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服饰产业结构发展瓶颈及战略调整

2019-12-20 12:04
新营销 2019年8期
关键词:民族服饰服饰生产

(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使“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协调,适应供给侧改革,是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未来五年内蒙古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非资源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投资消费协调拉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而民族服饰产业作为内蒙古地区传统特色产业之一,在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妇女的创业和就业积极性,有效开发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制品制作专长,联动内蒙古地区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内蒙古民族服饰产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因其多样化的草原、森林、沙漠等地形地貌成为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等49个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作为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民族手工艺和民族服饰产业承载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成为本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民族服饰行业是根据特有的民族地区文化特征,通过丰富的设计表现形式,凸显穿着者所属民族特性和审美情趣的服饰行业。

国家统计局分省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内蒙古地区2013年纺织服装、服饰业销售产值达76.58亿元,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从业人员为27 263人。在民族服饰影响力方面,蒙古族服饰设计制作传承人有70多人,蒙古族服装服饰保护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鄂温克族服饰小微企业受惠于精准扶贫政策,在各地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受到一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带领,达斡尔族民族手工艺人纷纷开办达斡尔传统服饰制作培训班实现自主创业;鄂伦春族服饰除狍皮服饰手工技艺纳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之外,人造毛服饰随着需求量增加,由纯手工制作转为实现机器生产批量化。

内蒙古民族服饰独具特色,但很多传统服饰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包括蒙古族香牛皮靴制作技艺、乌珠穆沁熏皮袍制作技艺、察哈尔服饰制作技艺、乌珠穆沁服饰传统手工技艺、蒙古族摔跤服制作技艺、马海制作技艺、巴尔虎索海固图勒制作技艺、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鄂温克族熟皮子制作技艺等。

内蒙古现有经营民族服饰企业8 000多家,大部分注册资本金在10万元左右,经营业态有公司制、个人工作室及小作坊,定制服装均价基本1 000元以上。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影响力较大的有以吉玛制衣有限公司、娜仁图雅民族服饰制作中心等为代表的传统型民族服饰制作企业;以TORGO ZAGVAR民族华服私人定制公司和吉雅其服饰设计工作室为代表的时尚型民族服饰制作企业;以朝乐梦蒙古服饰文化工作室为代表的舞台演出服饰生产商。

二、内蒙古民族服饰产业结构发展瓶颈

(一)供应不足

内蒙古地区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少数民族民族服饰特点,出于适应寒冷天气和打猎放牧的需要,服装以完备的冠帽手套、袍服、靴子为主;饰品主要由红珊瑚、玛瑙、绿松石等宝石形成珠串,多在民族传统节日佩戴。少数民族在婚庆、祭祀、传统节日以及出席重大活动时有穿着民族服饰的习惯。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繁杂,用料考究,特色鲜明并且服装质量上乘,能很好地满足少数民族长期穿着保存和收藏的需求。但由于了解民族服饰文化和懂得传统制作工艺的手艺人出现传承断档、原料供应等辅助产业没有形成有效供给等问题,导致单件服装生产周期较长,无法批量化生产实现规模经济,因而民族服饰的单价普遍较高。除少数民族对民族服饰的需求量较大之外,近年来非少数民族消费者的对民族服饰的消费热情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作为装饰类纺织品的民族服饰的供应量严重不足,原因在于产业链结构前端的原材料供应、中端的生产加工,以及后端的销售渠道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价值链。

在原材料供应环节,以皮革供应为例,虽然内蒙古地区原料皮种类繁多,资源优势明显,每年各类皮张总产量达2 000万张,但大量的订单流出区外。本地个体生产商以季节性和低频率定制订单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无法与皮革供应商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导致原材料进价较高从而影响生产成本,单件服饰成品价格居高不下。在生产加工环节,制作工艺落后于现代制作水平,流水线式批量化成衣生产只能应用于演出服饰,而日常服饰生产只能由纯手工定制;本土设计缺乏时尚感和设计感,大部分服饰图样依赖蒙古国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在销售渠道环节,个体店面和家庭工作室是日常服饰及礼服定制的主要购买渠道,但基本是无品牌经营,消费者一般凭借老客户带领才能找到店址;网上商店、商场和展销会多销售质量一般的专供演出的民族服饰舞台装,日常服饰基本没有售卖。

