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环切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及修复效果

2019-12-25 09:04来卫东郝淑青杨娜娜刘洁左丁
实用医学杂志 2019年22期
关键词:环切术吸收量种植体

来卫东 郝淑青 杨娜娜 刘洁 左丁

邯郸市口腔医院1特需门诊,3黏膜科,4牙体牙髓科(河北邯郸056001);2河北省儿童医院医务处(石家庄05003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义齿种植修复的认识逐渐加深,且对于牙齿美观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翻瓣种植术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修复的作用,但其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还会影响牙齿的美观[1]。因微创环切术具有较多的优点,逐渐被临床上所关注,且已应用于临床口腔种植中,临床研究[2]发现微创环切术相比翻瓣种植术不仅效果好而且患者术后美观程度较好。浓缩生长因子包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生长因子,可对组织的再生产生刺激作用,加速伤口的愈合,已在临床上证实为安全、优质的种植牙修复生物材料,且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口腔种植缺损修复也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3-5]。但目前临床上将微创环切术和浓缩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于口腔种植中尚未有研究,因此笔者研究两者联合对口腔种植的修复效果,为临床上口腔种植提供新方向。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口腔种植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50例。常规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25~65 岁,平均(43.8 ± 2.5)岁,失牙时间1~5 个月,平均(2.6 ±0.9)个月,失牙原因:根尖周病患者8例,外伤患者16例,牙体病损患者20例,根折患者6例。联合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25~65 岁,平均(43.7 ±2.4)岁,失牙时间1~5 个月,平均(2.8±0.7)个月,失牙原因:根尖周病患者10例,外伤患者17例,牙体病损患者19例,根折患者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失牙时间、失牙原因等资料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邯郸市口腔医院医伦[2017]第010 号)。

纳入标准:(1)种植过程中或牙拔除过程中唇颊侧骨板开窗或者开裂,根方超过根尖4 mm,有足够的骨组织,牙齿咬合关系稳定且确定;(2)锥形束CT 三维影像测得患者牙槽嵴的宽度均为7 mm 以上,牙槽嵴平整;(3)附着龈宽度、高度充足;(4)单牙种植;(5)失牙区具有足够的骨量和良好的骨质;(6)口腔卫生习惯良好。

排除标准:(1)合并影响骨愈合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2)口腔急性、慢性炎症者;(3)存在牙用力不当、磨牙影响术后恢复的不良习惯者;(4)失牙区间骨量不足、间隙不足、邻牙有根尖、骨质差、牙周炎症者。(5)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常规的口腔Cone beam CT 片拍摄,以评价失牙区情况,并在术前对患者面部、口腔使用碘伏进行常规消毒处理,行常规铺巾、麻醉。常规组患者行微创环切术,在探诊的辅助下对种植体的植入点进行定位,使用切龈刀(带刻度)对患者种植体的植入点的牙龈做环状切口,并将环状切口去除,将牙槽骨顶充分暴露出,并对黏骨膜的厚度进行测量,并借助球钻钻磨到患者牙槽嵴顶,之后根据术前所设计的种植长度、方向,在钻、钻孔的辅助下定向,准备种植窝,手术过程中反复使用等渗生理盐水对种植窝逆行冲洗,以预防骨渣碎屑的残留,并实时行局部降温处理,包括唇颊侧骨板,并借助探诊对骨壁是否有穿孔进行观察,之后将种植体植入,放置愈合帽,最后行创口缝合。联合组患者行微创环切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种植,在患者微创环切术将种植体植入同时联合人工骨粉植入,植入的人工骨粉中含有患者自体血肿所提取的浓缩生长因子,裁剪和患者骨缺损区形状一致的生物屏膜,大小大于种植区域2 mm,以确保生物屏膜完全对骨缺损区进行覆盖,之后将黏膜切口缝合。术后给予患者3~7 d 的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1.2.2 临床指标评价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肿胀持续时间,并测量牙槽嵴的骨吸收量,其中牙槽嵴的骨吸收量在患者种植手术结束后使用X 片对两组患者牙齿进行拍摄,在所拍摄的X 线片上测量种植体顶-种植体周牙槽嵴顶的距离,并计算实际的种植体长度和X 线片上种植体的长度,计算放大倍率,并使用种植体周牙槽嵴骨吸收量计算公式计算患者牙槽嵴的骨吸收量,牙槽嵴的骨吸收量=(X 线牙片牙槽嵴的骨吸收量×种植体的实际长度)/X 线牙片种植体长度。

