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2019-12-26 03:54张婧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国际化共同体命运

张婧瑶

(河北中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

引言

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格局发生重要变化。与此同时,国际秩序公平性降低、不良国际竞争盛行、霸权主义频发、环境资源短板凸显等极端发展问题大面积爆发,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稳定健康。在此背景下,需要以全人类的相互依存、和谐共处为出发点,打造公平有序的全新发展关系,所以建立顺应时代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激烈的国际竞争本质上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无论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还是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都需要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做好国际化人才的供给工作。

1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国内外发展局势不断变化下,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尤其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及时利用当前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步伐,从而利用人才优势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

1.1 国际化人才理念

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持续加深的背景下,需要高校为此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所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众多国内外知名校府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虽然国际化人才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提及,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并未形成固定、统一的概念,多数学者主要从该类人才的能力表现和综合素质来加以界定[1]。总体来看,国际化人才判定是多维度的,既有语言、知识等基本要求,又有对专业技能、实践应用能力的较高规定,还需要从业者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以便迅速、熟练地解决国际沟通合作中的问题,同时对心理素质和跨文化沟通水平也做出了相应要求,需要从业者既能顺利解决工作问题,又能抵御外来思想和文化的冲击。

1.2 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首先,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顺应国际化趋势。受到宏观环境的变化影响,国内外众多高校将教育国际化纳入发展战略之中,试图通过联合培养、项目建设等多种途径提高人才在国际竞争中的广适性和专业性。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国际间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交流合作,加快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步伐,从而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追求。其次,经济建设需要国际化人才的支撑。全球化不断加剧过程中,我国需要大量具备外企工作技能的人才和适应国际环境变化发展的领导者,也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国际思维的优秀人才来为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发展引入智力资本。

1.3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依靠理论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国际联合培养以及校企共同育人等全面系统的教育工作构成完善规范的培养模式,从而为日益加深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考量,试图打造出一个属于全人类的、规范有序的理想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思想的产生与当下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背景有关,是应对世界格局无序变动和经济秩序显失公平重要思想,既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外交策略,通过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国际道路实现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所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相同的背景与目的,前者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实践的国际发展理念,该思想具有典型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文化特色,但是强调了人类和谐共处、平等互利关系的建立,充分尊重多样化的社会制度和不同国家的合理利益诉求,希望能够实现国家利益、人类整体利益以及后代长远利益的协调统一。

2.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社会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除了人类共同发展这一美好愿景的驱动以外,还具有较为坚实的思想基础。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将人类从万物中分离出来,发展过程中使人类逐渐摆脱封建思想的禁锢和束缚,使人类的各种诉求和欲望不断凸显。后期人类对自然形成征服掠夺,人类之间也不断爆发出战争与对抗,最终人类自身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开始寻求更具广泛价值意义的发展途径。我国传统文化中既强调顺天应人的时代观念,又赞成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更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先进发展思想。优秀的中西方文化思想,为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基础。

2.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多个维度的命运与共,是一种整体性思维。一方面强调了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发展模式,要求每个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他国的合法权益与合理诉求,应当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利的发展关系,这是横向的空间维度表现[2]。另一方面,要打造出当代人与后代之间的共同体,我们在追求眼前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后代利益为代价,尤其是在资源、环境问题上,要确保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这是纵向时间维度的要求。实际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深厚的世界发展观念,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进一步深化,要求全人类建立起相互依存、义利相兼、自然聚合的共处关系。

2.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

我国从思想到行动坚决拥护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充分体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积极遵守国际准则,努力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力量,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此外,我国在寻求自身合理利益的同时,关切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坚决摒弃强权政治、殖民扩张的发展路径,为维护健康积极的国际秩序承担起重要责任,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我国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外交空间,切实提高了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水平与效率,为我国文化输出、公共外交、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集聚力量,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3 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实践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后,我国为此不断夯实理论基础,积极探索实践路径,以实际行动表明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和决心。在日后构建工作的深化过程中,我国要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为基础,坚持和平共处、协同发展的外交思想,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努力培养专业化、国际化人才。

3.1 以中国特色为基础

我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理论基础和目标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所以在构建共同体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中国特色,发挥主体优势。首先,以社会主义性质为指导。中国倡导的是真实有序、平等互利的共同体,国与国之间建立起既不是对立抵抗,也不是极端联盟的平行伙伴关系,与自由制度主义和丛林法则有明显区别,体现出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其次,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争取国际认同[3]。作为一种思想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资本主义主导格局之下容易被看作意识形态输出,可以利用中国“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和谐思想来降低来自西方国家的阻碍,从而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

3.2 以责任担当为前提

经过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国当前已经跻身世界大国行列,正在向世界强国稳步迈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成为我国积极追求的外交理念和发展策略,要想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的国际化发展,我国需要以责任担当和实际行动来提升国际形象,从而对其他国家形成正面影响。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我国先后倡导建立了“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投入近千亿美元成立了专门的丝绸之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打造,为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做出重要贡献。这些实践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也强化了我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形象。

3.3 以国际化人才为支撑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和谐、有序发展,构建过程需要依靠个体力量来实现。所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建立跨学科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使他们具备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的思想引导意识,然后利用专业的研究成果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力量。要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全球化思想,充分关注自然发展、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承担个体责任。当然,国际化人才培养应当构建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化、途径国际化的统一模式。

4 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发现,也是我国应对当前国际发展局势提出的具有广泛价值的策略方案,该理念充分发挥中西方优秀思想文化的显著优势,使人类利益呈现出更强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建立具有更高的指导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复杂曲折的长期性过程,我们要在正视各种内外部困难的同时,坚定构建共同体的决心,以实际行动吸引更多国家的积极参与。

猜你喜欢
国际化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聚焦港口国际化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命运秀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