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结合艾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

2019-12-19 02:07王轶蓉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绝经期艾灸穴位

邢 蓉,王轶蓉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未病科,沈阳 110000;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沈阳 110032)

失眠是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的一种病症,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和(或)睡后易醒。围绝经期是女性生理过程的必经阶段。临床上,女性40岁卵巢功能开始衰退。中医学认为,本病责之于肾,肾气日渐衰减,天癸将竭,精血不足,冲任亏损空虚,致使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发生紊乱,进而诱发围绝经期综合征,多表现为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及肾阴阳两虚证,并常伴有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情绪不稳定等。研究[1]显示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活质量。长期睡眠不足不仅能够导致患者的精神状态不佳,诱发抑郁、焦虑或恐惧等不良情绪,亦可引起体内内分泌和免疫等多系统功能失调,进而诱发多种继发性疾病,危害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西医在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时常选用镇静类安眠药物,虽然效果佳,但多有药物依赖性及成瘾性;激素替代疗法可能增加妇科肿瘤的发生率,是否适合长期应用于临床尚存争议。中医传统疗法在临床实践中,更易于患者接受,有更好的依从性,近年来在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患者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2-3]。本研究主要针对围绝经期失眠女性,采用穴位贴敷与艾灸相结合,继承和发扬中医外治法特色,探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失眠症状的最佳方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5 年3月—2017年8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妇科门诊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病例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年龄(52.1±2.4)岁,初潮年龄(13.9±3.1)岁,Kupperman评分(20.44±4.21)分,E2(49.68±3.56)pmol /L,FSH(61.47±16.86)U/L,LH(28.35±10.14)U/L;对照组,年龄(51.8±2.8)岁,初潮年龄(14.2±2.9)岁,kupperman(20.62±4.16)分,E2(50.44±3.61)pmol/L,FSH(62.33±17.06)U/L,LH(29.56±9.98)U/L。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束后,统计患者病例数:治疗组58例(脱落2例), 对照组59例(脱落1例)。本研究实际统计病例117例。

1.2 诊断标准

1.2.1 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4]及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妇产科学》第1版:1)年龄40~55岁的女性;2)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潮热汗出,或伴有烦躁、抑郁、易怒等不良情绪、情绪不稳定、头晕、心悸、健忘、泌尿系统感染、骨关节肌肉酸胀疼痛、血压不稳定等,亦可有血脂代谢异常、骨质疏松、冠心病等疾病;3)内分泌激素:雌二醇(E2)<20 pg/mL或150 pmol/L,卵泡刺激素(FSH)>40U/L,黄体生成素(LH)>40 U/L。中医辨证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和《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参考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6]拟定:1)肾阴虚型:必见头晕耳鸣、烘热汗出、少寐多梦、腰膝酸软,或可兼见健忘、足跟隐痛、便干、皮肤干燥瘙痒、阴部干涩、舌红少苔等;2)肾阳虚型:必见腰膝冷痛、神疲乏力、烘热汗出、神情忧郁焦虑,或可兼见便溏、纳差、浮肿、腹胀、头晕、白带清稀、性欲减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3)肾阴阳两虚型:必见月经紊乱,量或多或少,烘热汗出,乍热乍寒,可伴有腰酸背痛,头晕耳鸣,健忘,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1.2.2 失眠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7]中有关失眠症的诊断标准:1)几乎将睡眠障碍作为唯一症状,将其他症状归于继发于失眠的临床表现,包括睡眠浅、多梦、入睡困难、睡后早醒、醒后难以入睡、醒后疲乏不适、白天困倦;2)上述症状每星期≥3次,且持续至少1个月以上;3)因失眠出现明显苦恼、烦躁等情绪或一些精神障碍症状,且对日常生活、工作等活动效率造成影响或妨碍社会功能;4)排除任何一种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

1.3 纳入标准 符合发病年龄,44~55周岁(一般为绝经前后);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及失眠症的诊断标准,见有月经紊乱,烘热汗出,面红潮热,情志异常等症;按改良的Kupperman评分>15分,且PSQI评分>7,知情同意者,可纳入。

1.4 排除标准 1)妇科器质性病变者、乳腺疾病患者、卵巢或子宫切除者;2)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3)对本研究所用贴敷中药成分过敏者;4)患有精神疾病者;5)近3个月内,曾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6)正在服用与试验疗法具有相类似作用的药物者;7)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不能坚持治疗,无法判断其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5 病例脱落标准 1)受试者入组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能够按照试验方案进行治疗的病例;2)依从性差,相关资料收集不全或无法判断疗效者;3)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行要求退出试验或出现并发症而不适合继续接受试验者。

1.6 方法

1.6.1 穴位贴敷膏剂的配制 方药组成:淫羊藿9 g,巴戟天9 g,当归9 g,黄柏6 g,知母6 g等。取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末后,加入麝香、鲜姜汁及香油,调成膏状,制备成圆锥状药饼,直径约2 cm。贴敷1次/d,30 min/次,以10 d为1个疗程,共连续治疗3个疗程。

