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脚下,盛开科技之花

2019-12-31 01:20马爱平谢昂均
国际人才交流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华电珠峰村子

文/马爱平 图/谢昂均

十年前,由华北电力大学13名师生组成的“把绿色电力送到雪域高原”——大学生新能源科技教育扶贫服务主题实践团,深入到西藏无电地区进行调研,并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为西藏日喀则拉孜县节村53户无电居民安装了太阳能照明设备,彻底结束了该村无电的历史。在珠峰脚下,他们用科技种下了“光明”的种子。

无电村迎来了光明使者

加央,拉孜县节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十年前到北京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在华北电力大学求学的过程中,一次社会实践居然会为自己的家乡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2009年,加央参加了华北电力大学组织的赴藏新能源科技教育扶贫服务活动,在学校老师的支持下,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来到了他的家乡,为村民们“送设备、送人才、送服务”。

村子通电后,当地政府、全体村民和华电的师生们一起,举行了庆祝仪式。村民们身穿盛装、载歌载舞,这些来自华电的师生们在他们眼里就是带来明亮、带来温暖的“光明使者”。

回忆起十年前的那一天,村民益西依旧动情地说道:“我记得当时全村通电后,大家都很高兴、很激动。之前我们一直都用酥油灯和蜡烛,很不方便。感谢华电师生们让我们用上了电,赶走了夜晚的黑暗。”

十年后,当实践团成员们再次来到节村,这颗由华北电力大学实践团种下的“光明”之种,不单单点亮了珠峰脚下节村的幽静夜晚,更是开出了璀璨的文明之花。

他们种下的种子会发光

十年前,对于节村的村民们来讲,这一切是那么神奇。当时还在读小学的小白玛看到电灯被点亮的那一刻,他开心地手舞足蹈,“再也不用在微弱的油灯下写作业了。哥哥姐姐们可真厉害。”这套太阳能设备就好像拥有魔力一样吸引着小白玛的眼睛,它为什么可以发光?为什么不用火?小白玛的心中充满了好奇,他暗暗下定决心,他一定要搞清楚这套“神奇”设备的原理,将来也要成为像哥哥姐姐那样厉害的人。

那一年,节村村支书旦增48岁,走出过村子的他见过电灯、电视,但要问他这套太阳能设备的发电原理,他也说不清楚。华北电力大学的实践团成员们走后,旦增给村里的干部们开了一个会,会上他说了两句话:“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真厉害,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咱们村现在有了电灯,孩子们学习条件好了,以后咱们村要重视读书,让更多的孩子们去读大学。”

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加央一下就变成了村子里最受欢迎的人,很多村民邀请他到家里做客,给孩子们讲讲怎么做才能考上大学,并请他给孩子们补补文化知识。2010年,加央由于在实践项目中表现优秀,毕业后签约了西藏电力公司。但当他在拉萨参加工作后,没有了寒暑假,能回村子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看到村里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眼神,已经毕业的他再次求助学校。学校团委老师告诉加央:“咱们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科技教育扶贫服务行动,节村没脱贫,咱们的实践就没结束。”十年间,学校多次组织汉、藏两族的大学生利用假期到节村,对当地孩子们的学习进行帮助。

今天的节村,已经成为日喀则地区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从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来的驻村干部米玛说:“我万万没有想到,在珠峰脚下这么偏远的地方,还有这么重视教育的村子。这个仅有500人的村庄,10年来就培养出了50多名大学生。十年前的那次来自华北电力大学的社会实践影响是巨大的,村民们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发生在电灯亮起的那一个瞬间。”

华北电力大学实践团成员与西藏节村村民

珠峰脚下的十年之约

2019年,当年充满好奇的小白玛如愿考入了华北电力大学,已是电子信息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加央已成为西藏拉萨电力公司的技术骨干,他家里的6个兄弟姐妹已经有5人上了大学。实践团成员张衡已经取得了太阳能方向的博士学位,在华电做师资博士后;实践团成员杨天明也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在华电从事宣传教育工作。

暑假前,在学校团委的组织下,杨天明找到张衡、白玛等实践团成员并对他们说:“十年过去了,咱们再去节村看看吧,带着最新的知识和科技,看看咱们实践团还能干点啥?”

于是,十年前的实践团成员们再次齐聚节村,如今已是华电西藏校友会负责人的加央带着华电校友们赶来,提前得到消息的村支书旦增早早就来到村子门口,当看到实践团的车辆开进村子的那一刻,年近60的老支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拥抱、握手、献上哈达,节村村民们真诚地、一遍又一遍地向实践团们的师生们表示着谢意。

“不用感谢,旦增书记,”张衡接过旦增手中哈达后说道,“国家这几年发展很快,科学技术水平一直在进步,如今我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我感觉咱们藏区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这次来我们就是想充分调研一下,在下一个十年,我们华北电力大学的师生们还想为节村村民们,继续实实在在做点事。”

猜你喜欢
华电珠峰村子
中国华电投运国内首套F级燃气轮机控制系统
咦?珠峰“身高”在变?
寻找珠峰的“脚”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揭秘珠峰身高
每年都在长高的珠峰,是怎么测“身高”的?
如果一头牛回到村子——《走进画里的牛》创作谈
刘老汉的烦恼
刘吉臻:怀揣家国的“华电”人
望娘滩