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附子灸配合雷火灸十七椎治疗肾气亏损型痛经疗效观察

2019-12-20 07:25陈丹姗邓慧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雷火肾气附子

陈丹姗,邓慧明

(1.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康复科,广东佛山 528031;2.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康科,广东广州 510095)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病机多与气血虚弱、肝气郁结、寒凝气滞等有关。本试验的研究对象为肾气亏损型痛经患者。其临床表现为经行时或经期前后出现小腹隐胀疼痛,经量偏少,经色淡,腰部酸软无力,舌质淡白,舌苔较薄,脉细且沉。患者素有肾气虚弱之疾,每当经血下行,风寒易入侵胞宫经络,寒邪收引,则易发痛经。中医外治法医治痛经的疗效日趋明显,且副作用少,远期疗效确定。本研究采用隔附子灸配合雷火灸十七椎(经外奇穴,位于第5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治疗肾气亏损型痛经31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本研究全部病例均为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肾气亏损型痛经患者,共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痛经的诊断标准。症状为经期或经期前后周期性下腹疼痛,甚至疼痛难忍。妇科检查示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中医辨证参照《中医妇科学》[2]肾气亏损型痛经: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痛经诊断标准和肾气亏损型辨证标准;②年龄14~32岁;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3 排除标准 ①由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导致疼痛者;②哺乳期妇女;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和肝肾功能损害者;④不配合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给予隔附子灸配合雷火灸十七椎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将蜜糖与生姜汁混合研末的附子粉搓成附子饼,直径约3~5 cm,约0.4~0.5 cm的厚度,用棉签扎5个小洞,放上用雷火灸(赵氏雷火灸)捏成直径为1.2~1.5 cm的圆柱形艾柱,点燃,燃尽后,更换新艾柱再次点燃,每次灸7壮,如感灼热可上下左右移动。取穴:十七椎。

1.3.2 对照组 给予针刺十七椎治疗。患者取俯卧位。以刺手夹持0.25 mm×25~40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对准十七椎穴,直刺20~38 mm,针感向少腹部传导为佳,运用捻转补法,并留针30 min。

1.3.3 疗程 2组均从月经前7 d始,每日进行1次治疗,月经来潮后仍可继续。按照7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4.1 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采用NRS评分,并作对比。NRS是国际通用的疼痛评分标准。最强烈的疼痛示作10分,无痛示作0分。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

1.4.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治愈:持续3月不复发,且腹痛全部消失;显效:腹痛有所缓解甚至消失,持续时间未达3月以上;有效:腹痛及其他症状减轻,未持续3月以上;无效:疼痛未见改善。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2组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所有疗程的治疗,无脱落病例。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基线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2组病例的年龄与病程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age and the course of disease in the two groups ()

表1 2组病例的年龄与病程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age and the course of disease in the two groups ()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31 30年龄(n∕岁)22±3 21±2病程(t∕年)2.5±1.8 2.6±1.6

2.2 疗效比较

2.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如表2所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2 2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如表3所示,2组治疗前NRS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治疗后NRS总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在改善NRS总评分方面均有效;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3 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如表4所示,2组治疗前后病情程度NRS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在改善不同病情程度方面有效。2组在治疗轻度病情方面的N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中度、重度病情方面的NR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3 2组治疗前后NRS总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otal NR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s∕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NRS总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otal NR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s∕分)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N 治疗前6.45±2.33 6.19±2.65组别治疗组对照组31 30治疗后2.20± 1.61①②4.52±0.57①

表4 2组治疗前后病情程度NRS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NRS scores of illnes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s∕分)

表4 2组治疗前后病情程度NRS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NRS scores of illnes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s∕分)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病情程度重度9.51±3.15 6.03± 2.62①②8.98±5.45 7.02±4.11①组别治疗组N对照组31 31 30 3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轻度2.52±0.45 1.02±0.55①2.69±0.01 1.05±0.25①中度6.59±3.13 4.25± 2.42①②7.02±3.25 6.10±2.12①

2.2.4 2组半年后随访临床疗效比较 如表5所示,半年后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5 2组半年后随访临床疗效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follow-up clinical efficacy after half a year in the two groups n(p∕%)

2.2.5 2组半年后随访NRS评分比较 如表6所示,半年后随访,2组NRS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出现1例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有2例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因初次针灸情绪紧张,出现头晕、恶心等,立即出针,嘱其平躺,给予温开水,并按压百会、风池穴,10 min后不适缓解。

表6 2组半年后随访NRS总评分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follow-up total NRS scores after half a year in the two groups (,s∕分)

