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研究程

2019-12-30 09:37舒通徐从富
成人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舒通 徐从富

【摘要】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对于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人员的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实现对该领域科学、规范的研究,从满足高质量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三个方面,梳理了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发展诉求。比较与现代学徒制的异同点,提出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步骤,包括确定培养任务和培养计划、培养对象和培训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及培养协议、实施培养过程、考核鉴定与评价等五方面内容。分析在实施过程中三个方面的困境,并给予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9)12-0067-05

【收稿日期】2019-04-20

【基金项目】2015年度杭州市级精品课程“Java语言程序设计”,编号为杭教高师[2015]14号、杭财教会[2015]96号;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增量式隐私保护数据挖掘研究与实践”,编号为Y201636117

【作者简介】程舒通(1976—),男,杭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计算机教育、职业教育;徐从富(1969—),男,浙江开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数据融合。人社部、财政部在2018年10月12日发文,要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1]国务院在2019年1月24日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职业教育要加大企业社会参与的力度,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发展。[2]

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兴的职教模式,因其企业发挥的主动性高及参与的力度大等特点,拓展了职工培训的领域及创新了职业培训模式,迅速得到有关省市及企业的响应和实施。如2018年,江苏省扬州市率先在全国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18家企业10所培训院校共同培养新型学徒510人,2019年计划将再增加500名以上培养量,主要采用创新培训模式、小班化教学、改善资金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发展。[3]2019年3月,珠海市发布了《珠海市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办法》,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的方式,到2020年,珠海市培养学徒300名左右;从2021年起,每年培養学徒200名左右。[4]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职教概念,其理念来源于德国双元制,基础是现代学徒制。目前由于是职业教育领域企业员工培训的最新模式,发展时间很短,虽然前期已经有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但是在探索与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的未知因素。在中国知网上查阅文献,以“企业新型学徒制”为关键字查询,搜索到总文献量为232篇,主要集中在对政策的解读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的探索,由此可见该领域的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

一、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发展诉求

(一)满足高质量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2003—2007年,GDP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即使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GDP依旧保持着可观的增长。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也从11.4%提高到15%左右,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下,经济发展从“量变”升华到“质变”。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5]下一阶段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高质量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三个任务: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6]与之相适应的是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型劳动者。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8年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 791万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相比,人才缺口很大。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7]目前,该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三种:职业院校、企业、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无论哪种培养模式,人才的出口还是企业,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是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因此人才培养最终回归到企业培养。企业培养的方式主要有企业内培训中心培养、以师带徒、课题研究与攻关、外派研修等,其中绝大部分的企业职员都需要经历以师带徒的过程。由此可见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背景下,解决技能劳动者总量不足、技能水平不高的主要途径,也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人才保障制度。

(二)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我国有近14亿人口,其中有9亿劳动力,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 361万人,同比增加10万人,这是连续第6年新增就业超过1 300万人。尽管就业工作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就业总量压力不减。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出现了单位招工难和个人就业难并存的奇怪现象。招工难主要是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发生了改变,从劳动过剩转向供给平衡乃至劳动力短缺,特别是当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愈发需要高技能的劳动者。随着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劳动技能、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导致了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差、劳动力素质低下的务工人员就业困难的问题。要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除了完善薪酬体系、修整考核制度、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外,建立合理的培训体系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企业的发展愿景,制定中长期的人才发展规划,通过培训、指导等形式,培养大量的企业新型学徒,适应各个岗位需求。

(三)促进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我国的职业教育现阶段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经历过工作过程导向、企业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阶段。目前,教育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三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涉及的试点单位达到562家。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8]不可否认,现代学徒制在推广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学徒定位模糊、培养面狭窄等,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积极性欠缺。原因是企业面临投入与回报不对等的风险,即培养学徒的过程中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一部分学徒在培养期满后却选择新的单位就业。同时现代学徒制工作的主角是学校,企业是配角,由于权力的限制,因此在考核学徒中也难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要解决这样的困境,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大企业管理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企业新型学徒制不仅吸取了传统学徒制以师代带徒的优势,同时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并由政府进行激励推动,给予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是政府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创新举措。这是一种企业为主、院校参与,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制度,对学徒的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企业新型学徒制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师资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成本,是一种企校“双赢”模式。随着校企合作保障制度的健全,将会促进校企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为“中国制造2025”筑牢发展根基。

二、与现代学徒制的异同点

企业新型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作为两种学徒制的产物,以企业和学校分别扮演不同分量的角色,在政府的激励、推动与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参与下,将发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作用。

(一)两者相同点

1.同为学徒制发展的产物

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均起源于学徒制,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徒职业发展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延续了学徒制的理念,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做了相应的改革。由原来单一的育人主体变为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育人模式,教育对象由原来的徒弟变为学生和企业员工。

