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

2019-12-27 09:00王晓银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评量心肌梗死常规

王晓银

(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内一科,江苏 扬州 225000)

本次试验探讨心理护理对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80例,按照电脑产生随机数的方法随机分为各有40例患者的观察组和对照组。经过一系列常规的检查措施,心电图检查以及心肌酶学检查等确诊患者为心肌梗死,所有患者均符合老年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指标。其中观察组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61岁-88岁,平均年龄(67.5±3.4)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60岁-88岁,平均年龄(66.8±4.3)岁。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心内科常规治疗心肌梗死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1]。在此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医院的环境以及各项规定,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知识教育,教导患者应注意的事项等;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责任护士均经过全面系统专业的心理培训。在患者住院后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表示关心爱护,在心理上安慰患者。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使其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认识,并增加其对医护工作的信任和配合。在建立足够的信任感后,采用认知行为技术指导患者减轻其紧张焦虑的情绪。做好防护工作,避免噪音疼痛以及疲劳等情绪对患者的刺激,避免患者产生愤怒悲观等不良情绪。纠正产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患者的认知,积极沟通交流,多鼓励患者,使其讲出内心的痛苦焦虑,并帮助其进行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起对抗疾病的信心。在患者出院后帮助其进行康复指导,保持沟通。

1.3 观察指标 采用SDS(抑郁自评量表)和SAS(焦虑自评量表)分别在患者病情稳定时和出院时对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评价并对比结果;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通过SPSS 22.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用例数率(%)和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用χ2和t检验组间对比的结果,以P<0.05为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 出院时两组患者的SAS评分较病情稳定时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SAS评分比较(Mean±SD,分)

2.2 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 出院时两组患者的SDS评分较病情稳定时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

2.3 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P<0.05)。

3 讨论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功能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机体免疫力也逐渐降低。心肌梗死随着冠心病升高的发病率亦有持续上升的趋势,由于其紧急凶险的特性,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甚至生命安全。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入了恢复期,还是会有复发的危险,且可能会发生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等危险事件[2]。经过心肌梗死发作后患者极易对其产生恐惧,产生紧张等负面情绪,甚至发展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加速了心肌梗死的再次发作。因此,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在恢复时期对其给予合适有效的护理措施意义重大,特别是对其心理上的护理干预。

积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帮助其化解不良情绪,教其学会对情绪的控制,不让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到身体健康。使患者的心情保持平稳,避免大喜大悲的情绪起伏。通过聊天、让患者听音乐等措施分散注意力,缓解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帮助其增强抗击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其生命质量,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评量心肌梗死常规
基于成果导向的实作评量工具开发与应用
常规之外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别受限于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