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及其信息化解决途径

2019-12-20 10:17张玉明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农险投保保险公司

文/张玉明,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 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农业保险与农业金融和农村科技一直被称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近些年来随着农险政策的不断向好,我国农险业务快速发展。根据银保监会2019年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572.65亿元,同比增长19.54%;农险保额高达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4.23%。再近十年内,农险市场不断扩大,仅保费收入这一项就增长了417%。可以看出农业保险已经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保障。

但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客观上限制了农险为更多需要它的农户提供服务,这些问题在特定的历史时点确实很难应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本篇文章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出基于现实的解决方法。

2 农业保险现今的主要问题

农业保险的问题主要包括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标的影响因素复杂、农户保险意识缺失以及险企重视程度不高这四个方面。

第一是保护主义盛行。各地方政府多倾向于本地区保险公司承保当地农险,地盘意识明显,而且为了节约公共资源,一次招标承包期限相对较长,多为2至3年,因此农业保险在很多省市都呈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在过去政府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各保险公司往往对于当地环境、农作物更为了解,承保、核保更为方便准确,成本也更低,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各家保险公司对于环境、气候等自然信息数据的传递、分析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各家保险公司能力水平上差别不大,另一方面多家保险公司承保也更有利于风险的分散。

第二是影响因素复杂。农险的影响因素可以简单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即气候、环境以及个体三部分的差异。但深入研究的话,我们会发现影响农险的因素实在是太过于复杂,更棘手的是数据的缺失,即由于保险范围的庞大,考虑农险时要跨地区、跨时间、跨品种、跨险种,庞大的数据很难去实际勘测,历史数据又残缺不全,而保险的基础是大数法则,连数据都没有就更遑论去计算概率了。此外虽然涌现了大批大数据公司,但实际中数据接口并未与农险公司打通,导致实际的使用效果并不好。

第三是保险意识缺失。相对于城市来说,乡村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信息封闭,尤其是对忙于农作的农户来讲。而且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于保险的作用并不能准确理解,保险公司主动推动的效果并不好。即便是国家对农险进行了补贴后投保价格已经很低的情况下,农户投保意愿依旧不强烈,往往是农户在承受损失后才会主动投保。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保险公司会主动放弃部分小农户,主攻中大型农场或农户集体。

第四是重视程度不高。农业保险现状是保险标的个体价值差异较大、投保单位表现为比较分散和细碎,此外,农险需要占据大量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机会成本,且出险率较高,根据以往条件很难形成规模化收益。因此,保险企业更愿意把资源投入到其他方向,如寿险、财险中的车险。但其实随着车险市场趋于饱和,财险企业大打价格战,车险保费收入增长逐渐由高增长过渡到平稳阶段,倾斜拓展农险这个大市场更有利于保险公司的未来发展。

3 对策及建议

总体来说,农险市场问题与机会都很突出,而解决农险问题,发掘市场机会的核心在于数据。传统保险行业对于农险的推动通常是希望先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继而根据数据进行精算分析,确定投保费用及赔付标准,再在扣减政府补贴的前提下向农户进行宣传。但问题是数据库的建立非常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我们可以逆向的思考这个问题,比如我们要统计一块区域内有多少人以及男女占比情况,直接的下到地方计数非常困难,人力成本也很高,但反过来我们让区域内的人到登记点去登记可能会方便很多,但是没有好处的情况下,基本不会有人会占用自己的时间去登记,那我们就给一些小礼品,这样人们就会有积极性去登记,我们也能快速获得需要的信息,而花费的资金成本也不一定高于原先浪费的人力成本。同样的,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解决农险问题上,从主动搜集数据转换为数据主动汇入。

农险的现状是各级财政合计补贴保费比例接近80%,而农户只承担剩余20%的部分。假设每亩地保额为1000元,费率5%,农户承担保费的20%,则每亩地农户需实际承担的保险费用为10元,即每交费1元,可获得100元的保额,当然保险赔付也存在一个前提,即损失率达到20%或30%以上保险公司才会赔付,即便如此杠杆率依然很高,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农户可以获得相对充足的保障,不过即使这样依旧有大量农户不愿参保。

那么首先要解决农户消费习惯的问题,一旦农户对保险产生消费黏性,习惯性的用保险来抵御风险,那么他们自然会积极投保,而随着农户的投保,他们的产量数据将有很有可能被系统性的建立数据库,从而抵抗道德风险。

此外政府对于粮食这类基础农作物一直实行托市收购,大米、大豆、玉米、小麦这四种主要粮食的国内平均售价比国外价格低30%以上,虽然粮食采购价格低,但粮食市场供应价格高,每年中储粮收购接近一半的国产主粮,差价部分大部分被中储粮及其经纪人所得,并未惠及农户。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农户所缴保费率接近1%,远低于农户粮食收购、销售之间的利差,那是否可以直接减免农户这1%的保费,转而使这部分费用由粮食收销的利差来提供,当然同时也要对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来加以限定。而由于政府在信息、资金、资源和监管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因此由政府来统筹农险发展是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首先由政府负责将个人征信、个人收入、自然环境等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并监管保险公司对于数据的使用情况(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说自然环境的数据可直接由气候、气象部门对外提供使用,而个人征信、个人收入的数据则是由政府建立一个专门提供给非政府机构但由政府监管的数据库,非政府机构如保险公司使用时,必须提供需要调用数据的证明,政府同意后保险公司方可以查询)。

其次政府要继续维持托市收购的机制,但限定由中储粮统一收购粮食,价格不低于市价的一定比例,同时也不高于一定比例,即限定比例区间,同时限定中储粮及其经纪人的利润比例空间,这样既保证农户收益,由不至于使经纪人丧失积极性,而且可以在收购的过程中对每个地块的产量有一个详细的了解。第一年政府为农户提供免费农险(原来补贴80%,现在补贴100%),即第一年的保费由政府负担,从粮食购销利润中拨付,但保险额度制定的相对较低,并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只有自然环境、气候状况发生相应变化且农作物损失率达到30%以上保险公司才进行赔付。从第二年开始,对保险额度逐年提升,但提升的幅度不宜过快,根据历年收购粮食的产量和市价对保险额度进行调整,直至获得大量数据能对产量、环境进行准确预估且农户充分享受保险带来的利益、对保险产生粘性的时候,逐步降低政府补贴比例,同时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使农户享受更多利益。

此外给农产品的销售加上互联网基因也有助于农业数据的统计。最新数据显示,河南省2018年全年仅在阿里巴巴平台上销售额就超过100亿元,这说明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农产品销售赋能,使农产品销售精准化、便利化、及时化,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农产品在阿里巴巴、拼多多等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可以采集到大量的数据,有助于绘制准确的信息地图,从另一方面助力保险数据的采集。

不过就现在来说,政府确实需要发挥作用,在现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企业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暂时不能解决一些现存的问题,这时政府的引导就至关重要了。毕竟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虽然政府财政方面可能会暂时做出一些牺牲,但是对于农险的发展,其实更需要看重的不是暂时性的经济利益,而是长远的综合利益。

当大多数农户习惯用农险来抵御农业风险时,随之而来的是生活的稳定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今,车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也许农险的普及还需要一个过程,既要给农户一段时间也要给险企一段时间,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农险一定会帮助更多的人,为他们的生活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农险投保保险公司
国元农险IPO申请被受理:6年漫漫上市路,“蔡程配”梦想成真?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银保监会下发通知,明确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条件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香港保险公司过往5年部分产品分红实现率
互联网财险投保者
太平洋保险e农险“闪赔”开创农险理赔服务先河
太平洋“e农险”受到河南省财政厅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