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学与中华文化传播

2019-12-30 09:38石源华
世界知识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文化

石源华

中华文化传播是构造中国周边学战略框架和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论述中华文化传播在中国周边学建构中具有的特殊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

从历史角度观察,中国处于亚洲中心的地缘特征,决定了中国可以从周边东南西北方吸收邻邦文化,也利于将中华文化传播四邻,中国成为整个亚洲文化互相传播的渊源、中心、桥梁和中转站。中华文化以中国为中心向四周幅射,进行文明交流与传播,有助于构筑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对于西亚和西南亚,中国更多是进行对等、频繁的文化交流。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与中华文化同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国主要通过中国新疆—波斯—阿拉伯—印度一线和中国云南—中国西藏—印度一线的陆上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与西亚西南亚进行频繁而深入的文化交流,双方从对等文化交流中获取了很大的政治经济利益。

对于北亚,居住该地区的各游牧民族文明发展程度低于中原民族。中国与北亚的文化交流时常伴随着冲突、磨擦甚至战争。北方游牧民族曾多次武力入侵中原地区,建立统治政权。尤其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与女真族建立的清朝,一扫当时中国的分裂局面,取得了比中原王朝更大的对外军事和外交成果,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北亚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才方面全盘接受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以特殊形态顽强地在北亚以及更广泛的地区深入传播。

对于东亚和东南亚,中国与朝鲜、印度支那两个半岛、日本岛国以及东南亚海上诸国的文化交流各有特点。历史上朝鲜和越南曾多次纳入中国版图,实施中华文化,随后中国又与之建立密切的藩属关系,积极地、全盘地向该地区传播中华文化。朝鲜半岛和越南由于与中国关系密切而得以迅速发展,国力超过邻国。朝鲜曾以“小中华”自居,成为中国向日本传播文明的通道和桥梁,越南也成为向整个印支半岛和南洋地区传播中华文化的先进国家。中国与日本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日本曾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留学人员,学习中国的语言、宗教、哲学、建筑、艺术、政治管理、土地制度、農业品种和技术、手工业乃至生活方式,中国文化全盘导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发展和进步,至今依然发生着重要影响。中国与海上东南亚诸国关系最重要的特点是中国大量向这些地区移民,将中华文化传播到移居地。自古以来,优秀的中华文化一直是推动中国周边地区发展和进步的理论来源和强大动力,也是整个亚洲发展的中流砥柱。

从现实视角观察,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中华优秀文化将对于中国周边发展进步再度发生关键的作用。

中华文化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大国崛起需要以文化自信为依托。习近平在谈及文化软实力时指出:我们需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说到底是国家的文化自信。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将首先体现在中国周边,不仅在物质层面推动周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将在精神层面对周边发展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以中华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首先影响周边,进而影响世界。

中华文化可为解决周边面临的历史性难题作出独特的贡献。中华文化是延续五千年而不中绝的巨型文化,其核心价值表现为政治伦理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经济伦理的“以义制利,以道制欲”,社会伦理的“中为大本,和为达道”,天下伦理的“德施普也,天下文明”。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深植于世代中国人心中,也在周边地区有深远影响,成为判断是非、评价优劣的基本准绳,可以应对周边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挑战,为解决当今周边和世界难题作出独特贡献。

中华文化可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和进步发挥积极的创造性推动作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习近平理论体系将以中国文化为底蕴,包容、超越西方文化理论体系,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用命运共同体化解西方霸权主义理论,不仅适用于中国周边,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文化还将为中国和周边以及世界共同繁荣进步贡献力量。中国的优秀文化曾为中国与周边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发挥过核心作用。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等国家时提出中国主动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而美国则指责中国搭乘美国便车,这正显示了两种文化的差异。随着中国进一步强盛,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就是要让邻国搭乘中国快速发展的“便车”,获取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文化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