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衰落与亚洲文明的复兴

2019-12-23 20:47进藤荣一
日本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亚洲特朗普

进藤荣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力量格局出现了快速的变化,这一变化典型地表现为,一是20世纪占据世界中心的美帝国出现了全面的衰退倾向,另一是以亚洲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崛起。本文对世界格局发生的上述两个方面做以阐述,最后聚焦于亚洲区域一体化进展的深层基础——亚洲文化及文明复兴上面。

一、美国的衰落

近年来世界的力量格局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美国出现的衰退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权力重心向以亚洲各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地区转移。

首先,美国新的政治结构与政治衰退。

笔者的专业是以美国研究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在2016年即美国大选之年,笔者专门去美国调研,考察美国大选有什么变化或新的现象。那次美国之行笔者受到很大的冲击,大概有三个方面。

一是美国人口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从马尼拉登上飞往美国的航班,就发现飞机上大部分乘客不是美国人,而是亚洲人,他们也没有带着领带、穿着漂亮的西装,给笔者的感觉就是普通的市民。就此笔者请教了当地的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美国记者的回答,是因为美国人口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人口中大约38%是非白人,从现在算起到30年后,大约有一半都将不是白人。再过10年也就是2058年,会有60%是非白种人。美国人口构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导致美国政治、经济及社会出现新的结构,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衰败的底特律表现了美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失落。底特律是美国中西部的物流中心,密歇根中央站建于1952年,在当时不论从全美国还是从全世界而言,都是最高最漂亮的火车站,可是现在它已经被废弃了,中央站附近50米被栅栏围起来,没有办法靠近。过去漂亮的图书馆、规模宏大的美术馆,现在上面都有许多蜘蛛网,楼梯也都年久失修。在20世纪,美国以制造业为突破口,站在了世界的顶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制造业非常强悍,全世界汽车制造业份额的一半都是由美国生产,当时制造业的中心就是底特律。过去底特律的人口多达750万,现在减少到80万,犯罪也是到处可见。在美国犯罪率排行榜中,底特律居第二位。全美犯罪率第一的城市是弗林特市,就位于底特律附近,这里是美国福特公司的起源地。底特律的萧条、落败并不是一个特殊现象,作为一个曾经的制造业中心,它的衰落是美国制造业大国地位衰落的典型表现。

三是美国政治的衰落。这次选举是历史罕见的大规模选举,但是总统候选人不是很强大,相反却很弱小。候选人有的是牙医、有的是农协的干部,更可怕的是民主党候选人方德思、包括当选的特朗普,看看他们的简历完全没有政治家的经历。美国的总统应该是全世界支配性的人物,想要站在世界顶点的人,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出身不凡的感觉,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次美国大选媒体大多预测希拉里会获胜。但希拉里不仅没有表现出伟大政治家的风度,相反却非常过分,竞选时在电视里与特朗普对骂。在美国专门有一个词用来形容这种现象即 “负面竞选”。自2010年以后,美国竞选总统需要巨额的甚至是没有上限的资金,这就决定了竞选由金融寡头所决定,即政治变成了“金钱政治”,变成了富人政治或金融政治,有钱人支持有钱人,变成了他们的游戏。美国选举出现的上述畸变,表明了美国政治的极度衰退,美国的民主主义到了一种终结的时代。美国这次选举出现的乱象,是在政治结构畸变下民众反抗富人这种游戏规则的结果,也就意味着民众对华盛顿特区、白宫政治的反抗,也就是对“首都”和“资本”的反抗。

其次,催生“特朗普革命”的主要因素。

美国大选结束后,美国媒体就对“负面竞选”比例进行了统计,希拉里占比为73%,而特朗普的 “负面竞选”占比不到2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主要跟他们的竞选词有关。特朗普的主张主要为振兴美国中西部,以底特律为中心的,过去经济发展很好的地区。特朗普上台以后,提出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在医疗方面也要大力改革。虽然说他反对奥巴马的医疗改革,但是他还是希望能够减轻老百姓的医疗负担。从50年前起美国到现在发生很大变化,目前美国基本不再发展制造业,也就意味着它的经济发生重大转型,由制作产品变成了生产金钱。过去金融资本产生的收益总占比只有5%-6%,但是这一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不断增长,到现在增长到60%。过去制造业占国民收入比重的六成,今天已经下降到7%—8%。国民收入结构的这一重大变化导致美国的中西部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人口越来越贫困。

