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早熟甘薯品种龙薯9号的影响

2019-12-30 09:44赵桂涛杨洪国孙卿王世伟赵理刘中聚冯尚宗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种植密度产量

赵桂涛 杨洪国 孙卿 王世伟 赵理 刘中聚 冯尚宗

摘要 2018年在沂南县进行了4个密度试验,分别为39 000、46 500、55 500、63 000株/hm2。對龙薯9号在临沂丘陵山区的适宜种植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试验条件下63 000株/hm2密度处理的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

关键词 种植密度;龙薯9号;产量;商品薯率

中图分类号 S 5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23-0037-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3.01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on Early Mature Sweet Potato Variety Longshu No. 9

ZHAO Gui tao, YANG Hong guo, SUN Qing et al

(Linyi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Center, Linyi, Shandong 276000)

Abstract A total of 4 horizontal density tests on Longshu No. 9 were carried out in Yinan County, which were 39 000, 46 500, 55 500 and 63 000 plants/hm2. We researched the proper planting densities in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 of Linyi County.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test condition, treatment of 63 000 plants/hm2 density had the highest yield and economic potato rate.

Key words Planting density;Longshu No.9;Yield;Economic potato rate

甘薯是临沂市主要粮食作物,2017种植面积在3.52万hm2,总产28.013万t,分别占全省的34.3%、34.4%,因此临沂市是山东省甘薯主产区[1]。龙薯9号属于早熟甘薯品种,蔓短分枝多,红皮红肉,移栽后100 d左右产量即可达2 000 kg以上,早上市的同时适应性、抗病性、丰产性较好,种植效益较高[2-8]。龙薯9号已经推广了近15年,但仍然非常受群众欢迎。鉴于此,笔者于2018年在沂南县进行了密度试验,对龙薯9号在临沂丘陵山区适宜种植密度进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8年5月7日移栽,试验地位于沂南县岸堤镇池畔村,属于丘陵旱地,土壤为褐土,质地为轻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为谷子,冬季休耕,于5月初旋耕起垄。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龙薯9号,薯苗由蒙阴县相春地瓜种植合作社提供。

1.3 试验方法 试验甘薯密度分为39 000、46 500、55 500、63 000株/hm2,分别设为D1、D2、D3、D4共4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小区6垄,小区间空1垄,随机排列。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试验于8月29日测产,生育期114 d。各处理连续取20株,调查了主蔓长、分枝数、大中小薯个数、大中小薯鲜重、地上部鲜重。

1.4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 和Dps v7.05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甘薯地上部的影响

由表1可知,随着密度的增加,各处理平均主茎长为68.87~77.83 cm,其中D1处理主茎长最短,为68.87 cm,各处理主茎长依次为D2处理>D3处理>D4处理>D1处理,平均主茎长呈先增后减变化,且平均最短主茎发生在最低密度处理;平均分枝数为510~7.37个,以D1处理(7.37个)最多,随着密度增加呈减少趋势;平均单株地上部鲜重在0.135 8~0.187 5 kg,其中D1处理(0.187 5 kg)最重,随密度增加呈减少趋势;

与最低密度处理D1地上部鲜重在7 312~9 550 kg/hm2,其中D4处理最重,随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与最低密度处理D1相比,最高密度处理D4在密度增加61.54%的情况下,单株地上部鲜重下降19.15%,受密度大幅增加影响,最终

