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大境界: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2019-12-19 02:01曹津源
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土坯气度苏州人

曹津源

综合运用描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法,接地气的感性表达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相交融,这是使散文呈现高远境界、引发读者共鸣的妙招。《旧土》就是这样一篇借事明理、托物抒情的佳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

【美文引路】

旧 土

宁新路

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發黄,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的过去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土不一样,太陈旧了。

我担心老成这般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墙,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我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你是不是打算你住几年,就不管儿孙了?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房子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年多了,如今他的孙子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个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死寂、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了,其实不然,如若泼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捏、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缩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它们等待的都不是荒芜,而是唤醒它们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抽绿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散发着乳香呢!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就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雪雨霜,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的残酷。被屠刀,被魔鬼,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水、电、雪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选自《人民日报》)

【技法借鉴】

一、描述:新论之花绽放的土壤。作者落笔时,不惜用500多字记叙30年前父亲拆旧墙挖底泥砌新墙的故事,但读来并无拖沓、松散之感,这是因为这类“老土”故事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当下具有稀缺性和新鲜味,能激起读者急欲往下阅读、探究的心理;“父亲”的坚信、执着与“我”的生气、埋怨构成强烈的矛盾冲突,产生反衬作用;“耐用”“硬实”“敦实”“细腻”“结结实实”“稳稳当当”等描述性词语强化了旧土的感性特征;“父亲”朴素的“旧土不老”论引发“我”的理性思考——“泥土是一个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使感性表达自然过渡到哲理阐述。所以,记叙父亲砌新墙的故事是抒真情的前奏曲,是发新论的铺垫石,不可或缺。

二、抒情:心灵之湖荡起的涟漪。文中“旧土”具有丰富多样的隐喻意义。例如文章说旧土“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雪雨霜”,又说它“简直像年轻的母亲”,这令我们联想到母爱的无私伟大,母亲的坚韧宽容。作者的笔端总是蘸着深情,让字里行间的情感涟漪漾入读者心田。读着“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正散发着乳香呢”“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等句子,我们一次次地被作者对旧土隐喻的赞美与颂扬之情叩击着心灵。有了真情的发酵,有了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才能构成具有冲击力的大境界。上述是间接抒情,结尾的“膜拜大地,敬仰旧土”,则是直抒胸臆、语短情长,成为文章大境界的“留白”让读者细品。

三、议论:生存之思闪亮的光源。文章后半部分以议论为主,由实到虚,借物明理。文中广漠无垠的旧土不仅具有可视物质之“大”,更具有内在胸怀、精神世界之“大”——历经磨难而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化险克难,负重前行,包容万物,坚守本真,索取极少而乐于奉献,永远散发生命活力……文中对旧土的议论蕴含着多种象征义、隐喻义,如烛光照亮了读者关乎生命的哲思之路。文章提到旧土承载过苦难、“污垢、丑陋和罪恶”,提及旧土“等待”种子、雨水、肥料,这令读者联想到当下土壤被污染破坏、人们滥用化肥、高尔夫球场占农田等乱象,体会传承农耕文明的当代价值;还联想到中华民族走过的艰难道路,进而联想到在实现中国梦的复兴之路上,龙的传人怎样弘扬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怎样呵护、滋润祖国的大地,怎样给“旧土”一滴清水、一颗良种、一缕春风……感性与理性如此交融,物质与精神如此谐和,正是散文追求的大格局、大境界。

【我仿我秀】

苏州,苏州

江苏如东中学 花清芳

苏州就在那里,长久而静默地站立着,不卑不亢,不哀不矜。

苏州离“王气”太远了,在六朝古都金陵面前,它似乎该屈下膝盖了,但是它没有。在北京城“内九外八皇城四”的阔绰与大气面前,它难道不该跪倒吗?但是它不肯。它甚至也从不为它那一点秀美的气质而洋洋得意,它只是站着,长久地站着,一句话也不说。

陆文夫说,这种淡而不矜的性子,正好成就了苏州的气质。

苏州人似乎从来不会自寻烦恼,他们从来不会应旁人的高大而折腰。吴王刻下的剑痕还在虎丘叹息,苏州人把西施的行迹一同收着。说实在的,会稽,既是报仇雪恨之都,那姑苏呢?亡国亡君之城吗?可是苏州人不在乎,我甚至觉得,夫差恐怕从未向勾践低头。他们挥挥衣袖,却感谢越国为他们送来了西子,给苏州河添了别样的风韵。许多人说,见了紫禁城方知什么是气度,我不以为然。那是帝王的气势,远称不上“度”,苏州这一份“含着”的心意,成就了它“放出”去的气度。

这样的气度,是苏州人用吴语小调一句句砌出的,是苏舜钦、韦应物砌下的,是苏州河边的青砖黛瓦一片片砌下的。

正是有了这样的气度,苏州从不向任何所谓的“王气”低头,从不嗟叹,从不彷徨,长久而静默地站立着。

当美国人热烈拥抱他们200多年的辉煌时,苏州却早已那么站立了2000多年。2000多年啊——当苏州河里舟楫来往的时候,威尼斯还是一片荒原!

可是苏州人说了吗?苏州不说话,苏州人也就陪着它一同沉默。他们只是默默地坚持在公共汽车上用吴语播音,默默地在周末奔向评弹,奔向虎丘和山塘。他们似乎不够热情,在有些人看来。倘若你在苏州问路,他们只会笑笑,为你一指,便翩然远去。他们不会告诉你,这个地方有了多少年历史,苏东坡是不是在这儿留下了足迹——他们并不认为这有什么的。乾隆爷赐的字,全部被他們收了起来。

他们不说话的,只是长久而静默地伫立着。当吴王的剑挥舞到他们的头颅上时,他们也不会曲下膝盖;当万千文士将笔墨和心一同投向苏州时,他们也不会骄矜。

他们,和苏州一起,恒久而静默地站立。

不卑不亢,不哀不矜,这是苏州人的气度,也是苏州的气度。

苏州,恒久而静默地站立。

【点评】

历史故事的诗意描述、致敬苏州的深情倾吐和耐人寻味的新论阐发,带领读者进入苏州城、进入苏州人淡而不矜、“含”而不卑的大境界;触及美国、威尼斯的文字,更是在顺带一笔中辟出大格局。作者开阔的阅读视野、大气老到的语言,引发读者多重思考——由历史到当代,由感性到理性,由“城”品到人格,由积淀到传承……

猜你喜欢
土坯气度苏州人
土坯力学性能及受压本构模型研究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气度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张建霖
气度影响你的高度
一本杂志和她的生活观
书画家要有胸襟气度与人生境界
中国早期土坯建筑发展概述
新疆建筑工艺及建筑材料的起源——以土坯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