表6 2组半年后随访NRS总评分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follow-up total NRS scores after half a year in the two groups (,s∕分)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随访时比较

随访时1.50± 0.15①②4.12±0.25①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31 30治疗前6.45±2.33 6.19±2.65

3 讨论

痛经中医又称“经行腹痛”、“经期疼痛”、“经来腹痛”等。隋朝的《诸病源候论》中载有:“妇人月水来腹痛”,这是古人第一次明确定义这一病名。清·徐大椿《女科指要》提出“痛经”病名,一直沿用至今。

痛经病位处于女子胞,变化在于气血。“一源三岐”任、督、冲三脉,均来源于胞宫,所以,痛经的治疗与此密不可分。本实验研究的经外奇穴十七椎,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5腰椎棘突下。该穴首见在唐朝孙思邈《千金翼方》曰:“灸转胞法……第十七椎,灸五十壮”。另有《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云:“十七椎下,奇穴,第十七椎下陷中,灸3~7壮,针3~5分,治疗转胞。”因前人经常使用十七椎穴医治转胞,而转胞和痛经的病位均位于胞宫,故今人喜取十七椎医治痛经[3]。痛经出现在腹部的胞宫中,而十七椎穴位于腰部的督脉,据“腹部为阴,腰部为阳”,“从阳引阴、阴病治阳”的中医治则,宜用此穴治痛经[4,5]。选择经前治疗的原因是经前期乃阴盛阳生渐至重阳之时,胞宫中的气血最为旺盛。此时治疗,有助于平衡阴阳、利于调整气血,兼以治神,疏导“不通”,调节“不荣”,缓解患者紧张与不安情绪,有效止痛。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艾灸治疗时,患者感到有灸感后在十七椎穴持续艾灸25~30 min为宜。研究[6]表明,30 min后多数患者的疼痛不再减轻。

痛经的病变本质在于气血,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说:“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则为气血虚弱;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择其治疗大法宜以“温”、“补”、“通”为要。温补大法可以调节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经络气血流通,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调和气血、通络止痛之效,操作简便,无痛舒适,患者容易接受的特点。《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近年来有众多关于艾灸治疗痛经的报道,且艾灸形式多种多样,隔药饼灸[7]、悬灸[8]等,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

本研究的隔附子灸是一种隔物灸法,首著于《千金方》云:“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着肿上……艾灸附子……”。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尤其善于行走在十二经脉中,起到外可达皮毛而除去表寒,内可达脏腑而温除冷痛[9]的作用。艾柱选用雷火灸[10]制作,不仅有艾叶,更包含沉香、麝香、干姜等芳香走窜之品,药力、火力更加峻猛、渗透力更强。隔附子灸借药物与火同灸,令灸火之热直至病灶,增加温肾散寒止痛的作用。

关于艾灸治疗痛经的研究机制,有动物实验研究[11]表明,提前艾灸可明显降低痛经大鼠子宫收缩的强度,明显改善疼痛和机体状况。原因可能是通过抑制子宫组织中缩宫素受体(OTR)、加压素受体(VPR)mRNA的异常表达,从而使子宫平滑肌异常的痉挛性收缩状态得到解除。而痛经者经期血浆β-内啡肽(β-EP)值比正常人显著下降,经由隔物灸后,血浆β-EP值显著上升,从而验证隔物灸法通过提高β-EP值来减缓痛经。研究[12]表明,刺激十七椎治疗痛经的机制是通过控制骶交感神经纤维,缓解子宫平滑肌的收缩,从而影响神经纤维的痛觉信号传导。文献报道雷火灸燃烧时温度高达240℃,产生了红外线和近红外线等特殊的热辐射信号。以附子药饼为媒介[13],将附子温补的药效与艾灸的热效有效结合,持续而直接地作用于腰骶部,可改善病灶的微循环,使子宫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提高子宫的血流量,起到温运胞宫,通络止痛的效果。

本研究表明,隔附子灸配合雷火灸十七椎治疗肾气亏损型痛经,较单纯针刺十七椎疗效显著。相较而言,治疗组总有效率、NRS评分、病情程度的改变皆优于对照组;半年后随访的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更佳。综上,隔附子灸配合雷火灸十七椎治疗肾气亏损型痛经操作简便安全,温热无痛舒适,疗效显著,患者痛苦少,其接受度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这对于如何选取最佳治疗穴位与治疗方法也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猜你喜欢
雷火肾气附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雷火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抗衰老名方“金匮肾气丸”的妙用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沉蛤定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力衰竭肺肾气虚型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