1.2.3 咀嚼效率恢复情况统计对两组患者种植前、种植后3 个月咀嚼效率及咀嚼恢复时间进行统计,其中咀嚼效率使用称量法进行计算,咀嚼效率=[(患者咀嚼食物的总重量-剩余食物残渣的总重量)/患者咀嚼食物的总重量]×100%。

1.2.4 种植后各功能评价对两组患者种植后3个月固定功能、咀嚼功能、语言功能、舒适功能进行评分,总分为10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各功能恢复情况越好。

1.2.5 种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种植体唇侧骨量变化检测X 线检测近、中、远的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状况。所有测量工作均由同一检测者单独操作完成,于种植后3 个月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进行测量,测量3 次取平均值。于种植后3 个月随访时拍摄锥形束CT,测量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以种植体颈部肩台为原点,在其上方(根方)1、4、7、10 mm 4 个位点处测量种植体唇侧骨壁的厚度。

1.2.6 美学效果评价使用粉红美学记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种植后3 个月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美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7 项,包括牙槽骨突度、软组织的质地、软组织的轮廓、软组织的颜色、边缘龈水平及种植体远中牙龈乳头高度、种植体近中牙龈乳头高度。每项评分分为3 个评分等级,即0、1、2 分,总分为0~14 分,分数越高说明美学效果越好。

1.2.7 牙龈乳头高度评价使用1977年JEMT 等提出的Jemt 龈乳头外形指数对患者牙龈乳头高度进行评价,共5 个等级:无牙龈乳头为0 度;牙龈乳头高度<1/2 楔状隙高度为1 度;牙龈乳头高度=1/2 楔状隙高度,但是不能够填满全部的楔状隙为2度;牙龈乳头完全填满楔状隙,是最佳的软组织外形为3 度;牙龈乳头过度增生,修复体、邻牙被部分覆盖,且外形不规则为4度。

1.2.8 治疗效果评价参照杨婕[6]的方法评价种植的疗效,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为痊愈、好转、无效3 个评价等级,其中咀嚼效率恢复正常,牙齿可正常咬合为痊愈;咀嚼效率得到改善,但牙齿咬合有异常,不影响正常进食为好转;咀嚼效率无改善,且出现严重的牙齿咬合异常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2.9 随访在种植结束后通过家庭访问、电话回访以及其他通讯手段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回访,回访至2019年5月,统计两组患者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成功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联合组患者术后疼痛、肿胀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牙槽嵴的骨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s

组别常规组联合组t 值P 值例数50 50术后疼痛持续时间(d)3.52±0.59 1.67±0.46 17.655 0.001术后肿胀持续时间(d)2.63±0.36 0.98±0.08 31.651 0.001牙槽嵴的骨吸收量(mm)0.17±0.04 0.17±0.03 1.107 0.271

2.2 两组患者咀嚼效率恢复情况比较种植前两组患者咀嚼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两组患者咀嚼效率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患者咀嚼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咀嚼效率恢复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咀嚼效率恢复情况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masticatory efficiency recovery between two groups ±s

表2 两组患者咀嚼效率恢复情况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masticatory efficiency recovery between two groups ±s

组别常规组联合组t 值P 值例数50 50咀嚼效率(%)种植前55.39±1.30 55.47±1.19 0.322 0.748种植后71.29±3.54 83.82±5.87 12.922<0.001咀嚼效率恢复时间(d)26.57±2.73 20.44±0.58 15.569<0.001

2.3 两组患者种植后各功能评分联合组患者种植后固定功能、咀嚼功能、语言功能、舒适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种植后各功能评分Tab.3 Functional scores after implantation in two groups±s,分

表3 两组患者种植后各功能评分Tab.3 Functional scores after implantation in two groups±s,分

组别常规组联合组t 值P 值例数50 50固定功能7.55±0.33 8.76±0.70 11.043<0.001咀嚼功能6.48±0.63 9.12±0.20 28.316<0.001语言功能7.12±0.14 8.99±0.30 39.117<0.001舒适功能6.37±0.93 9.17±0.22 20.772<0.001

2.4 两组患者种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唇侧骨厚度比较联合组患者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低于常规组,种植体唇侧骨厚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种植后美学效果、牙龈乳头高度比较联合组患者美学效果各项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牙龈乳头增生高度0 度、1 度、2 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牙龈乳头增生高度3度高于常规组,4 度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种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唇侧骨厚度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bone resorption and lip bone thickness around implants between two groups±s,mm