美国以白人制造业者为主的中西部,他们越来越贫穷,特朗普的许多政策都是针对他们。尽管特朗普上台之后发表了许多非常奇怪的言论,但他的支持率始终保持在38%-40%左右。可是支持民主党的工会、劳动协会逐渐消失,加入工会的比例下降到8%,意味着保护贫穷的劳动者的组织不再存在,也意味着美国社会变成了1%对99%,即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这就是当下的美国社会。特朗普推行重视西部衰退地区的发展和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的政策,使得其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被称为“特朗普革命”。

产生上述现象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美国长期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对企业不进行过多限制,让他们自由竞争;二是“金融资本主义”。在世界迎来“第三次产业革命”也称“信息革命”的条件下,美国产生了“赌博金融”的现象,即用钱赚钱,这就导致制造业纷纷失去了活力。如果大家去美国华尔街的证券交易所就可以发现跟过去的风景完全不同,交易员面前电脑的屏幕很多,他们不断预测股票的上涨和下跌,在很短的瞬间他要按按钮,进行股票和证券的交易,也就意味着信息革命产生的这种赚钱方式。美国衰退的第三个原因,就是美国成为了军事大国。美国在全世界的军事基地有800多个,拥有11艘航母,并且都是以核能为动力,每年花费巨额的军事支出。发展制造业的重要环节在于研发投入,其中政府投入占有重要的地位。 50年来美国经费的50%都用在了军事开发上,其他发达国家如法国、意大利,他们用于军事研发的经费大约在7%-8%,日本大约在2%。近50年来,美国对军事研发投入了大量资金导致美国的军事和能源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的国防部也就是五角大楼花费了大量的经费,为了推动美国的军事发展,也产生了许多军事官僚。以柏林墙倒塌为标志的冷战格局结束后,人们认为民主时代到来了,但是历史发展并非是直线的。柏林墙的倒塌意味着战场的消失,美国的将军们就会失业,所以美国整个军事部门就会滋生担心。为了寻找战场,美国在1990年发动了伊拉克战争,1991年发动了海湾战争。

二、亚洲文明的复兴

“文化是宿命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名言,现今又如不死鸟一样得以复生。正如这一名言所预示的那样,冷战结束后,特别是在“9.11”恐怖事件以后中东发生的战端与混乱,新兴亚洲经历了快速的崛起,美帝国主义则出现衰退迹象。在这一过程中,儒教、佛教以及伊斯兰教等亚洲文明在传统的意义上得以复兴。亚洲固有的文化与从深层对其给予支持的亚洲文明,在几个世纪的沉默与衰退之后,开始成为地球新的宏大秩序的文化源泉。亚洲固有文化和文明的复兴,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向当今的世界发出了历史性的声音。

众所周知,亚洲在16世纪以来的几个世纪里受到欧美文明的分割和统治。现在,亚洲各民族、各国国民通过频繁的相互交流,奏响了新的历史号角,已经开始摸索横跨欧亚大陆、走向大规模的“一个亚洲”的道路。

19世纪世界中心在大英帝国,20世纪转移到美国,21世纪将转移到亚洲。为什么产业由美国转移到中国或者亚洲,从结构上来看就是全球化。当今的“信息革命”会改变生产构造和生产工艺流程。现在的车都很漂亮,上世纪60年代笔者在美国留学时用奖学金买了一辆二手的运动型车,但是车不是流线型,有棱角,而且车体会生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车体就逐渐变成流线型并且不生锈。车变成了电子零部件的集合体,一台车是由几个国家共同生产,意味着车的零部件由亚洲各国生产后才能组合成一台车。19世纪是垂直分工、20世纪是水平分工、21世纪是网络分工。经营学术语叫模块分工,与乐高的道理相似。网络分工使得亚洲各个国家进一步沟通,意味着信息革命会让产品、货币、信息、技术、人瞬间超越国界。意味着工厂建在外国,这样就会产生就业,就业就会产生消费,消费就会产生所得,这就会促进当地发展,国家和国家之间也会相互促进发展,最后导致整体发展,笔者认为这就是亚洲发展的基准。过去说“穷人家孩子多”,但是现在孩子多是富有的象征。过去人多叫 “人口负利”,现在叫“人口红利”。过去亚洲没有发展,是因为自然的地理构造太分散,但是现在的信息时代超越了地理要素,使得整个亚洲联系在一起。由于信息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遥控技术,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控制工厂,远远超越空间的概念。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把“空间的负力”转化为“空间的红利”。日本对中贸易依存度(包括转港)大约为23%。过去日本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为50%,现在下降为10%。如果算上印度等亚洲周边国家,日本对亚洲的贸易依存度达到50%。产品生产不断地在国界间流动,就不断形成了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但亚洲地区迄今为止仍旧存在没有被开发的地区,如印度半岛、缅甸、去往希腊途中的国家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都是开发较弱的地区,用关键词讲就是“连接性”“合作性”。所以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区间的对接会形成新的流通和网络,这种新的流通和网络的研发和开发就会形成双赢。