2.注重理论与技能的培养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根据企业的生产标准与工艺,制定学习手册、岗位实践手册、专业英语手册等学习资料,按照企业的生产过程安排授课进度和授课方式,由行业的师傅传授岗位技能经验,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机构(以下简称培训单位)的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实现产学一体、工学交融的效果。现代学徒制吸收了学徒制的情景学习优势,结合学校教育的系统、高效、科学、规范的特点,既有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有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完整的教学实施方案和评价过程。

3.均有协议约定

在《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中指出,企业要与培训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包含培训内容、方式、期限、费用、双方的责任等;企业与学徒之间也要签订培养协议,明确培养的目标、培训内容与期限、考核办法等。[9]同样,现代学徒制也要在学校、企业、学生或家长三方主体之间签订协议,包括校企合作整体目标、师资配备、学籍管理、场所及设备提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日常教学、岗位培训等内容。协议的约定明确每一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各方的权益以及教育质量。

4.校企共同参与学徒培养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企业对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人员,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共同培养学徒。分为订单培养和短期培训两种:订单培养是按照订单培养计划进行前期学制培养,短期培训是对学徒进行岗位理论和技术能力的培养。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利用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聘请企业专家作为校外师傅,连同学校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系统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教育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因此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体现了企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均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

企业新型学徒制要结合企业生产和学徒工作生活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管理。弹性学制的好处在于学徒可以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既满足了企业的生产需要,又满足了学徒的学习需要。学分制管理是以学分计量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企业新型学徒制采用这种管理形式,一来可以系统地考查学徒的学业完成情况,二来可以在职业资格考证中起到监督作用。

现代学徒制也采用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等形式,弹性学制可以帮助学校在培养学徒中充分把握学习时间的灵活性,也适合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过程的迁移。学分制管理在现代学徒制中,实现学分互换互认方式,避免了重復培养,同时纳入国家学分银行,让终身学习成为现实,体现以学习者为本的理念。[10]

(二)两者不同点

1.办学的主体不同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办学主体是企业,培训单位属于参与单位,因此人才的培养目标、任务由企业确定,培养时间要根据企业生产需要来安排,培养的过程由企业和培训单位分别实施。企业培养主要是师傅带徒的方式,培训单位完成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现代学徒制的办学主体是学校,企业属于参与单位,学校根据区域经济规划与产业发展,结合专业的走势与学生定位,选择具备一定规模且有意向的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学校承担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承担岗位技能训练。

2.学徒来源及享受待遇不同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学徒来源是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人员,因此属于企业聘用员工,按照《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文件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工资,国家给予企业培训补贴。除了薪资外,学徒在培训期间,应当享受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福利及其他福利待遇。

现代学徒制的学徒来源是学生,因此兼有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角色。按照常规的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协议,在半年时间的学徒中,合作企业会给一定生活补贴和小福利;最后半年顶岗实习享受相当于正式员工的工资;毕业后,如果正式录用为员工,第一年就享受正式员工待遇。但在学徒培养期间,社会保障福利还是按照在校学生的标准享受。

三、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步骤

(一)确定培养任务及培养计划

由人事部门会同生产管理、制造、品质管理、技术研发等部门成立相应的组织结构,梳理企业的发展现状,规划企业的发展前景,提出岗位的人员缺口、对应的任务以及岗位职责,确定培养任务及培养计划。培养任务主要是指通过培养能掌握由工作任务所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岗位能力。培养计划具体包括培养的目标、配套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等级、培养的方案(包含培训的内容、主要方式及时间、场所的安排)、考核鉴定方案及培养成果评价等内容。

(二)确定培养对象及培训单位

培养的对象就是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人员,通过岗位能力与员工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比,筛选出适应岗位发展需要的人员作为培养对象。培训单位要承担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任务,因此要考察培训单位的工作能力与责任心,培训单位对培训任务要有明确的认识与理解,把握培训操作过程,具备职业资格证书考证指导的能力。

(三)签订合作协议及培养协议

为确保学徒的培训权益,企业要与培训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协议的内容包括师资配备、培训方式、内容、期限、费用的支付、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并根据合作协议,企业要与学徒签订培养协议,明确企业所承担的职责与学徒的权利义务,具体内容包括培训的目标、培训的方式与内容、培训的期限、考核标准、学徒应当完成的工作任务及遵循的规章制度、培训期间享受的待遇及人身安全保障。

(四)实施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企业和培训单位共同完成的,由于培养内容与培养场合的不同,因此企业要与培训单位协商好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岗位技能的衔接,企业生产环境与培训单位提供技能训练环境的对应设备和工艺、流程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要保持和岗位技能培训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两种培训的过渡要体现平滑性和自然性。

培养的过程要注重方式的选择,关注学徒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采用演示、引导、纠正等方式训练学徒的实践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培养学徒对职业的热爱与对生产技术的刻苦钻研精神。

(五)考核鉴定与评价

对学徒的考核鉴定,可以由企业组织相关权威机构或者职业资格认定机构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

对最终的成果,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设计系统、完整、动态的绩效方案,完善评估的实施程序(阶段性监测和终结性评估反馈相一致),最终得到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四、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及解决措施