表4 两组患者种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唇侧骨厚度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bone resorption and lip bone thickness around implants between two groups±s,mm

组别常规组联合组t 值P 值例数50 50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1.22±0.12 0.47±0.11 32.612<0.001种植体唇侧骨厚度2.54±0.16 2.73±0.37 3.236<0.001

表5 两组患者美学效果、牙龈乳头高度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aesthetic effect and gingival papilla height between two groups 例(%)

2.6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3,P=0.014)。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Tab.6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例

2.7 两组患者种植体成功率比较联合组患者种植体成功率高于常规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3,P=0.079)。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种植体成功率比较Tab.7 Comparison of the success rate of implants between two groups 例(%)

3 讨论

微创环切术是应用金刚砂球钻、超声骨刀等器械,在对患者软组织保护的同时不会对上颌窦黏膜的完整性产生损伤[7]。有研究[8]表明,和临床上常规的翻瓣种植术相比,微创环切术具有操作时间短、避免牙龈全层翻开、创面小等优点,其中口腔种植的操作时间短可减少对患者口腔的刺激,进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肿胀的发生,避免牙龈全层翻开,在保证种植体植入质量同时可在最大程度上对患者的附着龈、龈乳头进行保护,最终减轻对患者牙龈局部微循环的破坏,促进患者术后的快速恢复。另外,微创环切术创面小可保证患者牙龈的形态自然,可取得较好的美学效果[9]。浓缩生长因子的制备原料来源于患者自身,抽取患者静脉血,在2 500~2 750 r/min 的转速下所分离出来的,而在浓缩生长因子的制备过程中不加入任何化学试剂、过敏性添加剂,保证浓缩生长因子的绝对安全[10-12]。有研究[13-14]表明,浓缩生长因子可单独或者与其他植牙修复材料联合注入至组织缺损处或者创伤处,可对缺损组织的再生能力产生诱导作用。另外有多数研究[15-16]认为浓缩生长因子之所以具有明显的促牙龈组织愈合的能力,是由于浓缩生长因子中含有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原,以形成天然的、大量的网状支架,且在制备过程中经过特定转速的离心运动,会对血液中的血小板起到完全激活的作用,当激活血小板后会释放出不同的生长因子,最终起到促血管再生、干细胞增殖的作用。虽然上述两种方法均已应用于临床口腔种植中,但目前尚未有研究将两者联合应用于口腔种植中,因此在本研究中将两者联合,观察两者联合对口腔种植的修复效果,结果显示,运用两者联合的患者术后疼痛、肿胀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且患者术后各功能均恢复较好,此结果提示着微创环切术、浓缩生长因子两者联合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患者预后较好。

依据生物学宽度的原理,保持牙龈的高度为种植牙达到美学效果的关键,若种植牙牙唇颊侧牙龈高度不足则会导致种植牙和其相邻的天然牙的牙龈高度不同,而种植牙邻间区牙龈乳头的高度不足则会出现黑三角,最终会对美学效果产生影响[17-18]。在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种植后美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接受两者联合的患者其美学效果更加理想,此结果可能是由于微创环切术不会对患者的牙龈乳头产生损伤,而浓缩生长因子具有黏性高、抗张强度大的特性,在对其施加适当的压力下就会塑造出较为理想的生物屏障,两者结合美学效果更加理想。微创环切术患者术后种植体周围组织血液循环好,保存了牙龈组织及骨组织原有结构,减少了牙槽嵴骨吸收。而浓缩生长因子能提高手术治疗牙龈退缩的成功率,尤其表现在能明显增加角化龈的宽度及牙龈的厚度,降低牙槽嵴骨的吸收。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应用微创环切术、浓缩生长因子治疗的患者,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显著降低,种植体唇侧骨厚度升高,此结果说明,运用两者联合可减少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提高唇侧骨厚度。

综上所述,微创环切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口腔种植中,可有效促进患者种植体和周围骨组织的结合,促进患者咀嚼功能的快速恢复,固定效果较好,美观度高,临床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环切术吸收量种植体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生菜养分吸收特性研究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与传统痔疮切除术治疗痔疮的临床对比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优势与劣势再认识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肥一体化对玉米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春玉米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缺失区的应用分析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