“一台汽车及一部手机在几个国家生产制造”,这种超越国境的供应价值链已经扩展到亚洲的广泛地区,持续产生了地区固有的“共有利益”。这一“共有利益”促进了国家与企业、各国市民之间的频繁对话和交流,带动了居于地区基部固有文化和文明的复苏。“共有的利益”与“共通的文化”促进了地区内部的相互合作,强有力的地区主义潮流推动了地区制度的构建。

亚洲地区合作的制度化即所谓的亚洲地区一体化的历史,是在下述三个划时代事件的推动下得以发展的。第一,朝鲜战争结束两年后于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亚洲、非洲新独立的55个国家,一致同意地区各国以尊重主权独立、互不干涉内政、奉行不结盟、中立主义的共同声明作为发展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二,越南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即1976年,东南亚各国建立了东南亚联盟(ASEAN),以最初加盟的5个国家为核心,结成了以不结盟为基础的新兴国家合作体。第三,自亚洲货币危机最为严重的1998年到2003年,创立了被称作“东盟+3”的亚洲合作机制。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合作,启动了创建亚洲地区共同体的进程。

“共有利益”与“共通理念”是实现地区合作制度化的历史与文化前提。以往欧洲经济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过程在亚洲重现,亚洲国家开始筹划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但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得到了扎实的进展,已经发展为欧盟(EU)这一全面合作体,而且还在呈现扩大的趋势,亚洲则完全不同。亚洲依然面临着过去的局面,可能再次受到帝国的分裂和干预行为的考验。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这一“面临衰退的帝国”再次发起了“帝国的干预和扩张”行动,向增长中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寻求新的市场。试图以包括拉美、澳洲、印度及亚洲在内的各国,构建“亚洲太平洋战略经济合作协定(TTP)”,以此阻止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形成。

如前所述,美国还发起了构建包围中国的行动。这一包围网包括美国分布在世界上的八百多个军事基地网、三万多发核弹头、游弋在各地区的11艘核动力航母,美国作为军产官复合体国家给予支持。其后盾还有美国特有的金融寡头资本主义和超水平的不平等社会。超级军事大国和超水平的不平等社会存在的矛盾,产生了高举美国第一主义大旗的特朗普政权,这恰好将开始加速美帝国的终结进程。

美国式的地区合作滋生了美国式的极端个人主义和金权主义的民主主义及高度的不平等社会,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与此相关的欧亚合作动向,向美国式地区合作提出了挑战。该倡议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战略选择作为依据:

第一,在外交形态上,它不是专注于军事扩张和危机处理的零和博弈式的同盟关系,而是以加强社会经济相互依存为核心的友好的伙伴关系为中心的。

第二,在对象领域,包括从基础设施投资及开发、贸易、资源能源、产业技术到文化合作的多领域合作。

第三,在政策方法上,以加强超越国界的联合性建设为核心,以实现空间红利最大化为目标。

第四,在政策理念上,奉行在可持续的地球环境下的多元共生、解决贫困和恐怖活动等发展中国家问题为目标的综合性理念。

从上述意义看,“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建设发起于亚洲的巨大经济合作区域,从亚洲到中东、欧洲到非洲各个地区,沿线有80多个国家,区域内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达三分之二,它蕴含了日本和亚洲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文化是宿命的”,我们需要检验重现的这句名言包含的21世纪的新内涵,我们将踏上“一个亚洲”的道路,并迎来由此通向建设人类共同体的新时代。

进藤荣一先生是日本著名的国际问题研究专家,近年来发表了大量有关美国问题和亚洲合作的研究成果,积极倡导建立亚洲共同体和推进亚洲合作。近两年来多次来中国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表演讲和学术交流,2019年5月曾受邀在北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发言。本文是根据他在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的讲演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发言编译而成。(译者注)

猜你喜欢
亚洲特朗普
从亚洲到南美洲
特朗普为何执意买格陵兰
特朗普邀巴西进北约秀“特殊”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特朗普表示美国不支持G7 公报
特朗普访华
亚洲足球
全新的亚洲市场——东盟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