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综述

2019-12-26 03:54杨柳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话语权学者话语

杨柳梅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P.41)一直以来,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入人心。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社会主义的高校,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我们党历来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遵循,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民粹排外思潮沉渣泛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地摩擦和碰撞。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进行整体性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研究成果逐渐多了起来。在中国知网上输入“意识形态话语权”关键词,可以搜索到相关研究论文有300多篇,涉及意识形态话语权内涵、面临的挑战、话语权建设等内容。

1.1 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内涵的研究

“话语权”作为研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内涵的逻辑起点,有“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两个含义。“话语权力”是主体通过表达思想或观念达到支配和影响客体的目的;“话语权利 ”是话语的主体拥有表达自身想法或观念的资格。学者郑永廷是从话语权力的角度来研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他认为高校只有控制舆论权力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和保持高校改革发展的有效引领;[3](P.12)学者邓验认为要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受众、话语传播及话语环境等要素分析和研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4](P.42-43)学者孙晓芳则是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和研究意识形态的自身价值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及认知体系的影响;[5](P.119)学者刘经纬认为要探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通过设置合理的议题、有效的话语载体和科学的话语内容来塑造高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6](P.35)

1.2 关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挑战的研究

这些挑战主要包括西方文化渗透、新媒体的冲击、自身建设部分缺位等方面,部分学者针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和研究。学者张荣浩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阐释了西方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严重影响;[7](P.14)学者张骥则认为社会转型时期迂腐文化的沉渣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腐蚀、意识形态的消解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危害,以及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西方价值理念对高校师生的严重影响。[8](P.164)学者孙培丽是从新媒体兴起对意识形态的冲击出发,认为西方资产阶级虚假意识通过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的兴起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造成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弱化,严重扭曲了高校学生的思想文化观念。[9](P.56)学者陈爱梅则认为在高校的教学研究中西化的现象较为严重,高校也缺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意识,这些都使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严重挑战;[10](P.31)学者孙杰指出高校办学的功利化导致了意识形态工作自身建设的缺失。[11](P.40)

1.3 关于掌控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研究

很多学者分别从加强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加强学科建设以及构建话语体系等角度对如何科学有效建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和对策进行了研究。学者肖慎钢认为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高校师生的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12](P.73)学者刘君涵认为要通过解释、深化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来掌握学术话语权,以使其更具解释力、吸引力和说服力。[13](P.89-90)学者陈大勇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加强意识形态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科研人才和完善意识形态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14](P.128)学者刘经纬认为要从建构话语体系出发,在明确话语规则即话语主体、话语受众、话语内容和话语载体的基础上,认真探索和严格遵循话语规律以不断促进话语转换、创新话语方式、开拓话语渠道等来建设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尤其强调要通过网络空间特别是新媒体技术来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15](P.38)

2 国外研究综述

西方学者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意识形态理论、话语权理论和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等相关的学术观点,尽管角度不同、阐述的思想不同,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1 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问题

法国著名哲学家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因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释马克思的作品被称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尤其是他在1965年出版的《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这本著作中全面批判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意识形态的东西,提出了切合马克思精神和思想和理论;他在著作《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新概念。

2.2 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提出,他认为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一种通过非暴力的形式来实现统治与被统治的互动关系,也即是通过文化手段来实现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这一理论不仅论述了如何能够使无产阶级逐步争夺斗争阵地,而且也阐释了无产阶级如何在内部实现思想上的统一。葛兰西非常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和灌输作用,通过这种非暴力的方式现实意识形态领导权,并且这样的统治是有效的、持久的和深厚的。葛兰西这一理论的提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6]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葛兰西的这一理论也存在不合理的成分,如对意识形态作用的扩大化以及对唯物史观的不坚定性和不彻底性导致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的偏离。

2.3 关于话语权理论

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首先提出话语权理论,将话语与权力进行连接。福柯的这一理论分为几个层次:首先,话语本身即是权利;其次,话语仅仅是形式;再次,话语是权力的产物;最后,话语背后是与有选择的表达内容、相关的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政治目的密切相关联的。福柯是以语言论为基础,了解了语言的作用和限制,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了话语之外的意义,也就是话语不仅是思考和表达的方式,也是权利的符号。因此,在福柯这里,话语从哲学层面进入到了社会实践层面,权力是如何运作和产生的这一问题成为了福柯研究的重点问题。[17](P.36-39)

2.4 关于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认为技术理性作为意识形态在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合理性,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失去其批判和否定的态度。[18](P.29)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做出了更加细致深入的理论阐述。他认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社会意识形态。

3 简要评述

意识形态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课题。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民粹排外思潮沉渣泛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地摩擦和碰撞。高校是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场域,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对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有着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国内外学者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相关理论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一些了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但是,由于社会背景、文化差异等原因,一些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因此,我们应当在科学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已经取得了颇具建设性的理论成果,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也尚未形成和建构起整体的理论分析框架;另一方面,在研究视角上,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规律性把握不足,未能从整体上对其进行解构。因此,从整体上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进一步加深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认识,对研究和探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话语权学者话语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学者介绍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