(一)学徒培训的投入加重企业负担

学徒工资、培训费用、导师带徒津贴及内部培训费用由企业负责。其中培训费用在政策范围内由政府财政对每个学徒每年给予原则上不低于4 000元的补贴,[11]具体标准参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等。这块费用由企业先行垫付,而后根据培训的情况由政府进行结算。由此可见,企业在前期需要承担学徒培训的所有支出,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

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补贴投入,补贴的标准不能仅仅依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财政部门进行设定,需要吸纳企业、培训单位的意见,根据具体的投入情况,进行补发结算。另一方面,考虑到从产生费用到补发的周期较长,不利于企业的生产投入,因此可以改变补发的形式,例如当年产生的培訓费用采用税费减免的政策,包括学徒的社会保障费用。

(二)企业和培训单位实施经验欠缺

部分企业缺乏系统化的培养体系,针对人才的缺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经验不足。企业只清楚人才需求,对于需求的分析以及具体的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就显得较为模糊或者模棱两可。企业内部承担培训任务的工程技术人员(简称企业培训讲师),也有可能前期没有任何培训经验,讲述表达、授课方式与技巧存在着不足,影响了培训效果。培训单位中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的培训教师教学经验来源于对在校学生的教学,对企业职工的具体学习情况和接受程度把握不准,培训的针对性差,直接影响企业职工的学习热情。

要改变这三种实施经验欠缺的问题,要做到三方面的工作:其一,企业教育培训管理者自身要加强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学习,特别是职工教育的内容,要明确培训的方向,结合工作要点设置培训内容,特别是要防止培训内容出现与具体的工作脱节、形式僵化等问题,合理地安排职工的工作与学习时间,调动职工的培训热情。其二,企业培训讲师来源于企业一线的优秀技术人员,一方面要仔细研究培训内容,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将书面化的培训内容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另一方面要善于与培训职工沟通,及时发现培训中的难点并予以解决,探索职工能接受的培训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其三,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在培训工作开展之前,先要全面了解培训职工的整体情况,与企业培训管理者沟通培训的目标与方式,与企业培训讲师沟通前后内容的衔接。在培训过程中,分阶段总结培训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从科学的教育观出发关怀企业职工的成长。

(三)缺乏专业组织机构的监督与管理

通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文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政策体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但是作为试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组织机构的监督与管理,《方案》并未提及,这就带来了形式主义的隐患。培训单位是否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培训质量是否达到企业要求等,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与管理,培训单位将缺失工作的职责与义务。

可以参照西方学徒制的内容,如在学徒的考核与鉴定中,行业协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徒的成绩由行业协会组织考试委员会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判定,并决定是否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中,政府应当尽快建立专业组织机构,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与培训机构进行分离,全面监管试点工作的培训过程与培训质量。同时,专业组织机构也要在企业、培训单位、学徒等主体之间起到协调作用,发挥每个主体的创新能动性,完善工作框架与操作内容,健全绩效评估机制。

五、结束语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以企业为主导,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培训中心协同参与的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这对于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人社部和财政部明确发文指出,到2020年底,要培养50万以上的企业新型学徒,从2021年起,力争每年培训学徒50万人左右。可以预见,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企业新型学徒制将作为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势必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9][1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人社部发[2018]66号)[Z].2018.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

[3]江苏省人民政府.扬州市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实现校企合作共赢[EB/OL].(2019-3-7)[2019-3-23].http://www.js.gov.cn/art/2019/3/7/art_46502_8257987.html.

[4]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珠海市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办法》发布,计划到明年培养学徒约300名[EB/OL].(2019-3-13)[2019-3-23].http://www.zhrsj.gov.cn/zhengwu/zhdt/201903/t20190313_52081387.html.

[5]人民网.如何理解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聚焦十九大报告·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EB/OL].(2017-10-31)[2019-4-1].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7/1031/c1004-29617524.html.

[6]人民网.中国经济如何跨越发展阶段转换关口[EB/OL].(2017-12-10)[2019-4-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10/c40531-29696728.html.

[7]陳华升.W国有矿山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

[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Z].2014.

[10]程舒通,徐从富.我国现代学徒制之研究进展[J].成人教育,2019(3):53—58.

Research on the 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of Enterprises

CHENG Shu-tong1,2, XU Cong-fu1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2.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angzhou Polytechnic, Hangzhou 311402, China)

【Abstract】As a new typ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 the 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of enterprise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new recruits and transferred personnel. In order to achieve scientific and normativ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e development demands of the 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of enterprises are sort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meeting the needs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alents, solving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employment, and promoting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enterprises.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eps to implement the 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of enterprises, including determining training tasks and training plans, training objects and training units, signing cooperation agreements and training agreements, implementing training process, assessment, appraisal and evaluation. This paper also analyses the predicament of three main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and gives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of enterprises; modern apprenticeship; personnel trai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编辑/徐枫)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