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贷后管理问题及对策

2019-12-20 10:17仝红亮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风险管理部
新商务周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贷后信贷业务信贷

文/仝红亮,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风险管理部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直到本息回收或信用结束全流程的信贷经营管理,包括收集更新债项、客户、担保等因素的变化情况,分析对信贷回收的影响,及时发现并化解风险以及商机发现等系列活动。

1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意义

1.1 加强贷后管理是商业银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抓手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多次就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做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首的“三大攻坚战”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役。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重要工作。有效的贷后管理,及时预警、化解风险是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保证。

1.2 加强贷后管理是持续落实监管要求的重要抓手

银保监会多次发文明确,要求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良好的贷后管理,能够有效实现对信贷资金投入领域与用途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遏制资金“脱实向虚”,确保信贷资金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行业政策,对贷款投放进行指导,支持实体经济。

1.3 加强贷后管理是商业银行维系客户关系的重要渠道

良好的贷后管理,不仅是信贷人员及时发现客户风险的重要手段,还是信贷人员发现客户潜在商机的重要渠道。贷后管理能使信贷人员及时发现客户潜在需求,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响应,为商业银行的持续营销提供了重要保证。

2 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重贷轻管”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加快信贷投放,抢占市场份额就成了各家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下的应对策略。同时,商业银行上级机构在制定考核目标任务时,考核指标多为贷款、中间业务收入等经营性指标,一定程度上也对下级机构形成“重贷轻管”导向,导致资源配置明显向营销环节倾斜。尽管监管机构对风险与合规管理在考核上有最低权重的要求,但考核指标多以不良额、不良率等结果指标为主。对于贷后管理过程指标的考核,仍然相对缺失。长期以来存在的“重贷轻管”管理倾向与注重经营业绩的考核体系,客观上造成了信贷人员忽视贷后管理的现象,多数信贷人员贷后管理意识薄弱。

2.2 贷后管理人员素质、岗位制衡水平仍需提高

随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尤其是普惠金融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层机构与人员被授予经营信贷业务的权限,造成部分信贷人员经验匮乏,各个环节的风险识别与管控不足。同时,部分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仍有欠缺,内外勾结的道德风险事件屡有发生。部分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相关工作职责由经办业务的客户经理负责,或由经营部门的专职人员负责。负责贷后管理的人员与业务经办人员是“利益关联”关系,不能实现有效制衡。

2.3 贷后管理差别化程度仍需提高

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中,仅对客户类型、行业进行了简单分类,而未考虑到客户实际风险情况,差别化程度不足。同时,在贷后管理中,部分商业银行对特定产品、区域的要求并无实质性差异,贷后差别化程度不足导致集中度,进而影响贷后管理成效。

2.4 贷后管理金融科技手段应用不足

由于国内信用体系建设仍不完善,商业银行在绝大多数区域也无法实现与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机构与征信系统的数据对接,多数商业银行在开展贷后管理工作过程中,对相关信息的核查主要靠人工登陆相关机构网站查询,费时费力,效率较低。多数商业银行也未能建立成熟的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对企业出现的风险进行主动预警,贷后风险管控能力滞后于业务发展。同时,随着中央大力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开始推广线上大数据类业务,客户数量成倍增长,原有依靠人工进行贷后管理的模式难以满足新的要求,而适应业务需要的智能化贷后管理体系仍未建设完善。

3 完善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贷后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转变发展理念,改变考核思路,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面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要抓住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契机,自上而下彻底扭转“重贷轻管”的思维,业务上除了抓规模,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考核上统筹规划业务规模增长与发展质量的关系,促进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等在信贷业务各环节的合理配置。推动各级机构充分重视贷后管理工作,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3.2 推进贷后管理专业化体系建设

3.2.1 依托会议平台,建立贷后检查报告审定机制。例如,客户年度贷后检查报告、重点关注客户的季度检查报告,应由贷后跟踪会议审定并出具意见,同时明确不同类别客户的贷后检查报告的会议审定层级等。

3.2.2 强化贷后检查成果在授信审批等环节的运用。明确经贷后跟踪会议审定后的年度检查报告(或季度检查报告)作为授信申报环节的要件之一,支撑后续授信审批。

3.2.3 实现非现场检查与风险预警监控的有效衔接。非现场检查与风险预警监控实现有效衔接,确保贷后检查落实到位,依托金融科技逐步调整非现场检查的内容、频率等,最终实现以预警监控完全替代非现场检查的理想状态。

3.3 不断提升贷后管理差别化水平

围绕历史实际违约率建立客户分类体系,将大中型客户、信贷余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小企业客户纳入差别化管理范围,根据历史实际违约率数据,综合考虑所有制类型、行业近三年不良率、客户风险预警、差别化授权等因素,对客户进行分类,在贷后管理方案制定、贷后检查、贷后跟踪会议及贷后督导等方面实施差别化。

3.4 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提升贷后管理成效

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打通行内外“信息孤岛”,建议商业银行建立统一的信贷管理平台,实现行内各机构、各条线间的信息共享。 同时,加强与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机构与征信系统的数据对接。如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已牵头建设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简称“粤信融”平台),利用全省和地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广州银行电子结算中心网络条件,打通政务网、金融网与互联网的信息交互,汇总各政府机构的企业信息。商业银行可争取与相关机构或第三方企业的对接,力争将相关数据接入统一信贷管理平台,通过统一信贷管理平台实现企业银行账户余额、日均存款、企业主及配偶个人存款、信用卡(针对普惠金融业务)等行内信息,工商、税务等外部信息的及时掌握,并将相关信息运用于智能预警。

3.5 加强专业队伍与信贷文化建设

3.5.1 建立专业的贷后管理队伍,确保队伍独立性。尽管经办人员及其所在机构是最熟悉客户的人,但也容易对于风险麻痹大意,“利益共同”关系也决定了存在独立性不足问题。建议可考虑建立专业的贷后管理队伍,专门负责企业客户贷后管理工作,管理上与归属于独立于信贷经营部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实施以贷后过程管理为主的考核体系,考核指标可包括如发现风险情况、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等。

3.5.2 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对信贷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教育。推动正确的信贷经营管理理念植根于信贷人员脑海,让重视贷后管理与保持职业道德素质成为一种习惯。

3.5.3 建立“绩效延期发放”制度。参考银监会《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对商业银行高管人员实施薪酬延期发放的制度,对于信贷经办人员当年清算的绩效,设立个人专户,延迟2-3年发放,对于期间发生不良或发现办理业务过程的违规行为,在专户中扣减绩效,形成约束。

猜你喜欢
贷后信贷业务信贷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能力建设措施和方法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舒兰农商行 陆续出台两款贷后管理实施细则
破解小额信贷发展难题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增长
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常回头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