治,至于灭亡。”从这里看出它积极进步的思想,一个国家不能没有乐舞文化,如果统治者整天沉溺于声色歌舞中,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倒退甚至灭亡。

《淮南子》的美学观是建立在道家“无为”思想基础上的。它是积极的,要求人们积极顺应自然。它认为美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美。它还强调艺术创作中的主体独创精神等。《长袖舞》、《巾舞》、《盘鼓舞》、《相和大曲》都反映了不受任何拘束、酣畅淋漓、尽情歌舞的独创精神。

(一)舞之多样

《淮南子》强调美的多样性、相对性。汉代统治者经历了秦到汉的历史变革,发展生产,在自然科学、文化艺术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任何时代。疆域开拓,眼界更加开阔,与国内外各民族地区的交往更多了,能从长远目光看待社会发展,也能看待世界的多样性,这些在汉代乐舞中都有了突出的反映,

汉代最流行的舞蹈是“袖舞”。汉画像石的乐舞图上,很多舞蹈者都以长袖作舞,而且舞袖造型多样化。战国时的民谚已有“长袖善舞”的说法,和长袖联系的还有“细腰”。舞袖与舞腰都是舞蹈技巧中很突出的技术,因此二者常常相提并论。和“袖舞”有联系的是“巾舞”。袖舞中有一种特长的双袖,还有一种在袖口接上长长的飘带,就发展成了巾舞。除了上述之外,汉代舞蹈中有一类拿着道具作舞的节目,有拿着带柄的双面扁形小鼓的“鼙舞”;拿着大铃铛而舞的“铎舞”;拿着盾牌而舞的“干舞”;拿着斧头而舞的“戚舞”;持剑而舞的“剑舞”;击編磐而舞的“磐舞”;还有手着“便面”(扇子)而舞的“扇舞”等等。道具舞蹈中还有一种“象人”舞。以及面具舞的“傩舞”。

(二)情之内在

《淮南子》认为艺术创作是一个发于中而形于外的一个过程,认为只有真实和自然地表现情感才是真正的艺术,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世代传承。汉代尚有战国遗风,性格淳朴直率,爱好歌舞百戏,往往随兴而发。汉高祖与酒酣之际击筑自唱《大风歌》,慷慨伤怀,泪下数行,同时还有一百二十位少年给他伴唱,刘邦沉缓起舞,以表示他取得天下踌躇满志的心情。在汉代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汉将李陵、燕王刘旦、轰农王刘辩的席间歌舞都是即兴而发的。

即兴而发的歌舞能够真实自然地抒发舞者的感情,从以上几个事例观之,汉代人善于在悲痛之时即兴舞蹈,这是汉代歌舞的一大特色。即兴舞的特点是舞蹈的形式与内容完全随着环境、人物心情的不同而变化,形式比较简单,容易表达情感。即兴舞是一种个体存在的自我抒发和宣泄,一种世俗生命的沉醉于欢愉。它没有严肃的主题束缚,仅仅是为了一展幽情或一泄郁愤。因此,即兴舞蹈在汉代人这里是司空见惯,有时人们利用这种形式来表达某种不便直言的愿望或心迹。

舞蹈在古人这里,无论是随性而舞也好,还是以舞表意也罢,抑或是迷恋女乐之乐,都表明了一个事实:人们的生活与舞蹈不可分割,也不曾分割。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舞蹈具有强烈的传情达意的功能,是一种与语言有着同等意义的情感交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三)技之高超

《淮南子》既强调表演者真实不伪地表达情感,又非常重视表演中的高超技巧,并说明至于通过反复不断的学习、排练才能够提高技巧。汉代舞蹈无论从表演风格及表演技巧,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为了很好地完成舞蹈的高难技巧,舞者从小就艰苦的训练。如史书记载的汉代著名歌舞者网翁须的经历:“翁须八九岁时……送仲卿家,仲卿教翁须歌舞,往来归取冬夏衣。”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歌舞者的高超演技来自从小专门的训练。

据《赵飞燕别传》记载:飞燕腰肢十分纤细柔软,舞蹈时善行“踽步”(一种细碎、轻盈的步伐),那飘忽不定的舞步,就像是人手拿着花枝轻轻颤动,其美其妙无人可学。关于赵飞燕舞姿的轻盈,更有许多佳话。飞燕迎风扬袖,一种下摆有折,呼为“留仙裙”的裙子在宫中流行下来。除了上述提到的“身轻如燕”的赵飞燕,还有“翘袖折腰”的戚夫人,“妙丽善舞”的李夫人,这些皇室舞人对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提高了舞蹈艺人在封建社会的地位,另一方面个人舞技影响了后人的舞蹈技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其推动了宫廷雅乐和民间俗乐的交流及融合。

汉代舞人非凡的舞蹈技艺、对汉舞的发展、提高,形成了重要影响。正是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舞蹈才人,创造了不朽的汉代舞蹈文化,成为汉舞的骄傲而流芳千古。

四、结语

汉人的这种乐舞观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历朝历代,成为了中国数千年来传统的乐舞思想。与汉代人舞蹈观的进步紧密联系的是,汉代出现了有关舞蹈美学的重要文献。以傅毅、张衡、司马相如等人的《舞赋》、《两京赋》、《上林赋》为代表的章赋文集,不仅提高了舞蹈的鉴赏地位和审美价值,而且还记录下了当时舞蹈的审美形态和特征,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舞蹈美学资料。在汉代粗放、雄厚的美学个性统领下,汉舞形成了不同于两周的总体基调,其伸张厚重、舒展雄健,孕化出博大壮观的汉代独有审美价值。

猜你喜欢
淮南子乐舞歌舞
龟兹乐舞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从“歌舞演故事”到“故事演歌舞”——论“梅舞”的缘起与形成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日本学界的《淮南子》研究述略*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敦煌乐舞美彩墨写精神
———史敦宇艺术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