(二)人才缺乏

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服饰行业由很多中小企业组成,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该产业分散的原因包括服饰产业进入条件低,众多小公司进入该行业,销售波动不稳定;市场需求多样化,对某一特殊民族服饰式样的需求很小,而需求量不足以支撑规模化生产;定制服务使小型低效的企业能够找到生存空间。在民族服饰行业中,虽然服饰单品定价高,但由于行业分散,订单量小,利润率普遍不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企业应从降低管理费用的角度去制定竞争战略:如降低管理费用,雇佣技术熟练程度高的员工形成经验曲线和学习曲线,提高劳动生产率。

定制服务对手艺人设计和缝制水平有一定要求,虽然近年来内蒙古地方政府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作了很多工作,提供创业资金和基地,帮助少数民族妇女脱贫致富,但真正有志于从事民族服饰制作的年轻人数量并没有显著增长。以内蒙古自治区妇联在2018—2020年开展的“布丝瑰行动计划”为例,该计划旨在通过组建民族服装服饰创意设计人才团队、开展技能培训,发展民族服装服饰产业。截至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505.6万人,“布丝瑰行动计划”虽已带动2.7万名妇女在民族服饰手工艺制作领域就业,实际民族服饰行业人才缺口依然较大。

(三)成本压力大

民族服饰制造业的成本压力主要来源两个方面。

一是人工成本。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制造生产尚未形成有效供应,民族服饰制造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从业人员。另外,一些民族服饰定制企业在本地缺乏技能人才和生产能力,将订单交付蒙古国设计师,由其他盟市工厂进行生产,进一步抬高了人工成本。近5年来纺织行业用工成本涨幅超过加工物料成本,达到35%。人工费用增加使中小企业加大了管理费用投入,这部分成本会最终体现在产品售价上。

二是环保成本。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环保法规加强环保控制和治理力度,如2018年1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2019年1月1日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2019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出台的《水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计划》等。在新的政策法规背景下,服装制造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因其高能耗、高污染、高废水的生产特点,承受了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4月纺织服装、服饰业营业成本为1 444.7亿元,同比增长7.2%。

为了减少损失,服装生产企业只能将一部分生产成本转移到生产价格之上,对于以做单件定制化生产设计的家庭工作室和个体店面来说,由于民族服饰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较高,成品定价无法降低,劝退大量消费者,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内蒙古民族服饰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民族服饰产业机构调整应遵循产业特点和政策的指引,基本原则如下。

(一)产业配套原则

产业配套是内蒙古民族服饰产业提升运营效率和创新协同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服装制作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控制力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交易成本。制造商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应建立良好长久的合作关系,实现业务互联互通,从而保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来源,降低原材料成本,控制分销渠道,使渠道商开展的营销活动能有效促进产品的销售。政府除了保持对民族服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还应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给予政策倾斜,使上下游企业能够在良好的产业环境中实现协同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为生产指导思想,减少工业废水和原料浪费,提高产品质量,使单品的定价策略受到消费者认同,建立回收旧衣物生产线,使用人造皮毛、人造宝石,循环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自治区内土壤资源、矿石资源和水源环境,使无序生产转向可持续发展,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感。通过赋予民族服饰绿色环保的附加价值,引导消费者对环保绿色生态的价值感产生认同,带动服装市场消费升级。

(三)需求导向原则

依据特殊场景适用和普通场景适用的不同穿着要求,分别发展由规模以上公司批量生产舞台、婚礼、节庆主体服饰产业线,和个体商户定制生产的大众日常服饰产业线。根据团体客户和个人客户的购买行为的不同,分别制定生产营销策略。政府为不同的生产水平和利润情况的两条产业线,提供不同的扶持力度,使民族服饰的生产有序经营,避免粗放生产、以产定销,产品定价符合不同消费者的价格期望。将消费者需求、企业利润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使民族服饰的生产完全面向消费者市场。

(四)保护与传承原则

在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下,根据区域特色发展比较优势,保护民族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服饰镶嵌工艺、刺绣工艺、毛皮制作工艺等的优秀范例与政府主导的“扶贫攻坚”实践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富民产业。因地制宜,推广实用生产技能,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和产业协会积极为民族服饰产品结构调整提供支持性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区内外以及国内外服饰文化交流,成立专题博物院、专项展销会等宣传渠道,为民族服饰从业人员提供技能学习场所和培训机会。

三、内蒙古民族服饰产业的战略调整

(一)重组产业价值链,打造优势的高价值产业基地

内蒙古的民族服饰依据区域优势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发展基地:如兴安盟科右中旗的“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太阳花”鄂温克族传统民族饰品基地;“歌恩一兰”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服装创业园基地等。这类产业基地里的生产主体多为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但没有形成利益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依赖性不强,企业只追求短期价值的实现,基地里的产业价值链无法形成有效循环。

