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批评》课程建设对高校动画专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2019-12-26 17:53姜倩马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动画道德文化

姜倩,马力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 411105)

“批评(critic)”一词源于希腊文“krinei”,意为“判断”,后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中将其释意为“分析”“评价”,简而言之“动画批评”指的是动画作品的评价、分析。它不仅包含对动画本体、动画创作主体、动画接受客体的批评,还包含动画思想及观念、动画行为及现象的批评等五个方面,因而“动画批评”与动画鉴赏有着本质的区别。

然而,对比我国当代动画十几年的飞速发展进程中,“动画批评”和动画理论、动画史都处于与其他方面发展极不相称的状态,在高校动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占据着无关痛痒的比重,在整个动画行业和教育业界“动画批评”都处于缺位的现状。以至于频发“中国动画艺术中传统价值失范、伦理精神缺位,逐渐远离人类真善美的价值目标”[1]等一系列现状。

1 “动画批评”在学科体系中缺位的成因

1.1 在动画学科中的失语

2011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决议下,首次将动画学作为学科设置成为戏剧与影视学下属的二级学科,结束了动画作为强综合交叉性专业的生涯。动画教育体系的规范就是动画学科的规范,也是动画教育、动画研究、动画创作及动画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然而在动画学科的研究范畴中,动画史、动画理论和动画批评三者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紧密联系,从目前全国动画的理论构成格局来看,动画史和动画理论的理论成果相对丰富,动画批评则显现随感的存在形式,缺乏客观性、学理性的思辨。

1.2 在动画专业教育中的失调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失衡,动画学科的技术属性显著,部分院校开设《动画概论》《动画史》《动画文化研究》课程中极少涉及动画鉴赏相关内容,“动画批评” 教育的实际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教育界、动画业界对“动画批评”的认知程度相当有限,因而我国动画发展长期缺乏自省态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诟病与问题也日益增显。

1.3 在动画市场人才导向的失衡

纵观动画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导向,“‘繁荣’的镜像背后隐藏着浮躁、困惑和现实问题”[2],中国相对滞后的动画教育业使得大部分青少年追求动画“纯粹娱乐功能”同时忽略了动画的真善美本源,部分学者在研究中表明: 我国动画片市场伦理缺失的原因之一就是动画从业者创作观、世界观出现严重失衡,“动画批评”的缺位正是自省我国动画产量激增、“质”“量”失衡、文化失语等困惑背后的重要成因。

2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应然性

2.1 动画艺术创作需要动画批评

“动画批评”建构于动画主客体之间、动画现象与社会问题之间、动画文化性与动画商业性之间、动画娱乐性和动画道德性的关键环节,“动画批评” 不仅矫正动画创作的方向,亦能接收动画作品的社会反馈,及时响应时代、国家、文化对动画的要求和期许。

2.2 动画教育过程需要动画批评

“动画批评” 是动画学科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动画教育过程的自我反省与审视。一方面,动画从教者通过“动画批评”的介入与未来的从业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谈,潜移默化地将动画审美活动置于激烈思辨的场域中,敢于对当代动画作品以及动画现象提出质疑和思考;另一方面,动画专业学生在批评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动画创作的动机、动画现象背后的原因、动画反应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提升更高的审美诉求、道德观和世界观,从而具备更加完整、成熟的思辨能力。

2.3 动画教育效果需要动画批评

按照我国最新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动画培养中建立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学校教学能力,甚至还关系到动画产业和教育业的前景。当下国情要求将动画道德评价、 社会责任评价纳入动画教学成果的评价体系,创造一种对话平台,目的在于“在具体的问题处境中研究决断的一般程序和可能达成共识的有效范围,”[3]建构伦理危机下的应对机制,将批评融入动画影像乃至动画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对动画产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2.4 人才价值观导向需要动画批评

动画专业教育中应该渗透着对传统人文精神和伦理责任的关照。“动画批评”的介入能有效引导动画艺术创作正确的价值取向、 培养动画从教者和创作者的正确价值观、建构高校动画专业教育中的伦理观,以提升国民对国产动画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可以说“动画批评”的融入,将培养出一批引领动画界走上健康、积极、进步的良性发展的从业者。

3 《动画批评》课程对动画教育中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

《动画批评》 课程的建设对于动画专业学科体系、动画人才培养、动画产业健康发展、动画文化进步都存在着巨大意义,特别是对于动画教育中道德建设更为甚之。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使其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评价,最终走向“内化”,成为受教育者观念意识的组成部分。动画艺术教育是美育和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和审美的教育,不仅教授创意和技能,还帮助学生发展积极、 健康的情感,克制消极、邪恶的倾向,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格。

首先,动画教育承载了社会属性——“真善美”的衡量标准。当代国产动画受到各种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及商业娱乐化特征的影响,面临“道德虚无”的危机,动画教育要求从业者关注现实题材创作,坚持真善美统一的标准,以“动画批评”驱动行业行为伦理责任及国家文化安全责任。其次,动画教育承载了审美属性——“美”与“丑”的界限。动画发展早期,中国滞后的动画教育业使得大部分青少年受日美动漫文化血腥、暴力、致郁等元素的影响,缺乏理性客观、符合东方文化的审美感受,“美”“丑”“善”“恶”界限含糊,近现代不少学者提出,中国动画应立足于千百年来本国的道德精神面貌,用动画“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实现动画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与其弟子利用批判,探索人类追求美好的终极目标,中国动画教育正是需要这种中国传统人文和伦理精神目标的“批评精神”。最后,动画教育承载的价值属性——文化的自信与自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与生命力的充分肯定,是支撑和凝聚一个民族的核心力量,从而形成社会认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中国动画自诞生起,就与本土文化水乳交融,它承载了深厚的民族意识与身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动画批判”具备着改革的使命和伦理的重任,使得国产动画坚持以维护真善美、宣传正能量为主旨,动画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为国人文化自信建设起到“良媒”作用。

“动画批评”过程充满了理性和感觉,道德也一样需要清醒的头脑和感性的心灵; 道德决断取决于道德概念、道德推理以及道德知觉、道德情绪的互相作用,一个科学的道德教育,不仅让人获得道德知识,也能给予道德感知,二者间有着显著的相似性和同一性。毫无疑问,真实的艺术是合乎道德的,动画艺术也不例外,它娱乐性外衣下的本质是严肃的、有益的、真实的,它反对愤世嫉俗、混沌不清与虚无主义,并努力使生活更加美好,动画教育的目标也是如此。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动画教学中建立《动画批评》课程,完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建构规范的课程教学计划和理论要求,为建构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判机制提供依据;填补动画理论空位,提升动画业界、动画学术界对“动画批评”理论的认知深度和自觉关注;建立动画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纽带,做到真正意义上将道德教育融入课堂,并最终通过批评过程引导动画创作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引领从业者关注现实题材,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育性和娱乐性的统一、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消费的统一。

猜你喜欢
动画道德文化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做个动画给你看
我的动画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谁远谁近?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