1.6.2 主要穴位选择 神门(双侧)、关元、肝俞(双侧)、肾俞(双侧)、三阴交(双侧)、涌泉(双侧)。

1.6.3 治疗组 采用穴位贴敷疗法配合艾灸,将上述主要穴位贴敷配置好的膏剂,配以艾灸百会与神阙。艾灸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以百会和神阙分别为中心点上固定艾灸盒,使艾灸的范围能够覆盖百会及神阙区域,点燃艾条并插入灸盒内,灸感以覆盖区域有温热感为宜,时间为20 min。

1.6.4 对照组 仅采用穴位贴敷疗法,贴敷方法同治疗组。

1.7 观察指标 生存质量MRS评分[8],MRS量表由11个问题组成,评分标准按照症状的严重程度由无症状~非常严重而分为5个等级,按0~4计分。该量表从患者的躯体感觉(1、2、3、11题) 、心理状态(4、5、6、7题)及泌尿生殖系统症状(8、9、10题)三部分内容入手,总分为各项相加的总和以评价围绝经期女性的生存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中包括19个自评条目以及5个他评条目,每个项目均按照0~3分等级计分,最后累计各项目得分,即为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的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进而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分数越高则表示该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

1.8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准则》以及《中医病症诊断标准》中的内容,疗效诊断标准如下:1)痊愈,症状能够显著改善,可恢复正常睡眠状态,夜间睡眠时间≥6 h;2)显效,失眠症状明显好转,睡眠质量增加,夜间睡眠时间增加≥3 h;3)有效,症状能够缓解或减轻,夜间睡眠时间增加≥3 h;4)无效,症状无任何改善。

1.9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组间资料比较,若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不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MRS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MRS评分变化比较( ) 分

表1 2组治疗前后MRS评分变化比较( )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8 30.66±5.86 19.56±6.45#△对照组 59 31.24±5.77 22.41±6.21#

2.2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变化比较( )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变化比较( )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8 9.92±2.76 5.67±2.54#△对照组 59 9.84±2.88 6.75±2.96#

2.3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3。

表3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例

2.4 不良反应 在本研究的全部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为1级。

3 讨论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围绝经期妇女出现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30%~60%,是围绝经期较为常见的症状[9]。失眠能够诱发围绝经期妇女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且能够进一步导致机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进而诱发各类疾病,严重危害中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围绝经期妇女出现失眠症状多是由于体内卵巢功能的日渐衰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使得机体内激素紊乱。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分布于众多睡眠觉醒相关核团,如下丘脑/视前区、基底前脑等,雌激素作用于雌激素受体以调节睡眠觉醒相关脑区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多巴胺等[10]。由此可见,围绝经期失眠与雌激素密切相关。西医学对本病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或是镇静安眠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尤其是激素替代疗法增加了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发生率,不宜于临床长期使用。

目前,临床上运用中医方法来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疗效显著,特别是针灸疗法。该疗法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能够起到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宁心镇静的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中医外治法之一,以传统针灸医学为理论基础,运用中药作用于腧穴,通过经络调整机体状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目前,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应用最多的是用于呼吸科的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应用于中医妇科临床尚处于起步阶段。穴位贴敷疗法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依从性好、无不良反应,患者痛苦小,且由于内服药物耐药性、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的增加,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逐渐受到重视。临床相关研究[11-13]表明,穴位贴敷疗法能够有效地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失眠症状。但中医穴位贴敷给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中药在丸、膏、散、糊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溶解率较低,很难迅速且充分地渗透皮肤以作用于穴位,药效难以发挥,吸收利用率低。

艾灸疗法同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通过将燃烧的艾绒置于体表腧穴或病变部位的上方以温热性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艾绒由艾叶制成,味苦,入心、肾经。现代医学表明,艾灸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感染、延缓衰老等作用。明代《针灸大成》记载:“思虑劳伤心脾,灸百会”。因此,通过艾灸百会,能够升发阳气,以通达血脉、调和阴阳,进而以宁心安神。神阙是任脉要穴,古代医家认为脐乃先天之结缔、后天之气舍,是集中肾气之居所,且在经络上联通十二经脉,可沟通全身上下,乃经络之总枢,亦可联系五脏六腑,从整体上协调人体脏腑的阴阳平衡。现代医学显示,脐与腹腔、盆腔相邻,周围皮肤薄嫩,其筋膜可与腹膜直接相通,且神经血管分布较为丰富,能够支配腹腔与盆腔内所有的脏腑与血管。有研究[14-15]表明,艾灸神阙穴时其穴区的皮肤微循环值最高。研究[16]认为艾灸神阙穴可促进卵巢功能,调节血清内分泌水平。因此,本研究在选用穴位贴敷疗法的同时配以艾灸百会与神阙以增强疗效。

本研究比较单纯穴位贴敷和艾灸与穴位贴敷相结合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MRS评分与PS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说明上述2种疗法均能够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MRS评分与PSQI评分,且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同时对比2组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疗法结合艾灸能够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失眠症状,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绝经期艾灸穴位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夏季穴位养心
夏天怎么做艾灸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绝经期与非绝经期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对比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