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大学校训与高校德育目标的关系

2019-12-27 20:03冀建峰
文化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校训学校德育改革开放

高 杉 冀建峰

我国校训是伴随着近代教会大学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发展已形成一定规律。本文着重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今大学校训的演变历程与德育目标的发展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校训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德育的含义及内容

高校德育工作围绕着德育目标展开,德育目标是学校为培养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方面应达到的要求而设定的目标。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促进智育、美育等各方面的发展。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目标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一个航标,也是大学生要求完善自身的动力源。

学校德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要求不断更新与完善。21世纪的德育目标,是在知识经济对人才全方位要求的背景下,从单纯注重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发展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发展转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生活德育、审美德育、情感德育等学说在当前德育理论的基调下积极地进行着探索,这使得德育的含义得到了极大丰富,德育内容也更加广泛[1]。

二、高校德育目标的历史演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17年(1949—196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1949—1966年,学校德育工作随着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而积极展开。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高等学校的具体任务之一是进行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要发扬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可以看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校德育目标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的。然而,德育工作在1957—1958年被扭曲,高等学校德育一片混乱,原来的德育目标也被抛在了一边。1960年,德育工作随国民经济短暂调整过后又陷入困境。

2.“文革”和拨乱反正的12年(1966—1978年)

在“文革”期间,德育目标发生变化,德育成为斗争的工具,诸如刻苦学习、尊师重教、遵纪守法等种种优良被忽视。学校德育目标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得到过纠正,直到1976年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彻底粉碎,教育事业同其他事业才一起得到拨乱反正,学校德育逐渐步入正轨,学校德育目标得以重新确立。

综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确定,即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改革开放至今

1.教育改革从起步到全面展开的14年(1978—1992年)

1978年以来,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也逐步走上正轨。邓小平一再强调德育的重要性,提出教育“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目标成为新时期各级各类学校的根本教育方针,也成为德育发展的航向[2]。在“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方针的指引下,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指出学校德育目标应该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献身的人才。这一德育目标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是一脉相承的,丰富了德育目标的内容,推动了德育目标的发展和深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起步,人们对德育目标的认识不断加深,党和国家对德育目标也及时进行了调整。

2.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时代(1992—2018年)

1992年以来,学校德育工作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步入一个新的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各种不良思想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途径在青年之间蔓延开来。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精神空虚和行为不端等成为校园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德育目标进行了更为科学、更符合实际的调整[3]。2004年10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除了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对心理教育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之后,中央各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的配套文件,对高校德育目标进行了更为细致、更贴近实际的梳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更丰富的参考依据,充分体现了我国学校德育目标与时俱进的特点。党的十八大正式确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社会主义大德、树社会主义新人这一重大而富有洞察力的教育思想,必将引领中国教育在正确、健康的道路上持续奋进。

综上,随着改革开放与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的主体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目标,不仅强调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4]。

三、我国大学校训的思想起源和内容演变

(一)我国校训的思想起源

“校训”这一新名词是从日本引进的,而校训的精神内核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校训用言简意赅的词句,对师生的行为准则提出要求,它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概括。中国校训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独有的思想特征,它是在一定的社会阶段、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出现并且发展壮大的历史产物,有深刻的思想渊源。

第一,以“德”“善”为源。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从古发展至今一直重视自身的道德修为,表现出“主德”“求善”的特征。如很多校训中会出现“勤”“诚”“信”“毅”等体现“德”“善”的字眼。

第二,以“和谐”“稳定”为源。自古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和谐相处的信念,发展至今不管对内对外都要求和睦相处。重和谐思想表现为强调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如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山东农业大学校训“爱国、爱农、爱校、求真、求知、求实”等[5]。

(二)我国校训的思想内容演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

(1)校训以政治激励为主(1949—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发动一切物力人力投身建国的伟大事业,政治上的激励能够激发人们的巨大动力,因而像“勤奋、团结”这样校训就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也极易为学校所倡导,如四川农业大学的“追求真理、造福人类、自强不息”校训强调农业学校要为农服务这一意识。

(2)校训停滞于口号标语(1966—1978年)。在“文革”期间,学校的教学秩序较为混乱,校训方面发展基本停滞,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一校训的延续。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团结、勤奋、文明、求实”等校训。

2.改革开放以来至今

(1)校训延续陈式(1978—1992年)。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恢复时期,因政治激励式校训强大的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的校训依然延续陈式。不过,该时期传统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如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忍、仁、诚”等校训都是回归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的体现。

(2)校训多元并存(1992年—21世纪初)。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的鼓舞下,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也开始逐步深化,开始进行以学校自主办学为核心的改革。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自我意识不断苏醒,很多学校重新审视自己的校训并加以改变,校训内容呈现多元化特点。第一,重新弘扬传统文化,如东北大学80周年校庆时将校训改为老东北大学时期的“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第二,弘扬主体意识。世纪之交,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不断提升,教育管理中要求“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人自身的发展。第三,展示学科特点,如北京舞蹈学院的“文舞相融、德艺双馨”、上海财经大学的“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等校训都彰显了大学自身的办学特色[6]。

四、我国大学校训与高校德育目标的关系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德育目标与大学校训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校训的不断变化折射出我国教育界教育理念的一次次转换。

(一)德育目标影响校训内容的制定

德育目标关注的是把人培养成具备何种思想道德品质的人,学校德育目标是国家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诸方面素质所要达到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标准的设想和要求。大学是育人的场所,通过大学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思考知识如何使人类进步。而作为学校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校训,撒播人文关怀,关注培养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的功效。

在功能层面,校训对实现德育目标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德育目标要求往往影响着校训内容的制定,对校训的制定提供方向引导与内容支撑。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进入伟大的工程建设时期,初期提出了“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1956年更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政治口号,体现在校训中也基本是“勤奋”“文明”“团结”“奋进”等激励式词语,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具有突出的时代印记。改革开放后,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学校训的重新制定更加符合自身办学精神,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训虽然仍采用“红专并进,理实交融”,但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即培养德才兼备之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7]。

(二)校训内容体现德育目标的要求

校训的制定考虑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等,其本质是不能脱离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德育目标要求往往集中体现在校训中,校训是最能体现德育目标要求的一种方式。如浙江大学的校训为“求是”,求是就是求真、求善、求美,这反映了浙江大学一贯的办学理念和所要实现的德育目标。校训中的用词强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如西北大学校训为“公诚勤朴”。公,即公正、公平;诚,即真心实意;勤,即勤劳、出力;朴,即敦厚、质朴,这表明校训内容的制定体现德育目标的要求[8]。

五、结语

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德育目标与大学校训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德育目标影响校训内容的制定,而校训内容体现德育目标的要求。对校训与德育目标关系的正确认识,将会使我们对校训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猜你喜欢
校训学校德育改革开放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