D4处理单位面积地上部鲜重最大。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甘薯地下部的影响

由表2可知,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数、平均单薯重、单株甘薯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地下部鲜重呈增加趋势。各处理平均单株结薯数在3.37~4.11个,其中D1处理最高,为4.11个,各处理从高到低依次为D1、D2、D4、D3处理;平均单薯重D1处理=D2处理>D3处理>D4处理,其中D4处理最低,为0.149 kg;平均单株薯重在0.517~0.657 kg,各处理从高到低依次为D1>D2>D3>D4,其中D1处理最高,为662.7 g,D4处理最低,为536 g;单位面积地下部鲜重呈增加趋势,以D1处理最低,为25 606 kg/hm2,D4处理最高,为34 239 kg/hm2。最高密度处理D4较最低密度处理D1增加61.54%,平均单株薯重下降17.20%,受密度大幅增加的影响,最终单位面积地下部鲜重以D4处理最大。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3可知,隨着甘薯种植密度增大,产量呈增加趋势,各处理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D4、D2、D3、D1处理,其中D4处理产量最高,为34 239 kg/hm2;D1处理产量最低,为25 606 kg/hm2。LSD法多重比较结果显示,D1和D4处理产量差异呈显著水平,D2、D3、D4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D1、D2、D3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和单株产量均下降,但受单位面积株数大幅增加影响,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其中高密度处理产量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在低密度条件下田间透光性相对较好,单株可获得较充足的光资源,主茎不需要争光,单株主茎长处于较低水平即可获得较充足的光资源,故最低密度处理(D1)平均主茎长最低;并且低密度下单株有相对较多的能量供应多发分枝,密度最小的处理(D1)分枝数最多,且单株地上部生长量高于其他高密度处理。随着密度的增加,田间逐渐郁闭,单株获得的光资源减少,单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量均呈减少趋势,单株结薯数、平均单株薯重呈下降趋势。最高密度处理(D4)较最低密度处理(D1)在密度增加61.54%的情况下,单株地上部鲜重下降19.15%、平均单株薯重下降17.20%。但由于受密度大幅增加影响,单位面积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均以63 000株/hm2处理最大。由此可见,合理增加种植密度能够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获得单位面积较高的产量。

该试验中,密度63 000株/hm2处理的平均单薯重0.149 kg,较其他低密度处理低,符合商品薯的要求[9]。罗鸿[10]研究认为,栽植密度60 000~75 000株/hm2处理的产量高于高密度处理90 000 株/hm2和低密度处理45 000 株/hm2;韩志军等[11]等研究表明,甘薯密度在60 000~90 000 株/hm2时产量变幅不大;廖劲萍[12]认为栽植52 500~67 500 株/hm2较适宜;赵娇娜[13]认为龙薯9号最适宜的密度为63 000株/hm2,这些研究均与该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移栽后,5—7月遇到连续干旱,直至8月份才有降水,对各处理产量有影响。该试验未对甘薯更高密度影响及各生育期T/R比值进行测量,因此尚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2018.

[2] 许泳清.甘薯新品种“龙薯9号”高产生理特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12-13.

[3] 江兴福,吴文炜.甘薯龙薯9号秋植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13(10):9-10.

[4] 朱天文.甘薯新品种龙薯9号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2011,30(5):113-114,120.

[5] 郭其茂,杨立明,何胜生,等.特色甘薯新品种——龙薯9号[J].杂粮作物,2005,25(2):89.

[6] 郭其茂.甘薯新品种龙薯9号选育研究[J].中国种业,2007(11):61-62.

[7] 杨立明.甘薯新品种龙薯9号的高产潜力和稳产特性[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3):237-239.

[8] 赵海红,田芳,王晓云,等.高产优质甘薯品种龙薯9号高产栽培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7(12):160-161.

[9] 郭小丁,谢一芝,尹晴红.鲜食甘薯分级标准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05(4):115-117.

[10] 罗鸿.不同栽培密度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8(6):35,60.

[11] 韩志军,王显权.甘薯不同密度栽培对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0(1):44-45.

[12] 廖劲萍.甘薯新品种龙薯9号的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6):151-152.

[13] 赵娇娜.脱毒甘薯龙薯9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8(1):55-56,59.

猜你喜欢
种植密度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世界致密油产量发展趋势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年我国主要水果产量按省(区、市)分布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甘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优化种植密度下的甘薯产量形成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