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

2019-12-27 09:00李新星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回顾性状况年龄

李新星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1医院神经外科,河北 承德 067000)

本文拟就老年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期间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接受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影像学证实存在颅内大血管病变;(3)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本组患者年龄为66岁-85岁,平均(74.7±3.2)岁,男性59例,女性45例。所有患者均不存在精神疾病以及严重功能障碍等情况。

1.2 研究方法 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进行血压的常规控制以及内环境稳定状况的维持等,在进行血管内治疗前,均行相关的检查(如凝血功能检查等)。就治疗方法而言,本组患者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回顾性分析过程中,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状况、CRP、LDL-C、HDL-C以及随访3个月的预后评估结果。其中,患者预后评估相关的观察指标主要为NIHSS评分、患者的症状改善。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处理与分析。当P<0.05时,即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年龄、高血压、CRP以及LDL-C水平。详见表1、表2。

表1 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2 影响患者预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既往实践中,我院充分意识到了血管内治疗对本病的实际价值以及在纠正患者病灶血运方面的优势:(1)与常规疗法相比,其溶栓药物的用量更少;(2)能够有效延长治疗时间窗;(3)实践期间,脑出血的风险相对较低;(4)更有利于血管再通状况的监测。此外,随着该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与预后状况的改善作用也得到了重视。为掌握患者血管内治疗期间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进一步提高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我院近期对2017年-2019年接收的部分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就结果而言,年龄、高血压、CRP、LDL-C均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年龄为例,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年龄超过75岁的患者,其预后不佳的占比高达67.9%(19/28)。而在其他同类文献中也提到,年龄≥80岁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相对较高,提示在对此类患者实施治疗时,应当给予更多的照护。而在高血压因素的分析上,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此类患者预后不佳的占比相对较高,分析其原因,考虑为高血压患者长期受到血压水平异常的影响,靶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且可激活炎症因子,继而波及到患者的预后[1]。除这一因素,也有观点认为,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存在损伤问题,动脉粥样硬化状况相对严重,病情较容易进展,甚至直接导致患者病灶损伤范围增大,促成病情恶化,并影响到卒中的治疗以及患者的预后[2]。

综上所述,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血管内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但相关医护人员需要高度重视患者年龄、血压状况、LDL-C、CRP水平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联,结合老年个体的实际差异,为其提供安全的、可靠的治疗服务。

猜你喜欢
回顾性状况年龄
变小的年龄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年龄歧视
算年龄
512例老年结核病患者T-SPOT.TB结果回顾性分析
240例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回顾性研究
骆氏肾衰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回顾性分析
“十五大”前夕的俄共组织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