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黄色素预防重症破伤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2019-12-25 09:04魏金刚王素星刘振中秦浩
实用医学杂志 2019年22期
关键词:黄色素红花二聚体

魏金刚 王素星 刘振中 秦浩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1外科,3感染科,4 ICU(石家庄050000);2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二科(石家庄050000)

破伤风是革兰阳性梭形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 严重特异性感染,临床以频繁全身肌肉强直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1]。临床上重症破伤风亦指Ablett Ⅲ/Ⅳ级,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并发症多,常见的并发症有院内感染、压疮、气管狭窄、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等[2]。因患者需长期卧床,形成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增加,并可继发危及生命的肺栓塞。

目前临床预防深静脉血栓常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为主[3],为了提升临床预防效果,降低重症破伤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诸多学者不断研究新的治疗药物,寻求最佳治疗方案。红花黄色素能够减轻血栓干湿状态下的重量,延长血栓形成时间,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并且有一定的血管扩张作用[4-5],因此笔者推测低分子肝素联合红花黄色素预防重症破伤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更佳,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可深入研究。故而本研究选取院内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重症破伤风患者分组研究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外科住院的重症破伤风患者68例,其中男45例,女23例,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46 ± 8.06)岁;对照组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53 ± 8.3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符合1967年Ablett 分级标准[1]。排除标准:对红花黄色素不耐受,过敏及其他禁忌证;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受损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皮下注射1 次/d。观察组:给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100 mL,缓慢静点1 次/d,同时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皮下注射1 次/d。疗程均为14 d。治疗用药品为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100 mL/瓶,生产厂家为山西华辉凯德制药有限公司)。

1.4 血液指标两组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血清TNFα、IL-6。

1.5 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患者出现小腿肌肉或腓肠肌剧痛或局部压痛、紧张饱满、下肢肿胀等临床表现,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管腔内低回声或无回声,管径显著增宽,与呼吸时相无相关性则可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6]。统计14 d内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PT、APTT、TT 延长,FIB 降低,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PT、APTT、TT 延 长,FIB 降 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s

注:相同组治疗前后相比,*P <0.05;两组治疗后相比,#P <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PT(s)10.13±0.35 11.63±0.29*10.03±0.42 13.37±0.36*#APTT(s)30.56±2.76 35.35±3.12*31.32±2.98 38.69±3.08*#TT(s)13.52±0.86 15.73±0.49*13.46±1.31 17.98±0.56*#FIB(g/L)4.12±0.39 3.18±0.37*4.34±0.46 2.40±0.3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增加,D-二聚体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较同期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增加、D-二聚体降低趋势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血液炎症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CRP、PCT、WBC、TNF-α、IL-6 较治疗前均下降,观察组较同期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单位时间血流量较治疗前均增加,观察组较同期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增加更明显,其中血流峰速度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2.5 两组预防效果及不良反应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65%,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8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过程中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变化Tab.2 Changes in the platelet count and D-Dimer valu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变化Tab.2 Changes in the platelet count and D-Dimer valu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s

注:相同组治疗前后相比,*P <0.05;两组治疗后相比,#P <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血小板计数(×109/L)185.56±39.48 213.37±23.56*181.18±43.25 258.36±103.17*#D-二聚体(mg/L)1.32±0.19 0.93±0.21*1.36±0.17 0.71±0.18*#

3 讨论

静脉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5],重症破伤风患者长时间被动体位,使静脉血流缓慢,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是相同疾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深静脉血栓患者病情危重可以导致患者死亡。降低重症破伤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课题。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变化Tab.3 Changes in serum inflammatory marke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变化Tab.3 Changes in serum inflammatory marke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s

注:相同组治疗前后相比,*P <0.05;两组治疗后相比,#P <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CRP(mg/L)15.81±1.61 11.22±1.47*16.01±2.01 8.59±1.04*#PCT(ng/mL)2.45±0.31 1.41±0.17*2.54±0.34 0.98±0.12*#TNF-α(pg/mL)147.92±24.31 110.68±18.24*144.48±28.62 90.77±17.22*#IL-6(pg/mL)26.46±6.11 17.39±4.81*27.12±5.78 11.75±3.56*#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Tab.4 Changes in femoral venous hemodynamic paramete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Tab.4 Changes in femoral venous hemodynamic paramete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s

注:Vp,血流峰速度;Va,血流平均速度;BF,单位时间血流量;与对照组术前比较,*P <0.05;与观察组比较,△P <0.01;两组治疗后相比,#P <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Vp(cm/s)17.83±3.91 21.45±4.78*18.11±3.43 26.33±5.43*#Va(cm/s)13.42±4.54 17.67±4.98*13.78±5.14 19.60±6.23△BF(mL/s)8.76±2.58 11.34±3.67*8.48±2.12 13.11±3.98△

红花是菊科草本植物,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是传统的活血化瘀类代表药物。红花黄色素为红花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一种具有水溶性查耳酮成分的混合物。研究发现,红花黄色素具有活血通经、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消除自由基、抗炎[6-7]等功效。

本研究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4 d 后,凝血功能部分指标PT、APTT、TT 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及D 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同时下肢深静脉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本研究对照组中有低分子肝素的应用,但通过与同期观察组比较,红花黄色素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以上结果提示红花黄色素可能通过改善凝血功能,降低纤维蛋白原及D 二聚体水平,进而降低全血黏度,有效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8],从而使股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单位时间血流量均得到提升(P<0.05),抑制血栓的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对照组应用肝素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呈上升趋势(P<0.05),并且观察组同时应用红花黄色素后,血小板上升幅度更为显著(P<0.01)。关于入组患者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期间,未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副作用,反而使其数目明显增加的现象,考虑可能与破伤风感染的特殊状态有关,亦不除外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造成结果偏移。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重新评估血小板的变化情况。

研究表明,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机体血流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密切相关[9-10]。血管内皮损伤可激活凝血功能,导致患者血流紊乱,促进血栓形成[9-10]。众多炎症因子与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其中TNF-α 是炎症的始动因子[11-12]。TNF-α 的升高可诱发血清中IL-6、IL-8、IL-10 等淋巴因子活化,诱发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活化,同时IL-6 可刺激肝脏产生大量的C 反应蛋白,加重血管内皮损伤,促进深静脉血栓形成[13-14]。同时,相比于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红花黄色素,血液CRP、PCT、WBC、TNF-α、IL-6 下降更为明显(P<0.05)。有研究[15-16]显示,红花黄色素通过抑制脂多糖刺激引起炎症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炎症介质的释放,包括IL-6 及TNF-α 等炎症介质。红花黄色素通过降低炎症标志物及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进而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综上所述,本研究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预防重症破伤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在低分子肝素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明显改善了下肢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是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通过改善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因子。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预防重症破伤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安全性良好。后续将增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在分子水平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为该药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证据。

猜你喜欢
黄色素红花二聚体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红花榜
红花榜
红花榜
红花榜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红花黄色素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心肌损伤
HPLC法测定德都红花七味丸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