企业活动形成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产业链价值,在高效的产业链里企业之间才可以形成价值叠加和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民族服饰制造商、供应商、中间商以及相关支持性产业,应形成集群化的发展模式。以服饰设计环节作为产业链核心,提供符合产业最终用户需要的设计和服务;供应商加大对面料辅料的技术研发投入;生产商采用柔性制造技术,提高智能制造水平;物流环节形成前店后仓、电商前置仓等物流形式,减少库存成本;销售商发挥区域民族特色服饰产品优势,配合生产商的营销活动,形成品牌效应。

在产业链升级转型方面,产业基地中上下游企业可以通过重塑价值链的方法加强合作。通过重塑价值链实现产业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共享设备、技术、经营资源、客户、渠道、品牌等有形和无形资产,实现资源的垂直整合,降低成本,实现差异化,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实施环境战略,建立全面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服装产业是全球第二大污染产业,服装生产对内蒙古当地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采集羊绒导致对牧群的需求增加,破坏广大的草场;人造纤维和人造丝对森林砍伐过度;种植棉花耗水量大,杀虫剂破坏土壤和水道;生产排放的印染废水和污泥更是处理起来存在问题。商业环境决定了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态度,民族服饰产业作为资源敏感型和资源依赖型的传统制造业,应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制定的考量范围。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强投入,能够提升企业的行业声誉。

企业选择不同的环境战略取决于各自的资源和能力水平。对于规模较大的舞台和演出服饰生产企业,生产规模较大,应将环境战略视为竞争手段和发展机遇,把环境战略中的前瞻型战略延伸到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原材料采购、清洁生产、减少运输和库存浪费,到通过广告营销方式影响绿色消费的理念的生产全过程。具体手段包括创建环保生产线,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在纺织、印染等技术环节使用环保生产设备,如废水和地下水管理系统,减少污水排放量。对于个人工作室和手工作坊式小企业,由于成本压力影响,难以投入足够资金和改进生产,因而可实行环境战略中的适应型战略。遵从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法规要求,在必要时投入部分资源履行污染防治责任,保证经营稳定性。从管理者到工人在服饰设计生产过程中树立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为一部分特殊顾客集中力量专门生产少数有特色的服饰,减少无序生产和库存浪费,与拥有节能环保技术的代工厂合作,建立产品品牌提高产品质量。

(三)营销组合改良,拉动民族服饰消费增长

民族服饰产业市场规模较大但消费增长不足,原因在于产业虽有特色但由于样式所限特点突出,少数民族多在特殊场合如婚礼、祭祀、节日穿着,汉族多在演出、比赛、服务场所穿着,受众面较窄。除此之外,受到旅游业季节性、一次性消费的影响,内蒙古旅游产业与服饰产业在进行联合营销时效果也不甚显著。因此可根据民族服饰产业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的特点,根据不同服饰的风格、穿着场合、价格、消费人群特性等设计三种基本策略。

1.市场改良策略

民族服饰产业的市场改良的途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一是通过提高现有顾客的使用频率增加产品销量。如将民族元素与家居、日用品产品相结合,开发具有品牌辨识度的多元化产品系列,尤其适用于服饰个人工作室的周边产品开发。二是将产品推广到区外和国外,发展新的买主。如自治区政府拓展宣传渠道,开发旅游资源带动民族服饰消费,加强与蒙古国等国家服饰企业合作交流,帮助规模以上企业“走出去”等。

2.产品改良策略。

一是式样改进。对原有服饰的使用衣料、样式、用途等改良,以适应新细分市场的需要。如除在产业基地开设培训学校外,选拔优秀的服饰手艺人赴蒙古国学习流行款式和设计理念,使民族服饰符合流行趋势,更具有日常穿着性,提高大众接受度。二是服务改进。如为定制服装的顾客建立客户档案,提供后续的服装板式修改服务等。

3.营销组合改良

改变营销组合中除产品之外的其他三个要素的配套关系,从而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如增加销售渠道,在内蒙古博物馆设置专题展览和售卖网点;调整产品价格,在电商平台开设商铺,积极参与各类购物节如“双11”“618”等阶段性降价促销;调整广告宣传途径,与餐饮业、旅游业、酒店业、婚庆业等相关产业联合营销。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服饰生产
动物“闯”入服饰界
用旧的生产新的!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雪人的服饰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